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图片 +更多+
庆祝我国首次月球探测工程获得圆满成功大会
“嫦娥一号”获取部分月球背面图像
国家航天局公布部分月球探测新数据
“嫦娥一号”所拍摄的月球三维图像亮相
视听新闻 +更多+
·“嫦娥一号”蓄势待发
·“嫦娥一号”准备工作就绪
·“嫦娥奔月”模拟演示
中央台现场播报 +更多+
·中央台将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进行同步现场播报
·“嫦娥一号”将于今天18点05分发射升空
·“嫦娥一号”卫星前已转入发射区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探月工程
求实创新与中国航天三大里程碑
中广网 10月23日 17:40
    中广网北京10月23日消息 阳春三月,记者来到地处北京南郊的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采访了国家月球探测副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龙乐豪先生。龙先生从当年的“651工程”导入,娓娓道来中国航天求实创新的奋斗历程。

    中国航天三大里程碑

    1965年1月,中央决定发射我国的第一个人造卫星,当时叫“651”工程,是一个代号。从我国发射成功第一个地球卫星到现在34年,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创造了辉煌的业绩。

    到现在已经建立起来两大里程碑,第一大里程碑:能够发射任何地球轨道的航天器,包括人造卫星(有应用的和科学研究的)、飞船(载人的和不载人的)等。比如,研制成功并投入使用的有12种运载火箭,这些长征系列的运载火箭,到2003年12月底为止,已发射75次,将83个航天器送入了各个不同的轨道。这其中包括28个外国的卫星,用中国的火箭发射了这些卫星;还有55个都是中国自己的卫星。第二大里程碑:人上天,实现了中华民族的千年飞天梦想。这是以运载火箭为基础,即所谓的“太空天梯中国造”。

    我相信,再过三年时间左右,中国航天可以再树立第三大里程碑:以月球探测为代表的深空探测。这个我们开始实施了,用的运载火箭就是我长期担任总设计师所设计的运载火箭。进展顺利的话,到2006年底应该可以成功,稍微晚一点话,在2007年上半年。不光是到月球表面上探测,还要到月球上取样回来做研究。这个可能要在2020年前后。现在关键是基础比较好,特别是运载火箭基础比较好。当然,我们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是有不小差距,但就我们自己来讲,这40年我们还是可以引以为豪的。

    关键在求实创新

    回过头来看,我们庆幸所取得的成就。这首先是和国家、中央高层领导的重视和关怀分不开的。同时是靠成千上万航天人的无私奉献,包括管理人员、科研人员、工人、后勤人员等;从思想上深层的来讲呢,我的体会和我们庆幸的是,走了一条自力更生为主、不断求真创新的道路,这是非常重要的。我们走了一条自己的路,没有跟着别人的路,也没有等、靠、要。

    1963年,我从上海交通大学自动控制专业毕业,刚来的时候,我们国家基础很差,西方国家弹道导弹这方面的资料看不到,只有一些很一般的、泛泛的文章。经常因为中间的一两句话,我们要捉摸一两天,没有办法,只能一点点地学。根据学校学习的课本,结合我们的捉摸,慢慢地发展起来。

    自力更生,首先要靠自己的实力、要创新,没有创新就谈不上自力更生。求实创新是和自力更生密切相关的。你要是一味模仿别人,就谈不上创新;很多研究,国外都是没有先例的,有了先例,就不是创新。像国防工业这些东西,你是从国外拿不到的,他们不可能给你的,这更加需要我们自己的创新。

    1965年,我们要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实际上运载火箭我们还没有。卫星要上天,你要有所谓的“天梯”,当时“梯子”还没有呢。我们没有像国外那样单独研制运载火箭,而是在一种两级的中远程导弹的基础上又搞了一个简单的上面级,这种办法符合当时的国情,而且一举发射成功,为我们赢得了时间,走了一条捷径。卫星重量是173公斤,相当于前面四个国家的第一颗卫星重量的总和,一下子就确立了我们国家运载火箭技术的世界地位。

    1975年初,我们搞第一期卫星通信工程,就是地球同步卫星,要达到三万六千公里的轨道,发射程序比较复杂,末级火箭要两级启动,后面还要变轨,就像人挑担子上坡一样,挑一会,要休息一下,然后再慢慢上去。我有幸从火箭论证方案开始参加了这项工作,担任总体设计师。当时面前有两种方案:一种稳妥的,在远程导弹基础上再加上一个第三级,性能稳定,但载荷比较小;还有一个方案,就是搞液氢液氧的第三级,性能比较高,难度很大。当时多数同志偏向第一种方案,技术比较成熟、常规的。我们则主张步子大一点,从长远来看,发展后劲比较大、起点比较高。最后定的是,两个方案同时进行,为了稳妥。经过九年,到1984年三月,取得圆满成功。这在世界上一下子就树立了大国地位,使我们国家赢得了在运载火箭领域起码第二和第三的位置。第二,是采用液氢液氧空中二次启动技术,当时只有美国掌握了这个技术。第三指我国是第三个运用低温技术成功将通信卫星送上天的国家。

