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广网北京10月23日消息 三年征程掠影
2002年11月,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决定组建中国航天时代电子公司。
2002年年底,完成825厂、165厂、539厂与长征火箭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的资产置换。
2003年3月,中国航天时代电子公司成立大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
2003年7月,作为中国航天时代电子公司专业融合、系统级产品研发龙头的研究院正式成立。为整合公司惯导专业资源,当年9月,成立中国航天时代电子公司导航与控制设备设计制造中心。
2004年2月,为集中物资采购、整合资源,中国航天时代电子公司可靠性物流中心成立。当年3月,为整合公司民用产业资源,推进公司民用产业发展,中国时代远望科技有限公司成立。
2004年4月,中国航天时代电子公司高分通过国家一级保密资格单位审查认证;次年5月,获得国防科工委颁发的《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许可证证书》。
2005年2月,为促进新型惯性技术发展,加速产业化道路,中国航天时代电子公司激光惯导项目分公司成立。11月,为巩固和加强公司在集成电路设计和制造领域的实力,加快公司发展,组建北京时代民芯科技有限公司。
2005年8月,完成693厂与长征火箭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的资产置换。
2005年,中国航天时代电子公司先后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内部审计先进单位、全国企业文化建设先进单位、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并被评为中央国家机关文明单位。
2006年3月,中国航天时代电子公司总部正式入驻中关村科技园丰台园区总部基地。
2006年3月,在庆祝中国航天时代电子公司成立三周年的创新大会上,首次设立颁发"航天时代奖",为公司研发工作做出重要贡献的6个项目团体、7名个人获此殊荣。
2006年3月,中国航天时代电子公司计算机与集成电路设计制造中心、测控与导航设备设计制造中心、机电组件设计制造中心成立。
改革发展催生“航天时代”
2002年11月25日,以“总体强化,专业重组,产研结合,寓军于民”精神为指引,筹备组建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一家专业子公司的动员会召开了。
也就是在这次规模不大的会议上,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在机构调整、战略重组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集团公司历史上涉及单位最多、专业最广、领域最分散的一次重组拉开序幕。而在这场改革中应运而生的,就是中国航天时代电子公司。
2003年3月28日,中国航天时代电子公司在春意盎然中诞生。这是一个充满新生力量的企业。
航天时代公司是创新的产物。公司成立三年来,积极进行体制创新、机制创新、管理创新,全面提升航天电子整体技术实力和核心竞争力,成为军工企业积极融入市场经济的先行者和探索者。
航天时代公司是在不断探索中成长着的企业。公司高举“融合、成功、发展、富裕”的旗帜,坚持“凝聚人心、集成智慧、融合专业、铸造核芯”16字方针,坚定不移地走“公司产业化、产业系统化、系统芯片化、芯片国产化、经营一体化、运作市场化”的发展道路,使企业充满了前进的动力。
航天事业历经了50年发展后的今天,电子类产品为航天产品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航天时代公司整合了集团公司内相关专业能力,拥有惯性导航技术、计算机及软件技术、微电子技术、综合电子应用技术、机电组件技术五大核心技术,并以此为基础,通过专业与系统的融合,发展新领域,开发新技术与产品,全面提升了集团公司在电子领域的核心竞争力。
在三年的实践中,航天时代公司领导班子深刻认识到,军工企业要想快速发展,必须实现三个转变,即由以社会效益为主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转变,由独立为型号配套向系统集成化配套转变,由“以军为主”向“军民结合、寓军于民”转变。这三个方面的转变,归根结底,就是要实现由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研究院向市场体制下的专业子公司的转变。
时代骄子胸怀雄“芯”壮志
