新中国60年辉煌历程,有许多历史时刻、精彩瞬间、经典片断需要我们铭记。60年来,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艰苦奋斗,不断前行,书写了新中国最生动的档案,成为中华民族历史上最辉煌的篇章。

    

28日22时~29日00时————更多>>

  男:辉煌新中国,六十庆华诞。各位好,您现在正在收听的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庆典60小时倒计时特别直播:《祝福祖国!》。我是主持人富赜。

  女:我是主持人郭静。60年前的10月1日,伴随着雄壮的《义勇军进行曲》,在世界的瞩目中,新中国傲然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男:60年风雨征程,60年岁月如歌,而在60小时之后,我们即将迎来新中国成立60周年庆典。

  女:为了庆祝新中国60华诞,中国之声也从此刻开始推出特别直播《祝福祖国》,我们将采用60小时倒计时的特别形式,和您一起迎来我们新中国60华诞。

  男:60小时浓缩60年,在这60小时的时间里,我们将带您沿着时间的轨迹,乘着声音的翅膀,体验新中国成长的每一次脉动,感受民族发展的每一次坚实脚步。

  女:我们精心搜集了200多条极少公开的珍贵历史原音,带您真切感受历史瞬间;我们特别梳理了历史脉络,为您解密新中国档案;我们还将带来世界视角中的中国变迁,和您一起另外一个视角看中国。

  男:60年风雨历程,我们每个人其实都是新中国成长和发展的见证。在整个直播过程中, 100多名各行各业的重量级嘉宾将全程伴随,以他们的独特视角、生动感受陪伴您一同体验历史,感受喜悦。

  女:与此同时,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遍布全国的几十个记者站,100多名记者将随时现场传送各地群众最诚挚的祝福和献礼,真切描绘普天同庆的喜悦气氛。

  男:新中国成立60周年庆典即将举行,庆典的准备工作如何,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前方报道组的200名记者从现在开始已经全部就位,分布在整个长安街的沿线,在接下来的60小时时间里,国庆阅兵游行以及群众联欢的每一次动态,我们都将随时传递。

  女:我们还在天安门广场特别搭建了直播台,届时我们将同步直播国庆阅兵游行以及群众大联欢,每一个精彩瞬间都不会错过。

  男:精彩的国庆庆典如何呈现,阅兵游行背后有哪些感人故事,群众联欢又怎样演练,我们都将在国庆当天的节目当中第一时间邀请主要负责人走进直播间,为您一一解密。

  女:为庆祝新中国六十华诞,一大批优秀的文艺作品也纷纷涌现。在60小时倒计时直播的过程中,我们也将为您奉上这些优秀文艺作品的精彩剪辑。

  男:辉煌60年,精彩60小时。我们共同,祝福祖国。

  男:各位听众,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庆典60小时倒计时特别直播:《祝福祖国!》正在进行,稍后,我们为您重点关注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那一天。

  男:特别点评,我们有请特约观察员朱煦。

  女:您现在正在收听的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庆典60小时倒计时特别直播:《祝福祖国!》,欢迎继续收听。已近80岁高龄的陈书明老人见证了1949年的开国大典,请听录音报道《我和我的祖国》。

  女:我们的直播正在进行。作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献礼演出剧目之一,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民族歌舞团将在北京民族文化宫演出热贡风情歌舞剧《热贡神韵》,为国庆送上一份礼物。请听中央台记者才让多杰发回的报道。

  男:韶山,是一代伟人毛泽东的故乡。在新中国成立60年之际,在这里发生的变化更加令人瞩目,请听中央台记者黎政祥、邓文辉的报道:

  女:各位听众,您现在正在收听的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庆典60小时倒计时特别直播:《祝福祖国!》

  男:倒计时特别直播:《祝福祖国!》我是富赜。稍后,我们为您重点关注:三位参加过开国大典阅兵式的老战士带我们重温历史,感受光荣,回顾《1949年开国大典阅兵》。

  男: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二十世纪世界上最重要的事件之一,它结束了帝国主义和少数统治阶级奴役、压迫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中国人民从此当家作主,成为国家的主人,中华民族的发展开启了新的历史纪元。

  女:在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三位参加过开国大典阅兵式的老战士将带我们重温历史,感受光荣。请听报道《1949年开国大典阅兵》,中央台记者郭林雄、韩瑞斌采制:

  女:特别点评,我们有请特约观察员朱煦。

  女:特别直播正在进行。稍后为您带来国庆专题:为您介绍一位共和国的同龄人——青岛市民周开国。

  男:我们的特别直播正在进行。

  女:距离共和国60周年大庆的日子越来越近。60年,一甲子。1949年的10月1日,伴随着开国大典的隆隆礼炮声,与共和国同一天诞生的婴儿呱呱落地。青岛市民周开国就是其中的一位。

  男:象很多同龄人一样,60年来,周开国的人生始终与共和国同呼吸共命运,他参加过生产建设兵团去内蒙古“屯垦戍边”,改革开放后 “四海为家”参与了青岛、烟台、宁波等多个地方的港口建设,为一个个曾经的小渔村带来繁华。

  女:而现在,已经退休在家的周开国每天跑步、游泳,享受着惬意的生活。请听中央台记者刘华栋、王伟、丁晓兵采制的录音报道:《共和国的同龄人》。

  女:各位听众,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庆典60小时倒计时特别直播——祝福祖国》正在进行。辽宁省营口市有一个任屯村,这个渤海边上的小渔村有八百多户渔民。我们听说10月1号上午9点,这八百多户农家打算集体升国旗,以此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我们接下来就来连线任屯村的支部书记张传奇:

  男:我们的直播正在进行。今年国庆,甘肃省陇西县农民毛小平和丁芳珍夫妇要把自己花了两年时间,绣的长达22米的《清明上河图》,作为厚礼送给祖国六十岁生日。请听报道:一针一线绣出的祝福。

  女:国庆来临之际,新中国第一台内燃机车柴油机制造工程师刘子康通过中央台为祖国送上祝福:请听中央台记者贾铁生发来的报道:

29日7时~29日18时30分————更多>>

纵论上世纪50年代中国11次大阅兵

长城脚下的大沟村走过60年山乡巨变

嘉宾访谈: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主任赵启正

国庆首都阅兵受阅部队举行誓师大会

二炮部队的发展和跨越

青藏列车上欢庆国庆

  男:为了庆祝新中国60华诞,中国之声从昨晚十点开始推出特别直播《祝福祖国》,我们将采用60小时倒计时的特别形式,和您一起迎来新中国60华诞。60小时浓缩60年,在这60小时的时间里,我们将带您沿着时间的轨迹,乘着声音的翅膀,体验新中国成长的每一次脉动,感受新中国发展的每一个坚实脚步。我们精心搜集了200多条极少公开的珍贵历史原音,带您真切感受历史瞬间;我们特别梳理了历史脉络,为您解密新中国档案;我们还将带来世界视角中的中国变迁,和您一起用另外一个视角看中国——

  共和国档案:抗美援朝

   

  资料图: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

  资料图:中国人民志愿军某部在归国前夕和朝鲜人民军某部举行告别联欢。(图片来源:新华网)

  1950年6月25日,朝鲜内战爆发,6月27日,美国政府宣布出兵朝鲜,之后越过“三八线”,并轰炸中国东北边境。刚刚成立的新中国面临严峻的考验。毛泽东同志的态度很明确:这件事要管。并定下基调: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10月19日晚,志愿军第一批入朝参战部队悄然跨过鸭绿江。随后志愿军共6个军相继入朝,总兵力约30万人。彭德怀任司令员。

  1950年11月23日,是美国的“感恩节”,美军总司令麦克阿瑟听到收音机里描述朝鲜前线美军士兵的菜单:鸡尾酒、夹馅橄榄、烤小火鸡、水果沙拉、蛋糕、肉馅饼和咖啡。第二天,麦克阿瑟站在朝鲜战场上对记者说:保证美军小伙子们的圣诞节回国晚餐。

  11月23日感恩节这天早晨,彭德怀给第三十八、第四十二军发电:“攻击时间于二十五日晚开始。”

  在国内,豫剧演员常香玉带领着剧社经过180多场义演《花木兰》,筹集了15亿旧币,实现了捐一架飞机的愿望。这一年,全国人民共捐献55650亿元,可购买战斗机3710架。

  常香玉:我说我想咱捐献一架飞机,直接打敌人,你看中不中。

  1953年7月27日,联军总司令克拉克第一次在没有取得胜利的停战协定上签字。两年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我的祖国》,之后电影《上甘岭》上映,这首歌流行至今。50年后,作者乔羽回忆说:这首歌看上去离上甘岭很远,但我想告诉大家,胜利不仅是凭借血气之勇。

  1953年毛泽东在《抗美援朝的胜利和意义》一文中说:现在中国人民已经组织起来了,是惹不得的。如果惹翻了,是不好办的。任何地方我们都不去侵略。但是,人家侵略来了,我们就一定要打,而且要打到底。

    嘉宾访谈:军事博物馆研究员姜廷玉

  女:各位听众,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庆典60小时倒计时特别直播——祝福祖国》正在进行。今天我们的演播室请来了军史专家、军事博物馆研究员姜廷玉,与您纵论上世纪50年代中国11次大阅兵。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学术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军史专家姜廷玉

  姜廷玉,中国人民革命博物馆研究员,正师职,专业技术4级。中国军事历史学会副秘书长,中国抗日战争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学术委员会委员兼办公室主任。2008年获解放军优秀专业人才岗位津贴。长期从事军事史、战争史、军事人物研究,撰写和主编了《中华民族抗战精神永存》、《多视角下的长征》、《我们的队伍向太阳》、《军旗飘飘》、《解读红色见证》、《外军名校与名将》等20余部著作。作为课题组组长主持完成了国家“九五”社会科学军事学重点课题《中国军校发展史》、全军“十五”军事科研重点课题《台湾五十年军事史》。

  男:姜先生,您好。我们这个时段重点聊一聊上世纪五十年代的国庆大阅兵。我们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举行了13次大阅兵。这其中,从开国大典以后到1959年,这10年间共举行了11次。姜先生,为什么新中国成立之初,每年都会举行大规模的国庆阅兵呢?

  姜廷玉:为了筹备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1949年6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筹备委员会决定成立一个开国大典的筹委会。由周恩来担任筹委会的主任。筹委会当时决定,一个就是举行开国大典的典礼;第二个举行开国大典的阅兵;第三举行开国大典的群众游行,并且当时还成立一个阅兵的总指挥,由聂荣臻担任总指挥,下边设了一个指挥所,由杨成武担任指挥所主任。

  根据这个决议规定,就举行了开国大典的阅兵。开国大典阅兵以后,1949年的12月2日,中央人民政府根据全国政协的建议,通过了《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日》的决议,决议决定每年10月1日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庆日,国庆日举行阅兵,所以,从1950年一直到1959年,每年都举行阅兵。

  男:1950的国庆两周年阅兵,到1959年国庆十周年阅兵,这11次大阅兵中,最重要的国庆阅兵是哪几次?

  姜廷玉:印象最深的,也是比较重要的,应该是国庆5周年阅兵和国庆10周年阅兵。

  男:为什么?

  姜廷玉:因为这两次阅兵带有标志性,受阅的武器装备、受阅的编队都具有标志性。

  男:我们接下来就按照“五周年阅兵和十周年阅兵”这两个时间节点,来梳理一下上世纪五十年代的国庆阅兵历程。我们先来说说“国庆五周年阅兵”吧。1954年的国庆阅兵,在首都北京共有50多万人参加庆典,人民解放军陆海空三军部队1万零384人、38个方队和4个飞行梯队接受了检阅。

  1954年的阅兵充分展示着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建设和发展,新中国成立时,我军以陆军为主,海军和空军为数不多,而这时的受阅部队已经体现出我军正努力由单一兵种向多军兵种发展,并且已取得初步的成果。新中国成立以后,一贯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面对西方社会全面的封锁,积极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争取了许多朋友,在国庆典礼上,与中国建交的所有国家都派来了观礼代表。

  男:1954年的阅兵和之前阅兵相比,有怎样的特点是与众不同的?    

  姜廷玉: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咱们回顾5周年以前的阅兵,特别是开国大典阅兵。开国大典阅兵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次阅兵,有这么几个特点,一个就是海军、空军都是第一次受阅,受阅的武器当时是“万国牌”,受阅的时间也比较长。开国大典的阅兵奠定了国庆阅兵的基础。以后新中国的阅兵都在这个基础上,它的程序、框架有所继承和发展。

  1950年的阅兵有这么几个特点:抗美援朝就是1950年,阅兵就是在战争的严峻形势下进行的,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美国武装干涉朝鲜内政把战火烧到鸭绿江边,所以当时的战争形势非常严峻。中央决定,不但要举行阅兵,还要把阅兵搞好,所以在10月1号就隆重举行了阅兵。这次阅兵是新中国成立以来13次阅兵当中人数最多的,24000多人。

  通过这次阅兵,对全国人民、对全军进行了反侵略战争的动员,同时,也展示了中国人民敢于斗争,不怕侵略,敢于战胜敌人的这种气概。阅兵以后,第二天毛主席主持召开政治局会议研究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问题。19天以后,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了鸭绿江到朝鲜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这次阅兵是在严峻的形势下进行的。

  男:1951年的阅兵呢?

  姜廷玉:1951年的阅兵特点是这次阅兵首次出现了军事院校的方队。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中央、中央军委非常重视院校建设,建立了很多的院校培养人才,所以在这里出现了军事院校的方队。1951年阅兵还有一个特点,也可以说是亮点,民兵方队首次参加受阅,这个是华北老解放区的民兵,很多都是战斗英雄、劳动模范。他们穿着朴实的衣服,拿着武器参加受阅。这次阅兵还有一个特点,出现了一部分马拉炮的现象。

  开国大典用马拉炮,这个时候也出现了一部分骡马拉炮,不是我们牵引力量不够,当时一部分炮用汽车牵引,一部分用骡马牵引,这个主要是表示,象征着我们人民解放军由骡马化向摩托化机械化的转变。

  男:展现了一个不断机械化,科技水平和技术水平提升的一个过程。

  姜廷玉:对,1952年阅兵的一个特点是公安军首次参加受阅,1950年成立公安军以后,发展很快,它作为一个方队参加了受阅;1953年阅兵一个特点是1953年朝鲜停战协定签订,抗美援朝取得胜利,所以志愿军代表团来到阅兵典礼上,很受欢迎。他们在观礼台上跟党和国家领导人一块检阅部队。第二个特点就是火箭炮兵首次受阅,喀秋莎火箭炮闪亮登场。喀秋莎火箭炮是从苏联引进的,这种火箭炮威力比较大,苏联红军就把它亲切的称为喀秋莎,喀秋莎是苏联传说当中的俄罗斯传说当中一个美丽、漂亮、勇敢的姑娘。

  另外这一次阅兵还有一个特点,出现了拖拉机拖炮这种奇特的现象,就是当时巨大的加硫炮很大,没有牵引设备,用拖拉机来牵,也是成为一个奇特的现象,以后就没有了。

  男:1954年的阅兵和之前的几次阅兵相比有怎样的特点和与众不同的地方,让您印象如此深刻?

  姜廷玉:从受阅的武器装备来看,开国大典(我们的)武器是“万国牌”,骡马化,马拉炮这些;到了1954年的时候,受阅的武器装备就由缴获的“万国牌”换成了型号、口径统一的引自苏联的苏式武器,武器装备机械化程度有很大提高,这也是很重要的标志,这一次骑兵是最后一次受阅,从1949年开国大典一直到1954年,骑兵连续6年受阅,骑兵在革命战争年代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我军武器装备的发展和作战样式的变化,骑兵的作用越来越减弱了,所以5周年是骑兵最后一次受阅,以后骑兵就不再参加国庆阅兵,退出了国庆阅兵的舞台。

  男:说到骑兵阅兵,曾经我的一位大学室友,他的姥爷就是当年参加开国大典时受阅的骑兵方队的队员之一,在凌晨的时候就到达受阅的起点,一晚上不睡觉把皮靴擦的锃亮,就等待着经过天安门时接受检阅。

  姜廷玉:是,当时骑兵在开国大典后也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因为受阅的骑兵1900多匹马都是从内蒙古草原挑选来的,白的就是白的,红的就是红的,黑的就是黑的,不能有一点杂毛,所以当时白马团、红马团、黑马团的马训练得非常好,马的步伐和人的动作都是非常协调的。

  女:我们的直播正在进行。今天我们的演播室请来了军史专家、军事博物馆研究员姜廷玉,与您纵论上世纪50年代中国10次大阅兵。

  女:姜先生,刚才我们聊到1954年的国庆五周年的大阅兵。接下来,我们再把目光转向1959年,国庆10周年大阅兵。我们还是先来简单了解下50年前的那场隆重的阅兵庆典:

  1959年国庆前夕,改进天安门广场第一期工程完成,并打通展宽、延伸了东西长安街,新开的东西中轴线与南北轴线相交于天安门广场。  

  本次阅兵是中国兵器国产化的里程碑,受阅部队的武器装备中,最新式的自动步枪、大炮、坦克、高速喷气歼击机都是中国自行制造的。步兵们手中握的是我国自制的56式自动步枪,它与同时代的德国G3,苏联AK-47的步枪效能基本相等。55式57毫米反坦克炮,我国自制的59式100毫米高炮,伴着马达的轰鸣声通过天安门广场。更值得骄傲的是战车方队,他们驾着我国自己生产的59式轻型坦克,接受祖国人民的检阅。从1956年4月新中国第一个坦克制造厂破土动工,到59年生产的第一批坦克装备部队,仅用三年的时间。

  当喷气式轰炸机和歼击机群出现在天安门上空时,欢呼的人群汇成了沸腾的海洋,当时毛泽东指着从头顶跃过的歼5歼击机对身边的外国友人说,“我们自己的飞机飞过去了。”尽管这种高速喷气歼击机还是亚音速飞机,比起美国的超音速飞机还要落后整整10年,但从毛泽东的口气里却充满了自信和激动。

  这次阅兵参加受阅的部队11000多人,汽车240辆,各种火炮144门,坦克和自行火炮99辆,各种型号飞机155架,编成15个步兵方队,14个车辆方队和6个航空兵梯队。这次阅兵充分显示了人民解放军在建国10周年来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和强大阵容。  

 

  女:刚才我们听到的是1959年国庆10周年的大阅兵,我觉得在中国人的概念里,逢十都是很重要的日子,1959年是新中国成立10周年,也是新中国的第11次大阅兵,和以往的10次阅兵相比,是不是这次阅兵的规模更大一些?

  姜廷玉:国庆10周年的阅兵,从1949年以来,应该是规模比较大的,虽然规模很大,但是它只用了58分钟,所用时间比较少,这反映了什么?这次阅兵准备的很周密,安排的很细致,也反映了我们对阅兵组织有经验了。所以在说这次阅兵之前,我再回顾一下从1955年到1959年,这几次阅兵的特点。

  1955年的阅兵,有一个很重要特点,就是1955年9月27号,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了授衔、授勋,所以1955年这次阅兵,是在实行军衔制以后人民解放军进行的一次阅兵。当时受阅部队穿的是授衔后的新军服,精神抖擞,在长安街上行进。包括这些元帅、大将们,他们在天安门上参加检阅,检阅完了,他们兴致勃勃地都在天安门上合影留念。

  女:这是1955年的,1956年呢?

  姜廷玉:1956年阅兵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雨中受阅,这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13次阅兵当中唯一的一次雨中受阅。当时阅兵的时候,早晨下了小雨,结果雨越下越大,但是阅兵照常进行,我们的受阅官兵们头顶着雨水,脚踏着雨花,精神抖擞,阔步前进,也是另一番景象。虽然说下雨给受阅带来一些困难,但未免也有几分浪漫,所以士兵的刺刀上都闪着雨花,挺进着在走。那是当时的情况,如果现在知道有雨情,以现在的科技条件就不会再出现雨中受阅的情况。

  主持人:1957年又有什么样的新特点?

  姜廷玉:1957年的特点就是我们国产的伊尔-28型喷气式飞机和歼5歼击机,首次参加受阅。本来1956年的时候,喷气式飞机就要受阅,因为天气下雨,大家盼看着飞机,没有受阅。所以刚才片子里也讲了,毛主席在天安门很自豪地跟外国人说,“看,我们的飞机飞过去了。”这是1957年这一次。

  主持人:1958年?

  姜廷玉:1958年是大跃进,当时是大办民兵师,所以民兵队伍在1958年的阅兵上特别引人注目。一个是来自老解放区的,太行山白洋淀的民兵队伍非常引人注目。

  主持人:这是这个时代的烙印了。

  姜廷玉:另外是首都民兵师,当时北京有7个民兵师参加受阅,通过天安门。所以,当时,保加利亚的部长会议主席契尔文科夫观看我们民兵队伍以后对毛泽东主席说“全民皆兵真了不起”,毛泽东主席说,“这是群众的伟大力量”。

  主持人:下面说一下1959年的阅兵,这是第11次阅兵也是国庆10周年的阅兵,规模大。

  姜廷玉:规模很大,这次阅兵有几个特点,一个是检阅车换成了我们国产的红旗牌小轿车。毛主席1949年在西苑阅兵的时候,坐的是美式吉普。新中国成立以后,朱老总、彭德怀他们作为阅兵司令员乘的车是从缴获美国的,或者是从苏联进口的轿车。到了1958年,我们的国产红旗轿车才生产出来,当时送到中南海给毛主席试乘,毛主席很高兴,这是我们自己生产的轿车,所以1959年咱们国产红旗牌检阅车第一次出现在国庆阅兵场合。

  主持人:这5次阅兵让大家记忆深刻,而且每一次的阅兵都是富有自己和以往不同的特点,我们这一时段的点评先进行到这儿。

共和国档案:国之根本

  女:各位听众,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庆典60小时倒计时特别直播:《祝福祖国!》正在进行,稍后,我们为您重点关注新中国建立"国之根本"的不平凡历程。

  1950年6月3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宣布,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1952年底,全国约3亿无地和少地农民分得7亿亩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几千年来,中国的农民第一次真正实现了耕者有其田的愿望。1953年,中央全面开始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运动。1954年,荣毅仁带头拉开(申新纺织)与政府公私合营的大幕,由此荣家发展了半个世纪的产业变为国家所有,当年申新集团成立,荣毅仁成为总经理。

  申新棉纺织印染厂总管理处总经理荣毅仁带领上海市工商界的报喜队进来了。他们向工人阶级保证要在1月20号,完成全市工商界申请合营。

  1953年12月,毛泽东同志主持宪法起草工作,草案公布不到三个月的时间里,组织8000多人讨论修改,1.5亿人参与建言,征集意见118万多条,1954年9月20日,共和国第一部宪法正式诞生。新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迄今,我国现行有效的法律已达220多件,600多件现行有效的行政法规以及7600多件地方性法规和自制条例单行条例。2007年,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宣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形成。

我说国庆:太原重型机械厂工人顾翠云

  顾翠云是太原重型机械集团公司科技带头人,她曾参与设计亚洲最大、最高的三峡大坝起重机,我国神舟飞船塔架,北京奥运会舞台"白玉盘"。在新中国喜迎60周年的日子里,我们请她来给我们描述一下太原的朋友是如何欢度国庆的,有哪些有意思的事儿?

  女:就您了解,在您周围的太原人打算今年怎么过60年的国庆,还有将会有哪些精彩的活动呢?

  顾翠云:我们太原的庆典活动可以说是丰富多彩,首先安排了许多歌咏比赛和大型庆典活动。9月27号在太原的滨河体育场举行了4000人参加的主题为“爱国歌曲大家唱”,全城范围内的大型群众性的歌咏比赛,场面非常壮观。今天(29日)下午,我们也将举行大型职工歌咏比赛,各个分公司和部门都有团体代表参加,大家用自己的手法表达对祖国的热爱,表达自己得祖国的祝福。

  另外在五一广场上银色公园、龙和公园和一些主要街道上,都有许多的民间表演活动,像秧歌表演、腰鼓表演、太极拳、健身操等等,形式多种多样,丰富多彩。人们还把许多的鲜花摆放在广场上,街道两旁,办公楼前;尤其是五一的南广场和北广场非常漂亮,这些五颜六色的鲜花摆放成各种造型,千姿百态,营造了浓厚的节日气氛。

悬挂国旗迎接国庆(图片来源:海南儋州网)

  女:您作为一位科技工作者介绍了太原人今年如何国国庆,听您的感觉特别像一位记者,在今年的国庆当中有哪些事和哪些人给您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

  顾翠云:这几天我在上下班的路上,总会看到许多单位和商店门前插上了国旗,一些商店和小摊也在出售国旗。许多人手里拿着小国旗,一边走一边挥舞着,还有人把国旗插在汽车上,摆放在办公桌前,我觉得这是大家热爱祖国,自己作为中国人自豪感的表现,这种现象以前我也偶尔见到,但是没有这么多,所以给我留下了比较深刻的印象。

我和我的祖国:老高的民情日记

  女:村干部老高用日记记录下了新中国成立60周年以来人民生活翻天覆地的变化,请听录音报道:《老高的民情日记》。

  记者:今年50多岁的高国林是河南濮阳县郎中乡高寨村的村委会主任,因为工作关系,老高养成了写日记的习惯。刚开始时老高记录的是他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后来老高日记里渐渐多了村里的大事和国家的大事。

  1979年元月1日,多云,我们村跟全国一样实行了土地承包到户,我家承包了生产队的16亩土地,已经全部种上了小麦。 

  记者:2004年中央提出取消农业税,刚开始老高还真有点不敢相信。

  2004年3月15日,晴,温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郑重宣布,5年内全部取消农业税,我们做梦没有想到,这政策到底能实现吗?

