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精彩直击  |  新闻第一波  |  幸福生活
晋江市简介
   晋江地处福建东南沿海,东濒台湾海峡,与金门、台湾隔海相望,陆域面积649平方公里,海域面积6345平方公里,海岸线长110公里,在籍人口102万,外来人口58万,旅外侨胞、港澳台同胞220多万,号称“海内外300万晋江人”。现辖13个镇、6个街道办事处、385个行政村。
幸福生活
晋江财智论坛
中国羽毛球训练晋江基地
国际鞋业博览会开幕式
新闻第一波 您现在的位置:新闻第一波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落实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
中广网    2007-11-26 [打印本页] [字号   ] [关闭]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在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中保持走前列实现新突破
——2006年12月15日在晋江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晋江市人民政府代市长  李建辉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各位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04年以来的工作回顾

    2004年至2006年,是晋江跃升发展、成就辉煌的三年。市政府在上级和市委的领导下,紧紧依靠全市人民,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重大战略思想,主动融入海峡西岸经济区和泉州现代化工贸港口城市建设大局,围绕“两个率先”,突出城市化、工业化、环境保护和提升人的全面素质等四大工作重点,加快发展、科学发展,较好地完成市委及市十四届人大各次会议提出的各项任务,为新一轮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年来,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出台培育产业集群、打造品牌之都、鼓励外经贸发展、发展总部经济及会展经济、推进标准厂房建设等一系列扶持政策,致力突破经济运行中基础性、方向性、关键性问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地区生产总值从2003年的321.6亿元增加到2006年的484.3亿元(预计,下同),年均(现价)增长14.6%;财政总收入由27.0亿元增加到48.0亿元,年均增长21.1%,其中地方财政收入由10.7亿元增加到20.7亿元,年均增长24.6%。县域社会经济综合发展指数、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分别居全国百强县(市)第17位、第7位,经济实力继续居福建省十强县(市)首位。城市品牌入选2006年度“中国特色魅力城市二百强”,9个镇入选全国千强镇。坚持抓项目促发展,三年累计实施395个市重点项目(其中省级重点项目72个,泉州市级重点项目93个),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01.0亿元;新增合同外资23.52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1.6亿美元,分别占历年总和的30.0%和37.3%。

     三年来,产业水平持续提高。积极调整经济结构,抓二产带一产促三产,三次产业比重调整为2.4:65.5:32.1。农业呈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全市20.7%耕地实现流转及规模经营,培育各类专业(场)户2345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1家、出口型农业企业22家,5家种粮大户受国家表彰。工业集群、品牌优势明显,成为区域经济主要支撑。全市工业总产值从2003年的638.5亿元增加到2006年的1105.0亿元,年均(现价)增长20.1%;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比例由67.2%提高到79.5%,新增超亿元企业80家(累计180家)。五大传统产业及五大新兴产业总量不断扩大,2006年实现产值732.0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83.5%。晋江经济开发区成为省级经济开发区,2006年实现工业产值110.0亿元,是2003年的4.7倍。泉州出口加工区通过预验收。服装、茄克、鞋机、印刷、雨伞等一批专业园正在筹建,冠科电子、金保利能源等高科技企业落户晋江。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新增上市公司4家(累计5家)、“国字号”企业品牌60项(累计69项)、区域品牌5项(累计13项)、国家免检产品24项(累计45项)。有5个品牌入选亚洲500强,7个品牌入选中国500个最具价值品牌,3个品牌入选中国行业标志性品牌。灵源万应茶入选全国首批“中华老字号”。恒安、浔兴等5家企业成为国家标准、行业标准起草单位,凤竹集团企业技术中心被列为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第三产业更具活力。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79.95亿元提高到124.7亿元,年均增长10.4%;限额以上贸易和住宿餐饮业比重提高到14.8%。沃尔玛、来雅、捷龙、国美、苏宁等大型商场及宝龙、荣誉等高档酒店相继开业,海峡工业原料城、世纪食品商城、品牌博览广场等项目开始启动。鞋博会、陶博会、伞博会成效显著、名气扩大,成为展示本土产品、拓展内外市场的窗口。鞋博会成为中国十大魅力展会之一。2006年全社会商品出口总值37.88亿美元、自营出口7.85亿美元,分别比2003年增加14.32亿美元和3.97亿美元,年均分别增长17.15%、26.48%。象屿、鸿达等大型物流企业加快发展,围头港、深沪港获准口岸对外开放,港口货物吞吐量达800万吨。晋江机场旅客年吞吐量持续突破百万人次,进入全国干线机场行列。

