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益民书记在晋江建市十五周年理论研讨会上的总结发言:下个月,晋江将迎来撤县建市15周年华诞。今春以来,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区域现代化研究”课题组与市委、市政府通力合作,对我市改革开放近30年、特别是建市15年来的现代化建设进行全面调研,力图以更深广的理论视野,在多元实践的维度上对晋江的新发展作出新概括。今天的研讨会,就是对研究成果的又一次互动交流和论证、深化。
两天来,各位专家围绕晋江的现代化建设,就经济发展、社会变迁、体制改革以及市场化、工业化、城镇化等课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讨,提出许多颇有新意的见解和富有建设性的建议;对此,陆学艺先生作了全面、系统的学术总结。值得指出的是,我市与社科院的合作从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了。改革开放以后,晋江的每一步探索、每一点实践,都得到社科院的密切关注。早在1994年,社科院就在我市主持召开“中国农村发展道路研讨会”,归纳出“三为主、一共同”的“晋江模式”。从此,“晋江模式”作为中国农村工业化的一个样本,与苏南、温州、珠江等发展范例并称为农村发展的“四大模式”,并先后有《晋江模式与农村现代化》、《从贫困到富裕—晋江的现代化之路》等研究成果行世。十多年过去了,当代中国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晋江也从未停止过思想的解放、改革的探索和发展的实践,从未停止过现代化的努力。值此撤县建市15年之际,在党的十七大精神指导下,回首晋江改革开放近30年的不平凡历程,总结晋江撤县建市15年的新发展,展望晋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美好前景,我们相信,“晋江模式”与时俱进的新特点、新内涵定然能够得到更全面、更真切的揭示,并在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支撑带动海西建设的新实践中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晋江建市15年的现代化建设成就,建立在前人打下的坚实基础之上,是坚持改革开放、促进协调发展的成果。改革开放以后,晋江人民充分发挥侨乡优势和拼搏精神,率先实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探索,揭开了县域现代化建设的新篇章;1992年的撤县建市,使晋江在基本实现农村工业化的新起点上,走上了提升工业化、推进城镇化的新征程,开启了城乡一体的现代化建设新局面。15年来,我们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社会各界的鼎力支持下,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紧紧盯住现代化建设目标,立足不同阶段的实际,尊重人民群众的创造,勇于探索新情况,努力解决新问题,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推动经济社会协调、促进发展成果共享的新实践,与时俱进地不断赋予“晋江模式”新的时代特征和新的发展内涵。
晋江建市15年的实践,是逐步调整经济结构、努力转变增长方式的实践。晋江资源匮乏、基础薄弱,工业化源自农村、起于“三闲”,这种地情决定了晋江的工业化从一开始就带有极其鲜明的内发外向特点,也必然要求在现代化的进程中逐步实现转型升级。撤县建市以后,我们紧紧把握提升工业化水平的历史机遇,在推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始终致力于促进总量与质量、结构与效益、活力与后劲、发展与环境等方面的协调,相继实施了一系列转变增长方式的关键措施,既不超越经济发展的阶段性揠苗助长,也不无视经济发展的局限性固步自封。针对初始积累阶段“满天星星”的历史局限,我们从1994年起就大力实施“六五规模”工程,并在随后的发展中认真总结一镇一品的历史经验,充分发挥晋江经济内发外向的特色优势,积极培育、大力发展以龙头企业为核心的产业集群,有效促进经济区域的专业化、园区化整合,引导乡村工业向城市工业过渡;着眼国内外市场形势的深刻变化,我们从1995年起就全面启动质量立市工程,并不断深化对生产与消费规律的认识,在产品质量全面提高的基础上推进品牌立市、打造品牌之都,大力扶持民营企业创立民族品牌、争创中国名牌,为开拓国内市场、参与全球竞争打牢基础,引导商品生产向品牌经济过渡;结合化解民营企业成长中遇到的困难,我们从2002年起就积极推行“双翼计划”,并逐步超越上市就是融资的片面观念,立足帮助企业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谋划长远发展战略,使资本运营与品牌经营比翼双飞,努力打造证券市场上的“晋江板块”,引导家族管理向现代企业过渡。最近几年,我们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认真践行新型工业化战略,一方面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经济结构的中心环节,鼓励企业加快科技进步、建立研发中心、开发知识产权,参与国家和行业标准制定,同时积极引进高新技术产业,推动第三产业现代化,努力培育新的产业链、产业群,引导“晋江制造”向“晋江创造”过渡;另一方面把提高持续发展能力作为转变增长方式的首要任务,采取严格招商选资条件、引入土地亩产概念、加强环境污染治理、推行节能降耗减排等综合措施,不断提高科学配置和集约利用资源的水平,引导增长方式向全面、协调、可持续过渡。