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新闻1+1》2008年12月29日播出:“马晓霖:单个解决巴以问题是徒劳的”,以下为节目内容。
以军空袭加沙,规模空前,紧张局势再度升级。面对冲突不断升级的巴以局势,昨(29日)中国中东学会的理事马晓霖在央视《新闻1+1》称,“只有真诚的和平愿望和实际的和平行动才是换取和平的道路,单个解决巴以问题是徒劳的,目前双方缺乏强势的,真正有和平意愿,有和平能力,实现和平能力的领导人。”
马晓霖:单个解决巴以问题是徒劳
马晓霖分析表示:“中东问题它是一盘棋,各方之间的利益交错纠缠,互相国际背景非常复杂,这种情况下,单个解决巴以问题是徒劳的。“他说,“如果在整个中东只解决巴以问题,不解决叙利亚跟以色列之间的问题,不解决黎巴嫩跟以色列之间的问题,甚至不解决伊朗跟以色列之间关系正常化的问题,那是不可能解开巴以这个扣的。”
马晓霖指出,“拉宾跟阿拉法特设计的和平道路太乐观了,所以没有继续走下去。” 和平局面难以在短期内再现,马晓霖指出“巴以双方目前缺乏强势的,真正有和平意愿,有和平能力,实现和平能力的领导人。而且加上叙以和平陷入僵局、黎以和平也不能推进,像哈马斯还有境外和其他国家的力量去支持,加上巴勒斯坦本身就不团结,抛开哈马斯不谈,如果阿巴斯将来掌控局面,跟以色列实现了和谈,这个和谈的结果如果被哈马斯及其背后所代表的三分之一巴勒斯坦人不接受的话,一样是白纸一张。”
“中东各方应该像马德里和会一样坐下来,一揽子解决问题,包括解决以色列的安全问题、主权问题,解决巴勒斯坦、黎巴嫩,还有叙利亚的领土问题。”马晓霖呼吁:“巴以双方的领土之争不是最主要的争夺,它背后的是几百万的巴勒斯坦难民他们的处境,他们未来的前途怎么解决,双方的差距非常大,这个差距拉不大,那就是通过打,让对方感到疼,让对方多让步,双方陷入了一种暴力说话,就是以暴抑暴,以暴治暴的这种错误的怪圈里。”
以色列:以胜利来克服心理恐惧
马晓霖分析说,从军事上来讲,这次以色列向哈马斯发动了如此大规模和凌厉的攻势,在某种程度上是要雪2006年黎以战争的耻辱。在2006年,以色列以一个非常强大的正规军对付哈马斯民兵武装,结果打得拖泥带水,实际上那个战争对以色列来说是失败的,为此内塔尼亚胡总理受到各方面的指责,甚至就要逼他下台。那场战争的结果,实际上哈马斯加分了,以色列国防军事跌分了,过去一提起以色列就是战无不胜,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以色列在军事上这种威望,它对周围的国家是一种战略上的震慑,而经过跟真主党一战,以色列军队被指责为“纸老虎”,已经不像当年那么厉害了,这样就会给以色列国民造成心理上的恐惧,觉得安全感没有了,周围的敌人可能随时要来袭击。
在这种情况下,以色列从军事上来讲,从加强民众的心理安全来讲,他需要一场漂亮的胜利,一场压倒性的一边倒胜利,所以他才第一天出动150架次的战斗机,一下对300多个目标同时进行打击,当天就造成了近300人的死亡,1000多人受伤,这是在加沙多少年来没有遭遇过的最黑暗的一天。
马晓霖称,诸多原因作用,导致“现在以色列政府并没有真正的诚意要实现一个对他不利的和平。”
他分析,以色列这个民族他跟巴勒斯坦人、阿拉伯人是同源同宗,都很聪明。之所以发动袭击,民族性格也是原因之一。“千百年来这种颠沛流离造成民族性格,第一,不屈,第二,有危机感,第三,绝对是哀兵必胜的状态,必须是拼死了要自保,所以才在强敌环四的情况下,他才能越战越勇,越打越大。
另外一个原因,整个阿拉伯世界不团结,虽然说平时各国都举的支持巴勒斯坦的旗帜,但是到关键问题上是相互暗算,包括像阿拉法特当年跟拉宾,后来继任的巴拉克达成《戴维营协议》,有一个框架的时候,阿拉伯大国就已经出来表示反对了,就是说耶路撒冷不是阿拉法特你自己可以做出让步的。在这种情况下,阿拉法特他自己也无权,没有能力单独就巴以前途做出他自己的决断,所以这个问题是非常复杂。因此目前无法找到一个双方都能够接受的和平协议。
以色列为了自己的生存发展,巧妙利用了阿拉伯国家这种矛盾、这种不信任,所以导致局势不战不和、又打又闹。因为以色列总体的态势太占优势了,国际环境、地区环境,无人可以跟他抗衡,即使巴以这种冲突状态,每年以色列死伤百八十人,这只不过相当于每年车祸死亡人数,而他由此从占领巴勒斯坦获得的土地资源、水资源,各种各样发展的机会、市场,远远要比他所付出的代价大得多。
在以色列看来,人只不过是过眼烟云,人死了一茬,像韭菜一样还能长起一茬,他们要的是祖先留下这块土地,要的是后代更好的发展空间,所以他们才能不在乎说我死多少人,不管死多少人,一定要留住土地,有了土地,这个民族就有了根,就有了依托,对以色列人来讲就不会再颠沛流离,不会再到欧洲被人隔绝,被人歧视,乃至遭到屠杀,对巴勒斯坦人一样,他们也不再成为其他国家寄居的客人,二等公民、三等公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