    记者:一年过去了,老高心里的问号早有了答案,可不交农业税的老高又有新了心事。  

    2005年3月24号,晴,不到一年,我们的农业税全部取消了,今天我们领到了每亩13块9毛8的种粮补贴,可化肥价格一直上涨,补贴的钱不知道够不够用。

  2007年10月25号,阴,综合补贴越来越高了,村东南王德国家的二亩地已经荒废了好几年,今年他又种上了小麦。

  记者:进入2009年国家出台了更多家电,汽车下乡补贴政策,老高的家里也添置了不少新家电,最近家里准备买一辆面包车,但最让老高揪心的是开春时节的大旱。  

  2009年3月16号,晴,遇上了50年不遇的特大旱情,乡里提前几个月就把种粮直补现金发下来了,贫困户王河玉拿种粮补贴的钱第一个安上了水泵,今年小麦丰收,还是有希望。

国庆献礼:我用我的歌声向祖国献礼

  安徽农民罗宇杰曾骑着三轮车穿越半个祖国传唱《灾民感谢党》等自己创作的歌曲,向人们讲述自己的经历。国庆来临之际,罗宇杰又创作出了新歌——

  罗宇杰的家位于安徽省颍上县的王岗镇,2003年罗宇杰的家在特大洪灾中被毁,在政府的帮助下,他家不仅重新盖起了新房,还得到国家发给的近两万元生活费。为了感谢党和国家的恩情,31岁的罗宇杰自己作词先后创造了歌曲《灾民感谢党》《歌唱好领导》《好政策传天下》,他骑着三轮车穿越安徽、湖北、辽宁、湖南等12个省份,边走边向人们吟唱这些歌曲。

  罗宇杰:我们正在危难的时候,党和政府献了爱心,给我们家盖的房子比以前的房子更要好,更要大,所以我就要感谢党和政府。

  历经4年风雨漂泊,行程18000里,再次回到家乡,身上那条灾民感谢党的绸带渐渐退去了光泽,但他的歌声越来越响亮,越来越有力了,为迎接建国60周年大庆的日子,他专门创造了《百姓谢党恩》。

  罗宇杰:通过这么多的行程,有很多人跟我们在一起交流,感觉到老百姓的心声,奔小康了,让我受到启发做了一首叫《百姓谢党恩》,这些歌词中包括了好政策,立即激起我们的爱国心。在国庆60周年,我们准备把这首歌献给国家,这是表达我一个农民的心声,祝国家繁荣昌盛、和谐平安。

祝福祖国:王洪军:我为祖国造汽车

  女:在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的庆典即将到来之际,全国劳动模范、一汽工人王洪军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向祖国献上祝福——

  记者:这个十一全国劳动模范,一汽大众轿车厂焊接工人王洪军和往年一样没有休息,他在车间忙碌着用自己的方式祝贺新中国60华诞。

  王洪军:汽车是中国的脚,也是中国每一个人的脚。我在初中的时代,特别向往成为一名汽车生产工人,那时候我就想,能生产汽车,有一天开上汽车,该多么好。

  记者:热爱汽车的王洪军如愿成为了第一汽车制造厂的焊接工人,能够参与汽车生产让他感觉非常自豪。凭借自己的钻研精神,王洪军先后发明制作了钣金维修工具40多种,共2000多件,创造以他名字命名的轿车钣金快速修复法,为企业实现经济效益数千万元。2006年,他得到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成为工人获此殊荣的第一人。

  王洪军:一线工人跟国家科技界根本就是不挂边,但是真正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时,我非常吃惊,特别是还由国家主席亲自给我们颁奖,所以当时我非常非常激动,我左边站的是科学家,右边站的是院士。我感觉到我们一线工人,只要在自己的岗位上,你能进行很好的钻研和创新,同样能得到国家和社会上的承认。

  记者:如今在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中国汽车行业第一位中国十大杰出青年,等众多荣誉环绕下王洪军看上去依然那么普通。他在自己平凡的工作岗位上继续着那些不平凡的发明创造,并把这些教给他的同事,希望以此实现心中的梦想。

  王洪军:建国60周年,我们伟大祖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是一名普普通通的一线工人,能住上非常好的房子,能开上非常好的车,特别感谢伟大祖国的发展。我希望我们伟大祖国在我们这些工人,在大家共同努力下,能成为汽车强国,希望全世界人民都能开上我们中国人生产的汽车。

1950年新中国成立一周年国庆阅兵

  男:各位听众,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庆典60小时倒计时特别直播:《祝福祖国!》”正在进行。

  女:继续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历次大阅兵的历程。接下来要回顾的,是1950年新中国成立一周年的国庆阅兵。

  1950年10月1日,经过拓宽、整修的天安门广场迎来了国庆一周年庆典。毛泽东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天安门城楼上检阅部队。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年头,是人民军队正规化建设的起步之年。军事博物馆研究员姜廷玉认为,这些建设成果,都展现在了建国一周年的阅兵式上。

  1950年10月1日上午11点,中央人民政府秘书长林伯渠宣布庆祝大会开始。在庄严的阅兵式上,步兵、炮兵、装甲兵、骑兵和中央公安纵队、海空军,以及各地民兵代表,总共2万4千多人,接受了朱德总司令的检阅。

  朱总司令高呼“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等口号,受阅官兵齐声高呼“万岁!万岁!万岁!”。这个仪式从1950年开始,延用了整整10年,成为国庆阅兵式的规定程序。

  朱德总司令在天安门城楼上宣读了给全国武装部队和民兵的命令。那时候,朝鲜战争的战火已经烧到了鸭绿江边,中国的安全形势严重恶化。1950年国庆阅兵就是在这样的国际背景下举行的。

  军事博物馆研究员姜廷玉:在这样严峻的形势下,要不要搞阅兵?但是我们中国坚持并成功举行了阅兵,还利用这次阅兵向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了反侵略战争动员,展现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敌,敢于斗争的革命精神气概,这是一个特点,在战争形势下进行,并且利用这次阅兵进行了一次战前动员。第二个特点,就是这次国庆阅兵是新中国13次国庆阅兵,受阅部队人数最多的一次。

资料图:1950年国庆阅兵式,白马方队经过天安门。

  在阅兵分列式上,最引人注目的是来自内蒙古骑兵师的1900名战士,骑着1900匹纯白色的战马,以6路纵队进入天安门广场。骑兵战士手握战刀,肩挎冲锋枪,1900匹雪白的战马踏着整齐的节奏,碎步行进。整齐威武的骑兵队列,赢得了观礼台上经久不息的掌声和欢呼声。

  兴奋的现场观众并不知道,年轻的新中国当时面临着多么严重的内忧外患。就在1950年国庆前夕不久,公安人员刚在北京破获了一起间谍案,有特务策划在国庆当天炮击天安门,破坏庆典活动。毛泽东主席得知这个案件后专门嘱咐身边人员:在庆典上,如果有人打炮,谁也不许跑!

  10月1日,庄严热烈的国庆典礼顺利举行,没有发生任何事故。

  1950年10月19日,也就是国庆阅兵后的第19天,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了鸭绿江,开始投入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新中国的历史翻开了新的重要一页。

 长城脚下的大沟村走过60年山乡巨变

  男:从垃圾满地的脏乱差到花园式的新社区,从经济落后的偏远地到信息化的小山村,长城脚下的大沟村走过了60年山乡巨变。下面我们就跟随中国之声记者,走进长城脚下的大沟村,聆听发生在那里的变迁故事。

  北沟村坐落在北京市怀柔区慕田峪长城脚下,多年来,种植山楂和板栗是村民们主要的经济来源。1959年出生的村支书王全回忆说,以前的北沟村环境脏乱差,经济不发达。

  王全:当时村里头确实脏乱差,垃圾堆的到处都是,蚊子苍蝇特别多,当时街面上有人聊天,说将来我要有了儿子呀,我就不让他知道地球上还有这么一个北沟村。当时确实很差,经济也差,环境也差,人的精神面貌也差。

  为了改变村子的面貌,让村民们过上和城里人一样的生活,北沟村首先建设起了“长城脚下的花园式山村”。

  王全:从我的思想上说,第一个就是主打环境,环境是很重要、很关键的一个,环境做好了以后,给这个村会带来意想不到的好处和实惠。我们村目前已经有12户老外,在我们村来居住,美国的,加拿大的,还有其他国家的。

   “花园式山村”不仅留住了外国人,也让已经结束任期的大学生村官儿不舍得离去。毕业于北京民族大学市场营销专业的段文银经过3年的任期,已经深深地爱上了这里。

  段文银:来的时候心中还是存在一些疑惑,我是第一批,也不知道发展的会是什么样。那会我来的时候,第一印象就是,哎呦,我说真漂亮,环境特别好,一来到这个村,还有长城。我本来就是学市场营销的,我觉得我应该有用武之地,一句话就是说,村里有这么一个好的平台,能让我去发挥自己的能力,去干很多的事情,而且在这干下去,我能看到我有很长远的未来。

  花园式的环境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村集体便成立了一家“乡情驿站”为客人提供食宿。段文银现在的身份是这家“驿站”的经理。段文银说,他“能看到很长远的未来”,不仅因为这里像个花园,更因为这里还是“长城脚下的信息化山村”。随着无线网络的全村覆盖,这里的村民可以和城里人享受同样的网络便利,农家院能通过网络联络客源,农民生病了能通过网络求医问诊,外来的客人也能随时连通世界。

   王全:通过我们这个宽带入户以后,村民确实发生变化了,过去是争电视,现在是争电脑。这个网络是非常快的,要比报纸快两天,所以就带来一些新的精神面貌和一些新的意识,并且还能直接了解世上发生的事情,所以我们现在如果没有这个网络感觉非常空虚。

  花园式的山村正在吸引越来越多的客人驻足,信息化的山村正在改变着农民们的生活,记者在农家院主徐迎春的家里便被这长城脚下的山村魅力所深深陶醉。

  徐迎春:能上网以后,比如客人来了以后他能上我这公用电脑。比如我们家接待外国团,他可以把他在中国的信息传给他们外国人,他们都特别高兴。他觉得咱们这个信息技术已经达到最高峰,咱们中国的农村就不一样了。他们都特别高兴,来了都说,哎呀,wonderful,都一个劲的夸,我都不好意思了。 

嘉宾访谈: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主任赵启正

  赵启正,现任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主任。从早年的核物理专家,到上世纪90年代上海开发开放浦东的筹备者;从被誉为“中国政府公关总领”的国务院新闻办主任,到如今的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院长、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主任。1940年出生的他,和着新中国的前进步伐一同成长。他的亲身经历,浓缩着新中国60年的发展变化。当共和国迎来60岁生日时,一起倾听年近古稀的他用成熟而深远的眼光祝福我们年轻富有朝气的祖国。

  女:您是1940年出生,比新中国年长9岁,对于9岁的孩子而言,应该已经有深刻而且清晰的记忆了,所以新中国建立时的情景,我估计您现在都没有忘记,对吧?

  赵启正:是的,记得很清楚。

  女:是什么样的场景?

  赵启正:我在1948年的时候,由北京迁到天津,所以天津战役的时候我在天津。解放军进入天津市的时候,我印象很清楚的,整齐的队伍,严明的纪律。因为我才上小学三年级,所以一些事情能记住,一些事情理解起来有困难,当时墙上贴着“打到南京去,活捉蒋介石”,但有一条标语说“不拿人民一针一线”,我就问妈妈,为什么说不拿一针一线?妈妈说这是解放军的纪律;我说什么是纪律?(妈妈说)就是不能够从人民、从老百姓那儿随便拿走任何东西,要爱护老百姓。在我的印象里,人民解放军爱护老百姓。

  到了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上午在北京举行仪式,天津是下午游行。因为我小不能游行,我就钻到马路的旁边游行,是很兴奋的。后来进行了国内的建设,成立了少年先锋队,我们就是第一批入队的队员。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我们就去捡废铜烂铁、收割草卖给牛栏厂,去支援志愿军买飞机大炮,爱国主义情怀可以说从小就树立起来了,印象深刻!

  女:您在大学时代读的是物理系,我知道您的父母是大学的物理教授,您选择这个专业有子承父业的意味,不过放到大时代中去,好像也不单单是这个理由,对吧?我们联想到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那个时代的物理系恐怕是多少青年人非常青睐的专业。您说呢?

 

1970年4月24日,我国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图片来源:新华社)

  赵启正:您说的很对。我是1958年考大学,那个时候第一颗人造卫星是苏联的,已经飞在天上了;反应堆也开始转为和平利用了,所以我选择的专业是核物理。当然也受父母的影响(都是物理世家了)。可是这个时候,我的父亲说,你如果选核物理,要有到边疆、到艰苦地方的思想准备,不然你不一定要学核物理,可以学其他的物理。当时报纸上是这样说的——有志青年要报考国防专业。

  我当然是有志青年,就去了,所以我们大学毕业之后,正好赶上苏联专家刚刚撤退完。苏联专家撤退的时候,他们把带到中国的图纸当着中国工程技术人员的面在我们的设计院烧毁了。这对中国工程师来说是一个很大的刺激。后来,我们在苏联人留下的一些残余工程的最初的基础上,靠自己的力量把事情做成了。

  我们的结论是一定要奋发图强,自力更生。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免费地给你午餐,毫无代价地帮助你,并且(我们)证明我们能上得去,因为这里无外乎两批人,一个是非常少量的从欧美留学回来的老专家,这屈指可数,后面有一批在苏联学习过的,但涉及到军事物理基础是不让他们上课的,还有一批我们自己培养的第一批核物理方面的专业人员。

  女:自力更生、奋发图强这可以说是您从事国防事业20年的深刻机会,您和新中国几乎是一同成长的,所以新中国60年的几个发展阶段您都赶上了,在上世纪90年代开发浦东期间,您曾担任浦东新区筹委会主任和管委会主任,如果把浦东的开发放在新中国的发展中,您怎么来看这个阶段?

  赵启正:我们老说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但是有的时候,描述起来很困难。我觉得有一个好的方法,就是用我们的案例来描述我们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我们以经济为中心,这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党的工作重点的大转移。我们摸着石头过河,所以中国特色市场经济的建设,我们都是通过地区性的实验然后扩大到全国的,是非常谨慎的,又是非常大胆的。在世界各国经济的发展史中,有这么多经济特区作为先行的案例是很少的,大概也只是中国。

 

今天的浦东等于重新造了两个大上海(资料配图)

  今天的浦东和当年的浦东如果从GDP来说,是50倍的发展。如果去掉通货膨胀那也有20倍以上,等于重新造了两个大上海。

  女:人生发展会有一些小曲线,也会有一些大转弯。您从上海市副市长到中央对外宣传办主任、国务院新闻办主任,在外人看来这好像算是一个大弯吧?

  赵启正:当然,我原来是搞科技工作的,后来作为党的干部为浦东新区建设,而且这个建设还是经济建设、基础设施建设、高科技产业的建设,可以说是看得见的,摸得着的,用数字能描写的,也是现在人们常说的硬实力的建设。之后到了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就没有这些数字了,它的任务是向世界说明中国,宣传介绍中国,这种说明中国的背景是由于我们发展得很快,国际对中国的发展不能理解,有很多误会,因此在他们的舆论上,会挑我们的毛病,甚至于会有些歪曲的报道。

  女:您的这样一个转变也是和中国的发展转向是密切契合起来的吧?

  赵启正:是这样的,我们没有发展起来的时候,他们轻视我们;现在我们团结起来了,不是一盘散沙了,是奥林匹克金牌最多的得主了,有些国际舆论反过来说中国威胁论了。对中国有误会、有歪曲,有攻击。因此我们向世界表明中国的真实情况。包括我们的政策、我们实行过程、我们的成果也包括我们的不足,我们很坦率的说清楚,我们这样面对中国的舆论来解释中国,我想这就是由原来硬实力的建设变成软实力的建设了,而这种改变正如你所说的,是非常大的转变。

  女:您最近几年在一些重要的会议场合也发表了观点,而且在报纸上也发表了文章,指出要加强公共外交,这个公共外交具体指什么样的内容,加强公共外交对中国的发展,会有什么样的作用,您觉得?

  赵启正:在我们经历了改革开放30年的今天,中国已经从世界舞台的边缘走到世界舞台的中心,中国与世界有了千丝万缕的联系。这说明我们不仅是一个贸易大国或者是政治大国,现在我们每年有1200万人次出国,民众间的国际交往接触面远远超过了政府间的接触。所以中国人向世界公民身份的转变,给我们开展公共外交提供了可能性。

  公共外交就是除了政府外交之外的往来,比如我们的电台访问外国的电台,访问外国的报纸,中国的大学跟外国大学之间,或者是智囊机构之间的往来。如达沃斯论坛、博鳌论坛,还不能说是典型的民间外交或是典型的政府外交,它是混合的,既有总理去,也有民间人士去。

  还有在奥运会期间,北京市民和外国人之间的交往也可以说是在表达中国,因为每一个人都是中国读本,因为看你这个人来判断中国,所以这个外交叫做公共外交或者公众外交,也就是说我们中国民众,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有担负起和国际社会沟通的责任。公共外交的任务和我们媒体的任务有点像,也是向世界说明中国,不过这是面对面的。

  女:而且这些形式更丰富一些。

  赵启正:甚至活泼,甚至可以谈得深一点,因为这个不必发表声明,不必签字,不必是双边关系的角度,所以这样一种表达就是比较充分和活跃。

  女:而且也能够更深刻。

  赵启正:对。

  女:您今年69岁了,以您的成熟和远见,能不能展望一下未来的中国呢?

  赵启正:我想,我们展望当然是一个更加完美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不妨借助两个外国对中国有研究的学者的话,一位叫罗伯特库恩,他写过很多关于中国的书。他最近一本叫《中国30年人类社会的一次飞跃》,他说中国从国家贫弱、人民困苦、孤立于西方国家为主导的国际体制的情况已经改变了,变成欣欣向荣,人们充满干劲,经济突飞猛进,广泛参与国际的重大事务,完全可以认为中国发生了历史上最令人惊讶的一次人类的大飞跃。

  另外一个学者叫奈斯比特,人们称他为“未来学家”,他已经84岁了,他刚刚出了一本书叫《中国大趋势》,他说中国现在是从奥运金牌到获得诺贝尔奖的过程中,他说“大家拭目以待吧,在未来几十年中,中国一定会在经济发展或国家竞争力方面重现2008年奥运会上的辉煌。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将取决于从模仿到创新,从为外国品牌进行加工到拥有自主品牌的转变,中国正逐步走向创新型国家”。

1951年国庆阅兵 火箭炮兵方队首次受阅

  1951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三次阅兵在天安门广场举行,军事学院方队首次成为受阅第一方队,华北老解放区民兵模范和代表组成了民兵方队,伞兵部队和探照灯部队首次受阅,喷气式飞机飞过天安门广场上空,告别了螺旋桨飞机参加受阅的历史。

  国防大学崔向华教授:1951年的阅兵,走在受阅部队最前面的是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学员组成的方队。他们都是身经百战、功勋卓著的我军高级指挥员。这一方队的首次出现反映了我军对高级指挥员军政素质培养的高度重视,是全军大兴学习之风、用科学文化知识武装头脑的体现。本次阅兵对火炮方队作了特殊安排,在阅兵式上,一部分火炮由汽车牵引,一部分由骡马牵引。这并不是说汽车不够用,而是象征着中国人民解放军正从骡马化向摩托化方向发展。

  在1952年国庆阅兵式上,高举“八一”军旗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仪仗兵首次出现在徒步方队前面。160辆摩托车组成三轮摩托化步兵方阵和来自全国10多个民族民兵组成的方队,成为这一年阅兵式上的亮丽风景。“保卫和平”是1952年国庆阅兵和游行队伍的主题。

    崔向华:这次阅兵的一个突出特点是,人民军队多了一个年轻的新成员——公安部队,他是新中国成立之后新组建的一支部队。受阅的民兵方队,则更具特色。他们来自全国各省区的十多个民族,穿着五颜六色的民族服装,携带着先进的轻武器,构成了与以往国庆节阅兵分列式不同的一道亮丽风景。

 资料图:1951年10月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炮部队由东长安街向天安门广场行进。(图片来源:新华社)

  在1953年的国庆阅兵盛典上,中国人民志愿军代表团出现在观礼台上,他们刚刚取得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伟大胜利。火箭炮兵方队第一次出现在阅兵方队中,各种口径的大炮组成的规模庞大的方阵引人瞩目。

  崔向华:1953年的阅兵,有三个地方特别引人关注。第一个是“喀秋莎” 大展风采。“喀秋莎”火箭炮引进我国后,成为我火箭炮兵50年代的一种主要装备的。本次阅兵是我军火箭炮兵首次参加国庆阅兵。

  第二个是“最可爱的人”。抗美援朝志愿军代表团光临阅兵式,为本次国庆阅兵增加了一种特别的意义。他们和国家领导人一道,站在天安门观礼台上,检阅阔步迈向现代化的人民武装力量。这是祖国给予中国人民志愿军的最高礼遇。

  第三个是“拖拉机拖炮”。巨大的加榴炮在拖拉机牵引下,轰隆隆地穿过天安门广场,接受检阅。这在各国阅兵史上可能是极为罕见的。“拖拉机拖炮”的摄影照片,成为当时风靡全国的佳作,也成为新中同国庆阅兵史上的经典之作。

详解十三次大阅兵空中梯队精彩表演 

  阅兵历来是一个国家展示实力、鼓舞士气的重要军事仪式,在以往的大阅兵中,飞行员驾驶飞机在空中翱翔,这些空中梯队的表演常常是大家关注的焦点,接下来我们有请来到我们直播间的嘉宾,空军指挥学院的教授陈洪为您详解前十三次大阅兵中空中梯队的表演。 

 世界看中国:发现大庆油田

  早在20世纪初国际石油勘探界就给中国戴上了一顶贫油国的帽子,解放前中国年产原油仅10多万吨,石油基本上都靠从外国进口,大庆油田的发现和开采让中国扔掉贫油国的帽子,并对中国的建设提供了巨大的能源动力。

  新中国成立初期,对于这个百业待兴的国家,石油意味着一切,由于石油短缺,新中国的军队训练和执勤飞机都不能正常运行,时任中国三军统帅的朱德直率地说,没有石油,飞机、坦克不如一根打狗棍。在上个世纪50年代的地质理论中,中国的东北、华北和西北地区恰恰属于无油或者贫油的地区,所以绝大多数学者对中国的油气储量抱悲观的看法。但是新中国的首任地质部部长李四光却根据自己对大地构造的特殊看法,对中国油气资源储量丰富充满信心。

  1958年2月,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邓小平听取了石油工业部汇报后提出,对松辽、华北、华东、四川、鄂尔多斯五个地区要好好花一番精力,严重考虑。3月初,石油工业部贯彻邓小平指示,决定战略东移,并把松辽盆地作为主战场。4月17日,地质部普查大队在位于松辽盆地的吉林前郭发现了含油沙层,证明松辽盆地生油,不到半年的时间,松基1、2、3三个井位分别开钻,1958年,松基三井终于传来好消息,松基三井区见到含沙油层,含油饱满,气味浓烈。1959年9月26日,松基三井喷出工业油流,标志着大庆油田一个世界级特大型陆上砂岩油田终于诞生了。

新中国第一代钻井工人王进喜(图片来源:新华网)

  铁人王进喜和他无数的铁人兄弟们在这片松辽平原共为祖国探明了860平方公里的藏油区域,建成年产原油500万吨生产能力的大庆油田。

  从旧中国的10万吨产量到500万吨,大庆油田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石油工业的落后面貌。1963年12月3号,周恩来总理在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自豪地宣布,中国需要的石油现在已经可以基本自给了,中国人民使用洋油的时代即将一去不复返了。在这份骄傲的宣告背后,蕴含着的是中国人民对自己祖国建设发展的那份无比的信心和坚定。1971年12月19号,纽约时报在一篇名为《王进喜式人物正在使中国前进》的文章中写到“当尼克松总统于明年2月到北京去寻求同中国达成某种和解的时候,王进喜已经去世一年多时间了,尼克松之所以要访问北京,多半是由于王进喜以及像他这样的其他中国人。”

我和我的祖国:我为祖国献石油

  陈井信,1959年10月1日出生, 17岁那年只身来到大庆,参加大庆开发三期会战。砸过干打垒,开过翻斗车,如今是大庆油田创业集团井下作业队队长。工作30多年间,亲历了大庆油田发展的风风雨雨,见证了油城大庆日新月异的辉煌历程。

  星期天早上6点多,陈井信穿好了红色工作服,象平时一样准时到单位上班。作为大庆油田创业集团井下作业队队长,他笑着说,一年四季都是这样。

  陈井信:就春节能歇7天假,礼拜天睡个懒觉是不可能的,我们7点就上班。

  妻子许国英说,陈井信从来不看电视,认为太浪费时间,只要一有空,他总往一个地方跑,那就是铁人王进喜纪念馆。记者采访陈井信,又被他首先领到这里。在铁人纪念馆,陈井信脚步放得很慢,身子前倾,前额快贴到展品的玻璃上,在一张照片前,他停了下来。

  陈井信:这个再现当年铁人跳进泥浆,很感人,就这种精神激励着我们不怕苦不怕累。

  陈井信说,当年他们来到大庆的时候,靠的就是铁人精神。当时到处是戈壁,一年刮两次风,一次刮半年。陈井信和当年一起参加会战的同事刁艳平感触很深。

  刁艳平:我们吃的东西到现在,你们根本就不能吃,就是白菜熬的汤,上面一层雀黑密虫。吃的早期就窝头,糊涂粥,中午大碴子干饭,高粱面干饭,晚上发糕什么的。三天一顿馒头,定量3个。但是工作起来都非常有干劲。那时候就像他们说的,先生产后生活。

  陈井信回忆,虽然苦点,累点,但是跟别人提起自己所在的大庆油田,就是两个字“自豪”。

  陈井信:那会过年出门走亲访友到哪特自豪,一说哪,我大庆的,石油工人嘛。当时那个年代国家都号召工业学大庆,身为石油工人全国都学,那能不自豪吗?

  几十年过去了,陈井信说,他最喜欢听,最爱唱的还是那首歌《我为祖国献石油》。

  今年8月,陈井信的儿子陈雷大学毕业,成为大庆油田的一名技术工人。生于80后的他,对大庆的明天怀着无限憧憬。

  陈雷:科技在发展,采油的方法不同,采油的效率也有提高,再过50年,科技又发展了,又改变一种采油方式。就算有一天大庆真的没有油了,大庆现在有个计划就是开采天然气,这个天然气还是挺雄厚的。这个几百年吧,还是采不没的。你几百年之后又出一种新的能源代替石油,这都是很有可能的。现在开发新能源很多啊,现在开发植物油发电,太阳能车。

我说国庆:青海土族歌手唱出心声

  生活在青海的土族人民不但有着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而且能歌善舞,最近几年,土族风情又成为青藏高原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十一将至,许多中外游客都来到了青海省土族自治县和彩虹故乡的土乡人一起,欢度国庆佳节,现在有怎样的别有地方特色的庆祝活动,我们连线正在现场的土族老乡杨海春。

  男:你好,刚才我们听到,从你的话筒对面传过来有歌舞的声音,听起来现场应该是很热闹的,你现具体在哪儿?

  杨海春:我现在在互助县土族纳顿庄园。

资料图:土族纳顿节(图片来源:新华网)

  男:现场的情况能不能描述一下?

  杨海春:纳顿节是土族人民喜庆丰收的节日,是世界上最长的狂欢节,现在场面非常热闹,这是我们土族人为了祖国的华诞举行的一些特色的节目。

  男:都有哪些特色节目,能不能说一下?

  杨海春:我们土族的服饰表演、花儿演唱、民族风表演、土族婚礼等,现在正在举行土族婚礼。

  男:你是不是也参与进去了?

  杨海春:参与了,现在这边来的外地的游客比较多,现在已经有三名游客上到舞台上跟我们的土族阿哥表演。

  男:你现在的心情也很激动,我相信现场的场面也肯定是非常热闹,节目也丰富多彩。马上就是咱们国家60周年的国庆大典了,在这样一个时刻,你是不是也把土族老乡的心声带给我们呢?

  杨海春:我们土族人和全国人民一样,国家富了,我们心情特别激动。我用当地的话唱出来,祝愿我们的祖国母亲繁荣昌盛。

  男:老乡杨海春的歌唱出了土族人民的心声,也唱出了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对祖国母亲的祝福。

国庆献礼:冯源书法艺术全国巡回展启动

  冯源书法艺术全国巡回展日前启动,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书法家冯源将他创作的400多米伟大诗词书法长卷向公众展出为祖国生日献上一份厚礼。

  刚刚结束在郑州艺术展的展出,在冯源近10平方米的工作台上,堆放着一件件从展位上撤下的字画,把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的诗词书信用篆书,行楷等多种书体创作,并配画肖像。冯源的46000多字的长卷不仅让参观者大开眼界,还引起了全国书画届的瞩目,再过两天,冯源就要带着这些作品赶往韶山。

  冯源:这次我们计划是要做全国巡回展,韶山、延安、河北张家口的怀来,从南街村到工厂到农村,到苏区。

  从学生时代起,冯源就痴迷于书法艺术,30多年逐步形成自己的风格,出生于1956年的冯源10年前就有个心愿,想带自己60岁生日时,举办个人作品展,为了这个心愿,他苦练书法。

  冯源:当时想到60岁时搞一次书展,但是60年大庆已经到了,我觉得我要提前,在10年间每天四点钟都要写,我写的墨,货车都要拉一车,到上个月的26号才把46000字的作品全部完成。

  倾十年心血,冯源把伟人诗词通过书法艺术表现出来,他说,这是作为一个普通党员一个痴迷的书法爱好者向共和国交一份答卷。

  冯源:祖国的60年来之不易,现在全国各方面发展都是蓬勃向上,祖国发展很强大,我就想到毛泽东、周恩来、朱德老一代革命家,他们戎马一生写下了这些壮丽的诗篇,我就要把他们的诗词写成长卷展示给后人,展示给全国各地的书法爱好者,祝福我们伟大的祖国,蒸蒸日上,更好、更强,更大的发展。

祝福祖国:百货公司营业员 劳模周宁芝

  周宁芝是宁波市第二百货公司的普通营业员,18年来她兢兢业业的工作,受到了群众的赞扬,新中国60岁了,周宁芝对未来的生活也充满了信心。

  18年前,从职高毕业的周宁芝进入宁波第二百货公司内衣部当了一名普通的营业员,她虚心学习、热情服务,受到顾客的好评,1998年,周宁芝被评为全国劳模,2007年,周宁芝又当选十七大代表。回想自己当营业员的经历,周宁芝感触更多的是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好了。

  周宁芝:当时我们买的内衣追求一种实用型,内衣是必须要穿的,现在在柜台上买的这些内衣实用型的也有,时尚型的也有,还有休闲的。过去的内衣就是在里面穿的,现在的内衣可以外穿,漂亮美观多了。

  老百姓的物质生活丰富了,在消费上更加追求档次品位,同时也更注重服务,周宁芝感叹说,现在营业员的素质也比过去高多了。

资料图:北京老百货大楼

  周宁芝:当时因为是顾客需求多,商品少,所以说也不需要营业员有多少的服务;现在商场多了,商品也越来越多,消费者的素质、品位也越来越高,所以对服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如果你服务态度不好,我到哪个商场都能买到货。

  商场零售业是反映经济实力的晴雨表,周宁芝的体会是,现在的老百姓有钱了,肯花钱了,会花钱了。

  周宁芝:经济发展带动我们市场的营销也起来了,但是现在外面旅游的人多,一到节假日到外面旅游,这也是宁波现在经济建设好了,老百姓收入多了。

  新中国60岁了,周宁芝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信心。

  周宁芝:现在我们是生活在非常美好的黄金时代,祝愿我们的祖国越来越富强,我们人民的生活能够越来越好。

嘉宾访谈:《红旗飘飘》作者乔方 

  男:听众朋友,欢迎您接着收听中国之声(国庆60周年)倒计时特别直播《祝福祖国》,在我们的直播间里,有一面红色的大型背板,上面写着“祝福祖国”,还有一个阿拉伯数字,大红色的60,还有中国之声的徽标,在灯光的映照下烘托出了喜庆的气氛。
此刻在直播间里一共有四个人,雨菲和我是主持人;还有两位嘉宾,一位是我们的特约观察员于海生,还有一位嘉宾是中国音乐文化促进会副主席兼秘书长,也是著名音乐家乔羽先生的二儿子乔方。专访乔方

乔方

  《国人三乎》是乔方特意为庆祝建国60周年而作,擅于作词的乔方,本次一人包揽了歌曲的词曲创作,并首次亲自上阵演唱。《国人三乎》回顾了中华民族五千年自强不息的历史,从古老神话到受尽屈辱的中国近代,到中华民族重新富强繁荣的今天。歌词铿锵有力,加上乔方浑厚嘹亮的嗓音,深切表达了中华民族不怕屈辱,自强不息,勇往直前的奋斗精神和国人对于伟大祖国最诚挚的祝福。

  乔方,1983年北京武警总部文工团创作室任创作员。1990年转业,现任文化部当代音乐艺术院副院长、中国音乐文化促进会副主席兼秘书长。曾任北京工人体育馆《龙之魂》大型音乐晚会策划、音乐总监;北京工人体育馆《太阳,月亮,星星》大型音乐晚会策划、音乐总监;北京工人体育馆《亚运前夜》策划、音乐总监;首都体育馆《中国歌坛辉煌二十年》总策划人;西安《新长征路上摇滚》崔健演唱会策划人;湖南《新长征路上摇滚》策划人;武汉《中西部腾飞》大型演唱会策划人;代表作:《红旗飘飘》、《春色满园》、《为你疯狂》、《今夜属于你》、《快来吧》等。

我说国庆拉萨高等师范专科学校的学生洛松卓玛

  男:在举国同庆中华人民共和国60华诞的时候,位于雪域高原的藏族学子们也正热火朝天地举办各种民族歌舞晚会、诗歌朗诵等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庆贺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下面我们接通的是拉萨师范高等专科学校08级学生洛松卓玛的电话。卓玛是仙女的意思,洛松是什么意思呢?

