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广网北京1月9日消息(彭真怀)白山是一个以煤炭、林业和铁矿石为主的资源型城市,在吉林省很有代表性。被列为转型试点城市后,白山把握机遇,以资源为依托,以项目为抓手,在构建和谐社会的新起点上培育接续替代产业,发展循环经济,唱响了转型的主旋律。
白山依托资源主动转型值得借鉴
2006年6月6日,在国务院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领导小组第三次会议上,白山被列为资源型城市转型试点。6月23日,“白山市综合性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工作方案”通过了吉林省有关部门和专家的评审,上报财政部等相关部门。
我们认为,作为全国典型的煤炭资源枯竭和天然林限伐的城市,白山在吉林省很有代表性。白山经济发展后劲不足的根源在于其主导产业煤炭、林业和铁矿石因资源枯竭而走向萎缩,新兴主导产业的发展没有同步跟进,最终造成主导产业空档。因此,培育新兴主导产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成为白山经济转型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主导产业萎缩 深层矛盾集中凸现
上个世纪中期,国家陆续在白山投资建设了通化矿务局、省属6个森工局、通钢集团板石铁矿等一批国有大中型企业。依托这些骨干企业,白山形成了以煤炭、林业、矿产冶金为主的资源型产业体系,这些产业的增加值占到全市工业增加值的80%以上。但长期以来,国家在资源性产品和加工产品之间实行的价格“剪刀差”政策,造成白山比较效益下降,利益流失严重。一个明显的事实是,白山资源开发和输出越多,利益流失也就越多。
我们掌握的情况表明,白山煤炭开采有上百年的历史,累计生产原煤2.34亿吨。经过多年的开发,大部分国有矿山已进入中老年期,矿产资源日渐枯竭。通化矿务局近年来已有6个矿陆续破产或关闭。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随着新建重工业项目的投产,白山原煤消耗量却逐年递增,全市仅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年消耗原煤就达390万吨左右。其中浑江发电公司年消耗原煤238万吨,五期工程全部建成投产后年消耗原煤达到480万吨。除煤炭之外,铁矿石的情况同样不容乐观,通钢板石铁矿也已进入资源中度危机阶段。
从森林采伐的情况看,迄今为止,白山已采伐木材8450万立方米,森林资源经过多年过量采伐,原始林和成熟林比重越来越小,可采伐资源十分有限。自1998年国家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以来,白山基本停止了天然林商品性采伐,木材采伐量逐年减少。全市木材采伐量从最高年份的230万立方米急剧下降到80万立方米,部分森工局已无林可采。但另一方面,白山对木材的需求量却在逐年增长,加工能力与当前采伐量偏少的现状形成明显反差。全市规模以上企业均质刨花板的年生产能力达10万平方米;木地板加工设计能力高达210万平方米;人造板总产量也由80年代初的1.5万立方米增加到2003年的26万立方米。由于原料缺口较大,白山从俄罗斯和朝鲜进口木材的比重逐年增多。
白山煤炭、林业和矿产冶金等主导产业逐渐萎缩,接续替代产业又没有形成规模,由此而带来的深层次矛盾开始集中凸现。全市经济总量小,经济发展缓慢,一度徘徊不前。产业层次低,“原”字号产品多,产业链条短,效益流失严重,资源禀赋优势没有转化为产业竞争优势。林、矿职工下岗失业人员较多,就业再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较大,职工群众生活困难。基础设施历史欠账较多,投入不足,矿区沉陷问题突出,林、矿区群众生活环境较差,实施经济转型刻不容缓。
有必要引起重视的是,白山矿产资源在开采的过程中普遍存在采矿规模小、开采方法落后、资源浪费严重、安全生产状况差等问题。加之缺乏长远规划,发展循环经济的意识差,极易造成资源的浪费和短期行为。有限的经济存量不能被有效地利用,对产业的带动能力差,难以形成规模优势,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全市矿产工业的发展和新型工业化的进程。
