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特别报道  |  黎秀芳简介  |  生平事迹展  |  事迹报告  |  学习心得
黎秀芳简介
   黎秀芳,女,汉族,祖籍湖南湘潭,1917年3月出生。1936年8月考入南京中央高级护士学校。1941年来到兰州中央医院工作,先后担任护士长、护理部副主任等职。1947年,黎秀芳参与筹建西北第一所护士学校——兰州中央医院附设高级护士学校,后担任该校校长。新中国成立后,历任西北军区第一陆军医院附设护士学校校长、兰州军区卫生学校副校长、兰州军区军医学校训练部副部长、中华护理学会副理事长、护理教育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黎秀芳是我国著名护理专家、全军首位“南丁格尔奖”获得者、兰州军区兰州总医院专家组成员,2007年7月9日因病逝世,享年91岁。
>>>详细
生平事迹展
少年之梦
事迹报告 您现在的位置:事迹报告
护士的妈妈
中广网    2007-09-28 [打印本页] [字号   ] [关闭]
   

 各位领导、同志们:

    从当护士的那天起,黎校长就是我们心中最敬仰的师长和前辈。特别是近十几年来,我们一直陪伴着她的晚年生活,陪伴着她走完生命的最后岁月。她用母亲般的情怀,悉心培育了我们一代又一代年轻护士。现在,每当想起校长,我们总是话未说、泪先流。校长虽然终身未婚,但在我们护士心中,她永远是亲爱的妈妈。

    1988年,黎校长来到我们医院工作,担任专家组成员。当时她已年愈古稀,依然为护理事业奔忙。校长刚到医院工作不久,我就听过她的课。记得那一课,讲的是《护士的素质》。校长以她几十年的亲身经历和体会,教诲我们:“护士就是没有翅膀的天使,就是真善美的化身。思想美才能热爱护理工作,心灵美才能护理好病人,仪表美才符合护士的职业要求。”从护士要有爱心,到更新护理理念,再到护士的外在形象,校长一讲就是3个多小时。

   
    当讲到护士的仪表美时,她越讲越兴奋,走下讲台为我们作示范。她面带微笑,迈着轻盈的步子,像天使一样走来。我们越听越入迷,越看越敬仰。当时,我虽然已经做了几年护理工作,但听了这一课,才真正理解了护士职业的丰富内涵。那时,校长还担任着全军护理专业组的顾问,经常到全国各地的学校、医院讲学,整天忙个不停。每逢培训新护士和“5?12”护士节,校长总会主动请求,给护士们讲课、作报告。

   
    1997年,校长荣获南丁格尔奖后,邀请她讲学的信函雪片般飞来。只要让她讲护理,不管路途多么遥远,不管工作多么繁忙,她从不推辞。随着时间的推移,校长的身体时好时差,实在顶不住了,就到我们干部病房做些简单的治疗。大家都劝她多休息休息,可她总说:“我的事还没做完,等忙完了这阵儿再说吧。”

  
      2000年12月,校长去香港参加华人医学大会。她提前3天赶到广州,应邀给珠江医院、广州军区总医院等4家医院作报告。在香港领完奖后,她又参观走访了多家医院、护校,回到兰州后,顾不上休息,连夜整理参观体会,及时给我们讲香港的先进护理理念和经验。校长就是这样,整天奔忙在护理教育上,在她心里,护理工作比生命还重要,她把培养护士看作永远放不下的责任!

    2004年4月,无情的病魔再次向年近九旬的校长袭来,她的白细胞不到200,免疫力越来越低,生命危在旦夕。医院为她紧急开设了无菌病房,成立了特护小组。经过10多天的全力抢救,她的病情才得到了控制。按说这下她就该安心休养了,谁知病成那样的她,仍然不忘对护士的教育培养。有天晚上,护士小王上特护,见校长睡着了,就悄悄地在一边写起了护理日记。校长醒来发现后,对小王说:“病人睡着了也会有病情变化。作为特护,应该时刻注意观察病人。” 有一次,护士小苗为她输液时,扎完针转身就走,校长叫住她说:“给病人输液,要观察病人的反应,问问病人的感受,不能扎上针就走。”校长就是这样,躺在病床上,心里想的还是护理事业,还是我们的成长。

