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特别报道  |  黎秀芳简介  |  生平事迹展  |  事迹报告  |  学习心得
黎秀芳简介
   黎秀芳,女,汉族,祖籍湖南湘潭,1917年3月出生。1936年8月考入南京中央高级护士学校。1941年来到兰州中央医院工作,先后担任护士长、护理部副主任等职。1947年,黎秀芳参与筹建西北第一所护士学校——兰州中央医院附设高级护士学校,后担任该校校长。新中国成立后,历任西北军区第一陆军医院附设护士学校校长、兰州军区卫生学校副校长、兰州军区军医学校训练部副部长、中华护理学会副理事长、护理教育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黎秀芳是我国著名护理专家、全军首位“南丁格尔奖”获得者、兰州军区兰州总医院专家组成员,2007年7月9日因病逝世,享年91岁。
>>>详细
生平事迹展
少年之梦
事迹报告 您现在的位置:事迹报告
家人的骄傲
中广网    2007-09-28 [打印本页] [字号   ] [关闭]
   

各位先生、女士:

    大家好!我是黎秀芳的侄女。当初,因为爷爷思念女儿心切,取“芬芳”之意,为我起名黎烈芬。小时候,从长辈无尽的思念中,我知道海峡这边还有一个姑姑。几次短暂相聚,我了解了姑姑了不起的一生。姑姑一生远离家人,用全部生命投入自己的事业。姑姑,我为您骄傲。

    姑姑从19岁离开家,在长达70余年的岁月里,与家人团聚的时间,加起来还不到一年。其实,按我们家的条件,姑姑是有机会留在父母身边的,我爷爷也替她作过安排,但姑姑总是坚持自己的选择。
 
    1941年底,为了投身建设抗战大后方的工作,已经在中央高级护士学校留校任教的姑姑,与同学一起奔赴大西北。当她们绕道重庆准备到兰州时,姑姑被我爷爷暂时留了下来,照顾病重的奶奶。期间,她多次要求到西北去,爷爷再三劝她说:“西北很苦,到时想回来,哭都来不及。”但是她没有听爷爷的话,悄悄搭乘一架便道飞机飞到兰州。

   
    到了1948年,爷爷连着发了几封信,催姑姑回家,可是左等右盼,不见姑姑的音信。爷爷就派人拿着买好的机票,直接来兰州接人,但是姑姑还是没回来。没办法,爷爷就亲自到兰州接她。经过3天的劝说,也没能把她带走。后来的事实证明,姑姑的这个重大抉择是正确的,中国共产党不仅接纳了她,还重用了她。姑姑被任命为西北野战军第一医院附设高级护士学校校长。由于工作努力,她还多次受到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中央领导人的接见。

   
    我认为姑姑的成就,源于她对中国共产党的忠诚,对祖国永恒的爱。回忆这些往事,唯一让姑姑感到无法弥补的是,她怎么也没有想到,与父亲兰州分手,竟成了永别。1969年,我爷爷去世时,反复对家人讲的最后一句话是,“要找到秀芳,接她回家。” 

    1992年,奶奶过世,姑姑去台湾送别奶奶,祭扫爷爷的墓。姑姑跪在爷爷墓前,说:“阿爹,我来了。”这是她们父女分别近半个世纪后,说的唯一一句话,是姑姑对爷爷的思念和内疚,可爷爷听不见了。此后每次通话,姑姑总说,“要照顾好爸爸!”寄托着她对爷爷的补偿。

    2000年9月,我第一次踏上祖国的土地。与姑姑相处短短4天时间,我们姑侄每天都有说不完的话。她高兴得像个小女孩,不时替我倒水、帮我揉肩。夜深了,我们的话还说不够。恋家是每个人最朴素的情感,姑姑也不例外。她依恋父母亲人,深爱自己的家。今年7月9号,姑姑在弥留之际,一遍遍地喊着:“阿爹、阿妈,我要回家,我要回家!”这是对爱的呼唤。一切大爱都源于对家、对父母、对亲人的爱,都是这一朴素情感的升华。

    姑姑是家中长女,她小的时候,我们家境不很好,她就像个小大人,主动干家务,照顾弟弟妹妹。由于家里的拖累,姑姑直到11岁才上学。每当我爸爸讲起这些往事,总有讲不完的温馨话、道不尽的姐弟情。每次讲到姑姑与爷爷的父女情深时,总止不住老泪纵横。

   
     2005年姑姑病重那次,已经80多岁高龄的爸爸,执意回来看望他的姐姐。病床前,神志不清的姑姑,把我爸爸当成了爷爷,说:“阿爹,我给你做饭,给你做饭!”姑姑去世后,按照她生前遗愿,我和爸爸用一个精制的小瓶儿,带着姑姑的部分骨灰,把她安放在爷爷墓旁,让姑姑的在天之灵得到一些长辈的呵护,享受一些父母的疼爱。

    护理事业是姑姑溶入生命的追求。我的妈妈和二姑姑,当年是秀芳姑姑的学妹。每当忆起姑姑,言语之间总是充满着敬佩。姑姑爱上护理事业,源于我们家早年那段令家人刻骨铭心的岁月。

