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广网北京4月16日消息 粮食安全的幽灵,在阔别数年之后重新在世界的上空徘徊。
海地总理亚历克西成了第一个在粮食危机中下台的政府首脑,不过,他可能并不是因此下台的最后一个。联合国粮农组织称,全球粮价上涨已在大约36个国家引起粮食危机。
推动粮食涨价的元凶是美国发展生物燃料。如果在建的62家酒精酿造厂均于年内完工,美国用于制造生物燃料所需的粮食将达1.14亿吨,占今年美国粮食总产量的28%。由于主要使用玉米提炼工业酒精,美国农民因此更多种植玉米,减少小麦和大豆等作物的生产,引起价格上涨。美国发展生物燃料打破了原有的全球粮食供求格局,被质疑为“将8亿有车族和8亿存在饥饿问题的人划为了两个对立面”。
投机炒作助纣为虐。由于流动性过剩和金融危机转移风险的需要,粮食成为被炒作的对象。次贷危机爆发以来,国际游资急于寻找出路,风险低、价格稳的农产品期货成为“金融大鳄”的盘中美餐,定价权部分转移到金融机构手中。
贸易壁垒雪上加霜。缺粮的国家“可能有钱也买不到”。近期世界主要大米生产国纷纷停止或削减大米出口,希望以此缓解本国通胀压力。世界五大小麦出口国之一的俄罗斯对小麦出口征收40%的出口税,阿根廷则停止了对小麦出口的登记。
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权威解释,粮食安全是“要保证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能买得起他所需要的食品”。它意味着:首先要有足够的粮食供给;其次要有一个适宜的粮食价格。2007年世界粮食总产量为20.75亿吨,比上年增长4.6%,预计今年世界粮食将进一步增产。以此来看,目前粮价的上涨,主要还是价格问题,不是短缺问题,因此还不至于造成世界性的粮食危机。
然而“民以食为天,国以粮为本”。粮价暴涨,对于发达国家的消费者来说,或许只意味着少上几次餐馆,但对粮食进口国和贫困国家的人民来说,却可能威胁到他们的生存,乃至引发社会动乱。粮价危机正在从经济问题向政治问题演变,因而要解决粮食问题,或许也应该从更高的政治层面着眼。(杨逸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