   
     随着病情的好转,校长可以下床走动了,每天都到各个病房、各个角落转一转、看一看。有一天,我们刚做完晨间护理、准备交班时,校长就向我们指出了她发现的问题,还把我们带到病房,当场做了示范,要求我们拉开窗帘时,要避免病人受到强光刺激;为病人倒水,要把水杯放在病人顺手处;病房通风,要等患者离开病房时进行。讲完这些,校长又指着一位病人说,她的病号服皱皱巴巴,要及时更换。当看到一位病人枕着两个枕头,她摸了摸,对我们说:“枕得太高了,又这么硬,时间长了,病人会不舒服的。”说完,她就亲自将一个枕头从病人头下取了出来。当时,我的脸一下就红了。

   
    说实话,刚开始,我们对校长的这些做法不太理解,甚至嫌她有点唠叨,每次见她都有点紧张,特别害怕她给我们挑毛病。时间一长,我们才悟出了她对病人的那份爱心,对培养我们护士的那份苦心。渐渐地,我们也越来越亲近她,越来越乐意接受她的教导。现在,校长走了,大家的心里反而空落落的。每次交班,我们还是习惯性地等一等校长;每次走过她住过的病房,也总是不由自主地要看上一眼。但校长却永远离开了我们。

    校长是个不知疲倦的人,她的心思全部用在了工作上。从1983年起,校长就兼任着《中华护理》、《人民军医》等5种杂志的编委。每次编辑部寄来稿件,她都要认真阅读修改。即使病重期间,也经常让护士扶她坐起来,吃力地修改稿件。实在坚持不住,就让护士念给她听,记下她的修改意见。护理部主任王新看着校长虚弱的身体,实在不忍,就瞒着校长恳求杂志社中断给她寄稿。校长见好长时间没有稿子,一再让我们打电话催问。王主任实在没办法,只好又让杂志社给她继续寄稿。拿到稿件后,校长兴奋得像小孩一样,高兴地对我们说:“你们看,杂志社还没有忘记我这个编委。”言者高兴,听者心酸。至今,我们怎么也忘不了这段感人的情景。

    校长对我们护士就像对自己的女儿一样,总希望我们有所作为。她经常指导我们结合临床实践,仔细观察治疗过程,准确记录相关数据,撰写护理论文,还一字一句地审阅、修改我们的稿件。1994年6月,护士冯燕梅被组织选派到新加坡学习。校长听说后非常高兴,把她叫到家里,千叮咛、万嘱咐,要她把国外先进的护理理念和护理技术学回来,在医院开花结果。末了,校长还特意把自己出国探亲仅剩的50美元,塞进小冯的口袋。小冯在外学习期间,校长还专门给她写信,鼓励她珍惜机会,学有所成。

  
      1997年,校长获得了南丁格尔奖,高兴地送给我们每个护士长一件精美的纪念品,勉励我们弘扬“人道、博爱、奉献”的南丁格尔精神,共同把护理事业的火炬传承下去。2005年我被评为“全国巾帼建功标兵”。正在病房住院的校长,得知这一消息,马上给我打来电话,向我表示祝贺。我一回到科室,她就把一部《护理管理学》送给我,还送给我一张她在书房读书时的照片,并题词签名,鼓励我继续努力,当好护理管理者。这是一张她晚年最满意的照片。照片中的校长目光炯炯,神采奕奕,显得那么和蔼可亲。现在,每当我捧起这张照片,总能感到她的殷殷真情和亲切鼓励!

    2007年7月9日,校长安详地走了。她把全部的爱留给了我们。校长刚去世的那几天,我们全院的护士长每天轮流来到她的灵堂前,自发地为她守灵,都想最后再陪陪她老人家。安葬校长的前一天,我们按照她家人的请求,含泪为她特制了一个小巧玲珑的骨灰盒,送她的部分骨灰去台湾,陪伴她的父母。为了这个骨灰盒,我们跑了一家又一家商场,终于挑选了一个精莹剔透的水晶瓶。在给水晶瓶装饰红丝带时,我们就像在为出远门的妈妈梳洗打扮一样,一边细心地缠绕,一边在心中默默地呼唤:校长,护士的妈妈,您一路走好!

    
来源:中国广播网    责编:张雅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