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份颜色已经泛黄、字迹有些模糊的入党申请书,红蓝铅笔多次修改的痕迹依然可辨。斯人已逝。这份申请书一直被精心保存在一个铁盒子里,直到人们整理遗物时才发现。此时,她的身影那么鲜活,那么生动。
她,远离旅居海外的亲人,孑然一身,一辈子默默奉献在祖国的大西北,无怨无悔;她,执著一念,坚守着自己的精神世界和理想家园,为之努力奋斗,矢志不渝;她,倾注毕生精力,开创了我国护理制度的先河,奠定了中国现代科学护理的基础,在全国推广并沿用至今……黎秀芳——全军首位“南丁格尔奖”获得者、兰州军区总医院专家组成员,在这个夏天,走完了自己91岁的人生岁月,留给世人无尽的思念……
执著着坚定的信念,26年递交了6份入党申请书
7月10日,兰州军区总医院,一面鲜艳的党旗覆盖着黎秀芳的遗体,面容平静而安详。这是她临终最大的心愿,也是向组织提出的唯一请求。
熟悉黎秀芳的人都知道,她经常会说这样一句话:“人一生可以有这样或那样的缺憾,但不能有理想和信念的缺憾。” 信仰是一个人的灵魂。为加入党组织,黎秀芳奋斗了一生,追求了一生。
青年时期,和许多学生一样,面对日军的侵略,国民党军队的节节败退,国土不断沦丧,黎秀芳在痛苦和忧虑中寻求着救国的真理。“青年学生们,到西北去、到延安去,保卫我们的大后方。”1938年,共产党人吴玉章在长沙的演讲,犹如一盏明灯,照亮了正在徘徊的黎秀芳。从那时起,她对共产党有了最初的良好印象。
几经曲折,黎秀芳最终来到了大西北,一直从事护理事业,直到全国解放并担任西北高级护理学校校长。不久,彭德怀来学校视察工作,操着一口浓郁的湖南口音问黎秀芳:“老乡,你入党了没有?”黎秀芳不好意思地说:“还没有,我的家庭出身不好。”彭德怀说:“我们党讲成分但不唯成分,重在个人表现嘛。只要你积极要求进步,党是欢迎你的。”
1952年7月12日,而立之年的黎秀芳郑重地向党组织递交了第一份入党申请书,表达了对党的热爱和追求。就在她连续两年荣立三等功,积极向党组织靠近时,“肃反”运动开始了。因为黎秀芳的父亲是国民党一位中将,她被定为旧官僚家庭出身,入党遇到了障碍。不久,中华护理学会理事会在北京召开,出席会议的周恩来总理一眼就认出了她:“你姓黎,还在西北工作吗?”“总理,您的记忆力真好!我还在兰州工作。”“很好,西北需要人。”从总理的话语中,黎秀芳又一次获得了力量,她决心把毕生献给大西北,献给党的护理事业。她又一次写了入党申请书。
没过几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了,已是兰州军区卫生学校副校长的黎秀芳,被无端扣上了“特务分子”和“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的帽子,关进了牛棚。整整3年,黎秀芳遭受了常人难以忍受的折磨,但她始终坚信:党最了解我!在牛棚里,黎秀芳再次写下了入党申请书。粉碎“四人帮”后,党组织很快给黎秀芳平反。有关领导来看她,一见面就说:“老黎,你受委屈了,我代表组织向你道歉,有什么要求你就讲出来吧!”一听这话,像走失的孩子又见到了亲娘,黎秀芳流下了热泪。她说:“受点委屈我不在乎,我有两个请求,一是入党,二是工作。”
1977年7月1日,黎秀芳递交了第6份入党申请书。在申请书中她再次倾诉了自己的心愿:“生我是娘,教我是党,我最大的愿望是加入中国共产党。”1978年9月3日,党组织正式批准她为中国共产党预备党员。站在鲜红的党旗下,已经61岁的黎秀芳眼含热泪,激动不已。为了这一天,从满头青丝到两鬓白发,她整整追求了26年!有人不解地问:“你坚持不懈地要求加入党组织,到底图个啥?”黎秀芳给出了朴素的答案:“我认准共产党好,我相信党迟早会认识我,理解我。”
深深眷恋着祖国,68位亲人牵不走她的心黎秀芳的68位亲人全部在海外,只有她留在国内。1936年,怀着“医学救国”的志向,黎秀芳考入了国立南京中央高级护士学校。入学一年多,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日寇攻陷南京,黎秀芳一家被迫逃亡。1941年,她不顾家人的反对,和同学张开秀一起,毅然来到“兰州中央医院”。从此,再也没有离开过西北、离开过兰州。刮风满天土,下雨遍地泥,住的是漏雨土坯房,吃的是碜牙黑面馍,土豆萝卜加咸菜。
从鱼米之乡初到兰州,黎秀芳生活上很不习惯。父亲多次写信催促她回南京,然后随家人去美国。多少个夜晚,她辗转难眠,陷入了深深的思考:“苦吗?这里实在是苦。但因为怕苦而退缩,这不是我的性格。要成就一番事业,再苦我也要坚持下去。”就这样,她选择了留在兰州。
在医院正式开张的第二天,黎秀芳和同事们为住院的第一个病人——一位难产妇女做手术,迎接一个小生命的诞生。第一次,黎秀芳有了当一名救死扶伤“白衣天使”的成就感,也更坚定了她留下来的决心。
解放前夕,父亲匆匆赶到兰州,劝她离开大陆。黎秀芳坚定地说:“我是护士,病人需要我,我不能跟您走。”直到1979年,海外的家人偶然从报纸上看到了黎秀芳的照片,立即寄来家书,催促她到美国和家人团聚。久违的亲情让黎秀芳百感交集,她多想见到朝思暮想的亲人,可又怕去了狠不下心回来。这一拖,又是两年。隔海相望34年。
1981年6月,组织批准黎秀芳前往美国探亲。临行前,许多人议论:“文化大革命”可把老黎整惨了。她独身一人,无牵无挂,这次出去恐怕不回来了。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到了美国,黎秀芳没有沉湎于和家人团聚的欢愉中。第二天开始,就让弟弟带着她参观考察,走访了美国11所著名的护士大学、医院、医护教育和研究机构,重点学习美国在护士教育和医院管理上的先进经验。家人开玩笑说:“你不像是来探亲,倒像是出公差来的。”
假期结束了,黎秀芳的母亲眼含热泪劝女儿留下来。黎秀芳鼓起勇气说:“妈,我要回国!我的事业在祖国。在国内我有组织的关怀和同志们的照顾,您就放心吧。”母亲好奇地问:“组织是谁?”黎秀芳笑着说:“组织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群人,是共产党的各级组织。她对我们知识分子可好了,就像您一样,是我国内的妈妈!”