    我们可以迈小步,跟着人家,在原有弹道导弹基础上小打小闹,比较可靠。但到了高轨道的时候我们还走这个道路,就不行了;回过头看,步子迈得比较大,咬咬牙,这些事也就挺过了,一旦挺过了,就上了一个大的台阶。如果不这样,也取得不了运载火箭在世界上第二、第三的位置。

    创新的四个要素

    首先,要有创新的愿望。30多年前,我们的条件落后,但我们还是不大愿意重复别人的东西。不是盲目为了创新而创新,而是为了国家的需要。我们的大型火箭本来就落后美国很多年了,起点再不高,再没有创新,那就不可能赶上。首先是一种精神上的使命,要有一种政治使命感,有一种民族的气节。跟着别人跑,永远不行。

    第二,要自信。敢于接受挑战,不接受挑战不就完蛋了吗?再难,外国人可以做出来,我们也是可以做出来的。如果,这也不敢、那也不敢,肯定什么都做不出来。我们搞外国卫星发射的时候,敢“四拿一兑现”(拿设计图纸签合同,拿合同搞贷款,拿贷款搞研制,拿我们的火箭发射外国的卫星,然后兑现合同,把卫星送入轨道)。感觉满潇洒,敢那么干。要有这个自信。当然,创新要有基础。1993年1月22号,也就是春节前,我们还在试验,结果点火以后启动不起来,心都提到嗓子眼了。三天三夜也没有休息,过年也没有好好过。现场条件很差,天寒地冻的,大家都要拉回去,我坚持现场搞,因为,我自信技术没有问题,取得了成功,节约了大量时间。

    第三,要有良好的承受失败、挫折甚至重大挫折的能力。搞外星发射,风险很大,成功了了不得;不成功不得了。记得1996年2月16日的失败,一下子把我们推到了国际舞台的中心,因为当时的新型运载火箭第一次发射就直接进入了国际商业服务。我当时在现场,马上跑到遥测间,去看数据,当时想的就是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没有成功,没有想别的。很快判断问题所在。连着三天三夜都没有睡,找原因、查数据、发简报。回到北京以后,我的压力太大了,犹如泰山压顶,这些我都没有想更多,一心扎到分析数据中。经过三个月工作,把这个故障几乎100%地模拟出来了。很快原因找到了,采取了改进措施,做了123项实验,采取了256个措施,提高了可靠性,取得了国际社会保险界的认可和谅解,以后局面就不一样了。后来原因清楚了,不是设计方案上的问题,而是一个电子元件的问题,制造工艺不够,达不到标准。越是挫折的时候,越不要想什么个人的荣誉、地位,关键在把问题本身的原因搞清楚。

    第四,创新不能计较个人荣辱。火箭这个东西,可不是哪个人能够搞得了的。创新的时候,不要想到个人的荣誉,而要想到事情的本身。我从放牛娃成长为新中国的火箭总设计师,没有想那么多名,关键是把事情做好。记得,我们刚来的时候,我们院里的领导、一些指导员,晚上到办公室,不干别的,而是赶我们回去休息、回去睡觉,当时我们也年轻、血气方刚,我们感觉不满足,都在看书、啃资料,感觉国家很需要我们,国家很落后,对我们年轻人来讲,国家把我们弄到这个位置上来,不好好干,对不起国家、对不起自己,有这么一种责任感、一种政治责任感。

    做人做事与做官

    我的体会就是:技术人员也好、技术官员也好、行政官员也好,做人是一辈子的事,做事是长期的,做官则是短暂的。一辈子做人、长期做事、短期做官。不管做什么,不要把官、名誉、地位呀,考虑过重。做些实在的事,留下一个记号,为这个社会、为我们国家、为我们党,做些贡献这是最重要的事。

    做人求正。求正,就是正直、正义、正派、正气。搞航天是集体的事业,是千百万人的事业,是个团队,必须团结人、为集体着想,善于共事、善于团结人,否则就会失去锻炼的机会。

    做事求实。要实在、踏实,实实在在的成绩,来不得半点虚假,搞航天的更是这样,一个螺丝钉,要用M5的,你用M3的,强度就不够,马上就会给你颜色看。除了专业技术之外,很重要的就是实践,在工程实践中学习,从实践中丰富自己。

    做官求廉。做官清廉,清正为民。做组长、做室主任、做副院长,都努力给下面的同志创造工作条件,解决一些实实在在的困难或问题。

来源:学习时报    责编:李志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