   
     短短5年中,3位亲人因缺乏科学的医护相继去世,眼睁睁地看着亲人经受病痛折磨,看着病魔无情地夺走一个个亲人的生命,幼小的秀芳姑姑,一次次哭干了眼泪、喊哑了嗓子。每当追忆起那段岁月,姑姑总在念叨,要是当时有好的医护,他们就不会那样痛苦地死去。所以,姑姑后来没有接受爷爷让她学法律的想法,而是执意报考了南京高级护士学校。

   
    上护校时,姑姑学习很刻苦,成绩在班上名列前茅。有一次上动物实验课,要解剖小青蛙,她不小心将输尿管割破了,老师只给了她70分。她很难过。此后,她常常一个人钻进解剖室,反复练习。她从护校毕业时,获得优秀成绩奖,并留校任教。姑姑对护理事业的热爱,几乎到了痴迷的程度。

   
    1981年,姑姑到美国探亲,这是她与家人离别34年后的第一次团聚。知道姑姑要来美国,家里人都很兴奋。接她那天,能去的人都去了。大家准备了一肚子的话要跟她说,预定了观光日程要陪她玩儿。谁知姑姑无心观光旅游,而是把更多的时间用于考察美国各地的护理事业。那段时间,她白天到医院、学校参观学习,晚上整理笔记。记得她先后参观了美国的6所医院、3所护士大学、两所普通大学和小学。

     姑姑回国前,我80多岁的奶奶,再三劝她留在美国共度晚年,但姑姑决意要走。我们年轻小辈,看得出姑姑的一生志向,也只能放下心中的不舍,敬佩并祝福她踏上回国的路。送她那天,在机场的天桥上,姑姑停足回首,同我们挥手告别,尽管相距很远,仍可感觉她眼中泪光闪烁!此番景象,几十年来,在我的脑海里挥之不去。

    姑姑对护理事业孜孜以求的精神,影响了我们家族每个成员。我二姑姑上护士学校,是受了她的带动;我爸爸娶了学护理的妈妈,也是秀芳姑姑的影响。姑姑毕生从事临床护理和护理教学工作,长期养成的职业习惯,已深深地溶入血液、渗入骨髓,话不出三句必然讲到护理。因为秀芳姑姑,家里人也养成了一个习惯,不管是不是从事护理工作,大家都对护理方面的事特别留意。因为每次与姑姑通话,她都要询问这方面的情况,只要谈话涉及到护理,姑姑就特别高兴。

   
    记得2004年,姑姑病得很重,我回国看望她。病情好转后,她便在家里与我闲话家常,没谈几句,她又讲开了护理。言谈中,她说我这也不对、那也错了,当时我明知这是她的职业习惯,故意向她使小性子,不高兴地说“我不来了”。没想到,她记住了这句话。送我走时,她吃力地下了楼,我不让她送我去机场。她对我说:“对不起,不要不来!”我哽咽了,抱住她说:“我会来的!”

    姑姑把她的一生都献给了护理事业。她说,护理领域不仅在病房,也在社会;护理对象不仅是病人,也是常人。细细品味姑姑的话,我感到这是对护理理念的升华,是人道主义精神在护理领域的表现,是博大爱心的生动体现。她曾对我说,没有家庭的束缚、分神,比较好做事,所以她一辈子不结婚。

   
    姑姑的晚年生活,是我们家人最大的牵挂。姑姑终身未婚,无儿无女,作为她的晚辈,我们有责任和义务,赡养可亲可敬的姑姑。所以,每次与姑姑通电话,大家都很关心她的生活和健康。可她不爱谈论自己的健康状况。即使生病了,也从不告诉我们,除非躺下了,被人看出来了。

   
    后来,亲历了姑姑几次重病过程,全家人对姑姑的晚年很放心。因为,姑姑有一个最温馨的家,这就是祖国;姑姑有一个最坚实的依靠,这就是中国共产党组织;姑姑有一群胜似儿女的亲人,这就是像她那样热爱护理事业的人们。

    2004年9月,姑姑告诉我,她差点没了,多亏医院全力抢救。姑姑一生播撒爱心,用全部生命推动护理事业,护理也维系了她最后几年的生命,给了她最幸福的晚年。

   
    7月13日送走姑姑后,我本能地又来到她生前居所,总觉得姑姑还活着,她在家里等着我。居所里,看着姑姑生前喜爱的花草,抚摸着姑姑生前用过的家具,感受着姑姑生前留下的气息,我才真切地感到姑姑走了,永远地走了。

    我久久站在姑姑受到江泽民先生接见的那幅照片前,请陪同的人替我拍了张合影,因为这照片是姑姑授领南丁格尔奖时照下的,里面凝聚着姑姑的精神和荣耀。还经许可,我取走了姑姑书架上《白求恩精神永放光芒》一书,我要把姑姑的精神带回家,作为传家之宝,一代一代传下去。

            
来源:中国广播网    责编:张雅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