    三年来,群众生活不断改善。市级宽裕型小康镇建设全面完成。出台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实施意见。农民人均纯收入从6710元增加到8068元,年均增长6.3%。全面取消农业税。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学生全部免收杂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现全覆盖,全市参合人数77.73万人,平均参合率80.78%。城乡困难群众医疗救助、企业医保制度得到落实,被征地人员养老保险试点正式启动。城乡居民低保标准统一提高到每月230元。充分发挥慈善总会作用,实施“慈善七大工程”,建成63个“爱心援助中心(站)”。为民办实事项目基本按时序推进。山海协作、对口帮扶、扶持相对薄弱村等工作切实加强。巩固“零点行动”成果,加大晋江流域、泉州湾南岸近海水域等重要区域污染整治力度,建成市区污水处理厂及电镀、漂染、皮革集控区等环保工程。积极发展循环经济,18家企业技改节能项目列入2006年泉州市循环经济示范项目,垃圾城乡一体化资源处理项目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农村自来水普及工程全面铺开。安全生产形势总体平稳。“平安晋江”创建活动取得实效,公安“三台合一”指挥系统建成投用,群众对社会治安满意率达90.5%,比2003年提高3.3个百分点。

    三年来,城乡面貌明显改观。确立“现代化制造基地、商贸中心、滨海港口城市”定位及“一城两镇三组团”发展布局,完成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市域概念规划编制及部分控制性详细规划,基本完成全市城镇总体规划修编。累计实施拆迁39.47万平方米,建成商品房57.42万平方米。市区旧城改造一期、二期工程基本完工,泉州大桥南片区、湖光西路等区域改造进展顺利,华泰、宝龙、新世纪豪园等现代居住小区相继建成,启动经济适用住房建设。建成区面积扩大到44平方公里,城市化水平提高到46%。市政设施不断完善,热电厂、晋江500KV等一批电网工程建成投产,LNG燃气电厂动工建设。双龙路、世纪大道、317线等部分路段拓改竣工,快速通道石狮连接线、沿海大通道晋江段基本完工,福厦铁路、泉三高速公路晋江段进展顺利,公路密度居全国前列,城市“畅通工程”达国家一等管理水平。城市公交、环卫保洁、园林绿化等事业稳步发展,被评为“福建省省级园林城市”。市区村改社区和社区整合工作全部完成。加强土地管理,开展存量建设用地清理,严厉打击非法抢建行为。新农村建设热情高涨,“百村示范、村村整治”取得实效,涌现出龙湖烧灰、安海前蔡、磁灶东山、西园砌田等一批先进典型。

    三年来,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实施各类科技项目108项,培育技术创新型企业73家(其中国家级3家、省级35家),建立鞋服、伞具拉链、玩具文具等一批质检中心,7家企业入驻留学人员创业园,累计引进博士后37名,实现“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五连冠。各类教育蓬勃发展。出台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规划,实施“迎督创强”工程。D级危旧校舍改造全部完成。14所公办普通高中全部进入省级达标校行列。2006年高考本科上线率43.4%,比2003年提高10.6个百分点。创办6所民办学校,晋江职校被确定为全国首批半工半读试点学校,华侨职校被评为省级重点职校。市体育中心、应急救治中心大楼、安海医院病房综合大楼、“海丝”景点整治、图书馆新馆等一批社会事业工程建成投用,草庵、深沪湾、紫帽山等旅游景点整治初见成效,市文化馆、图书馆入选国家一级馆,施琅故居、磁灶古窑址、陈埭丁氏宗祠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举办同一首歌、青春万岁、男篮甲A联赛、世界男模大赛等大型活动,进一步彰显“品牌之都”魅力。成功举办两届企业文化节、第十届晋江市运动会。高甲戏《花婆闹春》、木偶剧《人偶婚嫁情》等文艺作品参加全国会演。开播晋江侨乡频道,创办晋江经济报。公共卫生应急体系不断完善,通过省级卫生城市复核验收。计生工作水平稳步提高,进入全省二类先进行列,荣获“全国婚育新风进万家先进县(市)”、“泉州市优质服务先进县(市)”称号。海外联谊得到加强,成功举办两岸四地青年男子篮球赛、第四届海峡诗会、慈善之夜明星足球赛,侨捐公益事业2.64亿元。文明创建活动取得成效,获“全国双拥模范城”三连冠。统计、档案、气象、防震减灾、妇女儿童、老龄、残疾人等工作也都取得了新的成绩。

