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精彩直击  |  新闻第一波  |  幸福生活
晋江市简介
   晋江地处福建东南沿海,东濒台湾海峡,与金门、台湾隔海相望,陆域面积649平方公里,海域面积6345平方公里,海岸线长110公里,在籍人口102万,外来人口58万,旅外侨胞、港澳台同胞220多万,号称“海内外300万晋江人”。现辖13个镇、6个街道办事处、385个行政村。
幸福生活
晋江财智论坛
中国羽毛球训练晋江基地
国际鞋业博览会开幕式
凝心聚力 共创和谐 您现在的位置:凝心聚力 共创和谐
福建晋江:从满城炊烟到城市模本
中广网    2007-12-10 [打印本页] [字号   ] [关闭]
    中广网北京12月10日消息 “世界茄克之都”、“中国拉链之都”、“中国鞋都”、“中国伞都”、“中国纺织工业基地”┅┅这些年,尽管国内外许多的机构、组织在不断地给一些特别眩目的光环和荣誉,但身处东南一隅的晋江,仍然保持着一贯的低调和平静。

    从“百万农民工下晋江”的红火,到“晋江模式”确立之初的明星效应;从“品牌之都”战略构想的提出,到资本市场“晋江板块”的蓄势突破,再到“新晋江模式”的初露端倪,这些年,晋江已经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记忆。

    起步于制造,发达于制造,扬名于制造,在过去的15年里,晋江作为我国重要的制造业基地,内外兼修,狂飙突进,不仅对国际国内产业发展的矛盾与冲突一直有着清醒意识和从容应对,更主动而积极地切入对话与合作。

    建市15年来,晋江这台伟大的城市发动机一再提速,挣脱束缚,甩开羁绊,在城市发展的方方面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从一个“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乡村小镇一跃成为中国县域经济发展的城市模本。

    城市崛起

    以前的晋江什么样?有人说,“有镇无市”。在晋江的土地上行走,你永远不知道哪里是城市的中心。

    “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旧工业发展模式,令晋江城镇界线极不明朗。

    2002年的春天,晋江人喊出了“加快城市化,提升工业化,向中等城市迈进”的口号,重新规划城市,以每年百亿元的投入,开始锻造自己的城市品牌。于是,一个城市稳健而美丽的蜕变慢慢浮出水面。

    “建城、修路、整山、治水”几大举措,就像人们修建自己的家园,其结果是带来城市形象的极大提升。2006年,晋江围绕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和泉州现代化工贸港口城市大局,立足晋江城市发展特色,确立了“建设民富市强、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制造基地、商贸中心、滨海港口城市”的发展目标,并作出了“一城两镇三组团”城市布局,“把晋江全市649平方公里的陆域、110公里海岸线作为一个城来规划,加强陈埭经济重镇、安海文化古镇的规划建设,做优中心市区组团、做强产业经济组团、做美滨海宜居组团。”

    如今走在晋江罗山行政新区可以看到一片有别于青阳老城区,“新意盎然”的景象:沿着世纪大道两边,博物馆、图书馆、晋江行政中心服务大楼、房地产交易管理中心、五星级的华美大酒店构成了新区的标志性建筑群。而在不远处的华泰国际新城、兰峰城市花园、百宏等房地产项目和晋江SM国际广场、沃尔玛等,都体现着新区高起点的城市建设和不俗的生活品位。

    城镇体系规划日益完善,中心市区建设日新月异,使晋江成为闽南泉州湾地区人居环境优越的城市之一。产业布局和城镇空间的有效整合,促进了产业发展和城镇发展的结合,推动了晋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

    从“工贸结合、轻型外向、城乡一体、协调发展的珠链式侨乡城市”构想的提出,到“现代化制造基地、商贸中心、滨海港口城市”定位的明确;从“强化中心市区,建设城镇群体,完善基础设施”思路的实施,到“一城两镇三组团”开发的推进;从“奔小康、建新村”到以“百村示范、村村整治”和“百企联百村、共建新农村”为抓手全面加强农村建设——15年来,晋江不断完善城镇化的思路、深化城镇化的实践,把649平方公里土地、121公里海岸线作为一个城市整体来规划建设的原则,在海峡西岸经济区崛起战略下紧绷箭弦、暗自较量的城市赛跑中,晋江以良好的城市面貌向世人发出了信号:晋江已悄然发力,开始为未来的城市崛起囤积能量。