  洛松卓玛:也是仙女的意思。

  男:现在我听到你的身边传来阵阵的音乐声,你在学校的什么地方呢?

  洛松卓玛:我在高等师范学院的礼堂里,我们正在排练由各个系学生组成的庆贺祖国母亲60华诞的歌舞晚会。29号就要演出了,所以我们现在在进行最后的排练。虽然已经练得很顺,但心里总是很紧张。我们学校的学生跟我一样大部分都是从农牧区来的,亲眼目睹了家乡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心里非常高兴,也很感激共产党。在祖国60岁的生日之际,我们希望用自己的声音把最真诚的祝福送给母亲。

  男:今天晚上就要演出是吧?

  洛松卓玛:对。

  男:除了你们排的歌舞之外还有什么活动?

  洛松卓玛:我们学校组织和学生自发组织的活动在接二连三的开展,先后举行了中华颂·2009朗诵比赛。对我来讲,北京·拉萨你和我科技展览活动对我的触动很深。虽然关于这方面的新闻、专题在电视上看到过,但零距离接触我国各种航天器、北京奥运会主场鸟巢的模型、照片,还有神七飞船上的实物等等,使我深切感受到祖国日益强大的科技实力和经济实力,作为一名中国人从内心感到骄傲和自豪。

  除此之外,因为我作为校学生会的干事帮助老师组织策划过西藏今昔图片展览、辉煌中国60年,还有爱国歌曲大家唱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包括我在内的室友、同学当中反响很大。若没有共产党就不会有我们今天宁静明亮的课堂,所以我要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的生活,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永不忘共产党的恩情、永远跟党走,立志成才,报效祖国。

  男: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庆典即将到来之际,作为一名高原学子你有什么想对祖国说的话吗?

  洛松卓玛:我祝福祖国繁荣昌盛,扎西德勒!

辉煌六十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成就展

  主持人:“辉煌六十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成就展”正在北京展览馆展出。作为首都重要国庆庆祝活动之一,成就展全面系统展示了新中国成立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各个领域取得的巨大成就。现在连线在现场采访的记者张蔚:

  记者:“辉煌六十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成就展”20日起在北京展览馆正式对公众开放。一大批展示新中国成立60年来辉煌成就的珍贵历史图片、档案和实物、栩栩如生的模型吸引了不少市民前来参观。早上,北京展览馆南面广场的换票点已经排起了长长的队伍。

  最吸引观众的是无数的模型,尤其是三峡大坝,微型景观有水流的展示,自动的升降船机,还有和谐号的动车组,有支线飞机,还有海陆空三军的装备模型,以及中国的氢弹,原子弹的模型面前很多人合影留念,很多模型面前是闪光灯频闪,还有清洁能源汽车,上海牌汽车,还有百万亿计算能力的计算机。在展望区我也看到了一个超大的屏幕,屏幕上从2010年一直闪烁着时空隧道,这一年我们将全面的建设小康型的社会,人民的生活是更加美好。

  我昨天(28日)就已经来到这里,展会17时关闭,保安希望一些群众快点离场,但很多观众看到一组组数字的变化是非常激动,不愿离开。在这里要提醒参观观众,这个展览用半天的时间看不完,非常的栩栩如生,很多数字的变化都非常直观的表现,能够用感官感受了解一些数字。想要参观的朋友可以早点去持身份证换票。

  共和国档案:东方巨响 中国爆炸原子弹

  男:关于原子弹,陈毅说过一句很有名的话:“就是当了裤子,也要把原子弹搞出来。” 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有关当时的情况我们连线中央台国际新闻编辑王健了解一下。

  男:请介绍一下我们第一颗原子弹的研制过程。

  王健: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志愿军在装备劣势的条件下,取得节节胜利。从杜鲁门到艾森豪威尔,美国的当权者为了挽回战局,多次企图对中国使用原子弹。

  毛泽东面对美国当权者不断对中国进行的核威胁,意识到:美国之所以敢于这样做,就是因为我们中国没有核力量,没有抗衡的资本。 

  当时中国向前苏联提出,希望得到苏联在核研究方面的帮助。经过多次谈判,中国和苏联签订了国防新技术协定,此项协议主要内容是援助中国研制原子弹。

  但是,好景不长,苏联援助中国研制原子弹的协议,只执行了一年多的时间,就出现了问题。先是中苏两党出现政治分歧,并扩大到国家关系的恶化,而后是赫鲁晓夫与美国大搞缓和,1960年,赫鲁晓夫不顾中国的一再挽留,一意孤行,将在我国核工业系统工作的200多名苏联专家和图纸、资料全部撤走,停止了对中国的援助。

  毛泽东在此严峻形势的压力下,审时度势,发出只有一条路,自己动手,自力更生搞出原子弹的口号。

  经过几年的努力,1964年10月16日,我国西部地区新疆罗布泊上空,中国第一次将原子核裂变的巨大火球和蘑菇云升上了戈壁荒漠,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而这一天,恰好也是赫鲁晓夫下台的日子。

  男:对于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的消息,国际社会的反应如何?

  王健:这个消息令举世震惊,中国拥有核武器的事实得到了马里、刚果、加纳等非洲国家的支持,认为这极大地有利于国际反帝反殖民的斗争。

  法新社认为这个消息对于世界不结盟和发展中国家的影响是巨大的;法国《民族报》认为这标志了美苏两个霸权的统治开始结束;路透社报道了中国决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声明,并认为中国闯入世界核俱乐部的消息,是在告诉苏联,中国已决心通过它自己的力量在一切领域获得发展;日本共同社认为,中国向美、英、苏、法四国组成的核垄断体制打进了一个楔子,进一步提高了中国的发言权;美联社分析说,中国共产党进入核国家行列一事因为发生在赫鲁晓夫倒台的同时,而增加了影响,而它最大的影响是在共产主义运动方面。

  男:中国人终于迈进了原子核时代,极大地提升了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在建国60年大庆到来之际,回顾这段历史,回顾建国之初国人为强国之梦所做出的努力,是别有一番意味的。

  国庆首都阅兵受阅部队举行誓师大会

  男:国庆首都阅兵受阅部队正在举行誓师大会,我们现在连线正在沙河阅兵村采访的记者,现场的情况给我们介绍一下?

  记者:上午空中梯队举行誓师大会之后,下午3点整我们在沙河阅兵村也举行了隆重的誓师动员大会,我在大会现场看到,14个方队7000余名官兵参加了动员大会,虽然现在天色灰暗,雾气蒙蒙,但官兵们精神抖擞,大会在铿锵有力的国歌声中拉开了序幕,方队副指挥少将宣读了国庆首都阅兵誓言,14个方队的代表代表各自方队表了决心,纷纷表示一定不辱使命,为全社会贡献一场精彩的阅兵盛演。

  男:这个到今天应该说受阅部队的训练准备进入到了最后阶段,现在您从现场来看,咱们官兵们的状态怎么样呢?

  记者:现在我们的官兵士气非常高昂,精神饱满,最近这几天大家为了迎接神圣的时刻,心情也很紧张也很兴奋,他们每天都按照受阅流程进行训练,业余时间我们受阅队员还把受阅礼服熨烫的平平整整,把鞋擦的很亮,把自己打扮的特别帅气漂亮,准备给党和全国人民展示我军最优秀的一面。

  男:好的,谢谢。

我说国庆:甘肃地震灾区人民过国庆

  男:各位听众,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甘肃省陇南市文县的老百姓又是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来庆祝这个节日的呢?下面我们来连线本台的热心听众、甘肃省文县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张怀碧,让他来给我们介绍一下文县的一些情况。先给大家说说,灾区的老百姓现在过的怎么样?灾区的进展怎么样呢?先给大家说说,灾区的老百姓现在过的怎么样?灾区的进展怎么样呢?

  张怀碧:现在灾区的阴影已经消除了,群众的情绪平稳,大家都在忙着搞重建,尤其村子里,盖房子的时候都是你帮我家砌墙,我帮你家打顶,群众的气氛比较浓烈,心情更贴近了。目前有相当一部分受灾群众已经住进了新房,生产生活都很正常。

  男:通过您的介绍,我们已经知道了这确实是一个好消息,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来临之际,咱们灾区的老百姓是怎么迎接国庆的呢?

  张怀碧:首先,我们灾区的群众把今年的国庆节看得比其他任何节日都重要,他们带着感恩的心来建设美好家园,都想着国庆节前住进新房,把房子装得亮亮的,把窗子打扫的干干净净的,迎接国庆,这是一方面。

  另一方面,好多群众门前都贴了对联、标语,还悬挂着横幅,迎接新中国60岁的生日。特别是一些民族文化,像琵琶弹唱,还有一些民族歌唱的形式,歌唱党歌唱祖国。另外,我们乡镇单位组织干部职工来唱爱国歌曲等一些小的节目来迎接国庆。

  还有城区的居民,自发组织了许多演出团队,扭秧歌、打腰鼓、唱红歌,歌颂党歌颂祖国,歌颂灾区家乡的变化。特别是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来善待党和国家社会各界对我们灾区人民的关爱,也可以说这是国庆活动当中的亮点。

  为了组织开展好今年的国庆活动,我们开展了一些爱国歌曲大型的庆祝文艺活动、上万人的大型文艺的活动,进一步激发了灾区群众的爱党爱国爱家乡的热情。

  男:谢谢张部长。

中外媒体记者到首都博物馆参观采访

  主持人:我们的特别直播《祝福祖国》正在进行,国庆新闻中心今天(29日)下午邀请了中外媒体记者到首都博物馆参观采访,了解文物保护情况,中央台记者车丽正在现场,我们来连线她,了解相关情况,在首都博物馆参观有什么见闻给大家介绍一下?

  记者:我们刚刚结束在首都博物馆的参观,现在正在返回途中,刚才在博物馆当中,我们一进馆在正门处就发现一个巨大的景德镇牌坊,历代帝王庙都有这样的牌楼,这也是明代的,而且也是首都博物馆当中保护最为完整,最大的一个文物,让大家非常吃惊。

  走进去之后我们发现精品展当中12张龙袍,很多人围观在这里,观看清朝乾隆年间的龙袍,上面印有日月星辰,金丝来制作的,非常精美。还有在大型民族文化历史展中我们发现不仅有精美的苗族服饰,还有艳丽的壮锦,其中一个壮族的小伙子对我说,展览留存了各个民族的历史传统,而且让人感叹先民的智慧,据我们了解在国庆节期间首都博物馆从10月3日到7日会有原生态的民族歌舞登台,根据首都博物馆的副馆长王武钰对我们说,来到这里不仅是一个感知文化的过程,因为有很多文物,更多的是一种休闲的过程,因为在这里不仅有大量的实物展览,还有电子显示屏以及触摸屏,让大家能够真实的感受到古代文化的一种气息。

  主持人:好的,车丽。刚才你还讲到外国媒体记者是怎么来看待北京文物保护的呢?

  记者:有数十位中中外媒体的记者,我旁边有一位美国的记者,他在早期中国文物中华文明起源展的展台前不断的拍照,特别对中原地区的彩陶特别感兴趣,他对我们说首都博物馆特别现代化,他说他一定要图文并茂的表现文物和历史,让海外更多的了解中国的足迹。

  主持人:好的。

  嘉宾访谈:二炮指挥学院教授  邵永灵

  邵永灵接受中广网记者采访

  邵永灵,第二炮兵指挥学院教授,军事战略方向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湖北卫视军事评论员,现从事军事战略、国家安全、外军等研究,代表作有《战争的句号》,《中国的周边安全形势》,《中国的责任》等,曾荣立二等功、三等功各一次,获军队育才金奖。从小米加步枪到海陆空天全武装

  主持人:现在作客我们直播间的是二炮指挥学院的教授邵永灵,你好邵教授,同时在我们直播间里还有特约观察员叶海林。

  主持人:在这个时段我们将重点和邵教授和叶先生聊一下我军二炮部队的发展和跨越。我们知道二炮部队是一支特殊的部队,也是感觉很神秘的部队,提到二炮很多人会想当然的认为有一炮和三炮,有没有这样的部队存在呢?

  邵永灵:没有,大家觉得二炮神秘多半从他名称有关系,第二炮兵之所以起大家觉得容易产生歧义的名称,最开始还是从保密角度出发,当时我们的核力量还是非常弱小的,不能公开的说我们是一支战略导弹部队,所以就叫第二炮兵,而且在当时人们看来说第二炮兵,我们的导弹和一般的炮兵似乎有相通的地方,比如说在没有导弹之前我们知道炮兵是进行远程打击的主力,当然它的射程只能达到几十公里或者是一两百公里,导弹可能在一般人看来就是射程更远一点,但还是火力支援,有这样的一个概念。特别是苏联,在组建战略火箭军的时候,它的班底都是来自于炮兵,而我们知道咱们最开始的导弹是从苏联引进的,然后我们自己去仿制它,最后又自主研发,可能我们也延续了这样一个思路,把我们的战略导弹部队称作是第二炮兵。

  主持人:那么二炮部队其实应该说是一个非常特殊的部队,那么当时为什么要组建这支部队?

  邵永灵:在90年代之后,我们已经有了常规导弹,但是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从1966年一直到20世纪九十年代初第二炮兵都是一支核导弹部队,我们为什么要组建核导弹部队,实际上原因也很简单,首先是我国国家安全的一个基石,因为自从美苏有了核武器之后,当时中国和美国和苏联的关系在相当长一段时间还非常紧张,我们面临着超级大国的核威胁、核讹诈,所以对于我们来说要想有效的维护自己的主权,自己的安全,必须要有核力量,另外核力量也是一个国家大国地位的支柱,说到一个大国,没有核武器似乎觉得好像少了一点什么,所以我觉得第二炮兵的建设发展,应该说和这两个因素是有直接关系的。

  叶海林:我作为业余的观众,有一个问题想请教一下,我们从观念上来说第二炮兵是我们的正式名称,能不能说我们的导弹部队就等同于我们的第二炮兵部队,或者说我们的核部队,这之间我们的核力量和导弹力量,与我们第二炮兵所管辖的作战部队,有怎样的关系呢?

  邵永灵:第二炮兵应该说是我国核力量的主体,是我国弹道导弹和陆基巡航导弹力量的主体,从核心力量的角度来说,我们有海基核力量,当然我们的核力量主体还是第二炮兵,第二炮兵是路基的弹道导弹,海军是用战略核潜艇去发射导弹,性质不太一样,另外从导弹本身来说,我们知道陆军也装备有地地导弹,但是相对数量比较少,无论是核武器还是就导弹来说主体的部分都在第二炮兵。

  叶海林:印度的情况是这样的,印度在积极的建设三位一体核力量,我注意到一个细节,从技术的养护维护方面,实际上印度是三军的核力量都是由印度的核工业委员会统一管理的,在我们国家三个军兵种控制的核力量也是由我们二炮来统一的维护,或者是提供技术支持,还是每个军兵种都有自己的维护和技术支持部队呢?

  邵永灵:应该说从使用维护这一块儿肯定是独立的,但是从研发来说应该是一体的,因此我们进行核武器导弹研发的航天部门,不仅给二炮研发导弹,也给海军研发导弹,可能说有的导弹给二炮研发了之后,经过一定的改造就可以给海军去使用,所以我觉得从源头上来说应该是一致的,但是在使用和维护应该是各自都有各自的系统,从国外的情况来说,它也是这样的。比如美国,也是分开的,海军它有海基核力量,洲际导弹是归空军管的,俄罗斯有战略火箭兵,但是海军有自己的核力量,在具体操作层面上是独立的,但是所有的核力量的使用都是归最高的国家指挥当局,由最高的首长来进行决定。

  主持人:二炮发展到今天我们可以说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发展的历程是非常不平凡的。

  邵永灵:我觉得二炮是1966年成军到现在43年,应该说是一个非常年轻的军种,因为无论是海军空军都是60年,我们的陆军时间就更长了,80多年,二炮应该是最年轻的。但是43年中,我觉得二炮的发展进步是非常明显的,我们可以从改革开放之后三次大阅兵来看一下二炮的发展,二炮在成军之后就参加了我们改革开放之后的三次阅兵,在84年的时候,那次阅兵我们是第一次露面,像刚才主持人讲了,过去大家觉得二炮很神秘,这个部队是干什么的,是一炮之后的部队吗,这个部队跟一炮有什么区别,当然作为西方媒体也知道中国有核导弹部队,但是这个导弹部队隶属于谁,叫什么,大家都不清楚。

  但是我们的核导弹在天安门广场亮相之后,大家第一次知道,第二炮兵原来就是中国的战略导弹部队,把这两个联系到了一起,那次我觉得最大的意义就是说这是公开亮相,用我们今天的眼光来看当时的导弹是比较落后的,是用牵引车拉着它,就说明我们的导弹是地面和地下发射的,不具备机动能力,这是一个很大的弊端,你的生存能力受到影响,地面发射和地上发射很容易被摧毁,另外当时的导弹的体积特别庞大,特别是洲际导弹,一个牵引车拉不下需要拆开,分成两节,虽然说只是9枚导弹,一排是三个,但是实际上我们出现了四排,洲际导弹三枚导弹实际上用了两排车才拉下来,体积大说明我们当时用的是液体推进剂,液体推进剂从作战的角度来说,它的作战反应时间比较长,推进剂在加注的过程比较危险,而且需要消耗较多时间,像液体导弹很难去机动,因为太大了。

  84年对我们来说是第一次亮相,特别是我们有了洲际导弹,这个意义非常重大,就是我们可以覆盖全球,可以真正的和超级大国建立一种关系,但是从技术水平来说总体上还是比较落后的,我觉得相当于美苏60年代初的水平,但是到了99年的情况完全不一样了,不仅阵容庞大了,而且我觉得就是直观的感觉就是二炮的导弹突然间小了,身材一下子就苗条了,都是用那个车,这个车就是发射车,当年的牵引车不行。从99年的情况看最大的变化就是两个,一个就是我们用车载的方式去发射,有了非常好的机动性,就说明我们有了更好的生存能力,另外就是变小了,原因是使用的固体推进剂,这样的话我们的导弹从它的,比如说它的快速反映能力,还有平时的维护,各个方面来说都比过去要好得多。比如说像液体导弹在发射的时候那个准备工作非常烦琐,需要很多很多的保障的车辆,保障的部门,但是固体导弹就非常简单。  

  主持人:这次阅兵第二炮兵是阵容最庞大的方队了。

  邵永灵:在所有的装备方队中,我们的阵容是最庞大的。这个其中应该说是有4种弹道导弹,从目前的消息来看,它应该是99年的改进型号,可能直观上来说变化不是很大,但是实际上从技术含量上,比如说它的精度,突防能力,威力都不可同日而语,最重要的就是我们有了巡航导弹,巡航导弹不仅对我们二炮来说意义重大,实际上对咱们整个国家来说也是意义重大。有弹道导弹的国家有几十个,包括一些发展中国家,它都可以搞出弹道导弹,但是巡航导弹只能是极个别的国家掌握了这个技术,装备了这种导弹。比如说现在最多的就是美国,还有俄罗斯,像英国的巡航导弹是美国给他的“战斧”,法国也是刚刚搞出来。我觉得我们能够在这样非常尖端的领域里面占有一席之地,就说明我们中国的基础工业水平,我们的技术能力已经上了一个台阶。  

  叶海林:我想起美国总统奥巴马不久之前宣布废除东欧部署的反导系统,这里面有一个事情,反导系统从概念酝酿起到现在被废除,都与巡航导弹没有任何关系,都是用弹道导弹,这是一个非常不完善的系统,有了巡航导弹的国家,应该说对美国投入巨资的导弹系统是有较强的制衡能力的。反导不但是技术不成熟,不能有效的防止弹道导弹,其实根本就存在一个很大的技术缺口,对所有的飞航式导弹和巡航导弹都没有任何作用。从这个角度来说倒是让人觉得美国在东欧取消这个系统,其实是一个很顺应技术发展潮流的一个做法,当然我们不能排除美国在适当的时候还会把反导系统捡起来,甚至把飞航式导弹技术加进去,不过要走很长时间的一段路。

  邵老师刚才您谈到一个火箭和导弹的技术之间的发展的脉络,大部分民用的火箭,比如说运载火箭其实使用的仍然是液体装料,跟军用的使用固体燃料的走向,已经有了两个不同的发展方向,当年几乎所有的大推力火箭都是由退役的弹道导弹改装成的,你能不能给我们细说一下,民用的火箭技术和军用的导弹技术确实是有关联的,但这种关联能不能说民用的火箭技术就可以直接的应用在军用上,一个国家有民用的火箭技术就成为了一个导弹大国或者是军事大国,我们可不可以这样说?  

  邵永灵:实际上航天发射的运载火箭和军用导弹很多地方是一样的,很多退役的导弹就用来进行航天发射了。反过来说你把上面的有效载核从由卫星变成一个弹头就变成导弹了,所以说从本质上来说二者肯定是通用的,肯定是可以互通的,但是应该说军用的肯定比民用的要先进得多,我们说军用有一个特殊的要求,比如说要具备一定的全天候作战能力,打仗的时候不能选择时间,不能说这个时间我不想打了,那不行,而且打仗的时候需要快,我这个导弹可能几分钟就打出去,像美、苏在冷战紧张时期,战备的状态可以达到十几秒把导弹打出去,到这样的程度,需要很好的机动性,生存能力。

  作为一般的民用航天发射来说不需要这些要求,实际上需要一个比较大的推力,为什么在民用航天发射的时候都使用液体火箭,因为液体火箭它的推力大,推力大可以把更大的有效载核去送到轨道上去。如果用军用现在的固体火箭肯定就比较难,所以我觉得要求是不太一样的,我们看像民用的航天发射经常会因为天气的原因推迟,天气不好了,比如说美国发射航天飞机经常会变,这个都没关系,但是打仗不行,我觉得如果从根源上来说民用和军用实际上没有多大的区别,但是在实际过程当中,有不同的要求,总体上来说军用的要求会更高一些,技术水平更高。    

  主持人:刚才还有我们的特约观察员叶海林。刚才我们聊了一些第二炮兵的话题,我觉得我们的特约嘉宾叶海林问题还是非常专业的,像我们来讲基本上属于比较外行的,刚才听邵永灵教授在跟我们谈的时候感觉像上课,不过也了解了很多知识,就像很多听众关心的问题一样,这一次国庆大阅兵是最庞大的方阵,大概有五个方阵,要展示100多枚导弹。

  邵永灵:108枚。

  主持人:这些导弹的组成都是什么您给大家介绍一下好吗?

  邵永灵:是这样的,从几个角度来看,如果我们按照一般的分类说弹道导弹、巡航导弹,我们这次有弹道导弹也有巡航导弹四个方队是弹道导弹,一个方队是巡航导弹,这是一种区分方式。你还可以按照是核导弹还是常规导弹来说,这里面有四个常规导弹,还有一个是核导弹,还有按照射程来说,射程有近程、有中远程、有洲际导弹,所以说这个是从不同的角度可以有不同的分类方式。

  叶海林:您刚才跟我们说的近程、中远程和洲际导弹,我们国家对这个导弹射程和导弹的分类是一个什么样的标准,国际社会上有没有统一的标准来把导弹按射程分成这样从近程到洲际不同的类别。

  邵永灵:实际上没有统一的标准,比如说当年美苏签订中导条约的时候,把中程导弹的上限就设定到5000公里,我们国家射程在1000公里以下是近程导弹,1000-3000公里是中程导弹,3000-8000公里是远程导弹,8000公里以上是洲际导弹,也有的国家把五六千公里以上也算是洲际,也可以说你潜在的对手是谁,如果潜在的对手很远的话,你这个导弹必须要打得足够远,所以说对于什么样的导弹属于洲际导弹我觉得也和每个国家具体情况不太一样。

  叶海林:你说这一点我感触特别深,我记得当初谈中导条约的时候,其实双方有一个默契,在自己的本土发射打不到对方的导弹全部算是中程导弹。打到对方是洲际导弹,因为是美苏之间刚好的距离,但我记得那个时候德国总理就曾经说过,对于你们来说中程导弹是战术导弹,但是对我们来说任何一个导弹就是战略导弹,我想起来后来美国在评估导弹威胁的时候,在评估朝鲜导弹威胁的时候就曾经玩过这个把戏,把原本从朝鲜发射打到阿拉斯加的导弹原本不算是洲际导弹的,评估委员会为了夸大导弹的威胁,为国家反导系统增加可信度,把这种导弹也算洲际导弹,扩大到了十几倍,现在又反过来把伊朗的导弹再缩小,其实我觉得这个导弹的射程应该不只是技术标准,很大程度上是一个政治标准。

  邵永灵:当年美苏谈判的时候也有这个问题,美国说美苏之间两国从各自的领土打不到就不能算洲际,但是苏联就说了,美国在欧洲部署了那么多导弹,可能中程,近程就能打到苏联,这样的导弹也得算洲际导弹的范围,如果说仅仅从能不能打不到对方领土的角度来说,苏联在美国的周边没有军事基地,但是美国在苏联的周边有一大串军事基地,如果仅仅算作严格意义上的,从各自领土打出去到达对方领土的导弹,可能苏联就要吃亏,我觉得这个也是没有统一的标准,但我们国家把八千以上算作是洲际导弹,洲际导弹基本上可以全球覆盖了,比如说打到一万多公里,可以打击全球的任何一个点。

  主持人:还有一个问题要请教一下邵教授,您刚才提到了巡航导弹和普通导弹有什么区别?核常兼备的概念是什么?

