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广网北京1月24日消息(记者黎政祥 实习记者杨芳)中国人民大学人文奥运研究中心受首都精神文明办的委托,首次发布“市民公共行为文明指数”及市民公共场所文明行为观测数据,它标志着在精神文明建设中关于市民文明素质的评估,第一次有了科学、规范的尺度。
据中国人民大学人文奥运研究中心连续两年对10000多名市民、1000多名在京居住2年以上的社会问卷调查,和对全市320个公共场所地点、约20多万人、18万辆机动车、累计1700个小时的现场观测数据,2005年底北京市民公共行为文明指数为65.21;2006年底北京市民公共行为文明指数为69.06,指数上升了3.85分。这组指数反映了北京市民公共文明素养整体水平呈显上升趋势,同时也反映在公共生活领域还有一些不文明现象需要改进。
这次发布的公共行为文明指数包括公共卫生,公共秩序、公共交往、公共观赏、公共参与五个体系,五大领域相互联系,各有特点,构成一个完整的公共文明行为规范体系。其中公共卫生和公共秩序两项2006年比2005年分别提高了8.09和8.0个分值。公共交往方面提高了1.29个分值。公共交往、公共观赏和公共参与三项与去年基本持平,与小幅提高。
据课题组专家介绍,与指标体系相比公共行为文明指数是对北京市民包括来京务工人员公共文明素养综合水平的反映。指数的总体提升,不仅要求某一部分群众提升文明素质,而且要求全体市民共同提升公共文明素养。
据介绍,在发放的10000多份精心设计的市民调查问卷中,充分体现了市民素质大家评的理念。从调查结果看,文化程度高的人群、公务员、在京外籍人士对北京市民公共行为文化程度评价打分低于郊区居民。因此指数高低,不仅反映市民公共行为文明素养存在的现状,同时反映了评价主体对公共行为文明素养标准和要求的差异。这次发布的指数,是对各类不同人群对北京市民公共文明素养评价数据综合处理的的结果。
中国人民大学人文奥运研究中心同时发布了对市民公共场所文明行为的观测数据,这个观察结果恰恰验证了问卷调查的结论。
一、公共卫生情况与去年相比有很大的进步,乱扔垃圾和随地吐痰两种不文明现象的发生率分别由9.1%下降到5.3%,8.4%下降到4.9%,分别下降了3.8%、3.5%。
二、公共秩序中拥挤、行人横穿马路,以及机动车和非机动车闯红灯等不文明现象明显有所下降,总的秩序明显好于去年。A、等车拥挤现象的发生率由去年的38%下降到15%,下降了23个百分点。而插队现象也由去年的9%下降为6%,下降了3个百分点。B、行人横穿马路现象的发生率由去年的24%下降到11%,下降了13个百分点。C、非机动车闯红灯现象发生率由去年的22%下降到11%,下降了一倍。
三、公共交往方面,市民彼此谅解、宽容、相互友好帮助的现象明显增多。A、市民遇到陌生人问路时,90%的人能够热情主动地给予帮助,而去年只有71%,提高了19个百分点。B、在等车、上车时,冲撞摩擦时的不文明现象由去年的9%下降到1%,下降了8个百分点。C、在市民交往过程中,说脏话、用语不文明现象由去年的10%下降为3%,下降了7个百分点。
四、公共观赏方面,影剧院,学术报告厅等公共场所观众的文明素养有一定进步。市民公共行为文明指数研究是列入《首都“十一五”时期精神文明建设规划》的重要项目。从2005年11月至2006年2月,受首都精神文明办公室的委托,由中国人民大学人文奥运研究中心沙莲香教授领衔的课题组连续开展了北京市民公共行为文明指数的研发工作。
课题组针对乱吐乱扔、乱穿乱行、乱拥挤、宠物便溺、赛场不文明等公共领域严重影响首都形象和市民生活环境质量的问题,从研究市民现代文明素质标准入手,比较研究世界各国奥运会举办城市的经验,深入探讨了由公共卫生、公共秩序、公共交往、公共观赏、公共参与五个领域组成的公共生活领域文明行为规范,确立了市民公共文明素养指标体系,并根据指标体系开展了大规模的市民公共行为文明程度社会调查。
在社会调查过程中,采取了抽样问卷调查与公共场所现场观测相结合、把现场观测数据做为重要参考的办法;在社会抽样问卷调查中,采取主观评价、客观评价、在京外籍人士评价相结合,以客观评价为主的办法。通过对分布18个区县的城区居民、农民、来京务工人员、在京外籍居住人士等不同群体的抽样调查和现场观测,获取了300多万个基本数据。在此基础上,组织论理学、社会学、城市管理学、统计学等多学科专家共同合作研究,最终形成对市民公共行为文明指数的总体评价。
关于为什么要把对市民行为文明的研究锁定在公共场所,中国人民大学人文奥运研究中心负责人告诉记者,2008年奥运会期间,世界各地宾朋来到北京,首先感受到的是北京的公共环境和市民在公共场所的文明行为,深入开展“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活动,大力推进人文奥运行动,必须着力提升市民在公共领域的文明素养和城市公共环境的文明程度;随着大量“单位人”变为“社会人”,社会公共生活领域不断扩大,广大市民对社会公共空间、公共环境文明程度的要求越来越高。
为此,必须聚焦公共领域文明社会风尚建设,聚焦市民在公共领域的文明行为习惯,提高市民公共文明素养。市民公共文明素养不是孤立的,而是与公共设施、公共环境、社会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公共舆论宣传等因素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如随地吐痰与城市环境卫生的状况密切相关。越干净的地方人们越爱护,越不干净的地方人们越“加脏”。去年以来。北京随地吐痰的现象大副减少,一反面有力促进了北京环境卫生改善,另一方面反映了环境整治后对人们文明行为的积极影响。
谈到“市民公共行为文明指数”的意义时,有专家指出,目前世界各国也无此项研究,所以没有借鉴和参照的先例,是一项“拓荒式”的工作。这一指数的研究对于科学评估精神文明建设的工作效果,量化分析市民文明素质的现状,提升精神文明建设的科学化规范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确立社会发展领域的科学指标体系,使软环境的建设更加科学化、规范化具有深远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