    三年来,政府自身建设得到加强。建立市人大常委会与“一府两院”、市政府与市政协工作联席会。自觉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监督,大力支持市政协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职能,办理人大建议512件、政协提案481件,满意或基本满意率均达95%以上。主动加强同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各人民团体的联系,虚心听取各界人士意见、建议。认真落实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全面完成“四五”普法,启动“五五”普法。实施创建公共行政体制改革试点,行政审批、财政管理、干部人事等制度改革取得实效。电子政务建设进入全国先进行列。被评为泉州市2005年度政府绩效评估优秀单位。积极探索国有资产管理运营新办法,推行公务用车管理制度改革。认真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机关效能建设,倡导雷厉风行、务实落实工作作风,政府行政能力不断提高。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即将过去的2006年,我市继续保持经济增长速度较快、经济效益较好、各项事业繁荣发展的态势,实现了“十一五”时期的良好开局。地区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14.6%;财政总收入增长24.2%,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增长26.9%;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2.2%;合同外资(含增资)增长4.0%,实际利用外资增长18.4%;全社会商品出口总值增长18.0%,其中自营出口增长15.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0%;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5.81%。

    各位代表,过去的三年,市委、市政府团结带领全市人民努力奋斗,有力推动了晋江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今日的晋江,有激情、有活力、有后劲,阔步走在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前列。在此,我代表晋江市人民政府,向奋斗在全市各条战线的广大干部群众和外来建设者,向各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社会各界人士,向离退休老同志,向驻晋直属单位、驻晋部队,向所有关心支持晋江建设的港澳台同胞、海外侨亲,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回顾三年历程,我们深感成绩来之不易。三年来,我们始终坚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结合实际提出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始终坚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做优第一产业、做强第二产业、做大第三产业,着力提升产业发展层次,不断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始终坚持以人为本,认真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多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切实让群众分享改革和发展成果;始终坚持改革创新,着力推进公共行政体制改革,优化服务环境,扩大对外开放,不断增强发展活力;始终坚持项目带动,围绕项目形成合力、促进发展、增强后劲;始终坚持凝聚社会各方力量,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全市上下、海内外晋江人目标同向、工作同步、落实同力。所有这些,是过去三年晋江取得成就的集中体现,也是未来晋江再创辉煌的宝贵财富。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困难和问题,突出表现在:人才、土地、资本等生产要素瓶颈趋紧,发展速度与发展空间矛盾日益凸显;产业结构不尽合理,自主创新能力有待提高;社会诚信体系不够健全;城市化进程滞后于工业化,城市的集聚、辐射、带动功能还需进一步提升;“三农”问题未得到根本解决,社会保障体系尚需完善,环境保护、生态建设和污染治理任务繁重,安全生产、社会治安形势不容乐观;在政府工作中,个别公务人员服务意识、法制意识、责任意识不强,行政不作为、乱作为等现象仍有发生。这些问题,我们要高度重视,并采取有力措施认真解决。

    二、今后五年的主要目标

    各位代表,未来五年是我市充满希望、大有作为的五年。经济全球化进入信息、资本全球化阶段,国际生产要素和产业加快转移,我国进入工业化、城市化加速时期,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泉州现代化工贸港口城市战略正在全面实施,这些为我市新一轮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契机,创造了更加有利的条件。我们同时要看到,未来五年,世界各国对资源、市场的争夺将更趋激烈,国内宏观调控所带来的用地指标、资本供给、环境容量等要素制约将日益突出,全国各地你追我赶、争强创优势头将更为强劲。在这关键时期,我们必须保持清醒头脑,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弘扬爱拼敢赢的精神,保持创新、创业、创造的激情,放开手脚,大胆探索,全力推动晋江新一轮跃升发展,保持走在全省前列,努力跻身全国十强。