带着信念,带着一腔热望,带着30多本考察笔记,带着自费为医院购买的护理书籍,黎秀芳告别了大洋彼岸的优裕生活和温暖亲情,重新回到了兰州。
回国后,她先后应邀在北京、上海、天津、兰州、西安等地作了数十场访美报告,讲世界护理发展的现状,在军内外引起很大反响。“黎老真是不简单,国民党拉不走,极‘左’路线压不垮,海外生活迷不住,是个好党员!”人们由衷地赞叹。
赤子之情不泯灭,奉献一生不寂寞
入党后,黎秀芳每个月一领到工资,第一件事就是主动缴纳党费。每次过组织生活,她都郑重地穿上军装,充分准备,认真对待。“她把毕生80万元存款捐献给了医院,剩余的钱全部缴纳了党费。”兰州军区总医院政委黄富强说。
黎秀芳为党的护理事业倾注了毕生的心血,“南丁格尔奖”获得者、护理制度的奠基人、“全国模范护士”、“模范护理专家”、政府特殊津贴享受者……外出讲学时,这些荣誉让青年学生羡慕不已。“怎样才能尽快实现个人的理想?”面对学生的提问,这位慈祥的老人总是先摘下眼镜,语重心长地传授“秘诀”:“只有把个人的追求同党和人民的需要联系在一起,理想才不会成为空想。”
临终前,黎秀芳在遗嘱中写下了这样的话:“我为党没做多大贡献,为念念不忘党的关怀和培养,当以护理未来为己任,不遗余力,谋求发展,弘扬人道,激励创新,把永不熄灭的火炬一代一代传下去……”
“受了那么多罪,可她从来都没给别人讲过。”作为学生,刘佩英曾亲眼目睹黎秀芳被造反派迫害的情形。她说,每当家人问起当时的情况,黎秀芳都会笑着说:“母亲也有误解孩子的时候,孩子不能因为母亲的误解就记恨自己的母亲啊。”
在黎秀芳破旧的书柜里,码满了各类书籍,其中不少是党的政策理论书籍。2005年,89岁高龄的黎秀芳生病住院,却不忘坚持学习。兰州军区总医院凡春玲护士长回忆说:“身体状况稍好时,黎老会看看书,认真学习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思想。她多次对我们说,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再一次表明了我们党的伟大。”
有一次,黎秀芳和一些同事到天水仙人崖观光,同行的一名年轻护士一边看一边烧香拜佛。黎秀芳发现后语重心长地说:“我在‘文革’中遭了那么大的罪、受了那么多的苦,都没有下过跪,没有动摇过对党的信仰。作为军人,我们一定要坚定党的信念,决不能求神拜佛。”
今年7月9日,黎秀芳去世。在整理黎老遗物时,她的写字台抽屉里,没有贵重的物品,只有反复修改过的入党申请书、转正申请书以及战友张开秀的入党申请书修改稿,还有《革命战士最听党的话》和《我是一个兵》的歌单。兰州军区总医院政治部主任王克宇哽咽着说:“我们都被强烈地震撼了,在场的人无一不流下感动的泪水。”
2005年黎秀芳病重住院后,她的家人专程从美国前来探望,想把她接到美国治疗。“我在兰州生活了一辈子,去世后也要留在这里。”最后一次,她还是选择了留下。按照黎秀芳的遗愿,2007年7月,她的骨灰被埋在了她深深眷恋的黄土高原。
从台湾来吊唁的黎秀芳侄子含着泪激动地说:“以前我们对姑姑的选择不可理解,现在我感到作为一名中国人,只有热爱自己的祖国,才能感受到她的温暖。”
信念,让她遭遇冤屈不改初衷、身处逆境一心向党;信念,让她义无返顾默默奉献、心底无私乐在其中;与信念同行的人是幸福的,是不会孤独的。黎秀芳,与信念同行,燃烧的火炬永不熄灭……(摘自2007年8月27日《甘肃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