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牌工人 自学成才 严格似铁 诲人不倦 爱者无怨 图片专区
广播特写
没有文凭的“工人教授”
   从一名只有初中文化的农村青年,成长为给企业创造上千万元效益的电力专家,中国中铁一局电力技师窦铁成以29年的不懈努力,实现了人生的跨越。刚进单位时,窦铁成只有初中文化。工作的挑战,让他体会到了知识的力量,也让他对专业技术着了迷。上班时,他细心琢磨每个施工环节;下班后,他就把技术要点记在本子上仔细研究……
图片专区
窦铁成文气的一面
做高压实验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坎坷身世
坎坷身世
中广网 04月23日 15:47
[打印本页] [推荐给朋友] [字号 ] [关闭]
   

中国广播网记者: 余京津  白健

 

说起来让人不敢相信,中铁一局的“王牌工人”窦铁成居然只有初中文化水平,还是个准农民。

 

195610月,窦铁成出生于陕西蒲城县城。蒲城是著名抗日将领杨虎城的故里。也是因为这层同乡关系,窦铁成的祖父曾在杨虎城的麾下征战沙场。

 

窦铁成的父母是对他一生影响最大的人。

 

他的父亲是一名拿手术刀的西医,解放前,用拉丁语写病例和开药。上世纪80年代,窦铁成看到父亲不顾年迈,跟随全国兴起的英语热,又开始自学一门新外语。

 

窦铁成母亲是一名音乐教师,从16岁起,就在学校教比她还大的学生语文课。母亲多才多艺,会踩风琴、吹口琴。她教课时,一丝不苟。学生的发音哪怕有一点点偏差,她都要耐心地一一纠正过来。

 

窦铁成5岁时,就跟着母亲学会了识字,开始阅读成年人的书,后来又跟着父亲学会了吹笛子。

 

窦铁成降生时,患有先天性心脏病,行医的父亲曾悲伤地对母亲说,“这个娃儿活不久。”没想到,窦铁成奇迹般地活了下来。

 

窦家本是一个殷实的书香门弟。窦铁成记得,小时候,家里的房子望不到头,是个地儿的地方,盖的都是房子。

 

但是,1966年,“文革”爆发。窦铁成的祖父有“历史问题”,父母又双双是“臭老九”,因此,他全家被错划为“黑五类”,遭到没收家产、注消居民户口、举家流放到农村的处罚。在“血统论”横行的年代,窦铁成和弟弟在学校里经常受到同学的辱骂和追打。初中毕业后,他无奈地选择了辍学。1969年,窦铁成随父母落户蒲城县晋王村。1972年,16岁的他做了“插队”知青,开始了农民生涯。

 

在农村,窦铁成体验到农民的艰辛。辛辛苦苦干了一年,只分到百十斤麦子。过年时,全家包了一顿饺子,给弟弟买了一把小提琴,他立马变成百分百的“无产者”。

 

在种庄稼、栽瓜果的劳动之余,年少的窦铁成对无线电技术萌发了兴趣。借书、买书、看书,成了他当时最大的嗜好。

 

一次,村里的农用机械坏了,没人修,他就动手试着修,还把能找来的电工和机械方面的书都了看遍。渐渐地,他成了村里安灯接线、修理电器的能人。这个一向被人歧视的“黑五类”竟然赢得了农民们的尊重。窦铁成想,“老农相信我,其实是他们相信科学、相信知识。看来,知识能改变命运!”

 

1978年,一个喜讯传到窦家:像窦铁成这样落户到农村的原城镇居民子女可以参加招工考试!窦铁成那天正怀抱着1岁多大女儿,他简直不相信自己的耳朵:可以不做窝在农村了吗?我可以转运了吗?

 

窦铁成和弟弟一起参加了中铁一局电务处的招工考试,结果被双双录取。但根据政策,他俩只能走一个。兄弟俩互相推让不下的当口,母亲做了主:“小的还有机会,让大的走!

 

母亲一句话,成就了窦铁成的今生今世。1979年4月19日,他带着全家人改变命运的重望,背着行李,含泪走进了中铁一局电务处的大门。

来源:中国广播网    责编:余京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