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打满补丁的毛巾被、拧上铁丝还在使用的旧锅、老式的“金星”牌黑白电视、上世纪50年代购买的沙发……走进清贫的居室,很难将它与月薪逾万的文职将军黎秀芳联系起来。
“在我下世后,将平生所有积蓄全部捐赠医院,用于为部队伤病员服务。以绵薄之力,献仁爱之心,了平生所愿。”临终前,黎秀芳留下了这样的遗言——将80万元存款全部捐献给医院,设立“为兵服务奖励基金”。
予人玫瑰,手有余香。
俭朴了一生的黎秀芳,就像一棵扎根西北的榆槐,慷慨地为后人留下一片仁爱的绿荫。这绿荫,屏蔽了喧嚣与浮躁;这绿荫,透射着光明与高洁;这绿荫,呈现着厚重与恬淡……“我真正读懂了她”
“直到黎老把所有的积蓄全部捐献出来,我才真正读懂了她,领悟到她的良苦用心。”兰州军区总医院护理部主任王新感慨地说。
在王新眼里,黎秀芳在生活上实在太“抠门”了,就连已经磨破了边的衬裤都舍不得扔掉。她经常开玩笑说:“黎校长,您好歹也是一位名人,别太寒碜了。挣那么多钱不花干嘛?”听了这话,黎秀芳总是呵呵一笑。
和黎秀芳相处过的人都有这样的印象:她是个十分俭朴的人。作为一名特级文职职称的专家,黎秀芳收入不菲,可她却从不乱花一分钱,家里甚至没有一件像样的东西。
在黎秀芳家里,悬挂着一张江泽民同志为她颁发“南丁格尔奖”时的照片。照片上的黎秀芳身着一件大红色的毛衣,精神矍铄。“说来你也许不信,这件毛衣,只有58块钱。”兰州军区总医院政委黄富强指着照片说:“黎老获奖后,几个心细的学生张罗着要为她买件体面的衣服出席颁奖典礼。她给学生定了两个条件:一要红色,穿着显得喜庆;二要便宜,不能超过百元。学生们跑遍了兰州的批发市场,才算是买来了这件让她满意的毛衣。”
黎秀芳生活的方方面面、点点滴滴都体现着“勤俭”二字。2006年,她因肺功能衰竭住进了医院。“为了黎老使用方便,我们买来抽纸放在她的床前,可她却说这样太浪费,让我们买来1块钱的卷纸,裁成小块叠好使用。”
曾照顾黎秀芳一年多的兰州军区总医院干三科护士长凡春玲说,“黎老病重住院后,我们拿着做好的老衣给她看,她说很漂亮,就是觉得太贵了。人都要走了,没必要用这么好的布料。”
对自己近乎“苛刻”的黎秀芳,对别人却很慷慨。1951年,她的学生李作俊因家境贫寒没钱给父亲办后事。听到这一情况,黎秀芳二话没说,硬是塞给李作俊32块钱,让他给父亲买了一副棺材。而当时,黎秀芳的月收入也不过十几块钱。
先后照顾过黎秀芳生活的几“任”保姆,都和她亲得跟一家人似的。自幼失去双亲的保姆田凤琴,15岁就和黎秀芳生活在一起,黎秀芳像对待亲孙女一样爱护和帮助小田。1993年,小田结婚时,黎秀芳亲自为她置办了嫁妆,还专门为她买了金戒指。而人们在整理黎秀芳遗物时却发现,她居然没有一件珠宝首饰!