    产业突围

    在这15年中,晋江所做的,不仅仅是一座新城市的形象包装,其内核在于不断深化经济由量到质的转变,推进产业升级和城市升级,从而提升城市的承载力、聚集力和服务力。

    进入新世纪,由于土地、资源、环境等各方面因素的牵制,晋江制造业的发展,在依旧繁荣的背后,逐渐显露出越来越大的忧患:凭成本优势抢占了较大市场份额,但却面临被锁定在低成本、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的传统发展模式上的危险。

    压力唤醒了这座城市的自觉,一场产业升级脱胎换骨的裂变在同时进行。

    泉州市委常委、晋江市委书记杨益民不放过任何一个机会阐释同一个观点:晋江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刻不容缓,而这种转变的关键在于能否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在他眼里,作为海峡西岸经济区排头兵的晋江,在未来经济发展格局中,科技创新,集约化发展才是实现经济提速的硬道理。

    创新热浪在晋江企业间涌动。作为旅游鞋国家产品标准的起草修订者之一的安踏集团近年来每年用于技术研发的资费达2000万元,公司在北京、广州等地建立了自己的产品研发设计中心,到目前为止,其独创了“芯技术”等专利37项。世界排名第二的浔兴拉链则拥有全国拉链技术开发中心。年产300万把雨伞行销全球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梅花伞业有我国唯一的晴雨伞专业科技中心。

    类似的企业技术研发中心在晋江层出不穷。数据显示,目前,晋江全市121家产值上亿元的制造业企业均建有自己的研发中心。晋江企业通过自主开发与引进、消化、吸收相合的路子,积极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改造传统产业,大力提高创新能力。

    2007年7月10日,安踏体育登陆香港股市。9月25日,梅花伞在深交所上市。至此,晋江上市企业数量已达9家,晋江打造资本板块的战略决策又取得了新突破。

    企业的改制上市直接推动了区域产业升级优化。上市企业通过募集资金投建新项目,进一步延伸了产业链,催生带动了一大批与之相配套的中小企业共同发展,巩固了晋江市产业集群的优势地位,进一步提升了区域经济整体竞争力。有数据显示,今年晋江小规模纳税人数量快速上升,主要原因是一些上市公司的规范管理带动了一大批配套中小企业的诚信纳税、规范经营。

    民生和谐

    15年,成就了一座新城;15年,晋江缔造了一个城市发展的新时代。晋江的市民一起分享着这座城市的光荣和梦想,并用自己独特的城市语言来阐释。

    民生保障一直是晋江市委、市政府力推的重要工作。“民生为本,民心是根”市委书记杨益民坦言,百姓幸福才是政府最大的政绩。这位睿智的城市掌门人,上任伊始便饱含创业的激情和运营城市的理性带领晋江人一起去圆心中的“幸福之梦”。

    1998年开始在福建省率先实行城乡一体的低保,2006年在福建省率先实行城乡一体的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几年来,晋江在民生工程、社会保障等方面投入大量资金,不遗余力,成效显著。

    家住西滨镇跃进村的张桂林老人现在过得可开心了,每月能按时领到足额的退休金,看病有医保,过去他居住的地方脏乱差,现在门前路面硬化了,小巷的街灯亮起来了,垃圾池建起来了,家门口就是东山公园,出门不远就是步行街广场,老人经常来到这里休闲,沐浴冬日的阳光,好不惬意。

    灵源街道灵水社区吴老先生的妻子去年因患心血管动脉扩张去世,住院期间花费的治疗费用近20万元。因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得以补偿3万多元。“我们个人只拿出20元,却换回了3万多元”,虽然补偿的比例并不高,但吴老先生仍然很满意。

    晋江市的统计资料显示,目前,晋江市城乡低保对象共7836户21086人,占全市总人口的2%%左右,全年投入保障金2384万元;2006年晋江市全市19个镇(街道)分三个批次推行“新农合”, 2006年总参合人数达77.73万人,参合率达到80.78%。

    数据背后,是晋江为改善居民生活条件所做的不懈努力,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地政府执政能力的提高。美丽的城市和富足的生活,在未来的十五年里,晋江或将带给人民另一个更加富足康乐的新城。(来源:中国经济网 记者石伟 吴陆牧)

    
来源:中国经济网    责编:王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