综观建市15年来促进经济现代化的实践,我们一以贯之地以提升工业化水平为主题,把发挥市场作用、发展民营经济与加强政府引导、加快经济转型结合起来,把发挥本土企业的支撑力与招商选资结合起来,把改造传统产业与培育新兴产业结合起来,把加快发展速度与提高经济质量结合起来,为全面落实十七大提出的“转变发展方式”任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晋江建市15年的实践,是谋求突破二元体制、努力推进城乡一体的实践。工业化催生城镇化,城镇化促进工业化。改革开放前,在二元分割的体制下,晋江经济是农业经济,晋江建制是农村建制。1978年的改革开放促成了晋江的农村工业化,进而提出了城镇化的内在要求;1992年晋江市的诞生是满足这一要求的历史必然,同时也使晋江面临着以政府为主导加快城镇化的历史任务;2001年福建省明确了晋江按中等城市规划建设的规模定位,又使晋江的城镇化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从城乡关系角度看,发端于农村变革、加速于政府导向、提升于城市定位的晋江城镇化进程,既反映了突破城乡二元体制的诉求,也是推进城乡一体发展的实践。这种诉求和实践,首先体现为推进城乡规划建设一体化的努力。从“工贸结合、轻型外向、城乡一体、协调发展的珠链式侨乡城市”构想的提出,到“现代化制造基地、商贸中心、滨海港口城市”定位的明确;从“强化中心市区,建设城镇群体,完善基础设施”思路的实施,到“一城两镇三组团”开发的推进;从“奔小康、建新村”到以“百村示范、村村整治”和“百企联百村、共建新农村”为抓手全面加强农村建设——15年来,我们不断完善城镇化的思路、深化城镇化的实践,其中一以贯之的,是把晋江649平方公里土地、121公里海岸线作为一个城市整体来规划建设的原则,是力促耕地向规模经营集中、企业向工业园区集中、住宅向现代社区集中、人口向市区和城镇集中的努力,是以乡促城、以城带乡进而实现城乡联动、一体发展的富有晋江特色的探索。这种诉求和实践,同时也体现为推进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的努力。随着探索的深入,我们更加认识到城乡一体化不只是外在差别的缩小,更是要素的融合、产业的互补、政策的平等和待遇的一致。建市15年来,我们已经比较好地解决了要素融合和产业互补问题,并正在以基础设施城乡共享、公共服务由城及乡为切入点,努力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新格局。尤其是最近几年,我们着眼于全民共享发展成果和城镇化提质加速的需要,推行市区及城市规划区“三改一调整”,推进乡村社会结构转换;加大乡村饮用水源、食品安全、零售网络、公共交通、垃圾清运、治安监控和村建规划等公共产品供给,推进城市生活方式普及;落实“一村一大学生”计划,推进政府公共服务延伸;并实现了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最低工资标准和新型合作医疗的全市城乡一体,推进国民待遇一致。凡此种种,都体现出我们逐步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同质均等的努力。100万“新晋江人”是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的生力军。总结改革开放以来促进融合的经验,我们郑重承诺“决不让外来务工人员在晋江得不到合法劳动报酬,决不让外来务工人员在晋江得不到合法权益维护,决不让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在晋江失去接受义务教育的机会”。今年9月实施的“流动人口管理服务15条”,在就业创业、社会保险、义务教育、户籍登记、证照办理、生殖保健、预防接种、医疗互助、劳务纠纷、法律援助、急难救助以及购买经济适用房、限价房等方面实行与本地居民同等或者类似的待遇,乃至在某些环节予以优先和优惠。这种努力,仍将持之以恒地贯穿于晋江经济社会现代化的始终。
晋江建市15年的实践,是注重统筹经济社会、努力实现协调发展的实践。晋江已经于2002年率先基本实现宽裕型小康,但不均衡、不全面、低层次的状况仍未根本消除,必须更加注重统筹协调。就统筹城乡发展而言,建市15年来,晋江农业比重已经下降到3%以下,但我们并不因此忽视农业的基础地位和农村工作的重要性,而是紧密结合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农业、农民的实际,全力推动“三农”问题的逐步解决。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关键在于建立合理的城乡分配关系。近年来,我们明确提出“财政支出要向困难群众倾斜,向基层薄弱环节倾斜,向农村社会事业倾斜”,进一步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建立起比较合理的市对镇财政管理制度,既巩固了基层政权,又支持了农村发展。另一方面,通过统一城乡市场、实施培训计划、鼓励企业招工、奖励农民进厂以及为农民自主创业提供政策便利等一揽子配套措施,引导本地农村富余劳动力有序地向二、三产业转移,促进农民增收。同时,大力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建基地、创品牌,积极引导农业生产专业户建协会、搞联营,并加强农业基础设施、生态系统和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食品安全体系建设,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就统筹经济社会发展而言,建市15年来,晋江社会建设不断发展、惠及民生,关键就在于我们始终高度重视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经济政策与社会政策的关系。在初次分配领域,我们一方面实施促进充分就业和自主创业的政策,另一方面不断完善企业工资分配调控体系,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尝试建立“企业欠薪保障调剂金”制度,确保劳动报酬稳步增加。在二次分配领域,我们不仅逐年增加财政对社会事业建设的支出,而且基本实现高于财政增长。