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出日期] 2007年10月26日(星期五)
[演出时间] 晚7点30分
[演出地点] 保利剧院
[演出曲目] 彼得·伊里奇·柴科夫斯基:B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作品23号
古斯塔夫·马勒:D大调第一交响曲
钢琴:郎朗
演奏:巴黎管弦乐团
指挥:克里斯托夫·艾森巴赫
[作品介绍]
1.彼得·伊里奇·柴科夫斯基:降B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作品23号
彼得·伊里奇·柴科夫斯基,俄罗斯作曲家。1840年5月7日出生于俄国维亚吉卡省的沃特金斯克,1893年11月6日逝世于圣彼得堡。在交响曲、协奏曲、歌剧、舞曲音乐等领域里均留下了重要作品,其中有一些是在全世界最受欢迎的名作,如包括《悲怆交响曲》在内的后三部交响曲、小提琴协奏曲、钢琴协奏曲、舞剧《天鹅胡》、《睡美人》和《胡桃夹子》、歌剧《叶甫根尼·奥涅金》和《黑桃皇后》、《1812序曲》等。
柴科夫斯基的三部钢琴协奏曲中,《降B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久已成为脍炙人口的名作,也是很多钢琴家喜爱弹奏的。它完成于1875年,起初遭到钢琴家尼古拉?鲁宾斯坦贬责,后由汉斯·冯比罗于1875年在美国波士顿首演,大获成功。1889年,柴科夫斯基将这首乐曲略加修订。这首协奏曲共有三个乐章。第一乐章“极为庄严而不太快的快板”,是全曲中最为著名的乐章。作品以四支圆号的引子为开始,随后展现的是极为雄壮和辉煌的主题,这个激动人心的主题甚至比整部钢琴协奏曲还要著名,是每年柴科夫斯基音乐节的开场曲,也经常被大量的影视作品所运用。第二乐章为“小行板”,主题馥郁清新。第三乐章为“热烈的快板”,呈现出热烈的歌舞场面。基于乌克兰民歌的舞蹈性音乐几经反复,越来越奔放豪迈明丽。最后钢琴与乐队一道将乐曲推向璀璨的峰巅。
2.古斯塔夫·马勒:D大调第一交响曲
古斯塔夫·马勒,1860年7月7日出生于波希米亚卡利什特城,1911年5月18日逝世于维也纳。作有9部交响曲和未完成的第十交响曲、《大地之歌》,此外还有声乐套曲《漫游者之歌》、《少年魔号》、《悲叹之歌》、《亡儿之歌》、《吕克特歌曲》作品。在这些作品中,马勒继承 了自海顿、莫扎特、贝多芬一直到舒伯特、勃拉姆斯和舒曼以后的交响乐传统,同时又从时代精神很中汲取丰富营养,确立了一种新的交响乐语言,成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
第一交响曲创作于1884至1888年。马勒后来于1893至1896年又对之进行了修改。1889年11月20日由马勒指挥在布拉松首演。虽然马勒也将他的第一交响曲称为“音诗”,而且表现了标题性内容,但施特劳斯标题是外在的情节或观念,而马勒的标题是复杂微妙的内心世界同外界的关系。第一交响曲有着丰富的内涵,它主要表现了一颗敏感的、受到爱情折磨的心灵对大自然与人生的感悟和思考。马勒自己曾说过,第一交响曲是由一次炽烈的爱情引发的。马勒曾为第一交响曲写过相当详尽的说明,作为听众聆听此曲时的线索,虽然他后来又主张听众应不靠这些说明而自由地聆听、感受和想象,但为了完整、深入地理解他的作品,一定的提示和说明还是需要的。
马勒的第一交响曲原有五个乐章,后来马勒感到过于冗长,删去了其中一个乐章,于是成为四个乐章的结构。第一乐章“慢的,延缓的,像大自然的声音——开始时非常从容”。这一乐章里充满了青春、黎明、鲜花、草地、森林这些清新动人的意象。第二乐章“强有力而活跃的,但不太快”,是一首交响化的连德勒舞曲。第三乐章“庄重严肃的,但不太慢”,是一首奇异的、带有怪诞色彩的葬礼进行曲。第四乐章“暴风般汹涌激烈的”,这是“人间喜剧”的宏大终曲,是地狱般的狂乱景象。乐章最后发展为豪迈而狂喜的高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