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广网北京9月19日消息 音乐节,这个名词代表着一个概念。我国自己最早创办的是1956年8月在北京举行的第一届全国音乐周,由文化部、中国音乐家协会联合组织实施;中国最早以城市命名的音乐盛会,是1960年的“上海之春”和1961年7月的“哈尔滨之夏”。两大音乐盛会以及后来各地举办的音乐活动,基本都是由中国音协地方分会联同地方文化局组织的区域性文艺汇演演变而来。我认为,北京国际音乐节是我国在本土举办的有创建性的国际化的音乐节。它尊重艺术规律,坚持艺术标准,其艺术成就在中国音乐发展史上产生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
一、开拓文化视野 培育观众市场
北京国际音乐节这10年展示的中外音乐艺术成果是巨大的,走上北京舞台的国际顶级大师,引进开发的国内首演作品,从数量到质量,开创了一个全新的纪录。
二、推进本土创作 重塑民族尊严
在国际化和本土化并重上做得很出色,强力推介中国音乐家和中国作品卓见成效。还为我们民族传统戏曲安排特别席位。从“人”的关键因素入手,既锻炼本土音乐团队,又造就本土音乐人才。
三、延伸教育功能 提升全民素养
音乐节主办的大师班,成为音乐学院引进“外援”的有力支持和必要补充。坚持儿童音乐会免费开放,意味着一个远期投资的项目和培养扩充观众群的工程,今天被动跟随家长的孩子,将来可能就是主动引领孩子的家长。
北京国际音乐节是一项带有公益性质的文化建设基础工程,北京市应该很好地爱护这个首都最富含金量的独立品牌,中国音乐文化的高端品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