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特别报道  |  黎秀芳简介  |  生平事迹展  |  事迹报告  |  学习心得
黎秀芳简介
   黎秀芳,女,汉族,祖籍湖南湘潭,1917年3月出生。1936年8月考入南京中央高级护士学校。1941年来到兰州中央医院工作,先后担任护士长、护理部副主任等职。1947年,黎秀芳参与筹建西北第一所护士学校——兰州中央医院附设高级护士学校,后担任该校校长。新中国成立后,历任西北军区第一陆军医院附设护士学校校长、兰州军区卫生学校副校长、兰州军区军医学校训练部副部长、中华护理学会副理事长、护理教育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黎秀芳是我国著名护理专家、全军首位“南丁格尔奖”获得者、兰州军区兰州总医院专家组成员,2007年7月9日因病逝世,享年91岁。
>>>详细
生平事迹展
少年之梦
事迹报告 您现在的位置:事迹报告
珍贵的遗嘱
中广网    2007-09-28 [打印本页] [字号   ] [关闭]
   

各位首长、同志们:

    我叫雷波,现任兰州军区兰州总医院政治部政治协理员。在黎秀芳同志生命的最后时刻,我有幸帮她整理了临终遗嘱,亲眼见证了她老人家爱党爱国爱人民的坚定信念和博大胸怀。斯人已逝,英魂永存。黎秀芳老人走了,带着近一个世纪的风霜雨雪,带着她坚毅安祥的微笑和无比深情的眷恋走了。但这份震撼人心的遗嘱,却是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

    我和黎老是在1997年初认识的。当时,我刚调到医院工作不久,领导便派我去帮助黎老整理申报“南丁格尔奖”的有关材料。那时,我才知道黎老是一个在全军全国有很大影响的老先进、老典型。与她初次见面,感到她平易近人、和蔼可亲。此后,我和黎老的交往渐渐多了起来,彼此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2004年6月15日,我到病房看望生病住院的黎老,她第一次提出让我帮她整理遗嘱。当时,她刚从一场大病中被抢救过来,身体还没有完全康复。她对我说:“小雷啊,我已经老了,人总是要死的。我身边没有一个亲人,不能把麻烦留给组织来处理。你帮我写份遗嘱吧!我没有什么值钱的东西,想把平时的积蓄都捐给组织。”听了黎老的话,我既震惊又感动。黎老的家底我是清楚的,那些积蓄都是她平时省吃俭用抠出来的。

   
    多少年了,她用的是50年代的旧家具,铺的是补了又补的旧被褥,端的是又土又粗的老瓷碗,就连微波炉拆下的包装箱,她也凑合着当了“碗柜”。她的学生给你买了一双皮鞋,让她把那双穿了十年的旧鞋扔了,她却笑呵呵地说:“留着,下雨时还可以穿。”她你对自己这么吝啬,这么苛刻,但对他人、对社会却那么慷慨、那么大方。

   
     有一年,她听到病残儿童的生活状况,一次就拿出10万元捐给了兰州市儿童福利院。她老家在南京夫子庙有二十多间房产,落实政策时,政府要归还给她家,但当她看到老房子里住满了居民时,不忍心让他们搬迁,便说服家人放弃了这份房产。想到这些,我对黎老说,你这一捐可就什么都没了。黎老说:“我快90岁了,党和人民给我的够多了,我还要啥?”

    那段时间,我经常去病房看望黎老。每次去,她和许多普通的老人一样,总喜欢给我讲她过去的事。黎老的人生经历如同一本厚重的书,让我一生品读不完。也就是在那段时间,我才知道在20年前,黎老就曾立过一份遗嘱。那是她和著名护理专家张开秀共同写下的。

    张开秀是黎老在南京中央高级护士学校的同学。早在1941年,她俩就抱着共同的理想和志向,一同来到兰州,在大西北一起生活战斗了50年,情同手足,亲如姐妹。1986年,黎老与病危中的张开秀共同写下了《联合志言书》,将全部存款和国库券共四万元,捐给了兰州军区,设立了奖励护校优秀毕业生和医院优秀护士的基金,定名为“双秀奖”。那时,她俩的月工资加起来还不到一千元啊! 

    2005年1月,黎老的病情再次恶化,生命危在旦夕。一天,她断断续续地对我说:“小雷,我不行了,快把我的遗嘱整理好。”看着老人殷切的目光,我心里一阵酸楚。回到宿舍,我辗转反侧,一夜无眠,脑海里时时回响着黎老的叮咛,她老人家一生弘扬南丁格尔精神、追求护理事业的一幕幕情景,在我眼前浮现。凌晨两点,我按捺不住内心的冲动,连夜整理出了遗嘱。第二天一大早,我来到病房,逐字逐句地念给黎老听。当时,黎老的精神已极度衰弱。听我念完后,她闭着眼睛,似乎在若有所思地想着什么,但又一句话也没讲。

    一天上午,我突然接到护士打来的电话,说黎老要见我。我匆匆来到病房,只见黎老静静地躺在床上,呼吸如游丝般微弱。我来到床前,她睁开眼看了我一下,示意我坐在她身旁。像往常一样,我向她问好,但她好像没有听到一样,神情显得很严肃。过了一会,她才吃力地对我说:“小雷,谢谢你帮了我。但你对我还是不了解啊。”听了黎老的话,我有些纳闷。只见她轻轻地叹了一口气,继续说:“小雷啊,我这一生,念念不忘的是党的培养,你给我写的遗嘱上,怎么把这么重要的内容给忘了呢?”听了这些话,我受到了极大的震憾,深感羞愧。我握住黎老的手泣不成声地说:“黎老,对不起!你放心,我重写,重写!”

    在这之后,一连许多天,我的心情都难以平静。我深深感到,这不是在整理一份普通的遗嘱,而是在代表一位世纪老人,向党、祖国和人民表达最后的挚爱和忠诚。我把自己关进房子,再次翻阅了有关黎老生平事迹的大量资料。她老人家一辈子铁心跟党走,一辈子献身护理事业,一辈子用爱心回报社会的崇高品质和精神,深深感动了我。我字斟句酌,按照黎老的心愿,再次修改了遗嘱。2005年10月19日上午11时,黎老在这份遗嘱上郑重地签下了她的名字。

    现在,让我们再次共同感受黎老那崇高的人生境界吧。

    “我一生崇尚护理先驱南丁格尔,倾心致力于护理教育及管理,躬身耕耘六十载。效仿先贤,专注护理,我亦终身未婚,宗亲均居海外,膝下无一儿女,孑然一身,了无牵挂。生老壮死,乃自然法则,我已年届耄耋,去日不多,皆无怨无悔。我为党没做多大贡献,为念念不忘党的关怀和培养,当以护理未来为己任,不遗余力,谋求发展,弘扬人道,激励创新。要把永不熄灭的火炬一代一代传下去。故在我下世后,遂将平生所有积蓄全部捐赠医院,用于为部队伤病员服务。以绵薄之力,献仁爱之心,了平生所愿。并倡议业内有识之士,携手同心,共图护理发展之大业。”

    这份遗嘱,虽然没有具体的数字,却是老人倾其所有的奉献;虽然只有200来字,却是老人全部情感的坦露。它深藏的是绿叶对根的情谊,表达的是对党、对祖国、对人民的赤诚和对军队护理事业的祝愿。黎老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永远值得我们珍惜;她那高尚的人格,永远值得我们敬仰!

 

        
来源:中国广播网    责编:张雅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