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首页 | 重要新闻 | 图片报道 | 独家视频 | 绘万里河山 | 服务民生
图片报道 更多...
全国测绘局长会议在北京举行
国土资源部部长徐绍史讲话
全国测绘局长会议现场
中广网直播现场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重要新闻
科技引领 管理保驾——2007年西部测图工程回眸
中广网    01月11日 09:37 [打印本页] [字号   ] [关闭]
     中广网北京1月8日消息 据中国测绘报报道,2007年是西部测图工程大规模开展的一年。全年进入测区的作业队伍共有7个局,12个外业测绘院,约600人、150余台车辆。测区面积约50万平方公里,跨青海、西藏、新疆、甘肃四省区,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著名的可可西里、昆仑山、罗布泊、阿尔金山分布其中,是西部测图工程200万平方公里作业区域中最为困难的区域之一。

    经过一年的努力,国家测绘局西部测图工程项目部和各工程承担单位克服交通不便、气候环境恶劣等不利条件,建立、运行6个临时GPS连续运行参考站,完成了青藏高原东部和塔里木东部区域968幅图的像控测量、799个像控点和6个跟踪站的数据处理、外业影像调绘、专题要素调查、景观图片采集及人文、经济、地理、地质、气候等客观条件和环境状况等资料的收集。顺利完成了三江源区域262幅DLG、DEM、DOM的制作和印前数据生产工作,完成了262幅地表覆盖图的数据生产。还逐步开展了数据库建设工作,完成三江源区域262幅图的入库数据制作和地理信息数据入库的前期准备工作;开展了测区景观图片集、测区影像判读标志样片集、西部交通与人文地图集、三江源地区生态与环境地图集等的前期准备设计和资料收集工作。同时,与西部有关省(自治区)积极合作,启动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应急指挥系统基础地理信息平台、青海省柴达木经济循环区地理信息系统、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遥感动态监测及预警地理信息系统、甘肃省基础地理信息平台及应用系统、云南地理空间信息系统平台等平台的建设,完成了设计方案的编制,与部分省的有关部门签订了合作协议。

    回首西部测图这一年,我们可以发现许多值得回味的地方。

科技保障是重头戏

    西部测区的特点决定了高新科技在其中的举足轻重的地位。

    工程项目部和各工程承担单位密切配合,精心组织,2007年在青藏高原东部和塔里木东部区域大面积采用基于稀少控制的高分辨率航空/航天遥感影像测图技术、IMU/DGPS技术,减少了外业工作量,解决了西部困难地区像控点测量难的问题,保障了西部测图的顺利开展。为确保新技术在测图生产中的应用,精心组织生产试验和测图软件的研发,完成了2007年度西部测图工程生产技术试验指南和2007年度开放课题申请指南编制印发工作;开展了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地形自动提取技术试验、机载SAR测图试验、地表覆盖数据遥感解译实验、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和专题数据库设计与实验4个方面的技术试验;研制了GPS高动态单历元差分定位软件和数据质量检查软件;完成了机载合成孔径雷达平台建设前期工作;完成了部分产品的样本制作工作;进行了生产技术和安全培训;对部分生产技术规定重新进行了制定和修改;组织进行了西部测图管理平台的前期研发工作。

    为获取多源影像,全面提供数据资料保障,有关部门制定了《国家西部1:5万地形图空白区测图工程2007年度航空航天遥感影像数据获取方案》和《国家西部1:5万地形图空白区测图工程2007年度航空航天遥感影像数据获取实施方案》;完成塔里木东部13万平方公里的光学航空摄影及数据验收与发放工作;完成采购塔里木东部和青藏高原东部54万平方公里的多源遥感卫星影像(SPOT,ASTER等)和青藏铁路沿线4000平方公里IKONOS高分辨率卫星影像。

    先进的科技手段还为测绘人员人身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配备先进的技术装备,利用海事卫星电话、北斗卫星监控系统、先进的网络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组成的西部测图安全监控系统,实现了对进入测区的人员和车辆的监控定位,确保了生产和人身安全。

    工程项目部和各工程承担单位还通过各种培训以及组织有关专家和技术人员深入现场进行指导、讲解,推动科技创新与生产的结合,提高生产效率,减少工作量。 他们充分利用西部测图工程参建单位多、研发能力较强等优势,多渠道加大科技投入,多方面精心组织试验,多形式组织技术培训,增加对人才培养的投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同时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国内外科研机构开展实质性合作,发挥各方优势,完善有关科技创新、新技术应用与人才培养的若干新思路、新方法,营造良好的创新人文环境,进一步提高各承担单位的科技业务素质。