在这种积极社会政策的推动下,“双高普九”率先实现,高中阶段教育基本普及,义务教育阶段接纳11万“新晋江人”子女免费入学;城乡社会保障体系框架基本建立,覆盖面不断扩大,并按照“政府出大头、农民出小头”的思路,率先启动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试点工作,有效缓解了被征地农民的后顾之忧,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日益健全,城乡医疗卫生、防疫保健网络不断完善,农村初级保健工作全部达标;科技、文化、体育、人口和计划生育等社会事业繁荣发展、不断进步、惠及城乡。与此同时,我们高度重视慈善事业在第三次分配中的重要意义,在全国县级单位中首家成立慈善总会,充分发挥了民间慈善团体在构建社会保障体系中的补充作用。就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而言,建市15年来,正确处理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日益在晋江发展战略的实施中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尤其是最近几年,我们采取标本兼治的措施,一手抓环境污染整治、水土资源保护和生态系统建设,一手抓产业结构调整、企业布局集中和生产技术改造,努力做到清理旧帐、不增新帐,生态环境面貌得到了很大改观。
晋江建市15年的实践,是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努力转变政府职能的实践。研究“晋江模式”,不能不关注行政改革。改革开放以来,晋江经济社会的发展始终贯穿着一条政府与社会、政府与市场良性互动的线索,政府引导了社会和企业的发展,而社会和企业又推动了政府自身的改革和转型。撤县建市以后,这条线索越来越清楚、越来越明晰。特别是2002年被中央编办列为全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试点单位、2004年福建省委、省政府批准我市实施《创建公共行政体制改革试点方案》以来,晋江行政体制改革的努力进入了一个全面推进、不断深化的阶段。这个阶段改革的主题是进一步处理好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政府与公民的关系;方向是建立服务型政府;重点是以转变政府职能为核心,重组组织结构,再造工作流程,更新管理方式;途径是以行政体制改革为主导,系统跟进行政审批、财政管理、干部人事、社会保障等综合配套改革。实践证明,这次在经济基础的内在需求推动下,由上层建筑主动推行的行政体制改革,对晋江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也完全符合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加快行政体制改革的方向和措施。通过改革,服务型政府的定位进一步明确、效能进一步提高、法治进一步落实,经济调节、市场监管、公共服务、社会管理职能日益强化,不仅为经济发展营造了良好环境,而且为民生改善提供了更全面、更优质的服务。
晋江现代化建设的总体情况,洪于权常务副市长已经作了全面的介绍,我只是就其中的几个关键问题作一些归纳和概括。晋江建市15年的实践,归结起来,就是在基本实现农村工业化的基础上,推动工业化、城镇化互动共进,并朝着现代化的目标不懈努力的发展实践;是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在政府与社会、政府与市场的互动中不断促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的改革实践;是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创造作用,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搞建设,促进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成果全民共享的民生实践。
回顾晋江建市15年的实践,我们深切地感到:
推动“晋江模式”与时俱进,必须继续解放思想。我们坚信,只有无穷的实践,没有僵化的模式。在提升工业化、加快城镇化的实践中,我们也遇到过许多问题和困难。每当发展的紧要关头,我们总是以解放思想为先导,坚决破除各种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大胆探索新的发展举措、新的工作方法,不断实现自我超越,适时引导科学发展。解放思想,是“晋江模式”得以形成的重要原因,也是“晋江模式”不断发展的基本因素。
推动“晋江模式”与时俱进,必须弘扬“晋江精神”。“晋江精神”与“晋江模式”共生,也必然与“晋江模式”共进。在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各种文化相互融合的大背景下,只有与时俱进地赋予时代特征,并使之成为地方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才能使“晋江精神”代代弘扬,成为实现晋江经济社会现代化的精神动力。
推动“晋江模式”与时俱进,必须坚持科学发展。晋江经济社会发展既有优势,也有弱点。发展质量、产业结构、投资环境、城市建设、环境保护等方面都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自主创新能力不强,高新技术产业支撑力不大,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不高。只有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之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好字当头、快在其中,才能在发展中破解制约、解决问题。