  邵永灵:我先说核长兼备吧,因为我们二炮在成立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我们仅仅是一个战略导弹部队,装备的都是核导弹,我们从90年代初期开始装备常规导弹,这样的话我们就由单一的核导弹变成了核常兼备,它的意义在于什么呢,我们不仅有了核威慑和核反击的能力,而且我们拥有了远程常规精确打击能力,这个我觉得也是一个军事大国的标志,你有没有这样远程的常规打击能力,有了地地常规导弹就说明我们有了这个能力。巡航导弹和弹道导弹我觉得它的区别应该是非常大的。

  主持人:因为时间关系非常感谢邵教授来到我们的直播间作客,希望有更多的机会来请到您谈一下我们二炮部队发展的现状。

  邵永灵:谢谢。

  世界看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主持人:特别直播:《祝福祖国》。1970年,当中国把它的第一个人造卫星“东方红1号”成功射入轨道后,西方观察家们惊讶得目瞪口呆。因为他们一直坚持认为中国和西方相比,在技术方面是远远落后的。关于这颗中国第一星的发射和由此引发的国际反响,请听中央台国际新闻编辑苏铃的录音报道:中国第一星, “东方红1号” 。

  苏铃:中国已经开始向载人航天迈进,但是三十年前最初的一颗人造卫星——东方一号升空时的激动场景至今让人久久难以忘怀。1957年10月4号,苏联把第一颗人造卫星送上了天,第二年毛泽东主席就在党代会上提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五六十年代的中国经历了三年困难时期、文革爆发,但所有的这一切并没有让中国科研人员迷失前进的方向,他们在困难条件下付出了了惊人的努力,原子弹、氢弹一一爆发,卫星研制运载火箭克服一个个难关,终于到了卫星的发射阶段。

  1970年,甘肃酒泉发射基地。荒凉的戈壁滩上日夜寒冷,在离地面30多米高的龙门塔工作台上,科技人员不分白天黑夜,排除一切故障,一次次的测试。终于在1970年的4月24号凌晨,毛泽东主席亲自批准实施发射。21点35分,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在震耳欲聋的隆隆声中离开发射台冉冉上升,各地面跟踪测量排站的报告不断显示一切数据正常,火箭首次发射一举成功。当这首东方红乐曲从太空幽幽传到人们的耳畔,亿万中国人都在屏息聆听,细细品味着每一个音符,在大街小巷踊跃着欢呼雀跃的人群。

  4月25号下午新华社授权向世界宣布,中国成功的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各国讯社驻华记者在第一时间以最快的速度向本国报道了这一重大新闻,惊呼中国航天技术发展神速,中国毫不含糊的进入了空间俱乐部,成了世界上第五个用自制火箭发射卫星的国家。许多友好国家地区的领导人团体和友好人士纷纷向我国发来贺电贺信,祝贺中国人民在航天事业方面取得的新成就。

  法新社在1970年4月25号的报道中写道,中国把它的第一颗人造卫星送入轨道,这个大成就使西方观察家们惊讶得目瞪口呆,因为他们一直坚持认为中国和西方相比在技术方面是落后的。法国费加罗报1970年4月27号的文章指出,中国是第三个空间大国,人们能够相信中国的一切手段都是自己创造的。他没有向苏联购买一枚导弹,也没有像美国宇宙行情局要求使用通讯网,这种技术力量的肯定,从政治观点讲是特别重要的,它再一次证明了杰出的优秀人才。

  在1960年撤走了专家队伍的苏联,中国的两弹一星似乎保持了沉默,英国每日简报却转载了当时的情况,莫斯科电台和真理报仅用一句报道了中国卫星的发射,英国泰晤士报进一步介绍了中国的发射在莫斯科引发的影响。文章说,“苏联的报纸很难向它的读者解释,一个据说是落后和遭破坏的国家,怎么能把比苏联的第一颗人造卫星还要大的卫星射入轨道呢?”是的,这颗在困难时期制造的第一星,重量超过了苏、美、法、日前四国首次发射卫星的总和,无核旨意的火箭大运载能力使中国从此走入了空间时代。

  辉煌60年:中国卫生事业显著进步 

  主持人:辉煌6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成就展正在北京展览馆展出,作为庆祝活动之一,成就展全面系统展示了新中国成立60年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成就。下面我们来连线中央台记者刘天思为我们介绍一下展览当中医药卫生等民生方面的情况。

  主持人:我们知道医药卫生是老百姓最关心的民生话题,在这几个展区你了解到怎样的情况呢?

  刘天思:众所周知,新中国成立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卫生事业取得了显著的成就。目前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明显改善,居民的主要健康指标处于发展中国家的前列。刚才我注意到人口健康社保单元的展区,以“中医药服务人民,60年成就辉煌”为主题的中医药内容板块之前不时吸引了参观者驻足体验。

  为什么说是体验呢?因为这个展区独特的五脏相音辨别系统吸引了众多的观众。刚才有位来自江苏的王大爷就对我说,他一向十分喜欢看中医,但是以前不知道中医也引入了这么先进的科技手段,大爷拿着分析他五脏状况及推荐调理方法的单子给我看,让他多吃黄瓜大麦等食物,多听高山流水这样的音乐,王大爷高兴的说,中医的科技进步确实让他十分惊喜。

  主持人:可以说中医药展区可以让市民充分领略科技的进步,咱老百姓电子寻医是更加方便快捷了?

  刘天思:对,在展区的中医寻医电子查询前,有两位20多岁的女孩还体验了电子行医问药的便捷,其中一个女孩就告诉我她的皮肤不太好,朋友推荐他去中医,她点击了查询平台上的皮肤科的重点专科,结果在上面有北京所有的关于皮肤的重点科室和医院以及专科的基本情况,还有学科带头人等详细信息都一览无遗的展现在面前,她满意的告诉我真的是太方便了。

  不光是中医药的展区看到了这样展示,在人口计生的展区也安设了两个多点触摸的交互平台,这两个展示屏可以供参观者了解60年来我国人口计生成就的详情。我发现许多参观者也都在这里停下脚步点击触摸,这个平台可以让观众看视频、观动画、读电子数,我也在上面看了一下里面的内容确实是很吸引人,多媒体的应用也让大家十分生动和直观的了解到了我国人口计生的60年的光辉成就。

  所以说百闻不如一见,大家如果有时间的话,不妨到北京展览馆通过展览亲自感受一下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国各行各业的伟大成就。

  青藏列车上欢庆国庆

  主持人:贺滨是青藏铁路公司客运段西宁至拉萨第一包乘组的列车长,他已经带领着包乘组全体乘务员在这条“雪域天路”之上工作了一年多时间了。今天(29号)晚上8点12分,他将和乘坐k9801次旅客列车的所有乘客再一次驶进近一半铁路海拔都在4000米以上青藏铁路。下面我们来连线贺滨列车长,请他谈一谈自己将会以什么样的方式,在这条穿越世界屋脊的高原铁路上欢度共和国60岁的生日。

  主持人:据我了解,再过几分钟就要踏上自己的工作岗位,也就是从西宁开往拉萨的火车,跟我们大家讲一下水域天路之上庆祝祖国60周岁的生日呢?

  贺滨:首先向主持人问好,收音机前的听众朋友们大家好。我自己在青藏列车上欢度祖国母亲生日是一件特别有意义的事情。因为在举国欢庆的这一天,我将与我的同事们在一起穿梭于世界最高的铁路线上,用我们充满爱心的服务向祖国母亲献礼。

  我作为一名列车长,欢度国庆节是和全车600多名旅客分不开的。为了让这趟列车进藏的旅客感受到国庆节的喜悦气氛,我和同事特意把车厢里的塑料花换成了鲜花,希望这红艳艳的玫瑰花可以给旅客们带来一份好的心情。

  

29日19时~30日00时————更多>>

嘉宾访谈:宋柯(北京太合麦田音乐董事总经理) 

 我说国庆:昆明二环扩建工程如期试通车

【视频】中国走向国际 留学生功不可没

新中国脚步:中国航天39年的不平凡之路

  特约观察员陈杰人:39年前的4月24号晚上9点,中国的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由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在甘肃省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实现了毛泽东主席当年提出来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愿望,使中国成为继前苏联、美国、法国和日本之后第五个能自主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也使中国从此跨入了世界航天科技强国之路。  

  长征一号火箭于1965年开始研制。1970年4月24日,将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送入太空。该火箭共进行两次卫星发射,成功率100%,另一次发射时间是1971年。

  东方红卫星一号的发射,是我国航天技术取得的首次重大突破,从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上天到已经发射的神州七号,中国的航天事业已经走过了39年不平凡的历史。我国用自己的十多种长征运载的系列火箭,分别从酒泉、西昌、太原三个卫星发射中心,成功的发射了六七十颗国产卫星和多艘国产飞船,并为多个国家发射了商用卫星。让世界特别瞩目的是,中国已经成功实现了宇航员的出仓行走,使中国在太空当中第一次直接拥抱太空,让太空拥抱中国的航天事业。

  39年过去了,即便到今天我们还是能够回忆起当年人造卫星发射成功时人们欢欣鼓舞,奔走相告的喜悦场景。即便是到今天,全世界当时是5个国家,现在一共也只有9个国家能够自主成功发射人造卫星,除了中国就是俄罗斯、美国、英国、法国、中国、印度、日本和朝鲜。

  实际上,中国的人造卫星在当年的发射成功最重要有以下几方面的意义:

  第一,使中国从此走上了一个掌握太空主动权的进程。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时候,世界上第一次使用了飞机作战,开始有了制空权的概念。直到今天,对于高空乃至外空和太空的制空权也是非常重要的。从第一颗卫星今天,中国的航空航天事业也是在逐步的进步,现在应该说中国是当之无愧的世界航空航天的强国。

  第二,促进了科技的发展。因为卫星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很多的部门来一起协同作战,能够在各个部门的科研力量的努力下,产生一个合力,最后达成一个结果,当时人造卫星的发射让中国的科技事业产生了信心,找到了自信。

  第三,激励了整个中国一又一代学子去认真学科技、学技术。直到今天我国很多的地方,像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以及跟航空航天相关的很多的技术部门都是在努力的进行科学研究。一些学生从高中毕业进入大学之后就立志于从事航空航天事业,希望自己以后也能成为像两弹一星元勋那样著名的科学家。不管是从军事、经济政治还是从科技等等各个方面,应该说39年前的这颗卫星让中国人信心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嘉宾访谈:宋柯(北京太合麦田音乐董事总经理)  

  主持人:今天的这个时段我们为您邀请到了一位特别的嘉宾,是太合麦田的总经理宋柯,和我们一起聊一聊音乐,同时今天在我们的直播间还有一位特别的嘉宾也是我们中央台中国之声的特约评论员陈杰人:

宋柯

  

  【视频】宋柯:我们和外国音乐在同一起点上

 新中国脚步:1971年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陈杰人:38年前的10月25号,第26届联合国大会以压倒性票数通过了第2758号决议,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实际上,联大第2758号决议的通过绝非一种偶然,而是历史的必然。

  大家都知道,联合国创建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凯歌中。1942年的元旦,正在对德国、意大利、日本法西斯作战的中、美、英、苏等26国代表在华盛顿发表了联合国宣言。1945年的4月25日,来自50个国家的代表在美国旧金山召开了联合国国际组织会议,在随后不久就签署了联合国宪章,加上后来加入的波兰,51个就成了联合国的创始国。同年的10月24号,当时的中华民国、法国、苏联、英国、美国等国家批准之后,联合国的宪章开始生效,联合国就正式成立了。

1971年 新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从历史上看,联合国首先是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团结胜利的结果,这个结果离不开整个全体中国人民的贡献。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中国人死伤达到了3500万人。联合国是世界和平力量的联合平台。中国作为当时占全球五分之一人口的大国,没有理由不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席位。

  由此我想到了外交部前领导吴建民曾经写过的文章,他说:联合国需要中国,中国也需要联合国。从直接的原因来看,中国重返联合国是亚非拉国家纷纷加入联合国的机会,是发展中国家抵制发达国家霸权主义和野心的一种胜利的成果,也是中国外交政策的一个胜利。

  从今天来看是这样,中国重返联合国至少有四个方面的意义:

  首先,中国在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之后融入了国际主流社会,争取到了一个充分的国际发展空间,使中国得以在一个不是自闭的,而是在世界潮流当中去发展、去进步。

  第二,中国充分利用了在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地位,一方面维护自己的主权和领土完整,打破了由一些少数国家妄图分裂中国的图谋。另外,成功的抑制了包括美国在内的霸权主义国家推行霸权主义的企图,这样保证世界的格局在理性与和平的轨道上一直行进到今天。

  第三,奠定了中国改革开放特别是开放事业的基础,不能想象如果中国一直没有加入联合国,一直是在一个封闭的道路上我行我素的话,就没有一个国际社会的基础。所以,应该说加入了联合国融入了世界,市场意识、法制意识、民主意识都让中国有了前进的基础。

  再就是中国加入联合国之后,让中国成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发挥大国作用有了可能。今天还有新闻说中国在金融危机之后,成了对世界经济拉动力最大的国家。可以认为如果没有联合国这个平台,中国也没有发挥这么大的作用。所以我想随着中国的经济和国力的进一步的发展,中国今后将对世界人民产生更多的积极的作用。   

  我说国庆:昆明二环扩建工程如期试通车

  主持人:我们把眼光集中到昆明,昆明二环快速系统改扩建工程国庆前如期实现试通车,有效缓解昆明主城交通,方便了市民出行,下面我们连线中央台的热心听众红云红河集团职工程先生,你好,昆明主城的二环快速系统通车对于你个人来说是不是也方便了很多?

  程先生:是的,昆明的交通拥堵已经有好几年了,从去年以来 ,昆明市启动了二环的改造,在东南西北的四个方向上二环主要路段连续施工,因为施工也造成了拥堵,所以去年这一年来,我们从通城变成了堵城,我工作所在的红云红河集团,和我们正在建设的新厂区都位于昆明市的北郊,我上班就必须通过西二环和北二环,在施工的三年多来我每天上班都用很多时间,但是在国庆节前夕,二环通车了,我们心情非常高兴,比通车以前快了很多。

  主持人:道路通畅了,心情也好了很多,出行方便了,昆明迎接国庆的氛围是不是也非常的浓厚?

  程先生:是的,昆明的节日气氛非常的浓厚,我们每一个大街小巷摆满了鲜花,我们庆祝国家60岁的生日。在我们的东风广场、金马广场都摆出了一些用鲜花作成主题的园艺小品,有祖国万岁,有绿色长城,我们红云红河集团无论在行政大楼还是生产车间都挂上了国旗,前两天我们集团还组织了国庆的文艺会演,我们遍布在祖国大江南北的两万多的红云红河人满怀豪情的歌唱伟大的祖国,国庆前夕我们推出了四款新产品,作为国有大型企业的员工,我们全体职工正抓紧时间建设我们一流的工业园区,我们会用实际行动为祖国作贡献。我相信通过每一个人的努力,祖国的明天会更美好!

  主持人:好的,也希望向您的同事们送去我们的祝福,谢谢你,再见。

  主持人:特别点评有请特约观察员陈杰人。

  陈杰人:37年前的2月21号尼克松率领代表团抵达北京,对中国进行了为期七天的历史性访问,在这个访问期间尼克松总统会见了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双方重点讨论了中美关系特别是台湾问题,在2月28日这次访问的最后一天,中美在上海发表了联合公报,也就是历史上现在所称的上海公报。这个公报的核心内容之一就是美国确认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将最终从台湾撤走一切武装力量和军事设施。

  实际上尼克松的这次访华可以说是非常的不容易,因为在中美之间,此前的20多年间发生过两场重要的战争,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并且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国在意识形态方面是存在巨大的反差。但是这种对立也好反差也好,到了1971年的时候这种局面有了一些松动的可能。这一年的美国的国务卿基辛格访问了中国,打破了中美之间的坚冰,更重要的是1971年联合国大会以压倒多数2758号决议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席位,美国等很多对中国奉行遏制政策甚至是敌对政策的国家意识到中国融入国际社会已经不可逆转,无论是从国际社会的新秩序建立还是从国家本身的利益来说,都需要改变过去的一些政策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关系正常化。

  应该说尼克松的访华是打破了美国和中国自1949年长达20多年来的隔绝,他在日后的也评价说,我们在这里一周是改变世界的一周,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尼克松的这次访问的意义一点也不亚于中美在1979年的正式建交。实际上在中美关系改善的背景下,中日建交也加快了步伐,就是在1972年的9月29日,周恩来总理和日本首相田中角荣在北京签署了中日联合声明,两国正式建交。

  我想尼克松访华和中日的建交特别是尼克松访华,不仅是结束了中国同美国日本的国家的冷战的状态,更重要的是开始了国际社会秩序的新的阶段,首先是中美坚冰的熔化,使得中国战略的地位空前的提高,在国际社会的声望有了极大的提振,因为当时来说经过二次世界大战一段时间以来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美国作为一个一直对中国奉行敌对政策的国家,主动的来到中国访问,应该说使中国的声望得到极大的提高。第二个有利于中国的经济贸易科技文化等等在国际社会的普遍的交流与发展,使得中国获得了更大的国际空间。第三就是为中国和世界各国特别是资本主义的国家关系正常化打好了基础。因为在当时很多资本主义国家都是为美国马首是瞻,美国人到了中国,其他的国家自然就不用说了。第四我想也是最重要的,应该是中美坚冰融化为全世界赢得了机会,不仅仅是给中国和美国赢得了机会,更是为全世界赢得了机会,因为当时是强大发达国家和当时人口最多、发展前景也是最为可观一个国家的握手。

  今天看来中美之间历史关系的变化印证了一句话在国际上没有永远的的敌人和朋友,只有永远的理性和利益,今天的中美关系我们可以看到对于国际社会的发展,也包括在环境合作、经济合作甚至在国际事务的合作当中都是有了一个非常广阔的前景,美国从当年的对中国的敌对心态,到后来的遏制政策,到不久以前的所谓合作关系到现在的全面合作关系,我想中美之间的历史关系的转变,恰恰证明了中国人需要自强的意义,也证明了在世界上只有合作、只有和平才是一个真正的主流。

  主持人:感谢陈杰人,稍候为您带来最新的资讯播报。

  主持人:1971年的10月25号,联合国大会26届会议以17票弃权的压倒多数通过了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等38个国家要求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的提案,11月15号中华人民共和国代表团首次出席联合国大会受到了极其热烈的欢迎。下面我们连线国际新闻编辑张佳宁了解一下当时的情况。佳宁,你好,中国恢复联合国和合法席位的过程应该是很曲折的是吧?

  记者:在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具有不可抗拒的历史必然性,特别是到了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有了现实性,当时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大大提高,而支持中国恢复合法地位的国家也越来越多了。1971年10月25号联合国大会的表决结果当中,欧洲国家英国、法国、荷兰、比利时、加拿大、意大利和葡萄牙都投了赞成票,西班牙是投了弃权票。亚洲国家有19国,非洲国家是26个,拉丁美洲传统来说是美国的后院,虽然当时只有古巴和智利同新中国建交,只有7个国家投了赞成票,看到这样的结果毛主席就说在那么多国家来欢迎我们,再不派代表团就没有道理了,正如人们常说的是广大发展中国家把中国抬进了联合国,新中国是一直支持这些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包括非常多的帮助,因此也获得了亚非一些第三世界国家的支持,同时还获得了拉美一些国家的支持。

  主持人:当时联合国大会通过恢复中国合法席位的2758号决议,这项决议的通过实际上影响的不只是中国一个国家。

  记者:当时这项决议的通过被当时的国际社会称作是惊天动地的大事,当时非洲国家都鼓掌,很多的非洲国家代表都站出来热烈的鼓掌。当时美国的报纸说坦桑尼亚驻联合国代表萨利姆高兴的手舞足蹈,跳了非洲舞,后来萨利姆对中国代表团说自己并没有跳舞,但是手舞足蹈是有的。他说是向全世界宣告第三世界国家中小国家可以在联合国讲台上扬眉吐气的表达自己的意见了,也有媒体说联合国很久没有这种激动人心的场面了,说明很多国家对于中国能够参与联合国事物都是有所期待的,但也有媒体说关键是得道多助,中国的代表公开的说过中国在联合国安理会上的那票否决权,不仅属于中国,而且也属于发展中国家。中国如果进入联合国肯定能够仗义执言,正因为是由于新中国的加入,整个20世纪七十年代的联合国也被称为联合国历史上最活跃的年代。

  主持人:感谢佳宁的报道,稍候我们将请欧美同学会副会长王辉耀和我们一起来聊聊归国留学生的问题。

欧美同学会副会长王辉耀

  主持人:感谢佳宁的报道,稍候我们将请欧美同学会副会长王辉耀和我们一起来聊聊归国留学生的问题。

  主持人:在我们的直播间除了我们的两位主持人还有中央台特约观察员陈杰人,现在我们的中国之声直播室又来了一位尊贵的客人,其实我们是从21点就开始不断的在介绍王辉耀,现在终于坐到了直播间。介绍一下是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欧美同学会副会长王辉耀先生,王会长您先给我们收音机听众朋友打声招呼吧?

  王辉耀:听众朋友大家晚上好,各位主持人好。

  主持人:特别节目,是祝福咱们祖国,祝福咱们新中国成立60华诞的节目,先说说您的心情?

  王辉耀:我的心情很兴奋,也很激动。实际上我是刚从人民大会堂出来,在大会堂来自世界各国的4500名嘉宾参加了今天晚上的盛宴,而且刚从宴会厅出来,就来到今天的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倒计时直播现场,我也感到很兴奋,这是一个特殊的时刻,而且是一个举国期盼的时刻,我们的国庆60周年很快就要到来了,大家都有很多的思想和新生想交流和表达,我想也是这样的。

  主持人:实际上王会长的头衔除了刚才给大家介绍的,还有很多,在这也不太具体的介绍了。看过您的介绍同时,您还担任过一些跨国公司的高管,像什么西门子,阿尔斯通等等这些公司都做过顾问。这么丰富的经历在海外留学人员当中也不是多见,您是怎么做到的?

  王辉耀:实际上是这样的,我出去留学比较早,我84年就出国,而且当时也是最早的一波读MBA专业的,出国以前我在国家经贸部工作过,在国外读MBA比较早,包括在国外政府的机构也做了很长时间,这样的话你的经历比较多元化以后,跟跨国公司打交道比较容易了,因为你可能知道东西方中外的文化上的差异,包括去帮助西门子那些公司他们也是比较重视有这种多元文化背景和国际化背景的人才。

  主持人:在这里特别想问一下杰人,刚才王会长也说了,实际上在国外您是轻描淡写一笔带过,各种辛酸和努力只有你自己才能够体会,咱们从60年来留学生出国留学的变化包括数量的变化,包括他们出去之后要干什么,学些什么专业的变化,能够反映咱们60年来什么样的变化,解读一下。

  陈杰人:如果是30年之前,我在上小学的时候,如果听说谁上了大学,特别是谁要出了国的话就是很了不得的事情,如果是出国留学的话是一个顶尖的人才了。10年之后这个时候觉得在国内上大学并不是一件特别稀奇的事,但是在出国留学仍然是很吃香的事情,大家还是挤着往外去。

  但是在近十年以来,出国留学生从过去的吃香、落地不沾灰、大家都抢着要,到现在开始从所谓的“海归”变成了“海待”。有三个方面,第一个随着这种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作用日益的重大,中国和国际交流日益的广泛和深入,中国在外国的留学生也很多,回来的也很多,不是很稀奇。第二个方面,我想就是在市场化的变化过程当中,一些出国留学的人自己的专业选择职业规划以及在毕业之后如何去选择一份适合于自己的工作进行努力的奋斗,可能也是存在一些偏差,使得他自己产生了一些彷徨。第三个原因就是我们现在这种国内的就业制度教育制度和国际上的制度还存在一些很大的差距,这当中必然会反映到就业方面,所以我现在会看到王会长看资料上介绍的那么隆重,看的您显得那么年轻和帅气,我还是想请您给我们,包括我在内来讲解一下,比如说不管是留学生还是一个本国毕业的学生,他的职业规划上可能需要有什么注意的?

  主持人:太有实际指导意义了。

  王辉耀:我先回答一下你刚才的问题,60年的变化可能也有三个方面,第一个从当年的精英留学到现在的大众留学,过五关斩六将、还能找到奖学金才能留学的人非常少的,现在已经很多寻常百姓家中国的中产阶级已经开始壮大。第二个就是以前的专业很少,主要是去读理工的比较多,现在大量的比如说读管理、金融、计算机等很多的实用学科非常多。第三个就是现在的留学生大量的回来是在创业,跟以前的几代留学生不太一样。以前我的海归研究的著作里就发现,前四代的留学生很多都是科技救国,现在很多是创业,当代的留学生有很多这样的特点。

  你刚才问的问题非常好,现在的留学生也好,国内学生也好,职业规划上要注意哪些方面,我觉得也有几个方面,比如说第一个首先得有一个定位,你自己适合做什么你一定要知道自己核心竞争力在什么地方,我跟别人有什么不一样,打造一个什么样的竞争力。第二个我觉得非常重要的就是可能要跟时代的潮流结合起来,比如说现在是一个全球化的时代,一个国际化的时代我怎么样去结合这块,培养这方面的技能和这方面的知识的积累。第三个我觉得比较重要的是职业规划的话,在之前比较年轻的时候,在自己还有年龄资本的时候,先尝试几个不同的行业或者事业,发现自己对哪个最有兴趣,最能够发挥自己的优势,然后找准了就持之以恒的做下去,经过一段时间肯定会做出成绩。人生规划也是中国人普遍比较重视的。

  陈杰人:其实我也注意到王先生的说的时代的潮流,我想实际上刚才我还没有说出一句话就是海归在中国六十年特别是近三十年来中国就业的变化,也是体现了中国时代潮流的变化,从过去不论是什么出处都可以有地方用,到后来还是有一些挑捡,甚至有竞争,这就说明中国实际上在就业的岗位,在职业的细分,在对于各个人才,各层次人才的竞争方面也是一个大的发展。他的深刻的原因还是中国的经济和社会的飞速的发展。

  主持人:没错,王会长有他在他的一本书叫《海归时代》那里面也提到了留学生运动的热与冷就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晴雨表,这30年的留学现象应该和中国的经济发展程度是呈正比的。

  王辉耀:你说的非常对,而且我可以给你几个数据,比如说我们留学生在改革开放以来,2009年我预计今年可能会达到160万累计出国,邓小平虽然说不是一个两个派,要成千上万的派,实际上到了2000年以后每年都是十万人以上,出现了一个井喷现象。进入到WTO以后2001年的时候每年十几万,去年达到了二十万,今年可能会有更多的人。总数达到了160万人,成为了一个庞大的社会群体,回国也是不少,回国现在有40多万人,当然不是多数还是少数。随着中国经济的起飞,会迎来一个留学回国的高潮。这我几天也碰到很多的国外的、包括留学生说想回来,今天还有人跟我讲印度和中国有个十万人的回归计划,在海外,都想回到发展中的大国,像中国和印度这样的国家。

  主持人:现在可能还有一个现实,目前毕竟还是在全球金融危机的一个背景之下,作为这些归国的留学人员,就业现状别并不是乐观,本身咱们就业压力就挺大的。这些海归派回国就业的话,应该要具备哪些素质或者说在哪方面应该做好准备?特别要注意哪些方面?

  王辉耀:这个其实是挺多,有一部分海归变海待,也是一个正常现象,确实需要注意现在的海归数量大了,任何群体都有上中下,左中右,肯定是有一部分人面临一些问题。但是我觉得其实中间有一部分是可以克服的,比如说我认识一些朋友回来找工作,他回来到招聘市场转了一圈,递了一圈简历没有人要他又打道回府了。实际上回来应该扎下来,应该熟悉环境。现在很多人回来对国内环境不太适应,他需要时间适应,甚至是骑驴找马。我知道有一个海归朋友告诉我,他回来之后找朋友没有找到,去了一个朋友开办的企业,在这个朋友的企业里面知道北京IBM在什么地方,摩托罗拉在哪,等于把环境熟悉了以后他的简历上也没有空白。比较切忌的是回来六个月,有人问你以前干什么,都没人要的话就越发的困难,就尽量的减少简历上的空白,然后有一段积累的经验。比较重要的是有一个心态要端正,不能说我在国外回来,我的同学在美国五万美金一年,我回来也要五万美金,这个是不太现实的。中国很多方面跟国外购买力上是不一样的,美国坐公共汽车是2美金,中国可能就两块人民币,购买力不一样。要放开心态。第三很重要的就是要跟本地的精英能够形成一个团队的合作的优势。

  陈杰人:其实我愿意把这些话往下说,我平常在招聘一些员工的过程当中,接触的一些海归也有一些想法,我想说两个方面的事情,一个是现在一些确实有一部分海归在外面到底学的怎么样确实还是值得打一个疑问。据我所知在一些极端的情况下,有一些所谓的海归在外面转了一年,拉了一个硕士学位回来之后,他甚至连英文都还没学好,当地跟一帮华人的孩子,中国的孩子在一块儿吃住行,国外很多学校对于这个硕士论文的把关不是很严格,他回来之后等于没学很多东西。这是令人失望的一个原因,这也由此殃及到了其他的孩子。第二个我觉得作为一个当前社会价值多元化的背景下,如果确定自己的一个所谓成功的价值标杆是很重要的,那么可能在几十年之前很多人都觉得当官级别高就是唯一的成功的价值,那么现在来说我觉得比如说你创办一家企业成功了,你去做一个NGO,甚至做一个其他的有社会意义的事情,我觉得都是一种成功的标准,所以在这个标准你能够多元化的时候,大家就会发现自己的思路开阔了。

  主持人:真正的是镀金了。

  王辉耀:那种情况比较多,毕竟现在我们出现上百万的留学人员,中间有一部分是这样的,像英国有些国家一年的硕士行为,这样的话学校一毕业到国外读了一个硕士回来,不一定比国内的好的英文过关,刚才我也不太建议留学生出去以后天天泡在唐人街看中国报纸,看中国的影碟,讲中国话没有真正的利用环境留学。

  主持人:听众朋友您现在正在收听的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特别报道《祝福祖国》,今天我们直播间两位嘉宾一个是欧美同学会议的副会长王辉耀先生,另外一个是我们中央台特约观察员陈杰人。下面进一段广告,广告之后我们和嘉宾一起来聊一聊归国留学生的问题。

  主持人:欢迎大家继续收听我们的特别直播《祝福祖国》,刚才和王辉耀会长在一起包括我们的特约评论员陈杰人一起来谈留学生的问题。除了留学生以外您的中国欧美同学会,原来大家都叫欧美同学会还是原来一直都是这个名称?