由于工矿业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白山环境保护方面的压力非常大。大量未经处理的废水排入江河之中,污染严重;煤、煤矸石、尾矿、自然粉尘、扬尘和一些易挥发气体,形成了大量的废气、废渣、废水。其中煤矸石堆自燃已成为一个重要的大气污染源,直接影响到附近居民的生活质量甚至生命财产的安全。更为严重的是,白山矿区地面沉降的面积有870多公顷,受到影响的地面建筑物面积有126万多平方米,严重影响了城市居民的生活与安全。
引起我们注意的是,自然资源的日渐枯竭,直接造成了白山大量从业人员的下岗失业。资料显示,全市有6.1万林、矿业从业人员下岗失业,占全市下岗职工总数的75%。而且随着对小矿井清理整顿政策的实施,有更多的从业人员需要转移到其他行业。相当一部分需要转移就业的职工劳动技能单一,再就业能力弱,由此而引发的社会保障与社会安定等问题接踵而来。
在实施转型和发展的过程中,资金短缺成为制约资源型城市的一个瓶颈。从白山的情况看,自2001年以来,全市财政支出高于财政收入50-80%左右,连财政人口的吃饭都有困难。过去,白山主要的融资渠道是银行贷款,但据我们了解,到2002年底,吉林省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均处于亏损状态。尤其是资源型城市的不良贷款压占了可用资金,使金融机构贷款增量逐年减少,包括白山在内的大部分资源型城市的商业银行已经失去了为企业发放贷款的能力和资格。加上资源性产业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矿业投资环境差,民间和外商的资金都不愿意投入,造成资源型城市投融资途径受阻。近年来,白山实际利用外资的情况偏低,2003年实际利用外资只占全省的2.7%。上市融资方面,到2003年底,白山还是吉林省9个地级市中唯一没有上市融资企业的城市。
依托资源优势 培育接续替代产业
白山自然资源丰富,素有“立体资源宝库”之称。与大庆、鸡西等单一的资源型城市相比,既有共性但又有明显的不同。尽管白山煤炭资源枯竭,木材产量下降,但从总体上看,白山仍具有比较优势。从生态和地理位置看,白山是国际公认的地球同一纬度带原始状态保护最好、生物物种最多的地区,自然资源的区位优势相对明显,生态环境保持良好,林下资源丰富,为接续替代产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2003年,白山提出了优势在资源,所长在特色,出路在工业的经济转型思路。全市坚持依托资源而不依赖资源的发展理念,把经济转型、推进增长方式转变、扩充经济总量统筹考虑,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延伸资源转化链条。
矿产是白山的重要资源,以煤炭、铁矿石、金属钴、白云石和硅藻土为代表的矿产资源储量丰富。其中煤炭储量4.4亿吨,占全省的21%;铁矿石储量1.6亿吨,占全省的30.2%;硅藻土储量1.96亿吨,占全国的50%。白山的黄金、铅锌、高岭石、石灰石、石膏等矿产资源也较丰富。丰富的矿产资源,为白山巩固现有的工业基础提供了原料保障。依托这些资源,白山可以发展洗煤、炼焦、火电、铁矿石、工业硅、金属镁、助滤剂等产业。同时白山尾矿的利用量、煤矸石的利用率较低,煤矿回采率不到55%,二次资源综合利用大有潜力。
我们认为,白山的支柱产业仍应以资源性产业为主,矿产资源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仍是白山的支柱产业。因此,加强地质勘探,继续寻求新的资源,是白山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白山还有相当一部分资源没有被发现、发掘,这些资源都是白山赖以发展的基础。加强地质勘探,挖掘老矿山资源潜力和发现新的资源,进行适度开发,延长服务年限,可以为白山实现经济转型赢得时间。