推动“晋江模式”与时俱进,必须保持工作延续。我市历届领导班子较好地处理了保持工作延续与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推动战略创新的辨证关系,基于晋江的实践循序渐进、持续发展,始终做到一个声音喊到底、一以贯之做到底,不急功近利,不搞政绩工程和短期行为。一届为一届打基础,一年为一年添后劲,是晋江经济社会之所以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推动“晋江模式”与时俱进,必须深化互动创新。“晋江模式”的形成和发展,是政府与社会、政府与企业密切互动、共同创新的结果。我们始终坚持政府是服务主体、群众是创造主体、企业是市场主体的理念,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在双向互动中不断完善公共政策,引导社会和企业发展,同时稳步推进政府自身的改革和转型。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现代化是一个目标、一个过程,也是一种衡量标准。用英格尔斯的评价体系来衡量,晋江在人均GDP、城市人口比重、农业占GDP比重等关键指标上,都已达到甚至超过英格尔斯的标准。但是我们也清醒地看到,这个评价体系是上世纪60年代建立的,国际、国内形势已经发生了许多新的变化。我们认为,即使晋江在关键评价指标上已经基本达到了现代化的标准,那也是不全面、不均衡、低层次的现代化。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现代化,仍然需要付出不懈的努力。
当前,晋江的发展正处于一个深刻的转型期。无论是国际贸易形势的新变化,还是晋江资源环境的承载力,客观上都要求我市的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能不能顺利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关系到全面现代化目标的实现,关系到支撑带动海西建设作用的发挥。我们将在党的十七大精神指导下,以输不起的危机感、坐不住的紧迫感、民为本的责任感、争一流的使命感,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我们将致力于增强自主创新力,加快产业升级。强化产业创新政策引导,继续深化资本运营和品牌经营,大力发展总部经济、会展经济和物流经济,在努力促成传统制造业向先进制造业转变的同时,围绕电子信息、新型材料、装备制造等高新技术领域,培育一批成长性好、竞争力大的科技型骨干企业,延伸产业链条,形成集聚效应,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的生成,加快装备制造业基地和国家体育产业基地建设。
我们将致力于增强环境承载力,拓展发展空间。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努力构建节约型的生产模式、消费模式和城市建设模式,推动资源高效循环利用。抬高环保准入门槛,加强环境违法整治,杜绝新污染源产生。增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科学性、前瞻性、权威性,认真开展用地批后检查和闲置土地清理工作,倡导“以亩产论英雄”理念,提高土地解决集约利用水平。
我们将致力于增强城市带动力,提升城市品位。按照“一城两镇三组团”的布局,努力实现城乡规划全覆盖;树立强烈的精品意识和先进的建设理念,高标准、高质量、高品位推进城市建设;加快城中村、老城区改造和城区企业“退二进三”进程,不断整合空间资源,优化城市布局。创新城市管理模式,加大综合执法力度,提高城市管理的现代化水平。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建设,促进城市与农村互动交融、共同繁荣。
我们将致力于增强文化软实力,推动文明进步。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把大力弘扬民族精神、时代精神与弘扬发展“晋江精神”有机结合起来,不断提高公民思想道德素养。加强民主法制教育和科学普及工作,提高公民意识、科学意识和民主法制意识。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满足群众的文化和精神需求。
我们将致力于增强民生保障力,促进社会和谐。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和公益性质,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努力提高中低收入者收入水平。不断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大力发展社会福利、社会救助和慈善事业,加快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健全卫生服务和医疗保健网络,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认真落实综治、安全生产工作责任制,全力打造“平安晋江”,维护社会稳定。
我们将致力于增强政府服务力,提高服务效能。进一步深化公共行政体制改革,使政府定位更加准确、职能更加明晰;落实依法行政,规范政府权力,建设法治政府,建立简洁、高效的管理体系和快速、优质的服务环境,提高政府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能力。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晋江模式”发端于工业化,发展于城镇化,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新实践必将赋予其更深广的内涵和更强盛的生命力。我们殷切希望通过这次研讨会,能够得到更多的启迪,希望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多为我们出谋划策,帮助我们理清思路、创新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