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刘先林的人都知道,他没有失败的课题,做一个成功一个。紧贴生产实际搞科研是一个重要原因,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刘先林具有非凡的超前眼光。这两点的结合,使刘先林的创新具有了强大的生命力。刘先林的超前意识可以从下面几个例子体现出来:
首先是计算机的应用。当一般人还没有给予计算机足够关注的时候,他就敏锐地意识到计算机技术广阔的发展前景,意识到计算机技术将会给航测带来革命性的变革。在大学上计算机课,刘先林是课代表,成绩是全班最好的。在参加工作后,尽管当时单位没有计算机,他为了有所成就,继续自学,钻研计算机知识。当时一些有计算机的单位里向社会开放,提供上机的机会。刘先林知道这一情况,想方设法争取到这个机会,并得到单位的大力支持。他当时住在三里河集体宿舍,但是一个人到距离不远的中国水利科学研究院上机,也坐公交车到距离很远的中科院计算所等单位去上机,70年代甚至还到过地处房山县的东方红炼油厂上机。当时去上机需要单位的介绍信,还要预约、登记、交钱,有的地方距离远,跑来跑去,又麻烦又辛苦。因为僧多粥少,刘先林约到的时段都不好,通常是在后半夜。在很多时候,刘先林前半夜就动身,坐着末班公交车到中科院计算所等候,到后半夜上机,等上机完毕,天已大亮。他凭着坚强的毅力,每周上机二三次,坚持了两年多。他还曾争取机会,专门赴沈阳三个月,到东北工学院实习编程。通过努力,刘先林的计算机技术水平尤其是编程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为他日后把计算机技术引入测绘科研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国家测绘局1967年购置首台电子计算机,就是由年轻的刘先林作代表,到北京无线电三厂去验货的。
大家都知道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可以播放《东方红》乐曲。但是在此之前,刘先林就会用电脑做音乐。刘先林精通音乐,在大学时就是音乐发烧友,能吹黑管,能拉小提琴,还是学校乐队指挥。在国家测绘局购置计算机后,头脑灵活的刘先林巧妙地把音乐与高科技结合在一起,他编了一组音乐程序,在机房里播放,给繁重而枯燥的科研工作平添了许多乐趣。同事们至今还记得,一走进机房,就能听到计算机播放的美妙乐曲声,印象最深的是《在北京的金山上》。由于计算机有电波发射,在机房附近还可以用收音机收听这些音乐。
很早就提出要搞航测自动化,再次显示了刘先林的高瞻远瞩。他说,测绘工作太辛苦了,把测绘工作者从繁重的体力和脑力劳动中解放出来,是测绘科研工作者的重大责任。1973年从工厂回到测绘科学研究所后,刘先林就着手从事航测自动化的研究。那时,航测自动化在国际上都是新思想,在测绘水平相对落后又封闭的中国则更是还没有人提出过。刘先林的想法是如此超前,以至于不为单位的一些同事所理解,有人竟把大字报贴到了他的办公室门口:“计算机万能论者刘先林”,“数字化万能论者刘先林”。刘先林不动声色,心里暗想,你们等着瞧。当时计算机功能不比今天,用计算机搞科研,工作量是非常巨大的,但是刘先林以无比坚强的毅力,不但编程,而且为了科研的需要,把计算机硬件也研究透了。经过几年的艰苦拼搏,终于在1980年研制出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航测自动化设备。
刘先林对高科技产品的应用看得清楚,研制航测仪器很早就用微机做驱动。他认为微机性能稳定,故障少,易操作,还便宜,用微机做驱动肯定是发展方向。欧洲人由于开始没有考虑到这一点,直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还苦于不便把小型机上的东西搬到微机上。这甚至使得刘先林研制的仪器在与洋货竞争时无形中处于更有利的地位。在研制JX-4时,国内也有别的单位研制同类产品,但他们是用工作站做驱动,原因之一是怕盗版。刘先林还是坚定不移地用微机。课题组当时花几个月时间到广东、陕西等地跑了几家试用性用户。一个同事对产品的销路心里没底,私下里问刘先林这么干到底行不行。刘先林胸有成竹地说:“不用担心,你就等着吧,不用两年保证你能买上车。”由于JX-4功能强大,性能稳定,操作又方便,测绘单位技术人员都乐于使用,销售一天比一天红火,那位同事果然在1999年就买了小车。国内原来用工作站做驱动的一些产品,后来也都改用微机。
刘先林目前正与首都师范大学联合研制三维城市快速数据采集系统。这个项目已进行几年,正处于攻坚阶段。从这个项目中,我们同样能感受到他的高瞻远瞩。他说,现在不管是GPS导航,还是个人移动地理信息服务终端,基本上是建立在二维地图的基础上。随着计算机的发展,随着人们的要求变高,很可能会要求地表的信息不是二维的,而是一个三维的、建模的数据,所以我们要先走一步,把模型建立起来。过去这种建模数据的采集很繁琐,工作量很大,需要很多人出去拍照。我们设想有一辆车,装上很多传感器,开过去就能把三维的数据采集下来。采集到的数据可用于车载GPS导航,用户看到的不再是二维地图了,而是与你开车时看到的实际景观效果一致。在国际上,这样的技术和产品还很少听说,但国内已有的汽车生产商要求提供三维数据。
但是,不言而喻,这种三维的数据,数据量一定是海量的,如何存储?又如何运行?这恐怕是很多人关心的问题。对此,刘先林胸有成竹地说:不要发愁,因为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之快超乎你的想象,它的存储和计算能力很快就能够适应这么大的数据了。过去一个台式机的磁盘,100多G就觉得很大了,而现在我们数字航摄仪所配的4台计算机,每台都是1.4个T,存储器的容量和计算机的发展速度是非常惊人的。现在看起来数据量很大,搁不进去,但是用发展的观点看,这不是个问题。
这就是与常人的不同之处,他总是走在前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