  王辉耀:欧美同学会是一个比较历史悠久的机构了,是1913年当时是由詹天佑、胡适,蔡元培、顾维钧他们发起的。90多年的历史我觉得也是非常悠久的,中间诞生了大量的中国的人才,进入这个改革开放以来又焕发了新的活力,因为我们现在新的留学人员大量的回来,这些留学生回来也需要一个平台,因为现在很多的留学生回来都是体制外的,不属于机构或者是属于单位了,怎么样把这批留学生整合起来是欧美同学会一个新的课题。事实上区别于不是在国外是在中国,主要是针对海归的。在北京地区有15000人,在全国大概有20个团体会员,加起来有5万人左右。

  主持人:应该说欧美同学会在加强海外的联系应该做了非常多的工作,在这上面能不能给我们介绍一两件事。

  王辉耀:可以欧美同学会近些年有新的侧重,2002年我们策划了商会,这里面吸引大量回国创业的人,比如说像张朝阳都是我们核心会员。还有我们也做了一些建言献策,我们成立了建言献策委员会,就在8月份,我们欧美同学会邀请了海外将近50名高层次的人才回来建言献策,包括中央提出的千人计划,欧美同学会在这里面做了很多的调研,跟国家做了很多的建议。上次我们请回来的50多位高层的人才跟全国人大,包括韩启德会长,跟中组部李源潮部长座谈好几个小时,对于国家人才方面的推动,我觉得欧美同学会做了很多的工作。这些都是大量的人回来。现在欧美同学会有了新的特别是建言献策,比如说上个周末我们还举办了一个建国60年国家形象的一个论坛,我们请了赵启正,我们请了很多的海外回来的留学人员前来参加这个论坛。我觉得现在是成了一个非常活跃的平台,吸引了海外留学人员参与到我们活动中来。

  主持人:杰人你怎么看待?

  陈杰人:其实促成留学人员归国为大家做贡献,大家耳熟能详的,就是钱学森的回国,欧美同学会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其实我手头刚好是有一个名单,你比如说詹天佑、胡适、蔡元培、马寅初、钱学森、邓稼先、程思远、宋健等这些人都是在他们作为一个留学人员回来的过程当中,欧美同学会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个人来看欧美同学会不仅仅是一个联谊性的机构,甚至在经济政治问文化科技等等各个领域都能深刻的去影响到在海外的学者 ,以及包括留学回国之后的学者和人才,我想在新时代可能最重要的作用就是今天借这个机会向王会长提一个建议,能不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如何要整合世界各种先进文化在中国的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方面做一些更多的工作。

  王辉耀:欧美同学会不光是一个联谊的组织,还是一个智库,集中了相当多高层次的人才,有两百多的院士,还有两百多个退下来的副部长,把这类人才发挥他们的优势、发挥他们的智库优势,我们还成立一个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这里面我们也给国家建言献策,有很多报告提到中央得到了国家领导人的批示,我觉得下面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就是我们在海外还有一百多万的留学人员,把这个群体里面高端的精英的学者专家企业家把他们整合起来,把他们的思想整合起来,就是说特别对中国的文化对中国实力的打造,对中国思想建设的发展会起很多的作用。

  陈杰人:我非常的赞成,说到智库,智库应该是一个外来词,最早是出现在外国,中国这两年也是特别重视智库,特别是民间智库的建设工作。我想欧美同学会如果说过去海归还是用在各自的岗位上去按步就班去发挥作用的话,今后可能用各种形式,比如说虚拟的或者是实在的?让大家去集体发挥智慧,我也注意到欧美同学会这边也建立了一个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是一个真正的民间的智库,并且它的特点就是资金上的独立,然后决策上的独立,应该是基于科学技术和规则向政府向决策部门提供决策参考的意见。

  王辉耀:特别是跟没有什么利害关系的,直接独立性的发表直接的见解。

  主持人:我也注意到王会长特别强调独立性智库的意义,您对于中国的智库的建设,特别是中国智库在国际化、包括独立化这两个方面完善有哪些见解呢?

  王辉耀:我觉得确实是目前越来越应该重视的问题,中国经过60年的发展,特别经过近30年的发展,中国在硬件的打造上,我们修建了三峡、我们宇宙飞船送人上了天;软实力方面,我们又是一个行政效率国家来讲非常高效的国家,对于前期政策的论证,我觉得越发显得重要,现在有很多的研究院,研究中心都是在政府的体制内的。我们应该培养体制外的包括民间的独立性比较强的机构来为国家建言献策,这样的话有不同的渠道不同的,不同的声音能够反一些真正的需要反映的一些问题,这样的话能够更好的促进国家的建设,比如说经济的发展,我觉得这个是到了这个阶段越发重要了。

  陈杰人:我觉得作为海归和国内本土的成长最大的区别就是在各种文化背景下、各种不一样的文化成长起来,感受不同学术氛围,基于各种文化、思维习惯,大家聚集到一块的时候,碰到许多智慧的火花,在文化、思维模式、制度建设等等方面都能够去发挥各自的作用。

  主持人:通过刚才二位嘉宾的探讨,我们得到了一个共识,建立中国智库一定要利用海外的人力资源,但是摆在我们现实是什么,就是我们曾经在新闻当中也多次看到一些数据,比如说每一年的留学人员,真正回国效力祖国的可能只有10%,或者是百分之多少,其实这个数字并不是特别多,对于培养出来的人才的大量流失,我们用一种什么样的方式、什么样的机制才能够真正的吸引他们回国,而不是简简单单的给他们送房子,送一些物质上的。

  王辉耀:主持人提了非常好的问题,目前来讲中国留学生数量是非常大,而且在很多国家排在第一,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都是排名第一了,但是确实面临高端人才回来的严重不足,比如说博士的学生回国率还不到10%,这个是比较低的回国率。这方面就像您刚才讲的,确实我们光是提供一个比如说物质上的条件,可能已经不是一个很根本的条件,我们需要软环境的打造,比如说在用人的机制上,在委任上面,特别是能给他们搭建一个平台,发挥他们真正的作用。还有就是让留学生参政议政,通过发挥他们的声音,把他们吸纳到体制内来,起码在很多方面予以重视,我觉得在这方面觉得我觉得我们还有很多的路要走,不能只是把留学生作为一个技术人才,作为专业人才来用,而把他们作为全方位的人才,多元化的人才,国际化的人才,实际上中国现在跟国际上打交道,面临这么复杂的国际局面,有这么多的新的问题处理,我们需要有一大批国际事业的高端人才来帮助我们,我觉得这块还需要做很多的努力。

  陈杰人:我听到王先生说的我深有感触,首先一个方面就是他说的体制内的词,我觉得中国来说可能是将来的一段时间需要突破一个观念就是所谓体制内和体制外的区别,中间的鸿沟一定要把它打通,这样的话不管是一个本土成长的学者,还是国外回来的学者,不管自己办一个企业,还是政府工作,还是国有企业工作,只要是能够得到重视、得到国家的认可,这就需要打破鸿沟了。另外一方面就是人才,在将来包括像哲学、史学、法学、经济学等等文科类的人才,都是需要的。因为一个,没有思想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所以我觉得在这个我们经历了几十年对于理工科人的渴求之后,下一段应该是对于文科人同等的重视起来。

  主持人:再替我们收音机旁听众朋友问一个特别实际的问题,估计杰人老师也有这样的需求,比如说什么样的归国留学人员才能够加入欧美同学会?

  王辉耀:这个门槛倒不是特别高,我们现在按照我们的标准是一年以上海外留学进修的经验吧,如果是机构出去有一年的进修经验,如果是学生有一年以上的留学经验就可以。在欧美同学会的网站上都有现成的表格,他需要有两个介绍人就可以申请了。欧美同学会举办了很多的活动,比如说我们每年包括欧美同学会商会都在北京举办很多大型的活动,每年有一个新年圣诞的活动,每次都上千人,平时举办很多的论坛,上周举办的论坛就来了将近三百人,都是面向社会的,我们不光是留学人员也对社会开放。我觉得应该有一个互动的平台,我们也欢迎更多的留学人员或者是其他的希望加入到欧美同学会里面的人加入,没有太高的门槛。

  主持人:杰人老师还是有希望的,但是首先你必须要出去留学,现在留学好像越来越低龄化了,都往高中生就开始送出去了。王会长你对这个现象有什么看法?

  王辉耀:我觉得可能是历史发展的一个必然,现在有一个因素是推拉因素,一个是中国的比如说教育制度,比如说今年我们有80多万考生放弃高考,可能高考的这种残酷性或者说这种应试教育的弊病,使得我们很多的学生就从中学就放弃国内学习就出国了。另一方面就是国外这些年也放宽了对中国学生吸引的力度,比如说美国签证去年就发了35000个签证,这些都吸引包括奖学金大量的发放,吸引国内学生去留学,还对留学生的移民做了很多的优惠,加拿大对中国留学生移民是开放的,有2万个名额,现在有5000个申请还不满,这些因素导致了很多人出国留学。我觉得低龄化确实是一个趋势,因为以前拿到奖学金就可以,现在家里有经济条件以后在本科阶段就送出去了,比如考ACT的学生大量的增加,我觉得这个是一个趋势,主要是把这些学好之后怎么吸引过来,我觉得可能是下一步要做的工作。

  主持人:好的,非常感谢来自中国欧美同学会的副会长王辉耀先生给我们一起聊了聊关于归国留学生,尤其是非常有意义的关于中国智库建设的问题,非常感谢,下面我们要感谢二位嘉宾,最后是希望王会长和杰人老师,咱们再送出对祖国的祝福吧!

  王辉耀:我觉得60年一个甲子的历程,沧桑巨变,中国从战乱的初步发展的国家到今天成为一个世界的经济的一个大国,很快我们会超过日本成为第二大经济强国,我觉得中国走到了一个非常伟大的路口上,但是我们光有硬件、光有很多的基础设施是不够的,我们还要打造我们的软势力、打造我们的思想,打造我们真正能够具有国际感染力的思想观念。我觉得在这个意义上,我们今后几十年还有更加遥远,可能是艰辛的路要走,相信中国一定会成为世界上有影响的大国,不仅在经济实力上,在思想上文化上也能成为一个有影响的大国,这个是对祖国的祝愿。

  陈杰人:我想随着中国和国际社会交流的日趋频繁,中国和国际社会的交往,人员的交往是越来越广泛和深入,在这种交往当中一定能够去让全世界的资源去为我所用,能够让伟大的祖国更加繁荣昌盛。

  主持人:感谢二位嘉宾参与我们特别的直播《祝福祖国》!

  

  【视频】中国走向国际 留学生功不可没

30日7时~30日18时30分————更多>>

  军事博物馆研究员姜廷玉谈1984年和1999年大阅兵

  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姚景源用数字解读改革开放30年

  许海峰谈新中国体育事业发展

  著名歌唱家郁钧剑谈新中国文艺事业发展

  空军指挥学院教授陈洪谈1985年裁军百万

  解放军出版社副总编董保存谈阅兵

  相声表演艺术家李金斗谈30年来曲艺界变化

  男:60年风雨征程,60年岁月如歌,而在27小时之后,我们即将迎来新中国成立60周年庆典。

  女:为了庆祝新中国60华诞,中国之声也从9月28号晚上10点开始推出了特别直播《祝福祖国》,我们采用60小时倒计时的特别形式,和您一起迎来我们新中国60华诞。

  男:60小时浓缩60年,在这60小时的时间里,我们带您沿着时间的轨迹,乘着声音的翅膀,体验新中国成长的每一次脉动,感受民族发展的每一次坚实脚步。

  女:我们精心搜集了200多条极少公开的珍贵历史原音,带您真切感受历史瞬间;我们特别梳理了历史脉络,为您解密共和国档案;我们还带来世界视角中的中国变迁,和您一起从另外一个视角看中国;

  男:60年风雨历程,我们每个人其实都是新中国成长和发展的见证。在整个直播过程中, 100多名各行各业的重量级嘉宾将全程伴随,以他们的独特视角、生动感受陪伴您一同体验历史,感受喜悦。

  女:与此同时,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遍布全国的几十个记者站,100多名记者将随时现场传送各地群众最诚挚的祝福和献礼,真切描绘普天同庆的喜悦气氛。

  男:新中国成立60周年庆典即将举行,庆典的准备工作如何,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前方报道组的200名记者正在就位,分布在整个长安街的沿线,在接下来的27个小时时间里,国庆阅兵游行以及群众联欢的每一次动态,我们都继续为您随时传递。

  女:我们还在天安门广场特别搭建了直播台,届时我们将同步直播国庆阅兵游行以及群众大联欢,每一个精彩瞬间都不会错过。

  男:精彩的国庆庆典如何呈现,阅兵游行背后有哪些感人故事,群众联欢又怎样演练,我们都将在国庆当天的节目当中第一时间邀请主要负责人走进直播间,为您一一解密。

  女:为庆祝新中国六十华诞,一大批优秀的文艺作品也纷纷涌现。在60小时倒计时直播的过程中,我们也将为您奉上这些优秀文艺作品的精彩剪辑。

  男:辉煌60年,精彩60小时。我们共同——祝福祖国。

  男:27年前,1982年,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为“包产到户”正名;

  女:共和国档案,小岗村如何成为“大包干”的发起人。

  新中国脚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张天蔚:现在离新中国成立60周年庆典还有27个小时,27年前的1982年1月1号,中共中央正式出台了第一个以农业发展为主题的一号文件,在这个文件中肯定了当时我国农村正在出现了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等各种形式的生产责任制,都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这意味着由安徽省凤凤阳县小岗村18位农民开创的包产到户的事件得到了政策性的承认,这条由他们,中国最基层的农民开创了新的道路,在中国的改革开放历史上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曾经被压抑的农业生产热情,骤然间得到巨大的释放,中国农业生产局面从此得到改观。

  谈起农业的改观,实际上我在1976年到1977年的时候,曾经作为最后一批知青在北京郊区有过一年多非常短暂的插队生活,当时1976年到1977年正是小岗村的18位村民实行包产到户实践之前,我当时在的时候,我们那个村子壮劳力干一天是5毛8分钱,10工分,我当时在那儿干了差不多一年时间,到1976年底结算的时候我当时分到的现金是不到100块钱,当时我作为知青有国家给我下拨的口粮,如果说我要是生活上有什么困难,家里还可以给我一些生活费,我的生活是没有什么太大的问题。

  但是对于当地的农民来说,对于我们村的老乡们来说,生活确实比较艰苦,虽然北京郊区的生活比安徽凤阳县还是要好得多,基本可以做到温饱无忧,他们整个的生活水平还是很低,包括生产积极性也很难调动起来,当时我的感觉是整个村子里面弥漫着一种很无奈的情绪,而且这种出工不出力,或者干活马马虎虎的现象还是比较普遍的。我是1977年离开插队的农村,也就是说到后来的整个包产到户这样一个政策实行的时候我就不在农村,所以我没有亲身经历那样一个过程,但是1985年我回到我插队的村子,情况就非常不一样了。

  当时我曾经干过活的土地,打过麦子的麦场,包括我跟车赶过的牲口都分到了各家各户。而且当时,和我年龄相仿的,我以为可以找到他们好好地互相交流一下,但跟我同龄的小伙子们都找不到,后来我一问基本上这些小伙子们或者是进城,到北京来打工,或者做生意,村子里面,开了服装厂,开了更大规模的养鸡场,整个农村的生产结构、生产关系,包括农民的生产热情都得到非常的改观,而且我觉得这种变化,它带来的不仅仅是农业上的生产力的激发,包括每个人的生产热情的激发,而且给农村带来非常大的变化。

  我们从过去的农民被束缚在土地上进行单一农业生产这样一个局面得到特别大的改观,一旦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可以自我支配自己的土地、自我支配自己的劳力的时候,农民会采取各种办法来创造财富,来改善自己的生活,这应该是小岗村的实践,包括到1982年,以中央文件的形式来肯定这个改革的重要的意义。同时这样一个政策回到农业本身来说,带来非常大的变化, 2008年,中国的粮食总产量达到52850万吨,这比改革之前的1978年的提高了22370万吨,实际上增长的幅度达到了70%多,应该说如此大规模的农业增产,如果没有当年的1982年开始全面推开的农业包产到户是不可想象的,通过改革开放,通过科技的发展,改变农村的生产关系,焕发了农民的生产热情,中国到目前为止,实现农业的、粮食的高度得自己自足,也为整个世界的粮食格局有了非常大的贡献。

  共和国档案:小岗村成为“大包干”发起人

  从食不果腹到丰衣足食、迈步小康,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领航中国改革开放。31年前,名不见经传的安徽省凤阳县梨园公社小岗村,在中国历史上写下了划时代的一笔。

  记者:1976年,中国历史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和转折,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过世,四人帮被粉碎,10年文革结束了。这一年冬天,安徽小岗村18户农民,秘密决定把地分了单干,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逐步在全国推开;1982年元旦,中央一号文件第一次明确肯定包产到户的社会主义性质。陕西省合阳县农民侯永禄新盖了10间瓦房,他在日记里写了一首诗,“公社吃了大锅饭,多年粮食难过关。各种办法都试遍,最好还是大包干。”

资料图:“大包干”带头人合影(图片来源:新华社)

  为了买拖拉机,这位老大爷在这儿已经转悠两三天了,谁也没想到他把买拖拉机的钱装在一个麻袋里,后面领着一个儿子和一个青年给他保镖。

  1984年,中国的粮食产量历史性地突破了8000亿斤,这一年的世界粮农组织大会上,何康代表中国政府向世界宣布,中国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1984年,中共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土地承包经营权15年不变。1985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在4年内增加了一倍。1993年后中央提出延长土地承包期,实行30年不变;2003年3月1日,农村土地承包法正式实施,2004年至2009年中央连续发出6个一号文件,通过免除农业税,财政直接补贴农民,在2004年和2005年的全国人大会议闭幕后的记者见面会上,温家宝总理强调,农村土地承包关系30不变,也就是永远不变。

  邓小平说我们的改革和开放是从经济方面开始的,首先又是从农村开始的,60年,对于中国农民,从衣不遮体、食不果腹,终于走上了丰衣足食的道路。

军事博物馆研究员姜廷玉谈1984年和1999年两次大阅兵

  女:各位听众,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庆典60小时倒计时特别直播——祝福祖国》正在进行。今天,我们的直播间再次请来了军史专家、军事博物馆研究员姜廷玉,我们将接着昨天早上的话题,带您回顾改革开放后1984年和1999年的两次大阅兵。?【视频:军史专家解密我军建设】

  他说:“对国民而言,阅兵的意义早已超出了军队力量的体现”。他说:“长征的胜利,绝不仅仅是一支军队的胜利,也不仅仅是一个传奇。”他坚信:“有一片纸永远价值连城,有一门炮始终让人敬仰”。他,就是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研究员姜廷玉。

  毛泽东为什么送给袁文才100支枪?开国大典飞越天安门上空的飞机到底多少架?一根普通扁担为什么成了国家一级文物?10把老北京城门钥匙现在在哪里?六面密印背后有多少军情?……凭着对军事的热爱,姜廷玉长期致力于军事史、战争史、军事人物研究,撰写和主编的著作达20多部,为读者展开了一副副生动的军事画卷。

  1960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本着厉行节约、勤俭建国的方针,作出了这样一个决定:就是改革每年一次的国庆典礼制度,实行“五年一小庆、十年一大庆,逢大庆举行阅兵”。为什么作出了这样的决定,但我们在25年的时间里并没有举行过阅兵?

  1981年9月,北京部队和空军部队在华北地区成功地举行了一次现代条件下的大规模军事演习,这次演习结束后举行了壮观的阅兵活动。3个月后,也就是1981年12月,中共中央决定:1984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35周年之际,组织1959年国庆10周年以来的第一次国庆庆典活动。感觉邓小平同志当上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之后,对阅兵非常重视,为什么在这么短时间里,会做出恢复阅兵的决定?

  邓小平检阅的亲切问候和受阅官兵的响亮回答分别是“同志们好!——首长好!”“同志们辛苦了!——为人民服务!”这一呼一应的两组口号是20世纪50年代阅兵时难以想象的。那时人们说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中国共产党万岁!”,这个变化传递出什么信号?

  国庆阅兵是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一个缩影、一个象征。那么,世纪之交的那次50周年阅兵和35周年那次阅兵相比,又呈现出了哪些变化?

  姜廷玉一一侃侃道来——

1984年10月1日,战略导弹方阵通过天安门广场。(图片来源:新华社)

1984年10月1日,装甲运兵车方阵通过天安门广场。(图片来源:新华社)

1999年10月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三军仪仗队参加阅兵分列式检阅。(图片来源:新华社)

1999年10月1日,我军最新型主战坦克在国庆阅兵式上首次亮相。(图片来源:新华社)

  男:特别点评,有请特约观察员张天蔚。

  张天蔚:刚才姜先生已经为我们回顾了84年和99年两次阅兵,也更让我们对明天将要到来的新的阅兵产生期待,不过我的点评还想回到1982年包产到户的事件来。对于历史了解的人都知道,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18位农户的包产到户实践,实际上是从1978年开始的,1978年底,小岗村的村民出于本能的解放生产力,改善自己的生活、解决温饱问题本能的需求,他们觉得,只有包产到户才能解决这个问题,所以他们非常大胆地,以按了血手印的方式私下里进行了这种包产到户。

  这样一种实践经过第二年的检验确实非常有成效之后,逐步的在安徽省内推开了。到了1982年的1月1号,中共中央出台了第一个关于农业问题的一号文件,也就是说从小岗村村民的实践到中央文件的出台,中间有了大概三年的时间,我们看起来好像是中央的政策晚于农民的实践。但是我觉得在很大程度上,正是中国改革开放进程一个很生动的例子,也就是说这种由基层的、民间的自发的改革冲动。他们通过实践,逐渐在一定小范围内慢慢推开,然后再一段时间证明确实有效以后,由中央政策也好或者文件也好,上升为党和国家的意志,然后党和国家的意志又反过来,以更规范正确的形式在全国或者一个更大范围内推开,更进一步推动了改革的迅速展开。

  实际上由下到上,然后再从上到下,这样一个反复的互相促进的国家,正是中国改革开放30年以来很多政策实现的基本的程序,我们看到其实有相当多的例子都是这样进行的,包括后来的深圳特区,实际上也是有一些外资实践之后,后来设立了特区,这种外资、合资包括新的整个宏观的经济体制的大改变,都是由这样一种相互促进的过程来进行的。

  女:感谢张天蔚。

  女:各位听众,您现在正在收听的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庆典60小时倒计时特别直播:《祝福祖国!》。有关中国之声的更多节目内容和信息,请登陆中国广播网www.cnr.cn

  男:倒计时特别直播:《祝福祖国》。我是富赜。

  女:我是郭静。

  男:接下来一小时您将听到——

  女:26年前,1983年,中央电视台举办首届春节联欢晚会,从此,中国老百姓多了一道“精神年夜饭”。

  男:共和国档案,看改革开放政策带给中国30年沧桑巨变。

新中国脚步:1983年第一届春节联欢晚会

1983年,央视第一届春节晚会亮相。当时的春晚没有专门的主持人,马季、姜昆、王景愚、刘晓庆成了首届春晚的当家。而李谷一则成为了春晚正式登台的第一位歌手,一曲《乡恋》让无数人留下深刻印象。

  主持人:《新中国脚步》,有请特约观察员张天蔚。

  张天蔚:离新中国成立60周年庆典还有26小时,在26年前的1983年,中央电视台举办了第一届春节联欢晚会,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事件,比起今天的春晚,当年的春晚显得非常青涩,甚至可以称得上简陋和幼稚,如果想,除了80后和90后的年轻一代之外,我想大部分中国人对那一届的春晚都是留有印象的,之所以大家对它普遍有那么深刻的印象,虽然它很青涩,但是大家还是牢牢记住了它,因为它开创了一个第一,也就是说它把电视这样一种新的传播形式和非常古老的春节的年俗结合。其他,就像刚才主持人说的,它为中国人提到了一道丰富的精神年夜饭。然后我想当时可能连它的创造者都不一定,当时不一定意识到了,它再后来的20多年时间里面,除了为当年的观众提供了所谓精神年夜饭之外,而且后来形成一种我们大家至今都离不开所谓新年俗“吃饺子、放鞭炮、看春晚”已经变成我们春节期间固定的节目,三件很重要的事情,也形成了新的年俗。

  这种新的传播手段和我们古老的传统结合其他形成新的年俗,可能就是我们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的文化的发展一个很重要的特征。除了这个之外,我们之所以说是新的传播手段,就是说“电视”这样一种新的传播形式在中国登堂入室在很大程度上是从第一届春节晚会开始的。1978年现在的中央电视台才由当时的北京电视台改成中央电视台,也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从1978年我们中国改革开放启程的时候开始,我们才有了中央电视台。然后经过几年的发展之后,到了1983年推出了春节联欢晚会,那届春节联欢晚会是和当时整个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文化发展水平是很同步的。

  我们看到那届晚会大家做的都很随意,演员的表演也不像现在这么规范,这么严整,更像我们平常熟悉的联欢晚会,当时给大家印象非常深刻的除了王景愚的“吃鸡”之外,还有姜昆他们的一段相声,说了几十分钟。

  最让大家印象深刻的是李谷一唱歌,真的是有点播,观众打电话说我想让李谷一唱什么歌,结果李谷一一首接一首唱,结果下不了台,唱了10首歌。谈起李谷一连唱十首歌,那届春节联欢晚会还有很重要的一个标志性事件,李谷一最后在观众的盛情的邀请之下、点播之下,唱了当时已经风靡一时的《乡恋》那首歌。后来是李谷一最近一两年才披露出来的,当时她唱那首歌的时候,实际上观众早早开始点播那首歌,但是当时一直没能抉择让不让她唱,因为那首歌在当时是有争议的,好像突破了某种禁区。在现场的广电部的部长终于拍板说唱,于是就把这首歌唱出去了,这首歌在春节联欢晚会一唱,它已经开始形成很好的传播效率,这首歌就更加风靡全国,实际上在很大程度上,它打破了一个禁区,就是说从那以后,我们整个文艺进入了真的百花齐放大的发展阶段,那个背后实际上是我们整个文化观念,甚至包括我们整个社会观念都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那是一个非常有标征性的事件。

  主持人:听张天蔚老师一分析,感觉这样一台春节联欢晚会的背后蕴藏着那么多的信息。从1983年开始,我们每一道年夜饭又多了一道精神大餐。感谢张天蔚。

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姚景源用数字解读改革开放30年

  各位听众,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庆典60小时倒计时特别直播——祝福祖国!》正在进行。今天我们的直播间里,除了我们中国之声的特约观察员张天蔚在座以外,我们还请到了一位特别嘉宾,他就是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姚景源。【视频:中国经济的贡献大家有目共睹】

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姚景源做客直播间

  姚景源,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兼新闻发言人。每个季度,关心经济的人都会关注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最新统计数字,作为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的姚景源,经历和见证了无数个GDP数值。他的每一次发言不仅代表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态势,更影响着公众对中国经济的信心。

  他是官员,但更被看作是中国新经济学家;他妙语连珠,常常能够深入浅出讲解你身边的经济学。

  今天,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姚景源做客中国之声直播间,带您从数字中看新中国60年沧桑巨变。

总经济师姚景源侃侃而谈

  我们这次特别直播,是以10月1号10点国庆庆典开始的时间为节点,往前推60个小时进行倒计时直播,其中每一个小时代表一年,我们想以此来回顾新中国走过的60年岁月。这样算下来,这一时段我们就该说1983年了。1983年,您33岁?应该说正当年,那年有什么特别的经历?

  我们知道您上山下乡当过知青,做过农民、当过工人,1980年是以全省第一名的成绩考上吉林大学世界经济系研究生,我们查了一下,工、农、商、学、兵,除了兵您没当过,其他都干过。我们就特别好奇,您当时为什么会选择学“世界经济”?当时感觉学这个专业有前途吗?

  没有什么比统计数字更能说明这些年中国创造的奇迹了。大家都说您是“数字”专家,如果我们给您1分钟时间,让您用几个最关键的数字来说明改革开放30年中国的变化,您会选择哪几个数字?【视频: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用数字解读改革开放】

  “十一”是个喜庆的日子,很多朋友会选择这个时候结婚。姚总、天蔚老师,二位是哪年结婚的?当时为结婚备的大件是什么?上世纪50年代,结婚就是“两个铺盖卷到一块儿、摆一桌酒席,就算办事了”,上世纪70年代,结婚讲“三大件”,要“自行车、手表、缝纫机”;80年代,就得加上电冰箱了;90年代如果加上彩电、摩托车,就算豪华嫁娶了;可如今,结婚要汽车了……从三大件的变迁,是不是也能说明点问题?