    按照市第十一届党代会精神,今后五年市政府将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重大战略思想,围绕勇当海峡西岸经济区排头兵目标,按照“四个重在”要求,牢牢把握城市化、工业化、环境保护和提升人的全面素质等四大工作重点,全力推进“十一五”规划和“111662”工程,发挥优势,先行突破,争创省级文明城市,建设创新型晋江,努力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晋江打造成为民富市强、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制造基地、商贸中心、滨海港口城市,在海峡西岸经济区和泉州现代化工贸港口城市建设中发挥更大的支撑和带动作用。至2011年,预期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49%,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184%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10000元,力争更好更快些。为此,我们必须把坚持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作为根本要求,充分发挥现有优势,着力推动各项工作有新突破。总的来说,就是要发挥“五大优势”、实现“六个提高”。


    发挥“五大优势”,就是发挥晋江区域经济的产业、品牌优势,突出产业特色,做强产业集群;发挥晋江港口海洋的区位、资源优势,实施港城联动,发展临海经济;发挥晋江民营经济体制活、总量大优势,提升发展水平,壮大经济实力;发挥敢为人先、爱拼善赢的晋江根脉文化优势,培育城市文化,塑造城市精神;发挥晋江的对台及华侨优势,凝聚人心,外引内联,在大开放中谋求更大的发展。

    ——实现“六个提高”,就是提高工业化水平,推动经济建设取得新突破。立足区域产业现状,以结构调整为主线,把整合提升传统产业和培育壮大新兴产业紧密结合起来,突出自主创新,充分发挥创新型企业的独特优势和魅力,引导企业进行技术、管理、品牌、营销创新,进一步做强做大;突出规模带动,大力实施“个十百千”计划,全力壮大产业经济;突出集约发展,加快建设“三高”、“三少”、“三节约”的先进制造业基地。提高城市化水平,推动城市建设取得新突破。按照“承接大泉州、品位大提升”的思路,立足 “一城两镇三组团”布局,以完善基础设施强化城市功能,科学谋划、加快建设一批市政项目,促进组团内部互动融合,推动形成“一带四区”城市形象;以整洁的村容村貌优化城市环境,认真实施“百村示范、村村整治”和“家园清洁行动”,力争用3-5年实现城乡面貌大改观;以第三产业的加快发展提高城市品位,加快发展与区域制造业相配套的物流、会展等现代服务业,不断提升第三产业的总量和水平;以“品牌之都”形象提升城市魅力,整合晋江“国字号”企业品牌、区域品牌及“4·19”鞋博会、CBA联赛晋江主场等各种有效载体,着力从经济、城市、文化等三个层面培育晋江品牌,塑造“品牌之都”的城市形象。提高民生保障水平,推动和谐建设取得新突破。高度关注民生民本,着力提高群众的衣食住行等供给水平,统筹解决社会保障、劳动就业、饮用水安全、社会治安、安全生产等热点难点问题,妥善处理好各方面利益关系,营造和睦安定的生产生活环境。提高环境质量水平,推动生态建设取得新突破。积极落实保护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综合治理、全面推进,从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环境问题入手,强化对重点区域、重点行业污染整治。坚持开发建设与节约保护并重,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在建设生态社会过程中实现可持续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人的全面素质,推动人才建设取得新突破。坚持引才与育才相结合,用活人才交流中心、博士后工作站等载体,加快发展职业教育,加快科教文卫体等各项事业现代化进程,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公务员、企业高层管理人才和产业工人队伍。提高政府服务绩效,推动效能建设取得新突破。深化公共行政体制改革,重点抓管理创新,抓市镇村三级服务载体建设,抓部门协作、工作督查、作风建设,保持公务员队伍良好的精神风貌,倾力打造一流的政务环境。

    各位代表!晋江实现新一轮跃升发展,有较大的潜力和优势。我们相信,有上级和市委的坚强领导,有历年历届积累形成的良好基础,有海内外300万晋江人的团结拼搏,五年后的晋江,必将以更加耀眼的都市风采、更富实力的发展形象,屹立于海峡西岸最前沿,成为海峡西岸经济区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三、2007年的主要工作

