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最新报道  |  各方反应  |  图片报道  |  相关评论
涨价背后
   国际粮价持续上涨,目前已成为国际社会高度关注的热点问题,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甚至发出“粮价继续上涨会引发战争”的警告。面对国际粮食市场的重大危机,我国粮食市场遭遇了哪些挑战?应该采取哪些应对措施?为此,本报记者专访了国家粮食局科学研究院研究员丁声俊。
相关评论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相关评论
粮食,一个不可回避的沉重话题
中广网    04月16日 10:14 [打印本页] [字号   ] [关闭]
    中广网北京4月16日消息 过去的一年,全球小麦价格上涨130%,大米价格同期上涨74%。近期,粮食价格更是创下新高,给亚洲和非洲一些贫穷国家带来难以承受的压力。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称,全球粮价上涨已在大约36个国家引起粮食危机。
  
  粮食危机带来的后果将十分严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斯特劳斯·卡恩说,粮食价格飞涨可能给世界带来“可怕后果”。他警告说,这种情况如果得不到缓和,国际经济成果将毁于一旦,由此产生的社会动荡在极端情况下会导致战争。
  
  令人欣慰和幸运的是,我国粮食储备充足,对外依存度低,粮食自给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远远超过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提出的17%—18%的粮食安全线。
  
  尽管如此,在粮食问题上我们不能盲目乐观,要有一种忧患意识。导致粮食危机,虽有多方面因素,但自然灾害、良田减少,不能不说是个重要原因。我国仅有18亿亩耕地,可今年以来,全国耕地受旱2·59亿亩。不仅如此,耕地面积还在减少。据甘肃省国土资源厅统计显示,截至2007年10月底,甘肃当年耕地减少了67277·1亩,其中建设用地占34·89%。虽然各地采取了“占补平衡”措施,但由于发展经济增长方式的粗放,加之每每用廉价的土地来“招商引资”,致使征用土地越来越多。
  
  我国是个农业大国,“慎富在务地”。(《管子·枢言》)大量的良田被征用,如果许多农民失去土地,不仅直接威胁着粮食的安全,一旦他们无地可种、无岗可就、无利可得,势必会影响和谐社会建设。“国无三年之食者,国非其国也。”(《墨子·七患》)这是一条古训。意谓国家若没有三年的粮食储备,这一国家的人将不是这一国所有。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一旦粮食发生危机,其后果确实不堪设想。
  
  毛泽东同志早就告诫党的领导干部:“农业关系国计民生极大。要注意,不抓粮食很危险。不抓粮食总有一天要天下大乱。”(《在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会上的讲话》)最近,尼日尔、塞内加尔、布基纳法索和海地等国均因粮食短缺和粮价上涨而爆发不同程度的抗议和骚乱,这多多少少印证了这一英明论断。
  
  “虽有数斗玉,不如一盘粟”。粮食是生命之源,是宝中之宝。我们一定要引以为戒,十分重视粮食问题。一方面,要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改变经济增长方式,并切实加强对国土资源的监督和管理,有效遏制任意侵占农田的违法行为,千方百计保护好子孙的“饭碗田”;另一方面,要切实加强“三农”工作,确保农业的基础地位,发挥现代科技的威力,提高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使粮食丰产丰收。同时,要采取积极措施,既要避免“谷贱伤农”,又要防止“米贵伤民”。这些问题解决了,粮食安全也许就不成问题了。
来源:红网    责编:李志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