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广视听 | 最新报道 | 聚焦大庆 | 镜头纪实 | 走近英模| 大庆经验 | 经典故事| 英模风采 | 大庆之歌 | 媒体报道 | 大庆名词 | 大庆风光
走近英模 更多...
·铁人王进喜
·新时期铁人王启民
·“矢志不渝的勘探尖兵”姜传金
·“敢打硬仗的铁人式队长”赵传利
·“勤勉务实的模范书记”权贵春
·“永攀新高的工人技师”何登龙
·“执著创新的三采勇士”王宝江
·“铁人精神的传人”李新民
·“油田建设的尖兵”冯东波
·“勇攀高峰的钻井专家”张书瑞
媒体报道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经典故事
司英建的“新工法”
中广网    2007-09-20 [打印本页] [字号   ] [关闭]
     2004年,在西气东输源头主力气田克拉2管线工程施工中,建设集团油建十一中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技术难题。

    管线材质都是国外进口的22 铬双相不锈钢材料,用这样的材质在野外进行这么大规模的施工作业,国际少有,国内更属首次。工艺新,技术新,材料新,管线焊接焊道拍片合格率必须达到95%以上,加上没有现成的施工经验可以借鉴,焊接难度相当大。

    面对复杂的工艺,电焊工司英建利用白天空闲时间查找翻阅各种资料,晚上闷在屋里进行整理分析,并反复修改方案。由于过度劳累,他患上了病毒性感冒,满嘴起大泡,但他一声不吭,紧咬牙关坚持,大家劝他休息几天,他就像没听着一样继续工作。不到20天的时间里,他查阅了十万多字的资料,记下一万多字的参考数据。在模拟试验阶段,遇到了难以想象的难题,他们没有被困难吓倒,迎难而上,创造性地工作,在工地把枯燥、复杂的工艺流程,分解变成了每道焊口用多少秒,层间温度如何控制等细小问题。就这样,进行了上百次试验,终于找到了提高焊接质量的办法。在12公里的管线焊接中,他们创出了管线焊接 1531道焊口,6个增压站无一死口的新纪录,还总结出了 22 铬双相不锈钢焊接“九不准”和操作“十一法”。

    这项技术填补了国内焊接领域的空白,被评为中油集团公司一级工法,并荣获了国家优秀QC成果奖,班组被授予“国家质量信得过班组”荣誉称号,司英建也被中油集团评为电焊技能专家。

来源:中国广播网    责编:王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