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特别报道  |  黎秀芳简介  |  生平事迹展  |  事迹报告  |  学习心得
黎秀芳简介
   黎秀芳,女,汉族,祖籍湖南湘潭,1917年3月出生。1936年8月考入南京中央高级护士学校。1941年来到兰州中央医院工作,先后担任护士长、护理部副主任等职。1947年,黎秀芳参与筹建西北第一所护士学校——兰州中央医院附设高级护士学校,后担任该校校长。新中国成立后,历任西北军区第一陆军医院附设护士学校校长、兰州军区卫生学校副校长、兰州军区军医学校训练部副部长、中华护理学会副理事长、护理教育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黎秀芳是我国著名护理专家、全军首位“南丁格尔奖”获得者、兰州军区兰州总医院专家组成员,2007年7月9日因病逝世,享年91岁。
>>>详细
生平事迹展
少年之梦
特别报道 您现在的位置:特别报道
终生求索的“南丁格尔”
中广网    2007-09-28 [打印本页] [字号   ] [关闭]
    “在英国伟大的历史上,有一位‘提灯女郎’;将给优秀英雄的女性,树立起高尚的榜样。”美国诗人朗费罗的诗歌《提灯女郎》时常在黎秀芳的耳畔回荡。诗中所赞颂的“提灯女郎”就是英国护士、近代护理学和护士教育的创始人弗罗伦斯·南丁格尔。

    19岁时,因为崇拜“提灯女郎”——南丁格尔,黎秀芳违背了父亲让她学习中文的意愿,毅然考入当时中国唯一的护士学校——南京国立高级护士学校,决心从事一项值得为之奋斗终身的事业。循着南丁格尔的足迹,黎秀芳在心中始终点燃着那盏无比温暖的灯,60多载痴心不改。

    1997年5月12日,国际红十字总会电贺中国红十字总会:中国兰州军区总医院黎秀芳荣获第36届“弗罗伦斯·南丁格尔奖”。80岁的黎秀芳终于实现了年轻时的梦想,成为我军第一位“南丁格尔奖”获得者!1997年9月,江泽民同志亲切接见了黎秀芳,并亲自为她颁发了第36届“南丁格尔奖”奖章、证书。

    四处奔波,创办西北第一所公立高级护士学校

    1941年从南京国立高级护士学校毕业后,黎秀芳先后在重庆、武汉等地从事护理工作。那年冬天,黎秀芳来到了兰州。1943年的一天,正在“兰州中央医院”病房抄写病历的黎秀芳,被召到院长办公室。“中华护理学会总会为了开发西北的护理教育事业,决定创办西北第一所公立职业高级护士学校。我们考虑由你兼职护理教员最合适。你同意吗?”院长张查理问她。“我愿意!”随后,黎秀芳和其他同事开始了护校的筹建工作。

    没有校舍,她和同事们把一排简陋的平房维修整理后就地利用;缺乏师资队伍,就多方聘请;教材不齐,自己动手编写讲义。用于教学实习的绷带、枕套、被褥,也是她和同事们一针一线缝起来的。东奔西跑忙了10个月,所需基本条件总算具备了,黎秀芳便开始了招生工作。

    当时,西北地区的妇女思想观念十分落后,谁都不愿走出家门,一听说出门当护士,都不肯来。黎秀芳走街串户,费尽口舌动员说服,第一届高级护士班虽然如期开学了,但仅招到5名学员。尽管如此,黎秀芳还是把全部精力投入到护校教学工作中。

  
  1945年5月,黎秀芳考入了北京协和医院护士师资专修科进修,成为全国选出的10名学员之一。实习期间,她撰写了《怎样普及营养学》的学术论文,在美国《妇女友仁会》杂志发表后,获得500美元的奖金。这时,她首先想到的是学校的建设,毅然将这笔奖金捐给了学校,建立了营养学实验室。

    1947年,黎秀芳任高级护校教务主任兼医院护理部副主任。由于缺乏资金,缺乏教材,黎秀芳除正常教学外,开始夜以继日地编写《基础护理学》和《营养学》等几部主要课程的讲义,保证了护理教学的不间断进行。

    “三级护理”,开我国护理制度先河

    兰州一解放,黎秀芳被任命为西北野战军总医院附设高级护理学校校长。组织的信任,给了她莫大的力量。然而,兰州的护理事业却是一片凋零景象:护理人员奇缺,管理制度不健全,工作程序比较紊乱,一些危重伤病员常常因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救治而死亡。看到许多伤病员匆匆离开人世,黎秀芳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

    血的教训,使她像“提灯女郎”南丁格尔那样,对伤病员倾注了全部爱心。她把解决护理与病员需要之间的矛盾当作自己的责任,白天精心照顾伤病员,晚上手提马灯挨个病房巡视,反复征求伤病人员对护理工作的意见,随时记录每一天护理工作情况。

    经过数百个日日夜夜的认真探索和临床实践,根据病人病情轻重和自理能力的不同需要,黎秀芳创造性地总结出对病员分危、重、轻“三级护理”的理论,并在护理治疗中建立了“三查七对”和“对抄勾对”操作制度,在服药、治疗、注射的前、中、后,进行认真查对。同时,还要查对床号、姓名、药名、剂量、浓度、时间和用法。在处理护理文书时,要认真对、抄、勾、对。护理工作从此由难变易,由乱变治,保证了有重点、准确、安全、及时地实施救治护理工作,大大减少了护理差错事故,提高了护理质量和效果。

