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王大伟:建立监督机制 避免网络犯罪低龄化

王大伟:建立监督机制 避免网络犯罪低龄化

中广网 2010-09-09

[打印本页] [字号   ] [关闭]

    

  

  中国网络电视台消息:9月6日,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青少年犯罪研究专家王大伟做客中国网络电视台,就“文明上网 共建和谐”网上征文和知识竞赛活动与广大网民进行在线交流。

  净化网络 广大网民是主力军

  在谈及“文明上网 共建和谐”网上征文和知识竞赛活动的目的和意义时,王大伟说,目前有个别网站存在黄赌毒的现象,有不文明、不礼貌的问题,我们举办这个活动的目的就是让社会、家长、学生齐抓共管,社会各个部门参与,特别是调动一些大网站的积极性,然后共同推动文明上网,共建和谐的网络社区。这就像现实社会中与违法犯罪做斗争的时候,人民群众是主力军,我们在净化网络,推动文明上网的时候,广大网民就是主力军。网络文明的建设靠家长、学校,靠我们自己、靠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充分调动广大网民推动文明上网的积极性,这就是这次活动的意义之所在。

  建设像"苏州园林"一样的绿色网络环境是最高目标

  那么所谓“文明、和谐、绿色的网络环境”到底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呢?对此,王大伟说:“我觉得网络其实不是一个虚拟的东西,而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东西。苏州园林很美,让人感受到了中国五千年文明的沉积。我想,如果把网络也建成一个像苏州园林一样美丽,没有‘垃圾’、没有‘污染’的绿色环境,那么,文明上网、和谐上网的目标也就达到了。想要创建一个文明、和谐、绿色的网络环境,是需要靠我们每一个人来付出自己的一份力量,才能达到这样一个美好的愿望。”

  孩子沉溺网络 严重时会导致家破人亡

  在谈到青少年网瘾问题时,王大伟举例说,有一次团中央委派一个医院帮助青少年戒网瘾,有一位母亲问前去讲课的他说:“王老师,我们的孩子都来了这么长时间了,怎么网瘾还没戒掉?”他问孩子的网瘾问题存在多长时间了?那位母亲说十年了。他又问来戒网瘾有几天?回答说三天。于是他对这位母亲说,十年网瘾两三天怎么戒得了。后来这位母亲告诉他,儿子这次要是还戒不了网瘾,就领着儿子上张家界玩,玩够了,儿子想吃什么就吃什么,吃完了,就领着他找一辆火车,娘儿俩就迎面撞上去,撞死不活了。所以说一个孩子要是沉溺于网络,会导致家破人亡,这不仅是对一个孩子的损害,整个家庭有可能就随之破碎了。

  网络成瘾像抽大烟 可以摧毁人的意志

  王大伟提醒广大网友,网络成瘾和吸毒的原理是一样的,一朝吸毒,十年戒毒,终身想毒。网络成瘾可以使人的生理发生改变,非常危险。他说:“网络把一个人的意志彻底摧毁了,就像抽大烟一样。甚至超过吸毒的危害,吸毒就像老鼠过街,人人见到都会喊打,我们想想,在上网的过程中,又有多少人像吸毒一样中了毒呢?”

  网络犯罪低龄化现象突出 整治网络要标本兼治重在预防

  在回答“如何打击和防范网络违法犯罪活动”的问题时,王大伟说,网络犯罪是利用网络进行犯罪活动,就比如说诈骗、骗婚、一夜情、黄赌毒、网上乞讨、网上的凶杀暴力等。但网络犯罪的特点是有智能性,一般都是高智商的人。另外,网络犯罪低龄化的现象尤为突出,35岁以下的人比例就占到70%、80%,甚至90%,16岁到18岁的孩子甚至能成为黑客高手。所以说整治网络要标本兼治,重在预防。

  对网络成瘾的孩子不离不弃 多些关爱

  王大伟特别提到,对于网络成瘾的青少年而言,我们要像爸爸对待孩子、要像老师对待学生、要像医生对待病人一样,我们不应该去打击、批评他们,而是要多呵护他们,多给他们一些关爱。过去以为网络成瘾就像癌症一样没救了,但是现在不是,现在发现只要爸爸妈妈去关怀,只要社会不离不弃,只要我们给这些人以关爱,也许奇迹就会发生。

  建立有效网络监督机制 帮助孩子识别真善美丑

  在如何帮助教育沉溺于网络的孩子的问题上,王大伟建议说,对于这些孩子,父母应该对其耐心的说服教育,调动他的积极性,不离不弃,我们坚信只要父母如此下功夫,孩子就会有美妙的前程。

  最后,王大伟还特别提到,听说北京网络媒体协会成立了一个“妈妈评审团”,以此来加大民众对网络的监督力度,从家长的角度来审视网络内容,对互联网上低俗、不良的信息进行举报、评审。这样的民间组织和机构对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有很大的作用。就像过去防小偷,光靠警察不行,有小脚侦缉队,一帮老太太戴着红袖箍,非常好。借孩子一双慧眼,帮助他们识别真善美丑。另外,各个执法部门、门户网站、新闻单位都伸出手帮助网络成瘾的孩子,相信净化网络环境的目标很快就能实现。

责编:赵净 来源:中国网络电视台

通信地址:北京复兴门外大街2号 中国广播网 邮编:100866
客服热线:010-86093114 400-668-0040 传真:010-63909751
E-mail:cn@cnr.cn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 0102002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版权所有(C) 京ICP证0901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