    2007年是晋江建市15周年,我们要进一步抢抓机遇,凝聚人心,推动发展,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成就迎接建市15周年。建议2007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指标为:地区生产总值557.5亿元,增长15.1%;财政总收入56.64亿元,增长18.0%,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4.8亿元,增长19.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55.0亿元,增长30.0%;全社会商品出口总值44.5亿美元,自营出口9.42亿美元,分别增长17.5%、20.0%;实际利用外资5.2亿美元,增长15.6%;农民人均纯收入8537元,增长5.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5.6%;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0‰以内。

    为此,要着重抓好以下六方面工作:

    (一)更加注重“三农”工作,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

    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完善新农村建设“十一五”规划。深入实施“百村示范、村村整治”工程,加快第一批50个示范村建设,启动第二批35个示范村建设。积极开展“创绿色家园,建富裕新村”活动,力争创建1个绿色小康镇、13个绿色小康村(社区)。继续推进“家园清洁行动”。实现所有自然村通硬化道路。加快普及农村自来水,新增30个村(社区)通自来水。继续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鼓励连锁经营企业向农村延伸。完善农田水利设施,继续进行海堤、水库除险加固。完成深沪国家中心渔港建设。做好动植物疫病防制。落实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等支农、惠农政策。用好9个泉州市级新型农民培训基地,提高农村劳动力自主增收能力。强化村务公开。完善村级财会代理服务制度,实现村财管理电算化。

    提升农业产业发展层次。优化农业结构,扩大蔬菜、水果、花卉、食用菌等特色经济作物种植,在环保达标基础上巩固现有畜禽规模养殖,支持沿海各村(社区)扩大浅海滩涂及鱼虾贝藻养殖。加大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鼓励扩建本地生产基地,推广订单农业、合同农业、股份农业模式。更加重视粮食生产。加快推进晋中、晋南农地区耕地依法流转,新增耕地流转3000亩。鼓励发展水产品深加工。调整海洋捕捞结构,拓展新渔场。强化农业科技推广服务,筹建市级农产品检测中心,鼓励争创无公害、绿色及有机食品。跟踪落实第二届海峡两岸农业合作交流洽谈会签约项目,积极申办深沪对台水产品批发交易中心,提升晋台农业合作水平。

    (二)更加注重结构优化,加快产业转型升级

    做强先进制造业。组织实施产业集群发展规划。筛选新一批产业集群核心企业,兑现优惠政策,激发各大产业龙头企业做强做大,带动中小企业联动发展。抓好第一期总部商务区首批26家入驻企业项目建设。坚持抓工业项目促产业升级、增发展后劲。以各类专业园项目建设提高区域产业聚合效应,重点抓好茄克、鞋机、印刷、雨伞、体育运动用品等一批专业园建设;以推动冠科电子、金保利能源项目建设为切入点,加快发展电子信息业和新型材料业;以国际轻工机械装备、和盛机械自动化设备等项目建设为突破口,加快区域机械制造业的资源整合,壮大机械装备产业。高标准推进泉州出口加工区建设,努力引进一批高新技术项目,辐射、带动周边产业转型升级。落实“五个一”工作机制,做好166个重点项目的跟踪服务,特别要促使82个重点在建项目早日投产达效。

    提升外经外贸水平。加强招商引资,着力引进资金和技术密集型项目、产业链配套项目,鼓励现有外资企业增资扩营。抓好重大引资项目的跟踪服务。充分发挥对台优势,争取在引进台湾石化、机械、光电、现代服务业等产业上有新突破。密切关注国际贸易动态,加强信息服务和业务培训,不断提高企业应对国际贸易摩擦和反倾销的处置能力。适应国家出口退税调整,引导企业优化出口结构,加强与跨国公司和国际品牌联姻,扶持更多企业取得国家出口免验资格。引导企业用好广交会、华交会等国(境)内外展洽会平台,加大对16家超千万美元进出口企业的扶持力度,做大出口总量。支持优势企业“走出去”,积极参与“俄罗斯中国年”经贸活动,探索在菲律宾设立“晋江加工贸易区”。

