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扎特 Ach, ich fühls (Die Zauberfl?te)
《啊,我感到爱情的幸福已经消失》 选自歌剧《魔笛》
用德语演唱的《魔笛》是莫扎特35岁那年,也就是他生命的最后一年写成的。歌剧取材于诗人维兰德(C.M.Wieland,1733-1813)的童话集《金尼斯坦》(Dschinnistan)中一篇名为"璐璐的魔笛"(LuLu,Oder die Zauberfl?te)的童话,1780年后由席卡内德改编成歌剧脚本。
莫扎特运用通俗易懂和引人入胜的神话剧的形式,体现了他的“乌托邦”的理想,即智慧终将战胜愚昧,光明终将战胜黑暗,善良终将战胜邪恶。这部歌剧的剧情十分离奇和稚气,情节的发展也有不合逻辑之处,但歌剧上演后却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功,这无疑体现了当时的欧洲民众在法国大革命影响下,对“自由、平等、博爱”的向往。《魔笛》可以称作是莫扎特第一部真正的德国歌剧,这部用德文演唱的歌剧,这部用德文演唱的歌剧,把德意志民族的优良品质,淳朴感情和清醇美丽的音乐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实现了莫扎特振兴德国歌剧的夙愿,开创了德国歌剧以后的发展道路,对新世纪的德国歌剧作曲家具有极其重大的影响。
故事的讲述了古埃及一个叫做埃米诺的王子,同他所爱慕的少女帕米娜的爱情经历,他们两人在捕鸟人帕帕杰诺和智慧与光明王国的祭司萨拉斯特罗的帮助之下,在紧急关头依靠魔笛的魔力,经受了种种严峻的考验,最后终成眷属;而代表邪恶势力的夜女王和摩尔人则仓惶地被赶走了。
《啊,我感到爱情的幸福已经消失》是歌剧第二幕中少女帕米娜的咏叹调。
莫扎特 S’altro che lagrime (La Clemenza di Tito)
《如果除了眼泪》 选自歌剧《狄托的仁慈》
1791年9月波西米亚即将登基的新国王里奥波德二世派人命令莫扎特创作一部意大利悲剧《狄托的仁慈》,这一年里连续三部大型委约作品《魔笛》、《安魂曲》、《狄托的仁慈》接踵而来,即便如莫扎特这般天才的作曲家,依然感到了无穷的压力,这时候他虚弱的身体也多少局限了他的创作精力。
三部作品中,以《狄托》创作规模和难度最小,莫扎特便携着妻子和一位得意的学生赶往布拉格。在学生的协助下,短短十多天就完成了创作,但期间的辛劳和苦闷也是可想而知的。演出之后,观众回应冷淡,以彻底失败告终,再次打击了莫扎特已经脆弱无比的心。他来不及从失望中走出来,又迅速赶回维也纳,因为还有《魔笛》在等着他。车轮战式的创作在继续着,也在持续考验他虚弱的身体。
1791年9月30日,这部歌剧终于首演成功。同年11月末(即两个月后)作曲家卧床不起,12月5日告别人世,走完了他人生短短36年的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