    她和同学、好友张开秀趁热打铁,边在医院试行、边总结改进,很快撰写了《三级护理》的论文。论文刚在《中华护理杂志》1955年第二期刊出,就被苏联《护士》杂志转载,引起了国内外护理界的高度关注。这套护理制度在西北军区第一陆军医院试行成功后,军内外97家医院派员来兰州参观学习,在全国推广并沿用至今,开了我国护理制度的先河。

    为了褒奖黎秀芳,1951年西北军区授予她“甲等工作模范”称号。黎秀芳还两次荣立三等功,四次出席全国性大会,先后受到了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等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身教重于言教,为护理事业倾注毕生心血

    自己编写教案、亲自给学生们授课辅导,让学生在自己身上练习静脉穿刺……黎秀芳先后教授过29个年级的护理专业,培养学生5000多名,她们就像一粒粒种子撒遍祖国的大江南北。如今,不少学生被评为高级技术职务,成为临床护理、护理教育和护理管理的骨干,在护理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黎秀芳对学员要求很严格。“说实话,我们都有点怕她,生怕一个动作做不到位挨批评。”今年75岁的郭维兰,是黎秀芳任西北军区第一陆军医院高级护士学校校长的第一届学生。她回忆说:“黎校长经常说,培养一个合格的护士,要像创造一件艺术品一样精雕细琢。要从思想、作风和技术上,严格按照科学的规律、专业的特点和病人的需要去要求她们。”

    有一次,黎秀芳生病住院,看到一位同学在病房整理床铺时,未能按照正规铺床法操作。她立刻起身,打开床单被套,迅速做了示范操作。“你再做一遍。”看到这位同学正确操作之后,黎秀芳和蔼地说:“这就对了。病床是病人生命的摇篮,床单皱皱巴巴,危重病人躺上去会不舒服的。”

   
    在学生实习时,身为校长的黎秀芳经常到实习医院检查指导。她要求护士长对学生要严格,扎实练好基本功。“来,在我胳膊上练。”一次,她卷起袖子让学生在她身上练习静脉穿刺。两位同学操作熟练,一针见血。“我一点没疼,这多好哇。要是在病人胳膊上扎来扎去还扎不进血管,就会给病人增加痛苦。”黎秀芳一边鼓励一边循循善诱地说。

    黎秀芳连续30多年担任中华护理学会副理事长,还先后担任过全军护理专业组组长、全军护理专业委员会顾问。任职期间,她多次对护士的学历结构、技术状况、人员配置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向政府及有关部门建议改善和提高护士待遇,改变“重医轻护”的观念。

    上世纪80年代中期,已年近七旬的黎秀芳对全军护理人员的数量、质量进行全面调查,发现中专毕业的护士仅占32%,大专学历更少,便四处奔走,疾呼全面加强护理专业队伍建设,提高护理人员素质。之后,我军首次建立了护士高级职称评定制度,并在第二军医大学设立了护理系,开办了护理大专班,有效提高了全军的整体护理水平。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黎秀芳80寿辰那天,她的学生联名赠送给她“吾爱我师”的牌匾,表达了对恩师的感激之情。

    一生未婚,把全部的爱奉献给了护理事业

    从小,黎秀芳就崇拜南丁格尔,不仅喜欢读介绍南丁格尔的文章,还在学校话剧演出中扮演过南丁格尔。为了像南丁格尔那样真挚地投身到为人类解除痛苦的护理事业,黎秀芳一生未婚。

    有人曾对她选择独身表示不解,她却说:“这没什么,南丁格尔不也没有结婚吗?我的亲密战友张开秀不也没有结婚吗?我对自己的选择从没有后悔过。”

    其实,黎秀芳不是一个缺乏感情的人。新中国成立后妇女解放了,好不容易有了自己独立的人格和地位,她不愿意看到因家庭的拖累,而无法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她常说:“专注事业的人生,才是真正的人生。我要把自己全部的爱都毫无保留地献给护理事业。”

    张开秀是黎秀芳情同手足的同学。她们一起来到兰州,一起学习、一起工作。1987年,张开秀逝世前,黎秀芳和她共同写下《联合言志书》,将两人4万元积蓄全部捐赠给兰州军区作为护校优秀毕业生和优秀护士奖励基金,并定名为“双秀奖”,充分表达了两姐妹终生献身护理事业的一片真情。  目前,军区获得“双秀奖”的护士已有近100名。

   
     1983年,黎秀芳从心爱的岗位上退休,但她仍以一线工作的姿态,满腔热情地工作着。参加各类学术会议、鉴定护理科研项目、讲学、作报告、审阅稿件。她笑着说:“减去了一些职务并不等于减轻了责任,党的事业是要干一辈子的啊。我一生有两个愿望,加入共产党的愿望实现了,振兴护理事业还需要继续奋斗啊。”

    就是在病重期间,黎秀芳仍然念念不忘护理工作,通过护士的工作发现问题。对个别护士不热爱护理工作,不认真钻研业务,对病人冷漠的现象,黎秀芳痛心疾首。她不顾年迈体弱,亲自编写教材,开设职业道德课程,要求学员牢记南丁格尔的名言:“护士工作的对象,不是冷冰冰的石头、木头和纸片,而是具有热血和生命的人类。护士必须具有一颗同情心和一双愿意工作的手。”

    在黎秀芳的追悼大会上,她的侄女黎烈芬被送行的场面感动得热泪盈眶。她动情地说:“国籍可以不同,文化背景可以不同,但视事业为生命的人会永远受到人们的尊敬。”(摘自2007年8月28日《甘肃日报》)

    
来源:中国广播网    责编:张雅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