    做大第三产业规模。编制城市商业网点规划,实行大型商业设施建设听证制度。抓好海峡工业原料城、世纪食品商城等专业市场建设。制定发展现代物流政策措施,扶持象屿、鸿达、华丰等物流企业,促成闽南国际采购与区域物流中心顺利落地。大力发展港口经济,加快围头港区10万吨级码头、深沪港区后方堆场建设,建成晋江港口联检大楼。整合现有港口资源,吸引国际大型海运公司、物流公司入驻,抓紧晋江港口与中远太平洋公司合作洽谈,拓展台货海上快运试点业务,壮大港口物流业。精心办好“4·19”鞋博会。以市场运作方式办好纺织机械、汽车等专业展会。筹建陶瓷行业协会,争取省级伞业行业协会落户我市。办好农村合作银行。加快发展旅游业,打响施琅故居、深沪湾、紫帽山等一批文化、休闲旅游品牌,开发围头滨海旅游度假村。整合城镇街区,规划建设专业街、小吃街、老字号品牌街。加快发展社区服务、信息咨询业,引导房地产、酒店餐饮业健康发展。

    (三)更加注重转变增长方式,拓展经济发展空间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落实市委关于建设创新型晋江的决定,出台具体实施细则。坚持科技先导,加快企业创新、产业创新、科技中介服务组织等三大体系建设。实施化纤业技术创新及产业化工程,加快制造业公共信息协作服务平台建设。扶持行业协会、规模企业建立行业技术研发中心,启动建设省级食品检测中心,筹建省级制伞行业技术研发(检测)中心。盘活、用好科技三项经费,探索成立科技风险补偿基金。深入实施品牌发展规划,鼓励企业既创品牌、又订标准,力争有一批优势产品列入2007年中国名牌产品评价目录、有一批优秀企业参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制订。引导企业创新创牌方式,更加注重企业个性、精神文化的整体策划、包装、展示。引导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推进诚信体系建设,提高内在素质。出台实施扶持企业上市优惠政策,加强企业上市指导、服务,促成兴业皮革、梅花伞业等企业尽快上市,加快安踏鞋业、利郎服饰、福兴拉链等企业股份制改造。

    高效利用有限资源。制定循环经济、清洁生产指导意见,鼓励企业联合各科研院所开展循环经济相关研究,建设生态工业技术孵化基地。实施重点产业综合改造工程,在纺织服装、陶瓷建材、造纸、化工、制伞等产业实施一批节能、节材、节水和资源综合利用项目,在漂染、电镀等生产环节实施清洁改造方案。严格准入制度,限制低水平重复建设,淘汰一批高能耗和达不到安全生产、环保要求的企业。合理利用和保护土地资源,严格执行投资强度、落地速度等规定,提高单位土地产出效益。鼓励建设标准厂房,促成东石、龙湖、深沪、英林、西滨等一批标准厂房项目尽快开工。巩固晋江经济开发区项目用地清理成果,加快依法征地进度和园区配套设施建设,积极推行工业用地使用权招拍挂,确保大项目、好项目、急需用地项目的建设用地。

    (四)更加注重城乡统筹,提升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

    高起点完善城市规划。完成城市总体规划报批,抓好城市近期三年建设规划和城镇近期建设区域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形成以控制性详细规划为核心的城市规划体系。中心市区要按照“新区带动、功能提升”的要求,重点抓好世纪大道两侧、城西片区、陈埭中心区、火车站物流区等重点区域详细规划。滨海组团要按照“以点带面、产业互动”的要求,以沿海大通道和海岸线为依托,重点抓好沿海大通道两侧、港区物流中心、滨海新城的规划编制。产业组团要按照“集聚、拓展”的要求,统筹晋江经济开发区、泉州出口加工区与周边镇(街道)的规划衔接,调整完善交通安全、公交、排水、供水、住房建设等专项规划。全面推进城镇总体规划修编,完善中心村规划,启动新一轮新农村建设规划编制。