事实上,白山也是这样做的。遵循抓勘探、精开发、规模化、多保护的思路,白山组建了地质勘查开发院,推进地质勘查专项规划,加快优势矿产勘查、开发和储备,全面摸清矿产资源底数,搞清分布、储量、品位、开发利用价值,对市场需求旺、潜在效益高、拉动作用大的资源优先进行勘探开发。我们了解到,白山已初步形成铁矿石—铁精粉、白云石—金属镁—镁合金压铸件、硅藻土—助滤剂—基体无毒杀虫剂、硅石—工业硅—硅铝合金、页岩土—硫璃瓦—黑陶等系列产业链条,钴矿开发也取得实质性进展。
我们认为,白山应按照实施规模化生产的原则,以优化资源配置和提高矿产资源产业集中度为目标,以浑江发电厂和地方骨干企业为核心,采取联合、兼并、股份制和煤电联合等形式,组建大的集团,提高机械化水平和资源回收率,使生态环境得到较好保护,真正实现资料性工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应加大力度,对能力小、回采率低、资源浪费、安全不达标的小矿山进行治理。
除矿产资源丰富外,白山是全国主要木材基地之一,森林资源丰富,全市林地面积达159.2万公顷。尽管国家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木材采伐量逐年减少,但白山仍然具有其他地区不可比拟的资源优势:全市森林覆盖率83%,活立木蓄积量达1.8亿立方米。按照白山的计划,下一步着力实施林木开发,搞好深加工,延伸林产业链条,加快推进林纸一体化,扩充地板和人造板规模,带动造纸、建材、家具、装潢等产业发展,实现由粗放经营向精细管理转变,由初级产品向高级产品转变。到2010年,全市地板和人造板产能分别达到2000万平方米、60万立方米。我们认为,从可再生资源的角度看,森林有希望成为白山循环发展的产业群。白山应适度采伐和保护森林资源,这样不仅可以为白山现有的木制品加工企业提供相对充足的原料,还可以带动白山森林旅游业的大发展,缓解保护与发展的矛盾。
依托中药材资源,培育医药产业也是白山发展接续替代产业的重要方面。白山有药用植物900多种,药用动物120多种,药用矿产20余种,是东北最大的天然药材库。全市现有中药材种植面积14.7万亩,已建成5个国家级和省级无公害中药材规范化生产示范基地,其中3个通过GAP认证;16家医药工业企业中有15户通过GMP认证。白山正在加快建设园参野化、北五味子等8大道地名贵中药材保护基地和人参、西洋参等8大人工中药材生产基地,铁下心来打响“天然、纯正、独特”的长白山医药品牌,积极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医药新品种,构建集种植、生产、科研为一体的医药产业体系。 我们注意到,在中药材资源中,人参产业至关重要。白山是全国著名的人参主产区,人参年产量占全省65%、全国50%,出口量占全国80%,已被列入WTO原产地域保护范围。白山倾力打造长白山人参品牌,实施资源整合,推行标准化种植,强化科研攻关。在发展人参保健品的同时,向药品、食品、饮品、化妆品和人参皂甙单体及多糖体产品延伸,努力建设长白山人参产品贸易集散地和出口基地。全市低农残人参生产面积达总面积的85%以上,靖宇县、长白县人参GAP生产基地已通过国家有关部门验收,参隆集团、西洋参集团等涉参龙头企业快速发展。白山已开发出“GE510免疫人参多糖体”、“三参胶囊”等系列人参精加工产品,初步形成了产、加、销一条龙产业链条。
发展生态旅游在白山也大有作为,长白山、鸭绿江的山水风光享誉中外,天池、长白石林、灵光塔、锦江大峡谷、鸭绿江边境风情等景区、景点、景观,遍布全市各地。白山是国家12个重点红色旅游区之一,是以“抗联英雄、林海雪原”为主题形象的东北红色旅游核心区域。作为全国首家全幅员森林旅游区,白山初步形成了“春观山花、夏登天池、秋赏红叶、冬游冰雪”和“环山、沿江、跨国”的旅游格局。2005年,全市共接待游客149.89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8.14亿元,同比增长12%和32%。随着长白山机场、高速公路和环长白山旅游公路的建设,白山积极申报长白山世界自然遗产和长白山世界地质公园,加快长白山旅游与国内外旅游市场的一体化发展,向着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目标迈进。