加强管理是有力保证

    工程项目部和各工程承担单位在施测面积大、施工周期长、条件艰苦、可变因素多的不利条件下,精心组织,坚定不移地狠抓管理。他们进一步补充完善相关措施及规章制度,先后制定完成了一系列管理办法,进一步规范了办事程序,提高了工作效率。经过全体管理人员的共同努力,基本形成了以测图生产为核心,以科技、安全、质量、成果创优、创新为目的,各项管理工作协同发展的多元化管理体系。

    狠抓工程质量,建设优质工程。一是严格合同管理。各工程承担单位在工程实施过程中严格执行合同的有关规定,违反合同规定又无正当理由的,将被取消参与下一年度的工程投标资格。二是引入监理机制,对西部测图工程实行全过程监理。2007年,国家测绘局质检中心、陕西测绘局、黑龙江测绘局3个单位的监理组,共派出监理人员 17 名,从8月14日起进入测区,完成了大量旁站监理工作量:像控点51个、检查点17个,共计68点,旁站监理比例为20.9%;调绘118幅,调绘旁站监理比例为12.1%;填写发放各项监理文件、指令、记录等892份。三是深入测区进行检查。工程项目部和各工程承担单位抽调有关技术人员、生产管理人员定期或不定期的深入测区一线进行检查督促,及时了解工程进展情况,现场解决技术、安全、生产方面的相关问题,协助工程顺利开展。

    落实安全责任,建设安全工程。在工程实施过程中进一步强化各单位、部门测绘安全生产管理机构的职责,加大安全生产监管力度,加强职工安全技能培训,全面提高职工生产安全素质。首先是强化组织保障。进一步强化安全生产意识,强化各工程承担单位安全生产领导小组的职责,健全安全制度,制定了详细可行的安全预防与应急措施,明确要求责任到人。各单位定期进行安全工作专项检查。根据2007年外业工作量大的特点,各承担单位进一步加强了与测区政府、测绘主管部门、公安、武警、医疗、气象等部门的合作和联系,完善派遣随队医生和向导等有效安全保障措施。各工程承担单位特别注重外业车辆安全,加强车辆维护保养,强化驾乘人员安全意识。他们对各级管理人员和进入测区的作业人员进行了系统的安全教育,进行了安全监控设备和卫星通讯设备的使用培训,保证每个进入测区的人员随身配备高性能通讯工具,并能够有效使用,确保安全生产工作始终处于时时受控、事事受控、人人受控的“三受控”状态。其次是进一步抓好安全生产责任制的落实。工程项目部和各工程承担单位签订了安全生产目标责任状,进一步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坚持“谁主管,谁负责”,切实落实各项安全制度,强化安全基础,严格执行安全生产责任追究制度。再次是进一步落实监理单位安全责任,发挥监理在安全生产管理工作中的作用,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实现了对外业的全程监控,把工作真正做深、做透、做细。

    为了建立健全监督机制,强化资金监管,实行决策、财务、市场“三个公开”,增加工作的透明度。 “三个公开”,一是工程招投标情况公开。2007年西部测图工程对塔里木东部区域和青藏高原东部区域共301幅1:5万地形图的测图任务、2007年度内业数据处理软件采购以及卫星遥感影像数据和装备的政府采购等项目进行了招投标,应招标投标率和应公开招标投标率均达到100%,中标价均低于预算价。 二是决策公开。因工程需要或因技术设计、规范标准、生产管理等原因提出的重大决策问题,由项目部提出初步方案,在征求有关工程承担单位意见或经过专家论证评审后报实施领导小组审批。同时充分发挥专家咨询委员会的作用,提高对西部测图工程中重大问题的决策水平,形成了一套比较科学、有序、高效的运作机制。三是工程款项支付情况公开。严格按照《西部测图工程专项经费管理办法》做好资金的预算、控制、监督和考核工作。认真落实工程款项支付的周报制度,公开支付单位、支付时间、支付用款金额等情况,接受财务监督,公开工程财务预算执行情况。

    加强经费管理,完善监督机制,充分发挥财政职能作用,为西部测图工程提供了坚实的财政保障。一是理顺管理职责,为领导决策提供服务。二是规范预算管理,统一预算支出范围。为进一步加强项目支出预算管理,研究提出了西部测图工程2007年项目支出预算编制要求,分两期组织各承担单位编报了2007年项目支出预算。三是组织预算执行审计,促进项目管理。项目部对各工程承担单位2006年度专项经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了审计,针对审计中发现的问题,提出了整改建议和措施。四是研究制定经费管理细则,统一经费支出范围和标准。

    西部测图工程2007年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技术设计需要进一步完善,生产管理需要进一步规范,安全装备需要进一步提升,质量控制需要进一步加强。2008年,西部测图工程将迎来任务最艰巨的一年,测区面积更加广阔,环境更加恶劣。据了解,为了能够继续稳步推进西部测图的进程,有关部门和单位目前已提出2008年的工作计划。

来源:中国测绘报    责编:纪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