    全方位推进城镇建设。适时稳妥推进旧城改造。抓紧世纪大道两侧繁荣带建设,加快泉州大桥南片区、湖光西路一期、泉安路林口段、双龙路赖厝段、安海鸿塔小区及龙山小区、陈埭岸兜等区域改造,做好田美大桥、人工湖区域拆迁改造前期工作。加快建设经济适用住房。鼓励有条件的镇(街道)建设职工公寓。推动世纪华廷、兰峰城市花园、奥林春天等现代居住小区建设。加快城市交通、给排水及绿化工程进度。抓好泉三高速公路和福厦高速铁路晋江段、沿海大通道陈埭外线、快速通道晋南线、晋江大桥及其南岸连接线、LNG燃气电厂、晋东平原防洪排涝、陈埭镇域污水管网、南低干渠改造等工程建设。新建东山水厂,扩建市区自来水厂、陈埭第二水厂,实现联网供水。

    提高城市管理水平。严格规划审批,强化土地管理,促进城乡建设更加有序。实施“退二进三”战略,引导中心市区工业企业逐步向工业园区、产业基地、标准厂房集中。完善市区交通标志、标线、信号灯、停车位和无障碍设施。深化环卫改革,延伸城乡保洁覆盖面。继续推行市政公用设施产业化经营,采取BOT方式建设市政大型项目,拍卖城市户外广告、公交候车亭经营使用权,转让城市绿化景点建设管理权。增强城市公交营运能力,扩大服务半径。启动池店镇镇改街道、村改社区工作。加大社区建设力度,强化社区管理服务职能,推广以社区管理为核心的新型物业管理模式。

    (五)更加注重全面协调,推动社会事业不断进步

    统筹发展各项事业。实施教育现代化建设规划方案。争取高质量通过省、泉州市教育督导评估。巩固 “双高普九”成果,扎实推进高中课程改革,加强学前教育、成人教育、老年教育和特殊教育。优化整合教育布局,确保适龄少年儿童就近入学。加大职业教育扶持力度,扩大中职容量,提高职普比例。筹建泉州轻工职业学院、茄克科技职业学院。完善人才引进优惠政策,举办第二届校企人才合作峰会。深入开展创建卫生城市、卫生镇(街道)、卫生村(社区)活动。加快建设市医院晋南分院、中医院病房综合大楼、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检验检测大楼、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完善公共卫生急救网络,提升卫生院应急救治能力。严厉打击非法行医。深入实施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干预项目、省职业病防治管理试点工作。关心支持妇女、儿童、老龄、残疾人等事业,做好统计、侨台外事、民族宗教、国防动员、人防、气象、防震减灾、方志、档案、科普等工作。

    不断深化文明创建。倡导和谐理念,发展和谐文化。深入开展创建省级文明城市活动。宣传贯彻“八荣八耻”,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深化移风易俗工作,巩固殡葬改革成果。办好晋江经济报。完成5万户有线数字电视整体平移。围绕“巩固二类、争创一类、实现省优”目标,强化政策推动、利益导向,加强流动人口计生管理服务,治理出生性别比失调、暗婚暗育等问题,稳定低生育水平。充分利用各类场馆设施,完善城乡体育设施建设,推进全民健身运动和竞技体育发展。办好2007—2008赛季中国男篮职业联赛晋江主场。启用图书馆新馆。加快市文化馆、体育中心训练馆、戏剧中心、金交椅山窑址等文体设施建设。弘扬高甲、木偶、南音等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扶持形成一批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和影响力的文化品牌。编纂《晋江文化丛书》第五辑及《弦管古曲选集》。加强文体市场管理,引导文体经纪公司健康发展。深化“双拥共建”活动,争创“全国双拥模范城”四连冠。

    (六)更加注重民生民本,促进社会和谐有序

    强化民生保障。充分发挥市镇两级劳动力市场作用,加强技能培训、职业介绍和就业指导。全面推行和谐劳动关系创建活动,加强务工人员工资支付日常监控,保障外来员工合法权益。扩大基本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等社会保险覆盖面。出台优惠政策,引导被征地人员转移就业。加快推行被征地人员养老保险。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落实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对低保对象实行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继续做好城乡医疗救助,建立市救助管理站。充分发挥慈善总会作用,实施“慈善七大工程”,建设爱心援助中心(站)、慈善义诊部。鼓励社会力量兴办社会福利机构,建成市育婴院,筹建市社会福利中心。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实施“沿海千里绿色防护林工程”,开展沿海风沙区、小流域、重要水源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加快建设森林公园、八仙山公园、紫帽山旅游休闲度假综合区,大力推进城市广场、公共绿地、园林小区建设,争创国家级园林城市。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加快泉荣远东、仙石等污水处理厂及污水配套管网建设进度,规范漂染、制革、电镀集控区管理,提高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集中处理率。继续抓好泉州湾南岸近海水域、九十九溪上游及安平桥周边等重要流域治理。重点整治工业污染,严格控制新增污染源,坚决取缔“十五小”企业,对138家重点排污企业实行24小时自动在线监控,确保工业废水稳定达标排放。

