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长、同志们:
我叫徐昌健,现任兰州军区联勤部政治部副主任。黎秀芳同志是军区部队医疗卫生战线上的一面旗帜。她的先进事迹广为传颂、可歌可泣,激励和鼓舞着一代又一代的官兵。她用坚定的理想信念、执著的事业追求和高尚的人生情操,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对党、对祖国、对人民的无限挚爱和忠诚,在我们心中铸起了不朽的丰碑。
黎秀芳同志祖籍湖南湘潭,1917年3月出生于江苏南京,1949年8月参加革命工作, 1978年9月入党。1995年12月评定为专业技术一级,2002年9月晋升为文职特级,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她曾经担任过西北军区第一陆军医院高级护士学校校长,兰州军区总医院附设护校校长、兰州军区军医学校副校长、兰州军区兰州总医院专家组成员等职,是享誉国内外的著名护理专家,我军首位“南丁格尔奖”获得者。2007年7月9日,黎秀芳同志在军区兰州总医院逝世,走完了91个春秋的生命历程。
黎秀芳同志逝世后,数以千计的人从全国各地、异国他乡赶来,向她作最后告别。他们中有敬重黎秀芳的将军和中科院院士,有对恩师感念不尽的学生,还有深受她的事迹感召的部队官兵和人民群众。兰州市社会福利院的10多名孩子深深鞠躬,一声声呼唤着曾经救助过他们的黎奶奶。兰州市40万中小学生新学期开学的第一堂课,就是学习黎奶奶的先进事迹。西北五省(区)主流媒体派出最强阵容,对黎秀芳的先进事迹进行了持续报道,激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黎秀芳同志为理想信念不懈地追求了一生,奋斗了一生,她的生命象高天云霞,精神如松柏长青,永远留在了人们心中。
坚定的理想信念犹如航标和灯塔,指引着黎秀芳毕生追求真理,追求光明。黎秀芳逝世后,我们整理她的遗物时发现,她家里没有一样值钱的东西,她一生不藏金不藏银,却在柜子里珍藏了一份份入党申请书,在场的人无不为她这种坚定的理想信念所震撼。
黎秀芳是一位国民党中将的女儿。她的父亲黎离尘先生曾在国民党“励志社”任职。早年的黎秀芳,亲身感受到旧社会的满目疮痍和旧政权的黑暗腐败,在心灵深处埋下了寻求光明、探索真理的种子。1936年春天,黎秀芳怀着“医学救国”的志向,违背父亲的意愿,报考了南京国立中央高级护士学校。抗战爆发后,她边读书边赴战地救护抗日伤员。
1938年,她在长沙湘雅医学院聆听了共产党人吴玉章“到西北去,到延安去,保卫我们的大后方”的演讲后,感到中国共产党是真心抗日、拯救民族的党。从此,她的人生之路,被共产党人点燃的明灯照亮。后来,她收到当年的老师夏德贞的信,知道西北需要护理人才,便不顾家人反对,和同学张开秀等人一道,义无反顾地来到了兰州,参与筹建国立中央医院附设高级护校并担任校长。兰州解放后,我们党继续留任她担任护士学校校长,党的信任使她倍受感动。兰州解放初期食品短缺,当她看到解放军自己吃粗粮,却把大米、白面送给医院的知识分子和伤病员时,她心中更是充满了对共产党和人民军队的敬仰之情。
1950年,对黎秀芳来说,是一个具有特别意义的年份。这一年,她到北京参加第一届全国卫生会议,受到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此后不久,彭德怀、贺龙等领导同志到护校视察,当得知她因家庭出身问题不好意思申请入党时,彭总鼓励她说:“我们党讲成份但不唯成份,重在个人表现。只要你积极要求进步,党是欢迎的”;年底,黎秀芳在北京参加一个表彰大会时,见到了敬爱的周总理,总理握着她的手亲切地说:“你还在西北工作吗?西北需要人。”领袖的亲切关怀,激励着黎秀芳坚定了一生跟党走的信念。她郑重地向党组织递交了第一份入党申请书。
然而,由于家庭背景和海外关系,黎秀芳的入党之路走得漫长而艰辛。在历次政治运动中,她蒙受冤屈,遭受迫害,但对党的信仰始终没有动摇过,一次次地向党组织表达入党的愿望,先后递交了6份入党申请书。1978年9月3日,黎秀芳入党的夙愿终于实现了。 为了这一天,她苦苦追求了26年,期盼了26年,奋斗了26年!站在鲜红的党旗下,61岁的黎秀芳满怀深情地说:“生我是娘,教我是党,我最大的愿望是加入中国共产党。”入党后的黎秀芳,更加努力地工作,全身心投入党的事业。
