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图片 +更多+
庆祝我国首次月球探测工程获得圆满成功大会
“嫦娥一号”获取部分月球背面图像
国家航天局公布部分月球探测新数据
“嫦娥一号”所拍摄的月球三维图像亮相
视听新闻 +更多+
·“嫦娥一号”蓄势待发
·“嫦娥一号”准备工作就绪
·“嫦娥奔月”模拟演示
中央台现场播报 +更多+
·中央台将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进行同步现场播报
·“嫦娥一号”将于今天18点05分发射升空
·“嫦娥一号”卫星前已转入发射区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探月工程
探月工程是投资而非消费
中广网 10月23日 17:37
    中广网北京10月23日消息 自上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中国已多次成功发射“神舟”系列飞船,并两次将航天员送入太空。而在最近,为众瞩目的“嫦娥一号”探月卫星就将进入发射时刻。这一系列发射活动,表明中国正在向一个航天大国迈进。而这一进程今后还可能加速。本月19日,由国务院批准的国防科工委《航天发展“十一五”规划》已正式发布,部署了“十一五”时期航天发展的九项主要任务。

  中国大力向太空进军,也引来了各种各样的讨论。太空项目具有投资巨大的特点,在经济上是否划算?会不会拖住国家总体发展的后腿、干扰既定的国家发展战略?这类问题人们关注尤其为多。

  对载人航天工程和探月计划的疑虑,并非不可理解。在上世纪下半叶的大多数时间内,苏联都是与美国并驾齐驱的两个世界航天大国之一。但一个超级大国在其看起来如日中天的时候,却出人意料崩溃了。是不是包括航天工程在内的一些大而无当的科技、军事等项目,耗尽了苏联的血液,竟致最后解体?

  一个人做什么事情,应该量力而行。一个国家也是一样。晚期苏联的解体,当然有“人心不足蛇吞象”的因素存在。当一个国家什么都做、在什么方面都想“领先”世界的时候,如果没有相应的充裕经济能力作为支撑,那结果反可能是欲速则不达,被自己垒起的大山所压倒。苏联当年的那些航天项目,基本是因美苏争霸、为军事用途而设,与国家整体的经济发展、产业和商业需要并无多少相干,因此在很大程度上是消耗性的,不利于国家整体战略能力的生成。

  即便如此,也还绝不能说苏联的解体,与苏联在航天工程上的消费有必然联系。从大国兴衰与其可以调用的物质资源的角度来说,苏联后来无法支撑其超级大国衣架,根本的缘由毋宁说是它在海外扩张过度。大国生长于稳健守成,消逝于无度扩张。当一个国家在世界各地都进行军事投资的时候,再大的国家都可能捉襟见肘。

  今天的中国与当年的苏联不可同日而语!在苏联将人造卫星和航天员送上天的时候,苏联的工厂却造不好老百姓家用的热水瓶,在关系民生的日常经济生活领域,苏联不仅远远不能与同期的美国相比,也远远不能与今天的中国相比。中国现在致力于向太空进军,是在一般消费品生产已经极其充裕、初级加工业已经饱和、迫切需要进行产业升级的背景下。提升产业水平,必然要在新的科技和产业领域动脑筋,航天技术及相关产业,恰恰正处朝阳之中,瞄准这一领域发力,再也自然不过。

  而从世界范围来论,在国家总体经济能力获得良好发展后,在太空领域加强投资乃有着一般性。不仅中国,传统航天强国美国、俄罗斯及第二梯队的日本、印度和欧盟等,目前都各有其太空科技发展计划,日本上月还刚刚发射了它的探月卫星。

  在航天科技领域的投资,从长远来说收益肯定会大于付出。在苏联时代,在航天技术上的巨大投入有成为苏联经济发展的累赘之嫌。不过,这对如今继承其衣钵的俄罗斯却并非坏事。进入新世纪以来,俄罗斯的复兴频频为人所谈起,而其物质性基础,其实不外靠两个:一是卖石油,典型的资源经济;另外一个,就是高新军事科技,包括在航空和航天领域的优势,这也为俄罗斯的经济增长创造了大量财富。

  航天和探月工程如果像苏联一样基本用于军事目的,那就仅仅是对国家财政能力的消费而不是投资,如果将它与整个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联为一体,就可能成为国家竞争力生成的新着力点。显然,中国目前向太空的迈进,不仅与苏联也与自身在过去的模式已有明显分别。在探月卫星发射前夕,中国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协作配套中心与湘电集团有限公司签署合作协议,共同对中国探月工程品牌进行市场开发和推广。在这种商业化和产业化的新思路下,包括探月工程在内的太空科技开发,正如探月工程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所说,将如美国的“阿波罗”计划一样,“势将推动中国高新科技的进步,带动经济建设的发展”。(程亚文)

来源:南方都市报    责编:李志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