  30多年过去了,现在农村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比如原来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大批地进城了,城市慢慢感觉离不了他们,也开始要给农民平等待遇,成都、重庆等地也开始了城乡统筹试点;而过去千百年来习惯缴“皇粮国税”的农民,开始种地领补贴了。姚总,如果要说明农村这些年的变化,哪几个数字最有代表性?

  姚景源为听众一一道来——

新中国脚步:1984年阅兵

1984年10月1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5周年庆祝日,当盛大游行队伍通过天安门时,北京大学游行队伍中展现出一条“小平您好”的醒目横幅。(王东摄)

  主持人:《新中国脚步》,我们有请特约观察员张天蔚。

  张天蔚:现在离新中国成立60周年庆典还有25小时,而在25年前的明天,也就是1984年的国庆阅兵仪式留给当时中国人非常深刻的印象。这样一次阅兵之所以留给大家比此前的阅兵都更加深刻的印象,一个主要的原因是从1959年的第11次阅兵之后,事隔24年的又一次阅兵,正好也是中国建国35周年庆典。关于它在军事上的意义,在7点到8点的档里面,军事问题专家姜廷玉先生给大家介绍了,我作为一个普通的百姓当时怎么看庆典,做一点自己的分析。

  除了军事上24年没有阅兵之外,我想大家之所以对这届阅兵如此重视,留下如此深刻的印象,很重要的一点,经过几年的改革开放以后,当时的中全体中国人民充满了一种信心和自豪,这种信心和自豪确实是需要有一种国家庆典的方式来进行集中地集体的表达。所以我们看那次阅兵,除了我们展现了威武的军威之外,后来到群众游行部分,演变成了一次带有狂欢性质的全民庆典,大家都非常兴奋地来观看那次游行,包括参加游行的人也非常兴奋。

1984年国庆前夕,北大生物系81级的几名学生在寝室商量写“小平您好”横幅。(于宏实摄)

  其中留给我们印象最深刻的细节,由北京大学学生打出的横幅,“小平您好”这样一个横幅当时不但给我们现场的观众引起非常大的欢腾,电视机前的观众也一片欢腾,后来为全世界的媒体广泛地关注,纷纷在很重要的版面刊登这个照片。实际上当时横幅打出来是一个我们所说是一个非规定动作,是北京大学的学生自发地做了这样一个标语,在他们游行队伍路过天安门的瞬间把它展开。据说是当时展开的时间只有短短一分多钟,当时中央电视台的摄影记者拍完北京大学的学生以后已经把镜头转向跟在他们后面的清华大学的队伍,一听到欢腾之后,转眼一看,赶快冲回来,重新拍他们的镜头,当时的摄影记者拍下了一张照片,就是这张照片,当时广泛的传播。

  我们看到的是这样一幅标语,其实之所以这幅标语留给我们深刻的印象,确实传达了我们全体中国人民内心的感受,后来我从一些后来的所谓内部的新闻披露出来才知道,这幅标语在北京大学在制作它的时候标语有一些演变的。比如他们一开始想写“尊敬的邓小平同志您好”,后来改成“邓小平同志”后来又改成“小平同志您好”最后他们往床单上钉的时候,发现6个字放不下,最后变成了“小平您好”,虽然说我们看似偶然,但实际上它表达了背后北京大学学生的内心的一种开放的意识,一种和领袖之间的亲切的情感,和尊敬、亲切相融合的情感。

北京大学生物系81级学生,参与制作“小平您好”条幅,目前是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化石》杂志主编。

  所以我们说1984年的阅兵,前面的威武雄壮、整齐划一的军威和后面带有朋友式的、非常口语化的、非常亲切的标语代表群众的心声,这两者结合的浑然一体,代表了80年代中国人整个的心态,那种自信的、充满自豪的,在观念上有一个大解放的时代这样一种情感。而且那样一种情感,也就奠定了后来20多年,直到今天整个改革开放历程取得巨大成就的精神的动力,一种内心的动力。

  主持人:这也是1984年阅兵当中,最感人,最温暖的一个场景,感谢张天蔚。

共和国档案:许海峰夺下中国奥运首金

中国体育代表团零的突破,前为许海峰,后为银牌获得者王义夫。

  男:各位听众,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庆典60小时倒计时特别直播——祝福祖国!》正在进行。稍后,我们为您重点关注:1984年美国洛杉矶奥运会,中国体育代表团重返奥运大家庭,许海峰夺下中国奥运首金。

  主持人:1984年7月28日,美国洛杉矶奥运会开幕,当中国体育代表团在旗手、男篮中锋王立彬的带领下入场时,全场9万名观众自发起立欢呼!这标志着中国体育代表团重返奥运大家庭。而1984年7月29号,也是一个在奥运史上不能忘记的日子,这一天发生了什么,我们连线中央台国际新闻编辑李欣>

  主持人:请把在这一天发生的故事为收音机前的听众再回顾一下?

  记者:根据比赛日程,男子自选手枪慢射是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第一个决出金牌的项目。而1984年7月29日这一天,注定是载入史册的日子。洛杉矶普拉多射击场,注定是一个历史性标记的地点。许海峰,也注定在这一天成为一个响亮的名字>

  三个月前,许海峰获得了奥运会射击热身赛男子手枪慢射的第一名。热身赛的冠军让这个初出茅庐的射击选手稳稳地留在了中国男子射击队奥运会的参赛名单上。在最后一组比赛中,许海峰的最后一枪着实让观众捏了一把汗,当时,瑞典的斯坎纳克尔和中国队的王义夫都已经打完,以565环和564环暂时排在第一和第二位。此时,许海峰的成绩是556环,也就是说,如果下面的一枪是十环,中国人将实现“零”的突破。第60枪,最后一枪,10环!这是让十亿中国人激动不已、永远铭记的一个10环。代表团副团长黄中激动地跑上前去,紧紧地拥抱住他。而此时的许海峰甚至都没有确定自己已经拿到了金牌,拿到了这枚祖国人民、包括他自己那么热切盼望着的第一枚奥运会金牌。

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向许海峰授奖

  颁奖仪式上,时任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亲手为许海峰挂上金牌,祝贺他夺得了本届奥运会的第一枚金牌,中国的第一枚金牌。比赛归来后,许海峰把这枚金牌捐献给了中国历史博物馆,他认为,这枚金牌,属于祖国,属于人民。最终在洛杉矶奥运会上,中国体育代表团共夺得金牌15枚,银牌8枚,铜牌9枚,高居金牌榜第四位,全世界为之震惊,一个新的体育强国就此诞生。

  主持人:对于中国的第一金,外国媒体是如何报道的?

  记者:德新社报道说,尽管有苏联的抵制,但中国代表团重返奥运赛场让本届奥运会成为了体育史上的一件大事。并且认为奥运会开幕第一天最红的运动员当数许海峰。美联社评论说:“中国以它一天取得两块金牌的光辉纪录赫然登上奥运会舞台,可以说是旗开得胜。”法新社评论说:“中国健儿们出手不凡,令人刮目。他们用光辉夺目的金牌庆祝中国在三十二年后重返奥运会。” 合众社报道,许海峰的这块金牌是本届奥运会也是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中国有史以来在奥运会上夺得的第一块金牌,其意义非同寻常。路透社记者写道:“中国三十二年来第一次参加夏季奥运会,谁料第一天就取得辉煌成就。中国一举取得四块奖牌是他们出人意料的胜利,中国将以此突出成就要求世界承认它体育强国的地位。”

  主持人:感谢李欣的报道。

许海峰谈新中国体育事业发展

  男:1984年7月29日是中国人永远难忘的一天,也是中国体育史上值得庆贺的一天。美国洛杉矶普拉多射击赛场的枪声,诞生了那一届奥运会的第一枚金牌,也为中国实现了奥运金牌“零”的突破。

  女:为中国射落这首枚奥运金牌的人,就是许海峰。他在男子自选手枪上以566环的成绩战胜各国好手获得这项冠军,在中国奥运史上写下崭新的一页。

举枪准备射击的许海峰

  他说:“我是74年底高中毕业,高中毕业以后,当时想当兵,后来体检各方面都合格,由于年龄小了8个月以后就没去成,没去成以后,75年的四月份,作为知青插队在农村,我在农村待了四年半,其中前面有两年是完全干农活,因为大队让我做民办教师,我就没去,我说做一些农活比较好,所以我真正干了两年的农活把所有的农活基本上都学会了。后来我们的大队缺赤脚医生,有一个医生可能调走了,缺医生,让我去合作医疗里面,我在里面干了两年半的医生。确实学到很多东西,特别是中草药对农村一些常见并基本上都没问题了。”

  “报纸上所有的新闻上都说我打弹弓的事,实际上小时候打过,打得也还可以,但是好像跟射击没有多大关系。当时有一个记者曾经采访过我母亲,我小时候有什么爱好没有?他们就说打弹弓打得比较好,就这么一句话,所以就给我宣传得,打弹弓跟射击好像怎么样了。”

  在今年国庆群众游行队伍的60辆彩车中,有2辆是体育彩车,许海峰将参与其中一辆彩车的表演。从一名运动员到教练员,再到管理者,几十年投身中国的体育事业,他有什么感受呢?

  当许海峰获得冠军,实现零的突破的那一刻,多少中国人激动得热泪盈眶,人们记住了零的突破四个字,和创造这四个字的许海峰,然而您知道吗,在走下领奖台以后相当长一段时间里,许海峰并没有立刻成为众星捧月的英雄,这个从小喜欢用弹弓打鸟、曾经的供销社营业员太不知名了,当时没有多少媒体记者听说过他的名字。关于这段经历,许海峰自己怎么说?

  1984年美国洛杉矶奥运会,是许海峰第一次出国比赛,那个时候的比赛条件还比较差,中国人对世界的认识也很少,而此后的20多年,他在世界各地参加比赛,觉得自己有什么变化?外国人看自己的眼光和态度又有什么变化呢?

  许海峰1982年开始参加正规的射击训练,1984年进入国家队。那么,许海峰开始射击职业生涯之前是做什么的呢?有人曾说,许海峰是因为弹弓打得特别准才开始了运动生涯。那么,真实情况是怎样的呢?

  请听中国之声专访许海峰。

新中国脚步:198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裁军百万

1985年6月4日,中央军委主席邓小平在军委扩大会议上宣布,中国人民解放军裁减员额100万。(来源:新华社)

  主持人:《新中国脚步》,我们有请特约观察员赵亚辉。

  赵亚辉:离新中国成立60周年的庆典现在还有24个小时,在24年前,198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百万大裁军,当时时任中央军委的邓小平向世界宣布,中国人民解放军要裁军100万了,关于百万大裁军有三句话让我印象非常深刻。第一句是对当时一个形象性的描述,邓小平轻轻伸出一个指头震惊了世界。第二句话是国外媒体的评论,说“现在世界上都在谈论裁军,可是迄今为止只有中国人言行一致。”第三句话是当时流行的非常让人感动的一句话,这句话说“有一种离开叫做忠诚”。

  在人民解放军的历史上,多次出现过精兵的举动,1985年的百万大裁军应该说是第八次裁军也是一次空前的大行动,当时的场景是邓小平在军委扩大会议上向世界宣布,中国人民解放军要裁军100万,说这句话的时候,他伸出了右手的食指在空中点了一下,这个镜头被在场的记者拍摄了下来,这一个手指头震动了整个地球。这次裁军是中国走上精兵之路的重要一步,对于中国军队来说是彻底的脱胎换骨,使中国的军队走向了精兵合成和提高效能的方向。当时三总部的机关减少了近六分之一,人员精简了一半,国家11个大军区合并减少为7个,减少军级单位31个,裁单位超过4000个。

建国后我军几次重要裁军 (图片来源:解放军报)

  更令人振奋的是与此同时进行的是人才战略、信息化建设和装备现代化建设等这些重大的措施,使中国军队的战斗力并因为裁员而减弱,反而变得越来越强。百万大裁军并不是简单的人员裁减,而是通过适当的科学的加法,实现了军队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大陆军时代终结了,从陆军一军独大到海陆空二炮科学搭配,从单一的兵种到合成的兵种,从各自作战到体系的作战,可以说我军各军种的比例的结构进一步合理。

  这项百万大裁军还有重要的政治和外交意义,它表明中国要把国家的工作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中国政府以这次实际行动推动了整个世界的和平进程。这也是中国共产党、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也力量、有信心的表现。它表明了拥有10多亿人口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愿意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维护世界的和平,当时有外电评论说,现在世界上都在谈裁军,可是迄今为止只有中国人的言行一致了。

  从另一个角度看,裁军的过程是非常艰难的,当时有很多故事,其实包括最近也有一些电视剧,比如说《高地》反映了当时的历史,当时有一句话“有一种离开叫做忠诚”,一百万人大裁军,当时的数字占到中国军队人数的四分之一,裁掉这一百万人,对中国军队来说,从上到下,从里到外,无疑是立体性的振荡,是对一个庞大机构的一次脱胎换骨的大手术。这次百万大裁军不仅从体制上解放了解放军,更加以巨大的气势从思想上解放了解放军,变革图强从此成为中国军人无声的誓言。

气象分析师详解阅兵天气

  主持人:连线中国气象局,有请中国之声中国气象分析师信欣。

  信欣:我们在八点档的节目当中已经提到了,今天全国的天气应该说坚持和变化两个特点,一个是东南沿海的降雨在坚持,另外一个是华北到长江中下游的雾在坚持。变化主要是冷空气带来的,内蒙古今天会出现明显的降雨和降温。

  大家最关心的是明天北京的国庆期间的天气怎么样,以及还有国庆黄金周期间天气怎么样,我们来做一个具体的说明。北京的天气在今明两天会经历一次明显的变化,从目前的阴天有雾会转为降雨之后再逐渐转晴,这一系列变化的幕后导演就是冷空气了。冷空气的前锋大约是在今天晚上八点钟到达北京,一般在冷空气前锋到达前后都会出现降水。

  北京现在降水可能会出现在什么时候?在什么时候停?从这一个关键问题来看的话,综合了各家预报的模式,给出一个结论应该是最大可能是出现在今天晚上8点到明天早上6点,如果再给它一个精确的话,可能集中在今天晚上11点到明天早晨4点,也就是说在参与庆典的人员明天早上集结的时候,可能处于收尾阶段。但是明天早晨7点之后,天空的云会逐渐消散,云层也会不断抬高。

  10点的时候,阅兵的天气应该是以晴为主,云并不多,不到天空面积的20%,而且在这些云大多在距离地面10公里以上的高空,对飞机的飞行和大家的观看都不会带来麻烦。而且能见度会超过10公里,应该说是天助我也。

  纵观全国,国庆黄金周的天气也是不错的,其中2号的降雨是最少最有利大家外出,黄金周期间,天气的变化主要由冷空气和热带气旋造成的,明天我们的冷空气主要有两股,国庆当天东北地区会出现比较明显的降雨和降温,3号的时候又会有一股冷空气在新疆登场,而且它之后是缓慢地东移南下,5号到7号影响我们国家中东部的大部分地区。此外目前的热带气旋很活跃,会影响到我们国家的东南沿海,而且5号到7号台湾可能持续出现比较强的风雨天气,想要去台湾旅游的游客要密切关注天气预报。

著名歌唱家郁钧剑谈新中国文艺事业发展

中国文联演艺中心主任、国家一级演员郁均剑做客中国之声直播间

  主持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庆典60小时倒计时特别直播:《祝福祖国!》正在进行。今天做客直播间的嘉宾是:中国文联演艺中心主任、著名歌唱家郁钧剑。【视频:中国经济的贡献大家有目共睹】

  他说:“这首歌非常荣幸地能够被选参加明天天安门广场群众烟火晚会,这首歌大概倒数第二个,最后是成龙演唱的《国家》。”

  “因为国庆50周年的时候,我也在天安门广场演唱过,一晃十年过去了,我觉得这一次的国庆广场确实比十年前进步了很大,尤其是焰火,这个是非常震撼的。还有前面的灯火用光立方的表演和后面的大屏幕,都是非常值得大家惊喜的。”

  “祖国走到60周年,从我们亲身感受确实是非常不容易,刚才说了,我是从小时候没有可吃的东西,一直走到今天,我们对孩子说这些东西他们根本不知道,所以我们这代人真是发自内心地对祖国60年的成就,发自内心的一种感激,确实没有想到祖国变化这么快。”

  请您关注郁钧剑做客中国之声。

新中国脚步:1986年中国女排五连冠  

1986年9月,中国队在捷克斯洛伐克举行的第十届世界女排锦标赛中,以八战八胜的佳绩,第五次夺得世界冠军。(来源:新华社)

  主持人:《新中国脚步》有请特约观察员赵亚辉。

  赵亚辉:现在距离新中国成立60周年的庆典还有23个小时。23年前,1986年,中国女排荣膺了5连贯,从1981年到1986年中国女子排球队在世界杯、世界锦标赛和奥运会上,连续蝉联世界冠军,成为世界上第一支在女子排球历史上连续五次夺魁的队伍,女排一连串夺冠,五星红旗的一次次升起,国歌一次次奏响的场景让中华儿女热血沸腾。

1981年至1986年,中国女子排球队在世界杯、世界锦标赛和奥运会上蝉联世界冠军,成为第一支在世界女子排球历史上连续五次夺魁的队伍。(来源:新华网)

  那时候中国女排是国家的超级偶像,我当时在上学,几乎能叫出每一个女排队员的名字,张蓉芳,郎平、陈招娣、孙晋芳,这些队员几乎家喻户晓。那时候最流行的电视剧是《排球女将》我现在还记得经常守在电视机前看《排球女将》的场景,什么晴空霹雳、流星火球,这些排球招数很多仍都津津乐道,实际上女排精神从一开始就超出了体育竞技的范围,对各行各业的劳动者都起到了激励、感召和促进的作用。

  女排精神是一种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象征,当时是改革开放的早期阶段,中国刚刚摆脱思想桎梏,并向世界打开了一条缝,中国陡然看到自己跟世界的差距怎么这么大呢?在中国人彷徨失落的时候,袁伟民和他的女排战士用带伤的手臂,含泪的笑容向世界宣布,中国人能行,能成为世界冠军。女排精神的广为传颂,其实是在向国人和全世界宣告中华民族崛起的信心和力量。老女排的胜利其实不仅是实力的胜利,更是一种精神的胜利,一次次的生死逆转,一次次她们完成不可完成的救赎,我觉得没有什么比拼搏等能充当老女排的标签。我觉得比5连贯本身更重要的是女排所代表的团结协作、艰苦创业、自强不息、不畏强敌、奋力拼搏、为国争光的精神。

  那几年,其实各行各业都在学习女排,发扬女排的精神,受到女排精神鼓舞的北大学子喊出让我们至今难忘的口号“团结起来,振兴中华”。这个口号在很短的时间内响彻了中华大地,现在时间已经过去了20多年了,女排的故事已经成为中国历史的一部分,女排所蕴含的意义已经远远超过体育的范畴,成为各行各业的宝贵财富,深深扎根在中国人的心中。到现在为止,我觉得女排精神依然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感召力,20多年以来,女排精神激励着中国,如今我觉得轮到全国人民激励女排的时候了,北京奥运会中国女排拿了铜牌,过去一年,战绩也不算太好,但是我们依然在关注女排,因为女排是国人20多年来,浓浓的解不开的情节,我们想对中国女排说,现在战绩不好没关系,因为任何队伍都会有起伏,只要努力拼搏,只要刻苦训练,阳光总在风雨后。

空军指挥学院教授陈洪谈1985年裁军百万 

  主持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新中国成立60周年庆典60小时倒计时特别直播《祝福祖国!》正在进行。今天直播间作客的嘉宾是空军指挥学院教授陈洪,将为您详解1985年邓小平宣布裁军百万。

  他说:“我感觉这个时间点上正是我们在经济建设上要发展,所以当时的邓小平非常英明地提出军队要忍耐,军队要支持、支援的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我们的经济建设发展上去了,军队自然会在整个国家建设的基础上得到发展。”

  “我所熟悉的一些非常好的同志,我原来作的航空兵部队,一些飞行员,他们是夜航飞行员,他们练就了一双在夜间能够识别敌人,打击对手的火眼金睛,专门在夜间飞行,但是由于统一的部署,由于统一的调整,这些夜航飞机要统一地进行编组。”

空军指挥学院教授陈洪做客直播间

  “空军部队按照军委的统一部署也进行了裁军,我感觉,裁军对空军部队的建设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回想起来,现在看来是真是感想很多。从那次大裁军之后,部队的员额减少了,人员减少了,干部减少了,战士减少了,有的部队整个的番号都撤销了,但是从这些年来看,我们空军部队的战斗能力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飞行事业是非常高危的事业,现在的武器装备对飞行安全应该说有了巨大的提高,不是说飞行就一定要遇到危险,但是在飞行的过程当中,不可避免地会碰到一些非常难以处理的险情。”

新中国脚步:1988年海南建省

1988年4月26日,海口市数万名群众聚集在海南省政府门前,欢庆海南省正式成立(新华社发)

  主持人:《新中国脚步》,我们有请特约观察员赵亚辉。

  赵亚辉:现在距离新中国成立60周年的庆典还有21个小时。在21年前,1988年海南建省了,海南是我国的第二大岛,它的海域非常广阔,资源丰富、风景优美,去过海南的最大的一个印象是一个“美”字,我自己曾经也多次去过,也曾经做过环岛的考察,去过西沙群岛,还坐船经过南沙的海域,对海南的美有深刻的体会。在海口附近的红树林、滨海大道、博鳌、五指山、万泉河,在国家森林公园的庞大的原始森林,三亚亚路湾的海棠,还有正在修建卫星发射场的文昌,但是美丽的海南由于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和开放,长期以来只是一个封闭、贫穷、落后的海岛。我很多年前去过文昌地区,当地贫困的百姓让人很动容,在彝族的一个山寨里面我看到一个老阿婆,漆黑的牙齿,有一种民俗,脸上纹着黑色的条纹,让人很难忘。 

  海南总体来说是非常的贫困和封闭的,在上千年的历史中海南一直是中国古代贬官流放的地方,其实我觉得海南人特别让人感动,我到过海口的五公祠,那里供奉着唐宋两代被贬来的五位历史名臣,有唐朝宰相李德裕、宋朝宰相李纲、赵鼎及宋代大学士李光、胡全,此外还有苏轼。这些给海南作出贡献的人,海南没有把他们忘记,给他们建了塑像,虽然海南本土也出过不少的历史人物,但是海南的落后状况一直持续着。

  

今天的海口

  改革开放为海南提供了历史性的机遇,1984年中央高层提出来用20年的时间把海南的经济发展为与台湾相当的地步,1988年海南建省不但轰动中国,也轰动世界,这不仅仅是宣告一个省,还使当时一股潮流形成了,那个时候有一首歌在中国流传“请到天涯海角来”,这首歌使很多怀揣梦想的年轻人一路来到海南。

  海南岛到了大发展的时候,历史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纪元,20多年过去了GDP增长了20多倍,人均GDP也增长了20多倍,这不是海南的最大成就,最大的成就应该是在海南进行的一系列的超前的改革,为全国的改革积攒了经验。经历了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和九十年代的风雨动荡海南经济也一度落入低潮,现在琼州海峡的跨海工程,昌江的核电项目等一批的项目逐渐上马,海南岛的规划也正在实施,今天的海南岛也怀揣着经验和教训正走在辉煌的道路上。

共和国档案:统一大业

  主持人:香港,被誉为世界三大天然海港之一。1842年,清朝政府在鸦片战争中战败,与英国签订《南京条约》,香港岛被永久割让,正式成为殖民地。随后,九龙半岛也被永久割让,新界被强租99年。澳门,自16世纪起便被葡萄牙租借,成为欧洲国家在东亚的第一块领地。1887年,葡萄牙政府和清政府先后签订《中葡会议草约》和《中葡和好通商条约》,规定葡萄牙永远驻守和管理澳门。1997年7月1号,香港回归;1999年12月20号,澳门回归。这两个日子对于中国人来说,是洗刷屈辱的日子,有关香港回归和澳门回归的情况,我们请中央台国际新闻编辑李欣介绍一下。

资料图:1982年9月24日,邓小平在人民大会堂会见了英国首相玛格丽特·撒切尔夫人。

  李欣:20世纪80年代初,根据邓小平提出的“一国两制”的构想,中国开始与英国谈判香港的问题,1982年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在和邓小平谈判后步出人民大会堂,一时失足摔倒,形象地寓意了铁娘子在香港问题上遭遇到的滑铁卢。1984年12月19日,中英双方签署了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宣布了中国政府将于1997年7月1日起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葡萄牙《新闻日报》认为,中英联合声明对于中、英、葡都具有特殊的政治意义,澳门问题可以仿照香港模式解决。

  中葡两国政府于1987年的4月13日签订了《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声明说,澳门地区是中国的领土,中国将于1999年12月20日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

资料图:1987年4月13日,中葡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在北京正式签署后,两国领导人举杯祝贺。

  主持人:对于香港和澳门的回归,外国媒体是如何评价的?

  李欣:1997年7月1日,与祖国离散了一个半世纪的香港终于回归了祖国的怀抱。对于香港回归的消息,国际上普遍表示了积极友好的态度。英国《泰晤士报》认为这是中英两国的胜利,在两国首都都受到了欢迎,中国正在实行的经济改革正在为稳步发展打下基础,这一稳步发展将持续到下个世纪;日本《读卖新闻》说,香港回归是中国领导人的巨大功绩。

  1999年12月20日,中国正式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共同社报道说,中国由此结束了被列强分割的“屈辱历史”;路透社认为,这标志了葡萄牙人100多年统治的结束和中国南部沿海这个小城市一个新时代的开始;美联社采访当地华人说,看到中国国旗在这里飘扬,我感到很高兴。法新社报道说,这标志着葡萄牙结束了在这里将近5个世纪的存在,同时也结束了亚洲的殖民地时代,中国朝着完全统一又向前迈出了一步。

  中国政府恢复对香港和澳门行使主权,“一国两制”政策在这两个特别行政区付诸实施,两个重要的历史时刻来到了我们面前。从16世纪到20世纪,在这样一个极大的时间跨度中,中国和世界历史都经历了太多太多。而近一个多世纪,是世界人民从殖民走向自由的世纪,是中国人民不断探索、奋斗,逐步走向民族振兴的世纪。

  新中国脚步:1989年——希望工程启动

  主持人:我们有请特约观察员王志安。

  王志安:离新中国成立60周年的庆祝还有20个小时,20年前的1989年是中国的希望工程开始发起的日子,1990年的9月5日,邓小平亲自为希望工程提名,他还两次以一位共产党员的名义向希望工程捐款。

中国第一所希望小学--安徽金寨希望小学

  从1989年的10月到2004年的15年间希望工程在全国一共募集了22亿的款项,资助了250多万贫困的学生,在全国援建的学校有9500多所,每100所农村小学就有两所是希望小学,培训的教师有2300多名。民政部曾经说过,希望工程是20世纪中国参与最广泛的公益事业,这个称号对希望工程来说是当之无愧的。

  20年后的今天我们如何来看待希望工程?我想说三点:第一点是一个广泛参与的公益事业是需要在最大程度上调动民众的情感,我们国家有那么多的贫困的儿童,但是我们社会中间很多人并不了解他们生活的真实状况,希望工程真正被全国人民接受实际上当时是谢海龙拍了一个叫苏明娟的女孩,那个大眼睛的照片,最后成为了传遍大江南北希望工程的一个标志性的事件,这个照片中,苏明娟的一双大眼睛,对上学的渴望,以及她生活的状况打动了无数的人,所以我经常讲一句话,中国社会其实并不缺少爱心,但是我们常常缺少把爱和贫困联系在一起的纽带。希望工程从某种角度来讲起到了这个作用,所以说一个参与性广泛的公益性事业特别需要调动民众的情感,而这个情感调动到多高程度,也就决定这个慈善事业能够走到什么程度。

1991年4月摄于安徽省金寨县双河乡张湾小学。当时的“大眼睛”苏明娟获“希望工程”资助。

  第二,长期的慈善事业也需要完善的机制,希望工程在中国搞了20年没有出太大的问题,但是关于慈善机构的工作经费到底从哪儿出,比如说大家希望搞1+1工程,比如说我捐了300块钱作为农村的学生的学费,这个钱要落实到孩子的身上也是需要慈善机构、希望工程的工作人员来做的。但是这个钱长期以来是没有从捐款里支出的,所以说关于公益事业慈善机构里的这一部分的开支到底怎么做我们过去法律没有规定,希望工程最早发起的最这个事情的讨论,我记得2001年因为出现了希望工程的假信事件,全社会都在讨论,到底在慈善机构里头,这些工作人员的钱应该从哪里出呢?这些讨论最终也推动了中国慈善基金的公益基金的管理办法的出台,这也是非常重要的。

  第三点我想说希望工程应该继续下去,从2005年以后,希望工程不再向社会募款了,现在中国普通农村上学的孩子的学杂费全部免了,但是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还要看到中国贫困和教育还是会持续很长的一段时间,但是资助的形式发生变化,最重要的是把我们的爱心延续下去,让每一个有爱心的人都能够对这个国家,这些孩子成长过程当中,发挥他自己想要发挥的作用。

  万刚:新能源汽车将优先应用于公交系统

新闻发布会全景

  主持人:今天(30日)上午国庆新闻中心邀请了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部长万刚介绍了新中国成立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科技事业发展的成就,并且回答了记者的提问,下面我们连线中央台记者王锐,今天上午的新闻发布会上,记者都提出了哪些他们感兴趣的问题,万刚部长又是怎么回答的呢?