作为一种新型产业,白山的矿泉水产业发展较快。全市已发现矿泉水源地130处,不仅水质好、流量稳、无污染,而且类型齐全,有偏硅酸型、碳酸型、锶型、锂型等,经国际水资源保护组织对200余项指标化验、检测、评估,认为完全可以与阿尔卑斯山和北高加索天然矿泉水相媲美。2004年,白山被该国际组织命名为“中国·白山国际矿泉城”。农夫山泉、娃哈哈、康师傅等知名企业落户白山,地方品牌“泉阳泉”被评为中国名牌,全市具备年产近百万吨矿泉水的能力。白山正在加强矿泉水资源保护和规模开发,规划到2010年形成300万吨生产能力,初步形成矿泉水支柱产业。
围绕重点发力 从长计议转型战略
实施经济转型,必须立足当地的实施情况,选准突破口,选择正确的发展道路。白山围绕项目、改制、招商、环境等重点发力,经济转型初见成效。
白山把项目建设作为发展接续替代产业的重中之重,把大项目作为经济转型的引擎和支撑,立足资源上项目,依托骨干企业上项目,把握政策导向上项目,实行外引内培上项目。在2005年实施“项目促进年”的基础上,把2006年定为“项目落实年”,确定了25个重点项目,计划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30亿元,同比增长73.2%,新增投资55亿元。在工业项目建设方面,白山有一个宏伟的蓝图,规划在“十一五”期间,力争投资千万元以上项目468项,总投资1250亿元。
在加紧项目落实的同时,白山打响了国企改革攻坚战。2005年,全市选调184名精干人员组成92个改革工作组,指导推进企业改革,全年完成企业改革124户,为年初计划的135%。2006年初,白山又提出全面完成剩余75户企业改革任务。企业整体改革带动了民营经济的大发展,全市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已占到全市经济总量的55%。
白山人把扩大开放作为加快发展的推进器,向世界敞开胸怀,以开放促开发,以开发促发展。2004年,白山借助国际水资源保护组织给白山国际矿泉城挂牌之机,成功举办了首届中国·白山国际矿泉节,签订了一大批投资合作项目。2005年,以首届中国吉林·东北亚博览会为契机,举办第二届中国·白山国际矿泉节。白山坚持多种引资方式并用,注重从多层面介入,突出产业招商、专业招商、以商招商和网络招商,并赴发达地区和国外开展系列招商活动,集中宣传推介优势项目,靠资源的魅力吸引投资者。事实证明,这种多变的引资方式成效显著。白山相继引进了娃哈哈、农夫山泉、同仁堂等一批国内知名企业,同时引进了中国电力投资公司、中产经投资有限公司、首都机场集团、中信国安、顶新国际集团、通化钢铁公司等一批战略投资者。2005年,全市实际引进域外资金同比增长1倍。
为增强城市吸引外资的能力,白山强化服务意识,提出了“所有政府部门都是服务部门,所有岗位都是服务岗位,所有公务员都是人民群众的服务员”的思路。“服务”这个词正以从未有过的频率出现在白山市政府的各项工作中。在强化服务功能的基础上,白山着力清理行政审批项目,重拳出击治理乱收费、乱罚款,进一步规范行政许可行为。对市级52个行政部门576个行政审批项目进行审查和界定,取消6个部门行政审批权,取消行政审批项目218项,暂缓执行13项,合并10项,清理废止文件147件。近两年,白山先后制定《整治发展软环境“一票否决”制度》、《整治发展软环境七条禁令》、《实行企业“宁静日”暂行办法》等10余项制度规定,并严格执行。2004年起,全市启动评定发展软环境最优单位、最优个人和最差单位、最差个人活动,建立健全一整套考核、评议、奖惩办法。实行市级领导联系重点项目责任制,实施“无偿委托代理”、“一条龙全程服务”,所有施工审批手续都由牵头服务部门负责办理,直至建成投产。
通过实施经济转型,白山进入了历史上最快最好的发展时期。2005年,全市GDP同比增长17.8%,增幅创白山历史新高;完成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66.4%;实现财政收入同比增长44.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19.4%、8.9%。值得借鉴的是,白山在自身资源还可以担当城市发展主力的今天,重视加大非资源产业的建设力度,另辟蹊径发展可以支撑城市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这是具有战略眼光的。白山大地处处唱响转型的主旋律,转型战略正统领和指引着全市工作。我们有理由相信,白山一定能走出一条全面协调增长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