与航天时代公司负责研发工作的副总经理江帆的对话,话题是从他拿出的手机开始的。他指着自己的手机问记者:“在你眼里,它是什么?”“当然是手机啊。”“不,在我眼里,它是集各种电子芯片于一身的一部小型计算机。”
现在,以电子为主业的航天时代公司肩负着推动航天科技工业的技术发展与中国航天进军国民经济主战场的历史重任。可以说,电子技术爆炸式发展催生了航天时代公司的诞生。而单项电子技术通过进一步的整合,更面临着广阔的发展机遇。
航天时代公司成立三年多以来,公司管理团队在总经理王宗银的带领下,面对信息时代电子技术突飞猛进的挑战, 用“巩固、拓展、提升”来从容面对技术挑战,巩固和保持原有专业技术地位,拓展新军事变革所需求的、集团公司内空缺的、符合自身发展的专业,提升产品的层次,发展系统级产品。
江帆介绍,“下定决心、明确方向、真抓实干、锲而不舍”是航天时代公司三年来研发工作的主要做法。无论是公司成立后第一个总经理办公会就决定成立公司研究院的具体行动,还是在实际操作中技术和市场的良性互动;无论是体制和机制为适应生产力变革的调整,还是投入、管理中的大手笔,无不彰显出公司领导层致力于建立创新型企业的决心和信心。
在探索中前进,航天时代公司构建了以公司研究院、6个专业研发中心以及相关工程中心、实验室为基础的技术创新机构,着眼于研发“高、新、精、特”的电子技术及其产品。
创新离不开人才技术队伍。航天时代公司对人才的培养与激励,肯下工夫,肯花本钱。今年年初,在庆祝公司成立三周年召开的技术创新大会上,多名专业领军人物和功勋卓著的团队分别获得重奖。也正是在这次大会上,公司进一步明确了建立创新型企业的思路:一是要有健全的自主创新体系;二是要有较强的自主创新能力;三是要有一流的自主创新人才;四是要有先进的自主创新文化;五是要有知名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
“创新型的航天时代公司就是要以技术创新为核心,通过持续的、全方位的创新活动,使公司具备文化理念优势、体制机制优势、资源配置优势、专业技术优势、人才队伍优势、经营管理优势等,重点是体制、技术、人才和文化创新。”江帆引用王宗银总经理的话说。
夯实了创新基础的航天时代公司,面对“十一五”的召唤,要以大手笔勾画出航天电子的未来。江帆介绍说,到“十一五”末,公司将完成技术孵化平台、资本运作平台和基础工艺平台的建设;形成若干产业基地;重点发展以信息系统、信息设备、信息基础、信息应用、信息标准和优势民品为代表的专业技术和产业;形成技术、产品、资本、服务、标准、品牌等多元经营、多元化发展,争取到2020年能够成为国内第一、国际一流的宇航电子公司。
航天时代公司的气魄与创新精神,还可以从他们对电子技术在产业中的作用、影响与地位的思考认识中体现。“以前,我们对电子技术的认识是‘一代产品、一代电子’,现在则应该变成‘一代电子、一代产品’。”江帆自信地说。
雄心引发创新,创新打造核“芯”。时代骄子,心已动,行渐远。
体制创新引领未来发展
航天时代公司总经理助理王燕林告诉记者,在公司经济发展的“成绩单”上,源于航天两大集团公司的份额占一半左右,为其他军工集团公司配套和在市场竞争中取得的份额占一半以上,而这些竞争优势的取得无一不是源自于改革。
王燕林介绍说,围绕实现企业经济快速增长和提高职工生活水平的目标,航天时代公司的改革在多层面展开。
首先,立足能力整合与提升,完成专业重组。王燕林说,针对航天工业“总体强、专业弱”的特点,打“组合牌”就成为提升竞争力的有效手段,并在竞争中为公司屡立战功。航天时代公司成立后,对北京、西安、宝鸡三地的三厂两所惯导专业研制、生产能力进行整合,组建导航与控制设备设计制造中心;对北京、西安两地两所计算机与微电子研制生产能力进行整合,组建计算机与集成电路设计制造中心;对北京、重庆、上海三地一所两厂测控与导航研制生产能力进行整合,组建测控与导航设备设计制造中心;对杭州、桂林、驻马店三地三厂机电组件研制生产能力进行整合,组建机电组件设计制造中心。在此基础上,公司集中北京、西安相关资源和公司物资采购,构建公司可靠性物流中心;整合公司研发力量,设立研究院,完成公司新技术开发和孵化平台的构建,完成公司总体强化、集中优势的专业化调整。
其次,立足公司体制的变革与创新,实施资产置换。在公司配套地位处于航天产业链下游,且小批量、多品种、产业化程度低、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作为火箭股份的控股股东,航天时代公司通过资本运作,逐步实现体制变革和市场机制的引入,最终实现公司投资主体多元化,试图从根本上解决公司在新型国防工业体系下的发展所面临的体制性障碍。
此外,公司立足机制调整与转换,改革用人机制,以建立市场化用人机制为目标,大胆推行劳动关系管理与岗位聘用管理的分离;公司总部完成了聘用制改革,研究院、惯导中心等非法人单位启动了聘用制改革工作;京区单位新进人员统一实行了劳动合同制管理,不断使公司员工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由国家用工向企业用工转变。与此同时,公司重点解决资产置换后进入上市公司企业人员身份的转换问题,先后完成825厂、165厂、539厂、693厂2000多人的身份转换,实现资产置换后,任务圆满完成,身份平稳转换。