  记者:我们知道从今年以来新能源汽车是在全世界范围内都很受关注的一个话题,今天的发布会上有一位来自美国的记者问了万刚部长中国方面对于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规划还有应用方面的一些规划和打算,万刚部长表示中国政府规划了重大的科技专项来推动电动汽车的发展,在电动汽车方面有三个领域,一个是混合动力,一个是纯电池的,还有一个是燃料电池的,这三种都是未来发展的重要的方向。现在应该说动力蓄电池、驱动电机,还有整个的控制系统都已经有了比较好的布局,形成了一定的产业化的能力。

  从去年年底我们国家确定了要推出节能减排新能源汽车的应用,不仅是在上海的世博会上,而且在全国的13个试点城市都要推动1000辆以上的节能和新能源汽车的应用,包括用锂离子电池驱动的,有混合动力驱动的。预计到2012年之前会有超过6万辆各种类型的新能源汽车投入使用。

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

  根据现在的产业和规模的投资情况来看,中国将在2010年到2012年之间形成每年10万辆电动汽车配套的锂离子电池还有驱动电机的生产能力,在推广应用方面,现在中国政府在交通领域的的政策是公交优先,构建一个强大的公交公共系统,政府支持的节能和新能源汽车的示范推广也是从公共交通领域开始,为什么要从公共交通领域开始呢,首先,公共交通的大客车、出租车,这些租赁的车辆是让最广大的市民,让每一个人都能够有机会享受到,本身对市民来讲也是一个科学普及的内容。

  另外公共交通要求的运行的强度很强,公交车一天到晚不停的在街上跑,对电动车产品的可靠性是一个持续的考验,对新产品的应用和开发也能提出更强的要求。还有像公共汽车,公交系统他们的驾驶员都是专职的,他们对产品的使用,还有车存在的一些问题,找的也比较准,这个有利于产品的改善,通过在公共交通领域的推广,技术成熟了以后产品的规模越来越大,将来的价格有可能降低,这样的话更加适合于私人的汽车购买。

  我们国家的公共交通规模是非常大的,北京市就有五万多辆公共交通车,七万多辆出租车,还有清洁车等等,还有很大的电动汽车租赁的市场,包括我们将来的飞机高速列车都是飞速的发展,这样的话租赁的市场也是非常大,从这些公共的交通市场做起来,未来也会给个人用车提供合适的产品。

  重庆铜梁龙将亮相新中国国庆庆典

  主持人:曾经在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有精彩表现的重庆铜梁龙将亮相60周年的国庆,请听中央台记者刘湛发回的报道。

  记者:铜梁龙表演是建国60周年晚会第二篇章腾飞中国的压轴戏,与以往的表演不同,这次参演的两条铜梁龙,龙身最长的达100米,在舞动的过程中,会在两秒钟内,由金色变成吉祥的中国红,色彩变化不仅需要100个机关的控制,而且龙身上的布料也特别考究。铜梁龙表总教练说:“为了完成瞬间变色的要求,龙身上的布料,我们从重庆到广州很多次把布料确定了下来”。

重庆铜梁县铜梁龙舞龙队员在彩排(图片来源:中新网)

  每条龙有56名队员舞动,象征56个民族大团结,最后一个动作有特别的意义:“两条龙在不停的跳跃,祖国万岁。”

  有一对夫妻参加奥运会的表演时放弃了要小宝宝的计划。今年又放弃了:“作为土生土长的中国人能够把我们地方的文化展现在全国全世界的人民面前,这是一件非常伟大的事情,我想这个更重要一些。”

  新中国档案:风雨同舟

  主持人:回顾新中国60年辉煌历程,书写新中国最生动的片段,记录新中国往昔峥嵘岁月,定格60载历史永恒瞬间,新中国档案,60年盛世华诞。

  1998年,中国知道了一个专业气象词汇——厄尔尼诺现象。夏天入汛以后,雨开始下个不停,长江全流域大洪水,嫩江、松花江发生超历史记录的特大红洪水……

  

1998年抗洪救灾

抗洪救灾后群众欢送官兵

  新中国脚步:开放浦东新区的九项政策

  王志安:离新中国60周年的庆典有19个小时,浦东新区正式启动,这件事情的背景是在1990年的1月份邓小平到上海南巡的时候作出的一个决定,89年以后国内对于要不要改革,搞不搞改革,如何进行改革有过一次比较激烈的争论,就在这种背景下邓小平先后去广东和上海进行南巡,南巡的过程中邓小平强调一定要坚定不移的把改革开放走出去,重要的一个是开发浦东,用了30多年的时间终于展开了一个新的起飞。

资料图片:这是上海浦东新区锦绣路一景。新华社记者张明摄

  1990年上海的GDP是60亿,2005年是2100亿,2008年是3100亿,有史以来浦东这个地方最早的记录实际上是19世纪初期的时候一张照片,当时照片上只有一棵树,孙中山到上海的时候说如果浦东发展到浦西一样中国就有希望了,我们今天到上海看,今天浦东已经超越了浦西,孙中山的梦想实现了。

  19年以后我们如何看待浦东的发展,至少有2—3个方面我们来分析,第一个是我们国家的改革开放一开始在广东开始了,在广东建立了深圳、珠海几个特区,最早的是依靠区位的优势,还有一些来料加工的加工产业。这个产业最初的10年是比较成功的,但是主要靠区位优势。到了1990年以后,浦东的开发跟广东的开发的模式是不一样的,上海本身没有区位优势,他必须依靠本地的自己的创造力来发展,从上海的浦东新区发展起来以后,增长有两条强劲的发动机,一个是长三角,一个是珠三角,两个三角地区带动了中国的经济进入了高速增长期。

资料图片:上海浦东机场扩建工程第二航站楼试灯成功。新华社发

  第二点,上海的发展用一句话归纳更准确, 就是让上海复归上海。100年前上海是最繁华,最有竞争力的城市,大型的国际金融总部都是设在上海的,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浦东新区开发以后,大量的国外金融中心又回到了上海,像最有标志性的汇丰银行。我们在上海又重新设置了一个股市,上海恢复了100多年前的繁华,浦东的开发是让上海重新回到上海。

  第三个方面,浦东的发展最近在行政体制改革做了尝试,留心一下,最近一两年的改革,无论是浦东还是深圳都在做一项新的改革,是行政体制的改革,深圳把各个局合并,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要撤销区一级的设置,在行政体制上能够进一步探索的话,中国的改革开放就特别值得进一步期待。

  我和我的祖国:公交司机浦建林眼中的祖国变迁

  公交司机浦建林的胸牌上至今还贴着20来岁时拍的一寸黑白标准相。1982年,18岁的浦建林到北京4路车队工作,先当的是售票员,那时候最难过的是拥挤的早晚高峰。  

  

  我国早期的公交车 

  北京公交车旧貌换新颜

  24岁的时候,浦建林当上了司机,一天天开车在长安街上往返,从当初的青年到如今的中年,公交车一次一次更新换代,长安街从洋灰马路变成柏油路,浦建林眼前的景象也一天一个样,请听浦建林眼中的祖国是如何变迁的:

  

  中国女柔第一人——佟文

  奥运会冠军、世锦赛四冠王——26岁的天津姑娘佟文,以其无人能敌的实力和无人能及的战绩,成为新中国体育60年来中国女柔第一人。在建国60周年到来之际,作为新一代体育人,佟文觉得自己很幸运,她希望在新时代继续为祖国体育事业争光。请听天津台记者郭玥的报道:

  记者:2008年8月的那个夜晚,佟文在北京奥运会女子柔道78公斤以上级的比赛中最后17秒上演惊天大逆转勇夺奥运冠军,那一幕让人至今久久难以忘怀,而对佟文来说,颁奖现场全场近万人同唱国歌的时刻才是她终身难忘的。

  佟文:我是一边笑着一边唱着国歌,我也许在赛场上下来那一刻我会掉眼泪,但是在国歌响起的时候,是一种自豪,是一种荣誉,你在国外比赛也许只有中国人才有你自己会唱国歌,但是在08年北京的奥运会上,那个场馆里,每一个中国人都会跟唱国歌,那种场面就是觉得是一生都难以忘怀的。  

  佟文绝地反击勇夺女子柔道78公斤以上级金牌 

  记者:对于从13岁开始从铅球改练柔道的佟文来说,第一次真正感受那种为国争光的荣耀还是因为一个亚军。

  佟文:99年在日本福冈打国际A级赛是我第一次参加国际比赛,取得第二名,虽然那时候升起国旗,那时候没有奏起国歌,那时候就想,下次比赛我一定争取让我们的国旗升起,国歌奏响。2000年2月份在意大利参加欧洲系列赛拿了冠军,那时候全场一、两万人,当我站在冠军领奖台上的时候,看着国旗升起真的心潮澎湃的感觉,那个时候没有人能体会那种自豪感,全场不管你是哪个国家的人,都要仰视我们的国旗,唱着我们的国歌,我觉得那是我们最大的骄傲,只有运动员才能体会到那一刻我们作为中国人的骄傲。

  记者:作为80后的新一代体育人,佟文集成了老队员不怕吃苦的精神。多少个日日夜夜她把汗水洒在了训练场上,一次次的摔倒爬起,一次次的摸索和钻研技术,取得了奥运冠军,佟文说这是自己的幸运。

  佟文:作为我们80后的新一代,祖国不断的发展,作为体育运动员来说,比原来老一辈的运动员享受了更多的荣誉,但是我比他们更幸福,只有中国这种特有的体制才能造就我们的今天,就像我们的陪练队员,他们牺牲了自己,成就了我,所以每天训练的时候我就觉得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是我们一个集体在战斗,而且取得的荣誉也是大家造就了我,也是祖国培养了我。

  记者:随着伟大祖国的日益强大,随着中国体育的日益进取,作为新一代体育人的代表,佟文也没有停止自己不断追求攀登的脚步,她希望自己能在下一届奥运会上再创辉煌,赛场上勇猛善战,赛场下多才多艺的佟文说,红旗飘飘是她最喜欢的歌曲,也是此时最想唱给祖国母亲的歌曲。

  佟文:在这里祝愿伟大的祖国母亲更加繁荣昌盛,也希望中国的体育事业越来越辉煌,我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在以后的比赛中,不断取得更好的成绩,来为祖国争光。

  解放军出版社副总编董保存谈阅兵

  主持人:各位听众,这里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庆典60小时倒计时特别直播:《祝福祖国!》,今天直播间做客嘉宾:解放军出版社副总编董保存。下面让他来给我们大家介绍一下阅兵的来历:

  董宝存说:说起阅兵的来历,还是很久远的,如果说最早现在有记载的是古埃及、古罗马帝国,他们那个时候有过阅兵的仪式。我们中国的阅兵,现在有记载的是春秋战国时期已经有阅兵这种形式了,真正叫阅兵是到了中国汉代的时候。

嘉宾董保存

  可能不少朋友都到过西安的秦始皇兵马俑,现在无论是1号坑、2号坑,现在已经打开的大家都看的到兵阵、车阵,其实有的专家说这是一种阅兵的记录。你看秦始皇兵马俑,秦朝的士兵没有一个带头盔的,就是一种一往无前的勇猛。我们看了,很多人都说当年我们的兵阵有这样的规模这样的气势了不得,是世界十大奇迹之一。

  董宝存说:我们第一次阅兵说来是很有意思的事情,比如说我们朱老总阅兵的时候要喊首长好,同志们好,实际上朱老总那一天检阅部队的时候他的喊声和指导员的声音都不是现场的声音,说的有一点不太严肃,好像是对口型的感觉,当时的通讯设备和现在没法比,那个时候没有一个无线设备能够让在阅兵车上的声音可以传回到天安门广场来,要开车出去检阅部队还有一段距离,什么也听不到,怎么办呢,我们广播里的技术人员想尽一切办法,把用钢丝录音带录的声音放出来,这样才有了天安门广场上朱老总阅兵的声音。

  还有那天晚上,我们每一次搞重大阅兵活动,放礼炮,放焰火,第一次阅兵的晚上的礼花说来很有意思,居然打的不是礼花,全部是信号弹,而且不全部是我们的,我们缴获了一批军事弹,我们跟苏联要来了一火车皮的各种信号弹,为了准备好各种信号弹礼花的燃放,大家是费尽苦心把我们国庆第一次的礼花打的那么灿烂多彩,那么的绚丽。 【视频:中国经济的贡献大家有目共睹】

  新中国脚步:1991年秦山核电站并网发电

  王志安:距离国庆60年大典的庆典还有18个小时,18年前的1991年秦山核电站并网发电。秦山核电站建设于1984年,到1991年12月15日正式并网发电,它的并网发电标志着中国成为全世界第七个可以自主设计生产核电站的国家,这个事情本身还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事情。

秦山核电站

  截止目前为止,全世界一共有核电站大概400座。核能的发电历史虽然已经有54年的历史,但是直到今天掌握和平使用核电站数量的国家也不10个,所以迈入核的技术门槛本身是比较高的。

  18年后,中国怎么样来看中国第一个核电站呢?秦山核电站后,我国陆续修建了大亚湾等核电站,包括秦山核电站本身也在进行二期和三期的改造。我觉得有两点可以观察。

  第一,核能是人类发明过程当中最令人无法控制的技术。如果我们在核能本身在爆裂的过程当中不对能量进行控制的话,它最后就是一个炸弹。爱因斯坦晚年的时候曾经说过,他这一辈子最后悔的事情是帮助美国当年生产出原子弹。原子弹使整个人类在20世纪都生活在恐惧当中,直到今天全世界也仍然生活在原子弹的威胁之下。

  核能的另外一项使用,如果把它控制好,它又是一项清洁、安全、便捷的能源。所以不同的使用方法,造就了核能为人类到底是生产危险和威胁,还是便捷了能源的道路。

  但是即便是合并使用核电能力,也是需要有很多很多技术标准。核电使用的最大的困难有两项,第一项是核废料如何使用,第二个是在生活中安全如何控制。

  核废料如何处理现在在全世界也是一个难题,像美国是采用深埋的方式,在山里挖一个非常深的洞穴,然后把这些深埋下去,但是半衰期非常长。

  另外一项是在使用过程中本身的安全性。1986年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悲剧,直到今天都让人难以忘怀。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污染会持续十万年,人类的历史到现在也只有五千年,也就是说再过十万年那个地区才适合人类重新居住,但是我们不知道那个时候有没有我们人类。核能一旦使用不好的话,对我们人类带来的危害是非常巨大的。

  第二,中国已经迈进了有核国家,无论是在核武器的拥有上,包括和平使用能源核能方面,但是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我们要进一步开发一些新能源的建设。在欧洲除了芬兰以外,所有的国家都已经禁止核电的继续使用了,这也是未来中国技术发展的一个趋势。

  新的能源技术主要有几个方面最值得期待,第一是潮汐发电,第二是风能发电,第三个是太阳能发电,这三项技术是被国际上公认的最经济、环保、安全的能源,如果在这些方面技术水平有进一步发展,我们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摆脱我们对核电的依赖,我们的社会可能会更安全,我们的生活可能会更美好。 

  相声表演艺术家李金斗谈30年来曲艺界变化

  主持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新中国成立60周年庆典60小时倒计时特别直播《祝福祖国》正在进行,今天做客中国之声的嘉宾是相声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李金斗,今天在我们直播间还有另外一位的嘉宾是我们中国之声特约观察员王志安先生,现在我们来接通李老师的电话。  

  李金斗

  最近曲艺界也是为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组织了很多活动,李金斗老师为您详细介绍——

  新中国档案:风雨入世路

  1987年3月关贸总协定中国工作组成立,开始中国的复关谈判,有关缔约方提出的1000多个问题中最关注的是中国实行什么样的经济体制,中国代表回答说商品经济,第四任首席谈判代表龙永图说,当时这是一个怎么也解释不清楚的问题:“关贸总协定给我们中国经济体制提出了几百个问题,我们要逐一回答这些问题,当时的市场经济等于资本主义,对于市场经济的这个问题,大家认为这是一个禁区。”

  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巡,这一年的10月,中共十四大确定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

  在日内瓦的第12次中国工作组会议上,龙永图宣布,中国搞的是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市场经济,1994年11月鲁冠球带领杭州万向集团在深圳上市,这是中国第一家上市的乡镇企业,很快鲁冠球成立万向美国公司,又在南美、欧洲设立多家公司,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参与国际竞争。2001年11月10日WTO第四次部长级会议决定,接纳中国加入WTO,至此中国叩WTO的大门已经15年,从黑头发,谈成了白头发。12月11日第一批七家外资保险公司获得了在华许可,2002年3月温州打火机协会自发赴欧交涉欧洲抵制中国打火机法规。在全球163个国家和地区,都有中国直接投资的企业,国家有关部门也根据需要修改现行法律4000多条,2007年中国贸易顺差突破2000亿美元,中国超过德国,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

  2001年的11月10号的深夜,世界贸易主义第四届部长级组织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协定,在如此漫长艰难的谈判岁月里,在关贸总协定和世界贸易组织的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下面我们连线国际新闻编辑张加宁了解一下当时的情况。

  主持人:简要回顾一下中国复关入世的过程?

中国代表团团长石广生于当地时间11日晚在多哈签署中国入世议定书 

  记者:1986年7月10日,中国驻日内瓦代表团大使钱嘉东代表中国政府,向关贸总协定递交申请,恢复中国的缔约方地位。至此,中国复关、入世谈判拉开了序幕。1995年1月1日,世界贸易组织正式成立。中国入世,既是复关谈判的延续,又有了许多新的内容,谈判也发生了新的变化。入世的谈判在加快,与此同时,中国改革开放的步伐也在加快。

  在入世谈判过程中,中国需要逐一和世贸组织各成员国达成协议,才能最终成功入世。而与世贸成员中最为强大的美国达成协议最为关键。1999年11月10日至15日,中美代表团在北京进行了六天六夜的艰苦谈判,终于达成了协议,中美之间的谈判宣告成功结束。在2001年11月11日,在卡塔尔首都多哈,中国签署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议定书。一个月后,中国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至此十五年漫长的复关、入世谈判,跨越了两个世纪,终获成功。

  主持人:中国成功入世后,国际社会和媒体的反应?

2001年12月19日,世贸组织总理事会在日内瓦总部会议厅召开。中国外经贸部首席谈判代龙永图(左一)等6名中国政府代表首次以正式成员身份出席会议。新华社记者吕全成摄

  记者:中国成功入世后,世界各国官方代表和媒体立即发表谈话或报道,对中国入世表示欢迎。时任世贸组织总干事穆尔表示,中国入世以后,世贸组织又向真正成为全球性组织的方向迈进了一步。时任法国外交部发言人里瓦索表示,占世界人口五分之一的中国即将融入国际贸易大家庭,这是具有历史意义的阶段性成果。时任欧盟谈判代表法尔肯贝格说,从长远角度来说,中国入世谈判是双赢的。

  在过去50多年里,各成员逐渐开放了各自的市场,建立了很多贸易规则。所有这些好处,中国都将享受到。可以预测,这一切必将促进中国出口的增长和外国对华投资的增加。德新社报道说,中国今天结束十五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艰难历程,参加多哈世贸组织会议的一百四十二个部长正式邀请这个亚洲的经济巨人加入他们的行列。

  英国《金融时报》认为,中国入世是一个好消息,对全球经济大有益处。在全球经济处于衰退边缘的关键时刻,向中国这个经济增长潜力巨大的国家打开贸易大门将会刺激全球经济的发展。法新社报道说,虽然参加世界贸易组织多哈部长级会议的与会者之间仍然存在着分歧,但是随着中国获准加入世贸组织,这一天是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日子。美联社在评论中指出,世界贸易组织这一天正式邀请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加入,坚定地将这个国家和十二亿消费者带入了全球市场,让它成为世界贸易中的主要角色。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刘伟谈中国经济发展

  主持人:我们的特别直播《祝福祖国》正在进行。稍后我们将连线嘉宾: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刘伟。

  刘伟:给我印象最深的经济事件有三件:第一件大事:我们从上个世纪80年代末解决了温饱,一个13亿人口的大国,耕地占世界总耕地的面积7%,人口是占全球的22%,我们能够解决温饱,无论在我们中国自己的经济发展史上,还是在当代世界的经济发展当中的贡献和影响,都是足够令人震惊和尊重的。真正解决温饱是以中国全国各地取消粮票作为标志,我记得当时北京是1993年的5月份取消的粮票,北京市取消粮票的时候,全国除了北京和西藏之外,其他的省市都已经取消了,说明我们整个国家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是真正的解决了温饱,这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情。

    第二件大事情,我觉得是进入90年代以后,特别是进入了新世纪,到今年我们实际上人均GDP的水平按照不变价格计算,要比1978年增加了11倍多,我们GDP的总量要比1978年增长了15倍多,我们现在的水平大体上达到了当时中等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我们人均大概是3400多美元。去年完成的GDP的总量是第一次突破了30万亿人民币,折算下来按人均美元计算是3400多美元,这个水平并不高,但是要放到中国经济发展历史来看,这个速度是非常快的。我们刚才讲了,人均水平提高了11倍多,总量提高了15倍多,这在在中国近现代史上任何一个30年没有取得这样的成就。我觉得这是第二件大事,在温饱的基础上,经过90年代,使整个经济发展有一个阶段性的提升。

    第三个大事是资源方式配置的变化,一个体制改革从传统的计划经济,经过30年基本上进入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所谓基本上就是我们的商品市场化,包括投资品和消费品的市场化可以说基本完成。我们的要素市场化可以说进入到了攻坚的阶段,我们对世界经济的开放可以说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无论是商品市场化,特别是改革开放最近十几年来速度和深入程度都是令人惊叹的,没有这种制度的变化,实际上就没有中国的经济增长和超越以往历史的曲折的发展成就,而且今后要解决我们中国现在经济发展当中的真正深层次的难题或者矛盾,最要紧的要依靠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所以今后的出路恐怕也在这里。  

  主持人:刚才像您提到的粮票,从大家最熟悉的记忆当中拉回来,再感受到我们身边的方方面面的变化,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后,经济领域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我们都知道中国对世界经济的贡献率是居于首位,去年举办的奥运会,又要举办上海的世博会,一系列的数据和相应的背景都表明中国在经济舞台上占据重要的位置和分量。您是一位研究经济学领域的专家学者,也是一个参与到经济生活当中的普通中国人,在梳理一系列的经济事件当中我们是不是也可以得出一些结论,一定有一些规律,中国的经济发展我们可以由一些总结,站在60年重要的结点上?

  刘伟对此做出了详尽的回答——

  

  主持人:刘伟老师的话真的让我们回想起当年邓小平南巡时的硬道理,它总结了我党的社会主义经验,为我国如何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指明了方向,今天当我们马上去迎接新中国60周年的重要的结点的时候,我们对未来充满期望,感谢刘伟教授,谢谢您,再见!

  1992年3月,邓小平南巡。 中新社发 唐军 摄

  新中国脚步:海峡两岸历史性的一次握手

  南香红:16年前的1993年,“汪辜会谈”在新加坡举行,会谈的双方分别为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会长汪道涵和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董事长辜振甫,这是一次历史性的握手,这是两岸授权民间机构的领导人第一次会谈。汪道涵和辜振甫具有历史意义的握手一共握了四次,现场的人都非常激动,分隔近半个世纪的握手多握几次才能表达语言不能表达的复杂感情。台湾的海基会成立于1990年11月21日,据台湾方面声称成立这个机构是为了坚持与大陆不接触、不谈判、不妥协的三不政策,又能面对两岸的交往中延伸出来需要协商的问题。

会谈前汪道涵(左)与辜振甫握手

  “汪辜会谈”选择的地点是在新加坡一个酒店里,这是一个既非大陆也非台湾的地方,这个地方的选择大有深意。不管两岸有怎样的争议和隔阂,但是迫切需要交流。正如汪辜表达的,只要坐下来,一切问题都好商量。据说入座以后,汪道涵和辜振甫首先谈是他们的共同爱好——京剧,看上去他们俩就像一对相识多年的老朋友,会谈就这样在融洽的气氛中开始了。

  台湾的作家余光中曾经在他的诗句中写到,“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这湾浅浅的海峡阻隔了中国人半个世纪之久,这背后是骨肉的分离、思乡的愁苦、信息的阻隔,分离之苦足以让人相思成疾,让人从少年到白头。而改革开放后,越来越多的台商在大陆建立起自己的事业和生活,因为这种阻隔而困难重重,历史遗留问题又添了新的问题,“汪辜会谈”直接的结果就是两岸三通。2005年的时候,我曾经采访两岸直飞的通航,目睹了浅浅的海峡是怎样被轻轻一飞而过,时间一分一秒的移动,飞机在天空中一点一点的靠近,海峡两岸共同目睹了56年的空间距离,一点一点的缩短、弥合。从空中看一眼长江黄河是台北华航机长王小平的愿望,但是那一天天气不是很好,没有让他实现愿望,但他实现了踏上朝思暮想的土地的愿望。

  “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抿恩仇”,改革开放之后台湾人就来到了大陆经商,几年间台商已经成为了庞大的群体,大陆人可以从康师傅方便面、徐福记等品牌中品尝到台湾,台商这个群体在2005年以百万之巨的数目走近了海峡两岸的视野,他们就像海岸拍打的潮水一样。一批一批台商来到大陆,又一批一批回去,现在有100多万台商生活在这里,我们虽然不能改变过去,但是可以改变未来,血总是浓于水,台湾和大陆是分不开的,这是一个走向地球村的时代,谁能阻挡人们的交往,谁又能把相爱的人拆开呢?

30日19时~1日00时————更多>>

  新中国脚步:1994年三峡动工

  南香红:15年前的1994年三峡工程动工,三峡工程转眼间15年过去了,今年三峡工程有可能通过8个专项的竣工验收。截至2008年底,三峡工程累计完成投资1400多亿元,人类从创造文明以来,如此有目的的集一时之力改变自然的行为并不多,改变如此大的更是稀有,所以长江三峡工程被称为世界上最大的水利工程。

  遥想当年,大禹脚踏巫山,手持力斧劈开重重山峦,引长江冲过瞿塘峡、巫峡、西陵峡,滚滚东去。据说巫山上有个大脚印就是大禹留下的。如今的长江已经改变了,那个充满险滩、恶水、沉船、死亡、抗争的地方将变成一片风光平静的水域,一切由险峻而来的故事戛然而止,长江就像数亿年地质史上从来没有过的变化,高峡出平湖,三峡是长江最奇骏壮丽的一段,这是长江最有性格的一段,它雄起,它惊险莫测,它激越飘荡,它是大自然最富激情的一次燃烧。要改变这一切的是我们世人,所以今天在长江三峡即将竣工的时刻,让我们从文化上怀念三峡。

三峡工程

  有一句话被四川人广泛接受,叫做“出了奎门就是条龙,出不了奎门就是条虫”,奎门是蜀的一道龙门,只有越过去才能干成一番事业,也是蜀人心理上的一道门,奎门的另一个世界是一个扩大的世界,那边是楚文化,是浪漫不羁,是激情四溢,巴楚蜀吴是一条由长江串联起来的,是长江的一条脉系,随着长江的流水而蔓延不绝,渊源流长,人们把它称作浪漫主义。黄河更像一个敦厚质朴的农人,和黄河相比,长江是一个诗人,长江是浪漫主义的家乡,长江文化就是浪漫主义的文化,黄河的姿态是俯视大地,长江的姿态是仰望天空。

  让我们来看看从奎门走出来的人物,古代有司马相如、陈子昂、李白、苏轼,现在有郭沫若、巴金,我们会发现这些人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他们的气质都是一样的,都是浪漫的诗人。上海复旦大学教授葛剑雄曾经说过,世界上壮丽的峡谷很多,但是三峡和所有的都不同,别的峡谷都是荒芜而远离人类的地方,三峡是人来人往的黄金水道,是一条文化传播的走廊。

  中国古代三峡行走的都是些什么人物,我们来看,可以从屈原、宋玉开始到李白、杜甫、苏轼、陈子昂再到白居易、陆游,自古文人多入蜀,感动出诗人,震撼也会出诗人,惊叹也会出诗人,当人们面对大自然鬼斧神工杰作的时候,怎么能不诗情汹涌,于是三峡就成了中国诗人的一个擂台,于是诞生了一个诗三峡。三峡是自然造就的三峡,也是人文造就的三峡。“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从中原走来的诗人,一到三峡诗风就突然就变得沉郁悲壮,“昨夜巫山下,猿声梦里长。桃花飞绿水,三月下瞿塘”,出蜀的诗人一到三峡诗风就变得非常浩荡和开阔,因为自己的心境不同。三峡的云雨的不同,诗风也会大异,三峡是对中国诗人的才情最大的一个挑战,一个文人如果到了三峡写不出好诗的话就不是真正的诗人。今天让我们怀念那些离开三峡的百万移民,我在三峡采访的时候,曾看到他们大包小包搬家的情形,他们的行囊里还有一件东西,那就是已经去世的祖宗的黑白的遗像,带着他们远走家乡,去开辟新的地方,他们是带着祖宗走的,15年过去了,他们过得可好吗?