80年代,她从领导岗位退居二线,依然不忘履行党员义务,在做好护理专业工作的同时,还到全国各地为部队、医院和学校作过上百场报告,用亲身经历引导和激励青年一代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晚年,病重在床的黎秀芳,还和护士一起学习党的创新理论,听她们唱“八荣八耻”歌,心中充满了对党的无限深情。
坚定的理想信念焕发的精神动力,支撑着黎秀芳毕生追求科学,追求事业。黎秀芳怀着对党的深厚感情,全身心地投入党的护理事业,用事业上的辉煌成就报答党的关怀和培养。
新中国成立初期,护理工作中的错漏十分严重,很多病人的生命健康得不到有效的保障。为了改变这种状况,黎秀芳经常呆在临床一线,深入调查研究,反复论证实践,经过四年多的探索总结,创造性地提出了“三级护理”、“三查七对”、“对抄勾对”等护理操作规程,开创了我国科学护理的先河。这套制度一提出,就在全国乃至世界护理界引起轰动,很快在全军、全国推广,并沿用至今。
作为一名护理教育家,黎秀芳一生桃李满天下,很多学生现在已成为护理界的知名专家和骨干。为了激励护校学员和护士更加热爱护理工作,1986年她与好友张开秀共同写下《联合言志书》,将两人全部积蓄共4万元,捐赠兰州军区,设立奖励护校优秀学员和医院优秀护士基金;作为全军护理专业组组长,为解决“重医疗轻护理”的问题,她积极向总部献计献策,对全军护理队伍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作为著名的护理学专家,她兼任《中华护理》等五种专业杂志的副主编或编委,在全国13个护理学术团体担任领导职务,积极参与护理学术研究,不遗余力地推进护理事业的发展进步。
为了护理事业,她牺牲了青春年华,在大西北一干就是66年;为了护理事业,她牺牲了爱情婚姻,选择了一辈子独身;为了护理事业,她牺牲了亲情家庭,孤身一人留在了国内。她这种自我牺牲、无私奉献的精神,感人至深,值得我们永远学习!
坚定的理想信念升华为高尚的道德情操,激励着黎秀芳毕生追求大爱、追求至美。高尚的人生情操,是黎秀芳坚定理想信念的内在反映。黎秀芳的一生饱经沧桑,历经坎坷,但她始终对祖国抱有赤子之情,对人民充满关爱之心,把无私的大爱奉献给社会,把人生的至美展示给他人。
黎秀芳同志一生未婚,她始终把学生当子女,把慈母般的爱播撒在学生的心头。有一年春节前夕,护士长邹美芬的母亲去世,全家人沉浸在悲痛之中。大年三十晚上,黎秀芳按照乡俗,精心做了由十二种佳肴配成的“平安菜”,亲自送到邹美芬家。门一开,邹美芬看着慈母般的老校长,一股暖流涌上心头,不由地流下了热泪。黎秀芳的学生个个亲近她,人人敬仰她。她八十大寿那天,学生们赠送了一块“吾爱我师”的牌匾。将它挂在黎秀芳家中最醒目的位置,深切表达对恩师的感激之情。
黎秀芳独身一人,她始终把部队当自己的家。从加入人民军队的那天起,黎秀芳始终有很强的主人翁意识。她一生简朴,却为部队医护事业慷慨奉献。临终前,她郑重留下遗言,用平生积攒的80万元设立“为兵服务奖励基金”。黎秀芳在国内没有亲属,她始终把人民群众当作自己的亲人。她经常教育医护人员体谅患者疾苦,不开大处方,不收昧心钱,像亲人一样体贴爱护患者。一次,她在甘肃会宁农村巡诊时,看到一位产妇生产后没有衣物包裹小孩。当即把自己的床单撕去一半,送给这对贫困的母子。
黎秀芳为祖国护理事业付出了毕生心血,党和人民没有忘记她。她曾先后受到党的三代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分别被西北野战军、兰州军区授予“甲等工作模范”、“模范护理专家”荣誉称号,被国家卫生部表彰为“全国模范护士”,总后勤部卫生部、兰州军区党委、兰州军区联勤部党委先后作出了向黎秀芳同志学习的《决定》。
黎秀芳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世界没有忘记她。1997年,黎秀芳荣获第36届“南丁格尔奖”;2000年,参加香港第三届全球华人医学大会并获得“医坛杰出人物奖”;2001年,被香港国际医学科学院授予“国际医学成就奖”。
在生命的最后时刻,黎秀芳同志向组织提出的唯一请求是:“我死后,请把党旗盖在我身上,我要永远和党在一起。”这位为崇高理想信念奋斗终生的老人,就是这样怀着对党、对祖国、对人民的无限忠诚与眷恋,走完了自己的人生历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