“官兵和患者就是我的亲人”哪里有伤病员,哪里就有黎秀芳付出的爱。
“官兵和患者就是我的亲人,我要用爱的火花点燃更多的生命之烛。”她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早在1937年,黎秀芳所在学校随着医院一起离开南京,先后到武汉、长沙等地,专门收治从前线转来的重伤员。从那时起,黎秀芳就怀着一颗爱心精心护理伤病员,热情为他们服务。
当时生活条件极为艰苦,不少伤病员吃不上饭,喝不上水。好心的黎秀芳常常把自己的饭省下来送给伤病员,还用自己并不充裕的收入为伤病员购买生活必需品。
“文革”期间,作为改造对象,黎秀芳参加了医院组织的下乡医疗队。一听说是改造对象,有人横竖看不顺眼,动辄训斥她。黎秀芳没有计较,一想到为人民群众扶伤治病,她依然饱含热情对待每一位病人。一次,在会宁县农村巡诊时,有一位产妇生产后没有衣物包裹婴儿,黎秀芳当即把自己的床单撕下一半,送给了这对贫困的母子。
这些年,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比较突出,一些边远贫困地区的百姓因病陷于贫困的状况令黎秀芳忧心忡忡。她一方面积极呼吁,一方面教育医护人员要体谅患者疾苦,合理用药,合理收费,不开“大处方”,不收“昧心钱”。在兰州军区总医院,她倡导建立了“七个不准”的服务准则,深得百姓的认可和好评,医院也连续3年被上级表彰为医德医风建设先进单位。
2007年6月,黎秀芳病情急剧恶化,多个脏器官开始出现严重衰竭,每天只能靠氧气、能量来维持生命。此时的她心里仍然装着患者,她常常用孱弱的声音对护士们说:“别再给我用这些好药了,把这些药用给那些需要的患者吧。”在生命的最后时刻,黎秀芳对前来看望她的医院领导说:“这些钱是党发给我的生活费,我从来没有乱花一分钱。现在,钱对我已没有用处了,拿出来设立‘为兵服务奖励基金’吧。”
在黎秀芳精神的感召下,兰州军区总医院拿出50万元,兰州军区卫生部拿出20万元设立了“黎秀芳为兵服务奖励基金”,医护人员也纷纷捐款,使这一基金达到了180万元。
“她是我一生最崇敬的人”是什么让人们对黎秀芳久久不能忘怀?她辞世月余,萦绕在人们心头的依然是挥之不去的思念。
“黎老是我一生最崇敬的人,也是对我影响最大的人。”专程从外地赶来祭拜黎秀芳的陈东波禁不住失声痛哭。“她高尚的品格和执著的精神特别值得青年一代学习。”陈东波和黎秀芳是“忘年交”。
一次,黎秀芳到西安陆军学院作报告,许多人都被她的事迹深深打动,主动写信与她联系,陈东波就是其中一个。他多次登门拜访,向黎老诉说心事,探寻人生的真谛。黎秀芳总是耐心倾听,知无不言。这也使黎秀芳意识到,青年的成长需要引导和激励。
随后,她不顾年迈,先后到北京、天津、上海、西安、重庆等地,为部队、医院和学校作了上百场报告。每次报告,她都激情满怀,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教育广大青年走好人生之路。大爱无言。
2006年底,黎秀芳在电视上看到,一名因患脆骨疾病被父母遗弃的小孩,被好心人送进兰州市儿童福利院时,萌生了捐款资助这些孤残儿童完成学业的想法。第二天,黎秀芳便从个人积蓄中拿出10万元,委托从台湾来看望她的弟弟将这笔钱捐赠给兰州市儿童福利院,作为孤残儿童助学基金,帮助残孤儿童重返校园。“
弥留之际,黎校长还惦记着自己的学生。当我告诉她一位同学现在生活比较困难,儿子、儿媳都下岗的时候,黎校长马上拿出1000元,让我交给这位同学。”黎秀芳的学生刘佩英眼含热泪说道。
黎秀芳确实有权,几十年来,已经数不清她担任过多少个职务,手里掌握的资源可不算少,可她从不滥用权力。
从1988年开始,黎秀芳担任兰州军区护理专业职称评定委员会主任,每年都有不少人想请她“关照”,而黎秀芳总是原则第一,秉公办事。
周运玲是黎秀芳的学生,与她有着深厚的感情。在周运玲晋升高级职称时,黎秀芳并没有因此而偏心,把手中的一票投给了另一位工作能力强、业务更加突出的同志。事后,周运玲对老师并没有抱怨:“她是一位原则性很强的人,我能理解。”
有专车却基本不用、在医院看病总自觉排队、开药绝对不开价格高的药……对于权力,黎秀芳从没有想着如何去享用。2007年7月9日,这样一位好人离我们而去。
“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黄河呜咽,兰山垂泪。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沉痛悼念这位卓越的护理专家,深切缅怀她光辉灿烂的一生。夏日的天空下,那棵老槐兀自清香,绿荫浓密遮日……(摘自2007年8月29日《甘肃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