    世界看中国:圆梦的神州五号

  主持人:2003年神州五号的成功发射是中国人开始迈向宇宙的历史性一步。航天员杨利伟在浩瀚太空中的一小步,圆了一个民族等待了几千年的梦想和期盼。关于神州五号载人飞船的成功发射,以及由此引起的国际反响,请听中国之声国际新闻编辑苏铃发来的录音报道:“圆梦的神州五号”

  记者:您刚才听到的就是神舟五号发射倒计时的现场录音。2003年10月15日9点,我国自主研制的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运载火箭发射成功。将中国第一名航天员送上太空,飞船准确进入预定轨道,这是我国进行的首次载人航天飞行,标志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取得历史性重大突破。中国已成为世界上第三个能够独立开展载人航天活动的国家。

2003年10月15日,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进行首次载人航天飞行。9时整,“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升空。新华社记者李刚摄(图片来源:新华网)

  在中国航天员顺利进入太空后,从头号宇航大国美国到基里巴斯,上至国王总统、下至普通百姓都在为中国的成功感到高兴。美国前总统几次向中国表示祝贺。俄罗斯总统说,这是中国人民多年辛勤劳动的结晶,标志着中国在全面发展的道路上顺利前进,中国成为当今世界强国当之无愧。而与此同时也有一些媒体与人士对中国与一些国家的关系进行了挑拨,称中国正在大力发展太空军事技术,这在美国以及日本、印度等邻国眼中已经构成了威胁,一些所谓的军事专家甚至担心可能出现新的星球大战。

  但是神舟五号成功发射以后时任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发表一番讲话表示,中国载人航天技术对人类开发宇宙具有重要意义,作为亚洲的一员,日本为中国感到自豪。印度总理也说这次发射令人信服地相信,中国取得了非凡的技术进步。亚洲国家如新加坡、泰国、菲律宾纷纷表示,中国的这一非凡成就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亚洲人民的骄傲。可以说日本、印度等国领导人的积极表态,以及国外媒体众多客观事实报道已经让一些指责及担心不攻自破。

神舟5号成功着陆 杨利伟自主出舱

  国际媒体对这次发射的影响也多持积极的态度。法国费加罗报认为这次发射对中国成为经济科技和军事强国有强烈的象征意义。美国华尔街日报评论道,过去美国以不能提供资金和技术将中国排除在国际太空站计划之外,今后美国可能转而要求中国加入建设太空站的行列。有媒体指出,太空是全人类的,中国的成功表明合作探索太空是人类的必然选择。

  美国东部时间2003年的10月14号晚上,关于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的消息成为各家媒体的重头新闻,电视台纷纷播出信息和转发中国中央电视台的新闻画面。美国广播公司的名牌节目之一《夜线》也对中国发射载人飞船进行了专题报道,乌克兰国家电视台国际电视台,国家通信社等主流媒体特别报道了中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的有关情况。神舟五号是中国人开始迈向宇宙的历史性一步,宇航员杨利伟在浩瀚太空中跨出的一步圆了一个民族等待了几千年的梦想和期盼。

  我说新中国国庆:黄山旅游30年变迁

  主持人:新中国的旅游业是从改革开放后真正起步的,安徽省黄山市华山宾馆的总经理吴建民有幸见证了这一切。在30年前,小平同志到黄山视察的时候,吴建民担任小平同志的服务员,他亲耳听到了小平对中国旅游业发展的殷切期望。如今中国的旅游业正在成为百姓安康生活的生动写照,现在黄山的情况怎么样?黄山在这两天有怎样的变化?我们连线吴建民。

  主持人:十一马上就要到了,明天就要迎来新中国60周年的庆典,今年新中国国庆期间去黄山的游客是不是很多?

  吴建民:是的,这几天来黄山的游客很多,比去年增加了不少,预订假期期间的客房已经满了。很多的游客都觉得国庆节更有意义,有大人、有小孩,有医生,还有各行各业的工作人员。特别是还有一对年过80岁的老夫妻,10年前新中国成立50周年的时候,他们来过黄山,今年他们又来了,他们说要在有生之年再登一次黄山,多感受感受祖国的山水之美。

黄山迎客松见证了中国旅游事业的飞速发展

  主持人:黄山是著名的景点,大家非常熟悉,今年新中国国庆恰逢中秋,加上新中国成立60周年,相信会有更多的游客去看一看。30年前小平同志来到黄山的时候,当时您担任小平同志的服务员。几十年过去了,明天又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的日子,您作为一名游服务业的从业者和普通的中国人,您此刻有哪些感悟和祝福?

  吴建民:我为我们能在黄山服务感到高兴和自豪,现在黄山旅游的接待条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比起我当年为小平同志服务的时候,不知道强了多少倍。那个时候黄山的条件很落后,没有索道,没有星级酒店,黄山接待的游客大部分是海外来的。现在接待的国内游客占80%以上,还有不少人是一家人一起来旅游的。关键是我们国家的经济实力增强了,老百姓的日子越来越好了,从原先的解决温饱向追求品质上转变。我们服务的希望是让游客高兴而来,满意而归。

  主持人:好的,谢谢您。

  新中国脚步:1995:京九铁路全线铺通   

  南香红:1995年11月16号,纵贯南北九省市的京九铁路全新铺通,一开始是从北京到九江,1984年中英关于香港文化联合声明签署以后,正式提出大京九的方案,京九铁路实际上是北京到九江的铁路延长到了香港九龙。京九铁路建成以前,中国的铁路格局是东西向的铁路比较密,南北向的铁路比较疏,从北京到广东的2400公里的距离当中,东西方向的铁路大概有10条,其中双线铁路有6条,南北方向的铁路只有京广和京沪两条,这种铁路的布局被专家称为经疏纬密,这种情况严重影响了中国经济的发展。京九铁路的修建成功就像是一个人的一条脊梁,这条脊梁顶起了中国经济建设的大动脉。

  南北铁路交通对中国的重要性早在隋代的时候已经被认识到了,京杭大运河的修建耗尽了隋朝的国力,却带来了盛唐的繁荣,京九线的形成形成了京广、京九、京沪互相呼应南北的态势,北端通过北京天津枢纽,与京山联起来,然后与华北、东北地区,渤海、环渤海地区都连接在了一起,形成了中国铁路交通的纵横网。

京九铁路

  京九铁路是中国铁路建设史上规模最大,投资最多一次性建成的最长的一条铁路干线。有意思的是人们如果从地图上看京九铁路,就会发现,它一路南下的行程中并不是直的,它在很多地方都拐了弯,这是国家在考虑京九线上,我国经济的战略布局的意义的同时也在考虑冀中、大别山等革命老区的发展。比如说在长冈乡调查的时候,毛泽东曾经说过,革命成功以后,一定要给这里办两件事,一件是修水库,第二件是修铁路,京九铁路是不是要拐弯经过赣州地区的兴国县有40多位德高望重的老红军,老将军出面终于让京九铁路拐了个弯,这里京九线跨过了赣江,多次穿越隧道,多走了几十公里,开进了兴国县,兴国的老红军互相搀扶着来看铁皮车,他们当中很多人一辈子没有出过这个地方,也没有看见过铁路。

  铁路曾经是中国人的一个强国梦,这个梦想从孙中山就开始了,辛亥革命以后,孙中山曾发了一个20万字的建国方略,他已经设想了北部铁路,高原铁路等7大铁路体系。对于中国的大地来说,每一次修建铁路,都是一个传奇,因为中国太大了,中国的地理、山川的起伏也是非常大的,所以修铁路是非常不容易的。

  我们从兰新铁路、青藏铁路等等都可以看到铁路建设的成就,14年前的京九铁路之所以值得特别的纪念,是因为它是中国改革开放以后,国力初步上升后的一个标志性的工程,可以说是国家倾全力而为之,它的通车,又对中国的经济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对中国的进一步富强起到关键性的作用。

 国庆联欢晚会光立方和焰火绘画值得期待

  主持人:随着10月1号中国时刻的临近,新中国国庆60周年联欢晚会已经进入了倒计时,我们连线国庆联欢晚会的核心主创杨光。

  主持人:我们特别想听一听,整体时长100分钟的国庆联欢晚会有哪些亮点呢?

  杨光:亮点非常多。首先这次的整个构思打破了以往晚会的形式,以往国庆的盛典是群众联欢,比较热闹,比较团结的一些场面。但是这次加入了一个光立方的表演,有了光立方之后,整个天安门广场的表演有了核心视角。

  第二主要推出的是焰火绘画,以往的焰火是随着场合的不同和时间的不同,高空燃放焰火只是重视它的花样。这次是重视音乐焰火,是配合着音乐去燃放焰火,同时焰火还配合着光立方的表演,绘出三幅现在是正在申请吉尼斯世界纪录的,三幅高、中、低共同组成一幅巨大的烟火绘画,相信这个绘画一定会给世界的观众留下很深刻的印象。

  主持人:可以说明天晚上的北京一定会是一个灿烂多彩的火树银花不夜天,让我们共同期待。谢谢杨光先生。

国庆空军受阅部队蓄势待发

  主持人:这里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国庆倒计时特别直播《祝福祖国》,接下来我们将连线各地记者为你报道阅兵式空中梯队的准备情况。

  歼8F梯队准备就绪

  现在,我们要接通阅兵式空中梯队某机场正在采访的中国之声记者王恒的电话,王恒你好,请介绍一下你那里现在歼8F梯队的情况?

歼-8F战机与加油机编队

  王恒:主持人好,我现在在歼8F梯队的机场,明天上午将有16架歼8F从这里飞往天安门接受检阅,我可以看到这里已经进入了最后的准备状态,整个机场显得平静而井然有序。将要接受检阅的战斗机都穿上自己的防护服,飞机上装备的每发导弹也都有自己的迷彩服,而且每架飞机都配备了一前一后两名战士进行警卫监护,全方位保障飞机的安全。

  另外,机场的跑道也是不间断进行清洁打扫,整个跑道看不到一颗石子、一片落叶。我用手直接摸了摸跑道的地面,发现非常干净。而且我在机场里看到一个醒目的标语——受阅无上光荣,幕后同样精彩。事实也是这样,在明天的阅兵式上,大家看到的是16架歼8战斗机。但这背后有几百人,甚至是几千人在为之工作。

  首批女战斗机飞行员将接受检阅

  主持人:新中国成立60周年盛大阅兵典礼明天就要开始了,空军作为不可缺少的参演部队,在这次阅兵中将向世界展示我国空军的综合实力,除了首次参演的预警机以外,还有首批女战斗机飞行员和轰炸机,下面我们连线在唐山机场采访的中央台记者孙伟。孙伟,介绍一下你在那边采访的情况。

首批女战斗机飞行员将接受检阅

  孙伟:现在从唐山起飞的飞机飞行梯队主要是轰炸机和教8教练机梯队,其中教-8教练机梯队也是大家所关心的女飞行员梯队,轰炸机梯队是60年国庆飞机梯队里最具震撼力,也是声势最浩大的飞机,将有9架轰炸机分别分成三个梯队飞过天安门广场,接受胡主席和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检阅。

  相关负责人表示,飞行梯队随时待命,非常有信心,只要上级一声令下就可以保证全梯队飞行出动。还有大家关注的教8女飞行员梯队,她们应该是我国首批女战斗机的飞行员,她们将作为最后一个飞行梯队飞过天安门广场。

  空军受阅部队背后的故事

  主持人:再过十几个小时,新中国成立60周年大阅兵就要开始。在明天的国庆阅兵当中,天安门观礼的人群里将有9分20秒聚焦苍穹,欣赏12个空中受阅梯队的铁翼雄师。兵马未动粮草现行,在他们翱翔蓝天的背后是很多无名英雄的奉献,我们连线正在空中受阅第八梯队现场采访的中国之声记者王誉颖。

  主持人:我们知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我们的空中梯队为此努力了近半年的时间,终于将在明天展现在世人面前,说说他们幕后英雄的故事。

  王誉颖:其实我也是今天采访后才知道,原来为一个空中梯队十几人二十人服务的是这样庞大的一支几百人后勤保障队伍,让我们先跟随今天下午的采访录音了解一下这支队伍——

  新中国脚步:1996年国有企业改

  南香红:13年前的1996年,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在全国展开,1996年4月27日至5月4日江泽民在上海考察,发表了坚定信心、加强领导、狠抓落实、加快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步伐的重要讲话,这个讲话标志着国有企业改革在全国正式启动。国有企业改革的基本任务就是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化企业制度,企业将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法人实体和市场主体。从此以后,政府就不再更多地约束企业,它将从企业中退出,不再直接经营企业,企业要自负盈亏。

  国有企业改革过去了13年,在13年当中给我们留下印象最深一个词就是“下岗工人”。1996年,试点城市由18个扩大到58个,为了建立这样一个优胜劣汰的机制,国有企业进行大力的兼并、破产,这一年9月,试点城市共有500多户企业破产,涉及的金额也达到了130多亿,有几百万工人涉及到了下岗的问题。国有企业改革是改革开放以来,掀起的最大一个浪头,而最先吃到海浪苦涩的是下岗工人,“下岗工人”这个词成为一个时代的标志。

  再来解读下岗这一个词背后的意义,实际上它是建国以来,从来没有过的大规模社会关系的一种再调整,就是个人和企业,企业和个人,企业和国家,进而就是国家和企业,国家和个人,这样一系列的调整。还记得刘欢唱的一首先歌《从头再来》,这首歌从激越的音调开始,其实这首歌就是专门写给下岗工人的一个励志的歌。“从头再来”,现在许多下岗工人可能已经到了50多岁的年龄,他们从那一刻起开始了人生新的旅程,他们中的很多人为了生活摆起了小摊,走进了市场,真正感受到了市场经济的酸甜苦辣。

  到了今天,可能有的人还在摆小摊,但是有的人已经成为了亿万的大老板。国有企业的改革不仅催生了下岗群体,还催生了后面一系列的改革,如果没有3000万的下岗分流,国企改革就无法推进。它使国有企业从行政束缚当中解放出来,还推动了后来一系列的改革,比如说住房制度的改革,失业保险制度的建立,医疗保险制度的建立和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如果没有这么多的下岗工人先于我们大家体验改革带来的苦处,那么我们就不可能有现在这样一些制度的建立。

  从2002年开始,随着失业保险制度的建立,“再就业”这个词就没有了,下岗和失业逐步开始并轨。到2005年底,下岗和失业并轨结束,“下岗”这个词也成为了一个历史。今天,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庆典的时候,我们应该向工人致敬,中国正是有大批这样厚重和坚忍的民众,才使改革度过了险滩激流,才不至于中途夭折。现在我们看到了一个经济更加强大的中国,我们受惠于这些下岗工人,我们不再依赖于一个单位的保障而生存,我们不会因为单位的好坏而影响家庭的生计。这种社会的保障才是真正的保障,而现在需要做的,正是在这种社会保障的大格局下,使它进一步完善。

  国庆献礼:一针一线绣出的祝福

  主持人:今年国庆甘肃省陇西县的农民毛小平和丁芳珍夫妇把自己花了两年时间绣的长达22米的《清明上河图》作为厚礼送给祖国60岁生日,请听报道:一针一线绣出的祝福。

这幅刺绣版的《清明上河图》是原图的四倍多

  记者:这幅用十字绣绣出的清明上河图长卷画面上每个人物、物品甚至房上的瓦片都和原图相差无几,很难想象这是用线一针一针绣出来的,做建筑生意的毛小平年轻时喜欢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他觉得画里充满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描绘,前几年特别流行十字绣,自己和丁芳珍商量绣一幅清明上河图,可花了近万元,从福建定制的长22米,宽0.7米的图案让正在兴头上的夫妇俩傻眼了。

  “画格子590万格子,我跟我爱人光画格子画了一个礼拜”。

  记者:他们看到单凭自己的力量很难完成,就索性租了一间大屋子,招了10多名绣工,每人每月1000元工资,开始了巨大的刺绣工程,可没想到招来的绣工干了一天就不干了。

  “一共秀了50针我不干,承受不了,一般人眼睛还有脊椎受不了”。

巨幅刺绣版《清明上河图》局部

  记者:即便这样,夫妻二人还是坚持了下来。今年8月底这幅花费了近2年时间的清明上河图全图终于完工,精细的画面,惟妙惟肖的景物,让来观看的人惊叹不已,有人甚至出价60万元要将这幅图买走,可是这对夫妇打算作为献给祖国60大庆的礼物。

  “ 咱们政策这么好,看病不要钱,上学不要钱,今年建国60大庆表现一下作为我们农民,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心意。”

侯耀华:60年相声的发展翻天覆地

  主持人:我们要连线的是一位公众人物,大家耳熟能详,中国戏剧影视研究院的副院长,著名的演员侯耀华,我们连线侯先生。

侯耀华

  主持人:大家先知道的是您的父亲相声大师侯宝林先生,那时候在解放前的时候,他是在天桥来亮摊演出,相声的艺人生活也是很艰苦的。但是现在天桥乐的小剧场,相声一张票可以卖到好几百。除了物质生活的改善之外,相声演员的社会地位应该说也有了很大的变化。

  侯耀华:是的。

  主持人:不少德艺双馨的演员已经成为大家尊敬的艺术家,您是出身在相声世家,这个变化应该是说是感受非常深,讲讲您的感受。

  侯耀华:因为我是解放前出生的,解放的时候我已经开始懂事了。那个时候我父亲应该说,从业务上已经进入了一个比较成熟的时期,但是由于旧社会对艺人的歧视,那个时候他的社会地位是很低的。在我印象当中,他曾经跟我讲过,在小的时候,他最初学的是京剧。学京剧那时候唱京剧的还得有服装、道具,所以赶上阴天下雨,市场没观众,或是天晴也没有人来逛市场的时候,生活可以说是很拮据,没饭吃的时候就拿幕布裹上睡觉,因为睡觉就不饿了,后来就因此后来才改学了相声,因为相声只要是雨过天晴,一出太阳,只要有几个人了,就可以在那儿说了,因为他是为了糊口所以才改了行,解放以后,我父亲进入了中央广播说唱团,这是我父亲正式参加的一个国家的单位,包括文化大革命以后,我父亲常跟我讲的一句话,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我,解放以后我父亲当国人大代表,当过全国政协委员,同时在北大兼任一个客座的教授应该说,除了他自身的努力,党和政府给了他很高的荣誉和地位。他创造了很多的新相声,歌颂社会主义,在解放前,说的那些传统相声也经过了加工,去掉了糟粕,把它从过去料点到剧场,从剧场到电台,从电台走上电视。因为这个变化应该说相对来说,是一个天翻地覆的变化。

  主持人:侯老师刚才你也说了新中国60年来,相声包括相声的演员的一个很大的变化,我们的节目当中特约观察员南香红老师,您听了侯老师刚才的介绍,我们也会感觉到,不仅仅是相声演员,60年来一代一代的表演艺术家们,真的是把中国的文化,特别是传统文化,承前启后不断在发展。

  南香红:我们听到侯先生说到很多的细节,这些细节非常鲜活和生动,从他父亲这样一个亲身的经历,可以说是新中国的解放,实际上是所有的艺人的一次大的解放,我们从艺人走向了人民的艺术家。不仅是解决了自身的温饱问题,还得到了社会的尊重,同时,他们也在这种解放的激发下创作了更多的艺术作品,所以这个是一个双向的巨大的变化。

  侯耀华:没错。因为那个时候,演员,基本上在解放前,相声艺人基本上算下九流,甚至比唱京剧的演员还要低,我记得曾经我母亲说过,当初我母亲河我父亲谈恋爱的时候,我母亲是唱京剧的,很多的京剧演员跟我母亲说,说你再不济也得找一场戏的,你怎么找一说相声的,为此,我母亲由于跟我父亲的感情,所以放弃了事业,等于是跟我父亲结婚以后,我母亲就不唱戏了。我觉得在这一点上,到今天我回忆起来,我也觉得母亲在我心目当中是一个很值得尊敬的妈妈。

如今相声已经成为一种大众娱乐方式

  主持人:刚才侯先生也说到了,侯宝林大师是把很多的传统相声经过了改良,包括我记得有一个传统相声是《八大改行》后来改成了就叫《改行》大家非常耳熟能详有几个精典的话都可以记的住的,像黄瓜苦了不要了,老太太说的,可以说就是这种把传统段子给改良以后,很多又符合了当时时代的节奏,成为了不朽的精品,所以从这一点上也可以说,相声需要与时俱进,需要适应当代这一代的观众的更高的要求的,现在实际上有很多的相声也是朝着这个路线来走的。

  侯耀华:你说的这种说法,应该说也对,但是这里有一个问题是什么?就是说信息的传播方式在改变,与时俱进你跟得上跟不上是个问题,比如说我父亲那个年代,连无线电全都是很稀罕的东西,基本上都是在街上买卖街柜台上搁着无线电,里头发出声音,大伙站在柜台前围着听,后来逐渐家里头有了无线电,即使在那种情况下,剧场仍然是大家娱乐的主要的场地,大家都得上剧场听,我记得我小的时候,很多人认为我们跟父亲应该是每天全都能够一块同吃同住,其实根本不是那么回事,我只有一个礼拜,只有在星期天的中午能跟我父亲见一面,我们早上上学的时候他还没起,等我们放学回来的时候他演出走了,等我们睡觉他还没回来,只能在礼拜天的中午这一次才能见着,一块全家吃一顿饭,即使是这样,他们为什么那时候天天要演出呢?因为那个时候,剧场要求一年365天除了过年可能要休息几天,全年都要演出。全年演出就使得你比方说,咱们小一点的剧场是三、四百人,大一点的剧场七、八场,即使这样,你每天能接受的观众也不外乎就是这个数字,比起现在不管是网络也好,不管是电视也好,有人说现在一夜就能红,原因就是说,你像春节晚会,能有几亿人来看节目,你想想,你一个演员,在一场节目十几分钟可以让几亿人认识你,这个速度应该说跟那个年代比,根本就没法比了,那时候你每天在演,可是你每天演的过程就是一个锤炼的过程,也是一个提高的过程,也是一个修改精华的一个过程,现在的节目为什么有的时候觉得不禁听,或者说很难出精品的原因,比如说录一次像,演这一次,一看效果一般就不演了,你根本就没有修改提高的过程。

  所以,现在要想出精品必须还是到观众当中去提高。你不断地演,不断地修正,不断的根据大家的意见把你的节目才能够给应该说才能出现一个精品,现在作品也和那个年代不一样,那个时候,包括我父亲写一段煤矿的相声,大概他会在煤矿体验生活三个月到半年,回来以后他才会写一段相声,现在很多作者是根据煤矿提供的一些素材坐在屋里编相声,这本身就跟那个年代写作的流程就不太一样了,这个时候,产品的质量也很难说就让观众满意。

大家熟悉的相声演员郭德纲在表演

  南香红:侯先生我觉得,从您的身上可以看出新一代的艺术家的变化,您父亲作为老一代艺术家,当时是在天桥演出,实际上他也是为了迎合市场,迎合观众,我们说有很多糟粕的东西,后来从您身上我们又看到了一种艺术向市场的转化,不过您这种转化领域更宽矿了,您在演相声,您也演小品,然后您也演电影,还演电视,你跨越了很多领域,真正实现了一种艺术和市场的结合。

  侯耀华:用我爸爸的话说,我赶上好时候了。

  南香红:对。

  侯耀华:因为那个年代,第一你在一行当中,你不能出类拔萃,可能你都没有出头的机会,现在改革开放以后,等于是娱乐的方式多了,可是观众也等于分流了。比方说喜欢听京剧的,听京剧,喜欢看小品的,看电影的看电影,喜欢蹦迪的去蹦迪了,这样等于把观众群给分了,不像过去相对来讲比较集中,比分说拿电视台来说,原来就有一个电视台,就是中央电视台前身,也叫北京电视台,你打开节目,你想看俩台都没有,就这一个节目,现在家家安了机顶盒,打开电视以后好几十套,甚至上百套节目,当然了作为观众来讲,哪个抓不住你眼球,你就播过去了,对于观众是这样,实际上对于制作者来说,就等于百忙活了。

  主持人:这应该是对于我们相声怎么样能够更多的抓住观众的心理需求提出了新的挑战,现在我们的传播的渠道越来越多,我想对相声也是一个新的春天,大家可以上网,上博客,上手机更多了解到我们的相声的文化,包括现在很多的外国人都提出热衷于学中国的相声了,我想现在不仅仅是相声,包括很多中国很多的传统文化,曲艺文化都在开始承担着一种新的文化传播的责任,我也相信我们中华的传统的文化,特别是像相声这样的传统曲艺文化,一定会与时俱进,越来越符合大家的要求。

  主持人:侯先生在最后,在咱们祖国明天就是60周岁的生日了,在这个时候,也请您说几句祝福祖国的话。

  侯耀华:今年的60周年,不仅是国庆,又赶上中秋,这对于中国人来说,也是一个大节,在这儿首先祝愿祖国能够一年比一年更好。对于年轻人来说,我希望他们赶上了好时候,赶上了好机会,就更应该努力,作为中年的听众朋友,希望你们能够合家欢乐,万事如意,老年人,希望你们注意健康,注意身体,只有有好身体,您才能跟我们大家一起来享受这个幸福的生活。谢谢大家。

  主持人:谢谢侯先生。

  新中国脚步 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

香港回归祖国仪式上的一幕

  再过12个小时,新中国60周年庆典就要开始了。12年前的1997年,有一件全中国人都非常难忘、全世界都非常瞩目的大事发生——香港在那一年回到了中国母亲的怀抱。请听中国之声特约评论员朱煦的点评:

  我说国庆 付雨峰:为国庆阅兵的战友祝福

  主持人:作为新中国60华诞的庆典大阅兵离我们越来越近了,身在祖国各地的军人在举国同庆的日子里又是怎么为祖国来祝福的呢?今天的我说国庆连线驻守在吉林省的军人付雨峰,让他来说说部队里面还有身边的城市浓浓的国庆氛围。请听报道:

  浙江工艺大师用雕刻献礼国庆

  为了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全国各地各行各业的人们都在以不同的方式,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为新中国的60华诞献上一份独特的礼物。浙江省台州市的著名工艺美术大师吴子雄祖孙三代,花了两年的时间精心雕刻了一幅“和谐世界 和谐中国”大型玻璃艺术品,寓意中国人民希望世界各国和平共处,共建美好家园。请听报道:

  新中国脚步 1998年抗洪救灾

  主持人:新中国脚步,接下来我们有请特约观察员朱煦。

1998年军民共同抗击特大洪灾

  朱煦:现在距离新中国60周年庆典还有11个小时。11年前的1998年,中国遭遇了百年一遇的特大洪灾。那一年在江西、湖北、湖南的长江沿线,有三个颜色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个是绿色,这是指战员的军衣。还有一个是橘红色,这是指战员和抗洪抢险军民的救生背心。还有一个颜色是黄色,那就是洪水和战士们身上的泥泞……

  展望国庆首都阅兵

  主持人:再过不到12小时,首都北京将举行盛大的阅兵式,已经走过82年辉煌历程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将以崭新的面貌、恢宏的气势第14次通过天安门接受党和人民的检阅,请听报道——新中国成立60周年国庆首都阅兵展望,为你介绍今年国庆阅兵的特点和亮点。

  祝福祖国 西藏归国藏胞多吉次旦

60年西藏变化翻天覆地,图为青藏铁路。

  主持人:欢迎继续关注新中国成立60周年庆典60小时倒计时特别直播《祝福祖国》,接下来为你介绍一个归国藏胞多吉次旦老人。他是上世纪50年代流落到国外,40年后回国探亲,40年西藏翻天覆地的变化让老人惊叹不已,请听报道:

中央台简介 | 网站简介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 版权声明
通信地址:北京复兴门外大街2号 中国广播网 邮编:100866
客服热线:86093114 400-668-0040 传真:63909751
E-mail:cn@cnr.cn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 0102002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版权所有(C) 京ICP证0901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