    深化平安建设。全面落实平安创建各项目标。认真实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加强流动人口和出租屋管理,完善基层群防群治网络。保持“严打”高压态势,严厉打击严重暴力犯罪、有组织犯罪、毒品犯罪和“两抢一盗”。高度重视信访和人民调解工作,发挥市长专线电话、民众咨询投诉中心作用,引导群众合法、合理表达利益诉求。妥善处置各类突发性、群体性事件。强化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严厉打击假冒伪劣、偷税漏税、走私贩私等违法行为。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不间断组织道路交通、“三合一”厂房、公众聚集场所等专项整治,加强隐患排查,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发生。加强应急管理,落实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完善预警、分析、指挥系统建设,建立城市应急与社会援助联动系统,提高政府应对突发公共事件和抵御风险能力,保障群众安居乐业、经济社会和谐稳定。

    四、进一步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各位代表!晋江又站在一个新的起点。发展的重任、人民的重托,对政府自身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必须紧紧围绕建设人民信赖的政府,进一步转变职能,促进管理创新,不断提高行政能力和管理水平,为推动晋江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规范政府行政权力。认真落实政府工作规则。全面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把政府工作的着力点更多地放在提供公共产品、调节社会关系上,以制度保障促使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得以充分发挥、经济社会发展的潜力得以充分迸发。进一步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大力推进网上审批工作,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事项,加强事后监管,不断提高行政服务效率。进一步拓展电子政务系统应用,挖掘整合政府核心业务流程,推进政府公共服务信息化。进一步加快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逐步将国有资产纳入统一管理,实现保值增值。

    增强政府行政公信力。强化民本意识,认真解决群众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落实2007年15件为民办实事项目。积极推进诚信政府建设,说到做到,说好做好。深化政务公开,不断扩大公开的范围和层次,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全体公务人员要严格执行廉洁自律的有关规定,不断增强拒腐防变能力。认真贯彻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构建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充分发挥监察、财政、审计等监管职能,加大对公共支出、专项资金使用的监管和重大决策、重点工程的执法监察力度,完善建设工程招投标、经营性土地使用权出让、政府采购和产权交易制度。

    提升政府行政执行力。健全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完善社会公示、重大决策听证和专家咨询制度。继续推行重点项目挂钩联系制度。加快完善部门联动、上下协作机制,切实治理办事拖拉、推诿扯皮等管理通病,有效解决不作为、乱作为等问题,确保政令畅通。加强机关效能建设,开展绩效评估,形成“想干事、干成事”的激励机制。推进“五五”普法。深入贯彻公务员法、依法行政实施纲要,把依法行政贯穿于政府决策、执行、监督的全过程和政府管理的各个环节。加大行政综合执法改革力度。深入开展学习型机关创建活动,加强公务员的教育、管理和监督,倡导雷厉风行、务实落实工作作风,把各项任务和部署真正落到实处。

    各位代表,即将产生的新一届政府任务繁重、使命光荣。我们将大力加强民主法制建设,自觉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市政协的民主监督,诚恳听取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及专家学者的意见,及时办理人大代表议案、建议和政协提案,完善市人大常委会与“一府两院”、市政府与市政协工作联席会议制度;自觉接受新闻舆论和人民群众的监督,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作用,在全市上下继续营造团结干事的良好氛围,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形成推进工作的强大合力。

    各位代表!晋江正朝着新一轮目标阔步前进,形势喜人,前景十分美好。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上级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奋发有为,开拓创新,为全面完成2007年工作任务,为顺利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为加快建设民富市强、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制造基地、商贸中心、滨海港口城市而努力奋斗!

        
来源:中国广播网    责编:王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