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广网北京9月11日消息 面对上半年国际物价飞涨与国内食品结构性短缺、出口下滑、自然灾害多发的严峻形势,中国经济迎难而上,以10.4%的增速和7.9%的通胀率实现了平稳较快发展,在世界经济体中发挥了“稳定器”的作用。最近,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显著回落,通胀压力有所缓解。专家认为,国际环境减压,中国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的空间增大。
内忧外患,“最困难的一年”
今年以来,世界粮食、能源、金融问题同时升温,国际原油价格上涨四成最高达到每桶147美元,大米等粮食价格上涨60%以上,次贷危机导致的经济损失数据仍在不断翻新,各国政府在抑制通胀与防止经济下滑平衡木上谨慎前行。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今年3月份指出,“今年恐怕是中国经济最困难的一年”。
在成本增高的推动下,全球通货膨胀率普遍攀升。7月,美国消费价格同比上升5.6%,创17年来最大升幅;欧元区通货膨胀率保持在4%的历史高位。摩根斯坦利报告说,在190个被调查国家和地区中,已有50个正在经历高达两位数的通货膨胀,包括印度、俄罗斯、越南等大多数新兴经济体。
受次贷危机影响,今年二季度,美国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9%,但多家机构预期美国经济下半年将保持零增长或负增长;欧元区经济环比下降0.2%,是1995年开始统计以来首次环比负增长;日本经济同比环比均出现负增长。许多新兴工业国家的经济增长也小幅下滑。
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使中国面临的形势更加严峻:不仅要应对次贷危机导致的外需减少出口下滑,还要应对冰雪灾害、汶川地震等自然灾害带来的困难和经济损失;不仅要应对飞涨的国际粮价油价引起的输入型通胀,还要应对猪肉等食品短缺引起的物价结构性上涨;不仅要应对流动性过剩带来的涨价压力,还要应对从紧货币政策对关键产业的冲击。
数据显示,流动性过剩、原材料价格飞涨、部分食品供求失衡推动国内物价涨幅一度达到8.7%的11年新高。主要出口国经济滑坡、人民币持续升值,使上半年出口增速回落5.7个百分点。
阻断有效,“形势比预料的要好”
面对内忧外患,中国经济依然在高速增长的同时实现物价可控,“形势比预料的要好”成为6月下旬中央对形势的新判断。
坚持自给、增加投入、调整价格和控制出口,使国内粮价基本稳定。我国粮食自给率10年来一直稳定保持在95%以上。今年财政预算中支农投入接近5900亿元。今年多次上调小麦最低收购价,国家对小麦市场调控能力得以增强。
在成品油价格市场化的进程中,采取了渐进的方式,减少了国际高油价对各个领域的冲击。汽油、柴油和航空煤油价格在6月被适当调高,相关部门表示,奥运会后成品油价格将根据情况做出调整。
“当前国际因素复杂多变,油价和粮价仍是全球最大的不确定因素。”有关专家表示,相对于绝大多数新兴经济体两位数的通胀率来说,中国应对国际高油价和高粮价的措施是有效的。通过行政干预、财政政策等措施设置国内外价格传导的“阻断点”,实现了国内物价的基本可控。
资本项目管制成为中国经济平稳发展的另一“阻断点”。次贷危机发生后,大量热钱流入新兴经济体,上半年中国外汇储备异常增长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人们对热钱涌入的判断。11年前,大进大出的国际热钱曾导致了亚洲金融危机。
相关专家指出,热钱正在成为制约中国调控政策的重要因素。不过,中国当前资本项目管制较严,热钱进出成本相对于其他新兴市场国家要高。
上半年,外需减少并没有导致中国经济明显滑坡。事实上,强劲的内需不仅支撑了中国经济的发展,也为全球的经济增长做出了贡献。
麦肯锡近期调查显示,中国人平均每周购物9.8小时,美国人3.6小时。中国消费者目前开支总额约2万亿美元,不到美国的1/5,但差距正在缩小:美国人开支年增速为2%,中国人是20%。
统计显示,7月份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23.3%,达到12年来单月最高增速。这已是消费增速连续八个月超过20%。
美国经济学家扎卡里·卡拉贝尔撰文说,次贷危机不断恶化使发达国家消费支出大幅下降,对许多全球性企业而言,中国消费者是唯一能帮助他们阻止业务下滑的力量。“谢天谢地,还有中国消费者!”卡拉贝尔发出这样的感叹。
压力趋缓,犹需“增强发展的协调性”
最近,大宗商品价格出现了显著回落,原油价格已最低降至每桶113美元;大米价格自5月以来已累计下跌40%。尽管美国7月物价指数大幅上升,美联储主席伯南克表示,物价压力将缓和。
银河证券研究报告认为,随着全球经济增速放缓,政治因素抑制商品价格,资金撤出商品市场,美元将阶段性走强,粮食、原油、铜等大宗商品价格将继续下跌,未来三年石油价格的运行区间将逐波回落到每桶80至120美元。
8月6日,新修订的外汇管理条例取消了外汇收入强制结汇要求。此举将减少央行“从市场购入外币再投放人民币到市场”的循环,有助于缓解市场流动性泛滥,减少物价上涨压力。
随着国内外压力减小,国内物价连续三个月走低,7月份CPI涨幅已回落至6.3%。中国经济开始面对新的“远虑近忧”:从外部看,全球经济增长放缓,金融市场波动加大,贸易保护主义威胁长期存在;从内部看,中小企业经营困难可能加大,房地产业可能出现周期性调整,部分资源进口依赖性较高。
据此,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日前在天津考察时提出,扩大内需是推动发展的基本立足点,是应对国际经济形势变化的迫切需要。要多渠道增加居民收入,优化投资结构,进一步“增强发展的协调性”。
8月1日起,部分纺织品、服装等商品的出口退税率上调,一部分“两高一资”产品的出口退税同时取消。这种“有保有压”的调整方式有望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近日,全国性商业银行信贷规模调增5%,地方性商业银行调增10%,新增规模定向投放于“三农”、小企业等领域。银监会主席刘明康日前表示,要密切关注房地产市场的变化,科学地支持房地产业健康发展。
9月1日起,存在20余年的个体工商户管理费和集贸市场管理费将停止征收。
10月1日起,《民用建筑节能条例》和《公共机构节能条例》将正式施行,中国开始从经济社会生活全方位入手提高能源使用效率,节约能源,应对高价能源难题。
以上举措引起了广泛关注。根据美国媒体报道,中国政府正在迅速采取对策,将目标设定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同时控制物价过快上涨。这也许能够帮助中国比大多数国家更好地抵御全球经济衰退。
2007年,中国首次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最大贡献力量。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计,今年中国经济增速将降至9.7%,仍属强劲水平。中国等新兴经济体这种韧性对全球经济而言是一个重要的缓冲,并将对全球经济起到支撑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