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广网首页 | 首页 | 最新报道 | 人物特写 | 媒体聚焦 | 图片报道 | 晓林格言 | 榜样力量 | 晓林园地 | 背景资料 | 你我心中巨晓林

人物特写您现在的位置:首页>列表

农民工"小巨人"--中铁电气化局集团一公司巨晓林(上)

中广网 2010-06-04

[打印本页] [字号   ] [关闭]

    6月1日下午,河北省唐山市唐海县渤海湾畔。远离县城中心的铁路工地上,轨道向内陆延伸开去。曹妃甸南站电气化工地静静地立在湾畔。一身蓝色工装的中国中铁电气化局集团一公司农民工技术员巨晓林正在不远的工地高台上忙碌着。

    走近看巨晓林,黄色安全帽下,脸色红润。数十年在野外风餐露宿的工地生活,并没有在他脸上留下太多痕迹。今年48岁的他,个头不高,一米六左右,笑起来,眼晴弯成月牙状。

    过去23年里,这位只有高中文化水平的农民工,靠着一股自学创新的韧劲,在本职岗位上改进了施工工艺43项,创造经济效益600多万元。他还编写了一部《接触网施工经验和方法》,作为工具书被配发到全局数千名接触网工人手中。工友们称他为“小巨人”。

    “中国工人了不起”

    “一定要在铁路接触网这一行干出点名堂来。”自1987年参加工作以来,巨晓林在接触网工种上,一干就是23年。这一工种经常需要在10余米高台上作业;作业质量的好坏,直接决定列车能否成功受电运行。

    巨晓林所在的曹妃甸南站工地,位于大秦铁路一条支线的终端,是北煤南运的出港口,也是国外铁矿石进口的主要上岸地。

    6月1日下午,由于铁路沿线运输压力大,有关单位只拨给他们两个小时进行电气化改造施工。巨晓林迅速带领4名工友,率先爬到高台上,熟练地安装起各种定位器。即使争分夺秒、压力巨大,他也没有降低过对工程质量的要求。

    1998年,巨晓林参加了哈尔滨至大连铁路电气化改造工程建设。哈大线是全国运输最繁忙的铁路线之一,留给施工作业的“封闭点”十分紧张。当时工程引进的是世界领先的德国技术。

    按照传统工艺,工人要攀爬到十几米的高空上安装一组软横跨,需要20多人干上半个小时。巨晓林算了算,需要50天才能完成任务。指挥部留给他们的时间仅30天。

    巨晓林没有因为哈大线引进的是外国技术而退缩。他带领几名徒弟,走遍施工现场,精心测量,反复计算,对原工艺进行技术革新。采用新工艺后,1小时能安装4组软横跨。

    巨晓林这一技术革新,经专家组论证后,当即在全线推广,抢回了20天的工期。就连德国督导也对巨晓林竖起大拇指:“OK!中国工人了不起!”

    巨晓林所在施工段段长李红江说,干这一行体力劳动强度大、流动性高,而且经常是在一些条件艰苦的地区作业,所以队伍都很年轻,平均年龄在二十四五岁。像他这么“高龄”还活跃在一线而且技能高超的,已经不多见了。

    巨晓林的成绩得到了社会的认可。2008年,他被评为“知识型职工先进个人”。2009年,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今年4月,北京市政府授予他“北京市劳动模范”称号。

责编:曾灵华 来源:中国青年报

通信地址:北京复兴门外大街2号 中国广播网 邮编:100866 客服热线:010-86093114 400-668-0040 传真:010-63909751 E-mail:cn@cnr.cn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 0102002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版权所有(C) 京ICP证0901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