短短三年时间,航天时代公司通过资产置换,彻底改变了置入上市公司企业的运营机制,激发了各置换企业前所未有的活力;通过统一公司营销主体,推动增量市场的开拓,实现了公司产品向军工集团及民用领域的全方位拓展;在积极策划宇航级标准工程的基础上,公司通过产业基地建设,产业化进程大大加快。自组建以来,航天时代公司总收入和资产总额年均增长14%以上,利润总额年均增长41%。
今年春天,在航天时代公司总部办公楼喜迁新居并喜庆成立三周年之际,该公司计算机与集成电路设计制造中心、测控与导航设备设计制造中心先后挂牌,公司在改革重组、产业融合的道路上,以坚实的脚步不断迈上新台阶,其表现更加令人期待。
火箭股份助推民用产业腾飞
石油钻井设备、电力电缆、车载卫星通讯系统……这些看似与航天无关的“副业”,近些年来正成为中国航天时代公司民用产业的支柱产品。据“十五”末的统计,航天时代公司实现民用产业收入12.8亿元,比2001年增长了184%,民用产业收入占公司总收入的三成。
“十五”期间,航天时代公司把民用产业发展提升到了战略地位,通过调整与重组,培育重点项目、重点企业,初步形成了一批具有一定规模和知名度、有较高市场占有率及发展前景良好的产品。公司还不断进行企业重组和整合,形成了一批以上市公司——火箭股份为代表的具有一定规模和市场竞争力的公司,实现了公司民用产业经济规模的稳步增长和经济效益的不断提高。
火箭股份无疑是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公司自诞生至今,收入、资产规模、净利润增长都以20%以上的速度增长,凭借优良的经营业绩和良好的市场表现,于2004年年底入选上证50指数和180指数,成为证券市场公认的军工蓝筹股。
细数火箭股份六年的发展历程,航天时代公司副总经理、火箭股份总裁刘眉玄认为,作为上市公司,火箭股份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规范管理、提高经济运行质量等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探索。
2000年~2004年的三次大胆资产重组,为火箭股份公司注入了新的血液,使公司资产由2000年的8.83亿元增长到2005年的22亿元,主业由公司成立初期的单一传感器研制和部分测控产品生产,扩展为航天测控通信系统、卫星导航系统、卫星有效载荷、传感器、机电产品等航天高科技产品研制与生产,为火箭股份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也是贯彻落实集团公司发展民用产业有关决定的具体实践。通过上市公司这一平台,利用好的体制、机制和有效的资本运作,为公司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资本运作方面,2001年,根据项目投向的需要,火箭股份实施了配股,成功募集资金约3.1亿元,为公司项目的顺利实施提供了资金支持。同时,通过内部资源的整合,先后投资成立了8家控股子公司,4家参股公司,经营业绩逐年提升。近三年来,公司净资产收益率指标优良,可同时满足配股、增发、可转债任何一种募集资金方式的财务指标要求,已具有较好的再融资条件。2006年2月,公司顺利实施了股权分置改革,总股本增长到了4.91亿股。
“与航天同奋进,与事业共荣辱”,这是拥有20年“航龄”的火箭股份公司总裁刘眉玄的切身感受。在发展过程中,火箭股份的员工“辛苦并快乐着”。公司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让整个团队感受到了规范管理的甜头。公司坚持推行并深化经济活动分析制度,实施全成本核算和预算管理制度,提高投资管理的规范性。在建立实施内控内审制度的同时,公司实施财务总监派出制度;积极探索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选人、用人新机制;完成了部分单位国企职工身份转换工作,规范和完善了对子公司的薪酬管理制度,建立起对子公司的绩效评价办法。
实力孕育信心。面对已经开局的“十一五”,火箭股份经营团队信心十足:到2010年,率先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实现销售收入和净利润两方面突破性增长;构建航天产品、主导和优势民用产业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的三元产业格局;建设北京综合电子和卫星导航产业基地、上海星载设备产业基地、郑州机电组件产业基地和武汉电线电缆四个产业基地;增强市场开拓、技术创新、合同履约、人才保障、公司赢利五种能力;最终实现打造集团公司“核心企业”,领跑军工企业改革发展,铸就国防一流上市公司的奋斗目标。火箭股份将助推航天时代公司民用产业的快速发展。(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