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最新报道  |  各方反应  |  图片报道  |  相关评论
涨价背后
   国际粮价持续上涨,目前已成为国际社会高度关注的热点问题,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甚至发出“粮价继续上涨会引发战争”的警告。面对国际粮食市场的重大危机,我国粮食市场遭遇了哪些挑战?应该采取哪些应对措施?为此,本报记者专访了国家粮食局科学研究院研究员丁声俊。
相关评论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相关评论
全球粮荒为何我们“心中不慌”?
中广网    04月16日 10:16 [打印本页] [字号   ] [关闭]
    中广网北京4月16日消息 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14日在联合国经济及社会理事会与布雷顿森林机构、世界贸易组织和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共同举行的高级别特别会议上表示,为解决越来越严重的粮食危机,国际社会要采取“紧急和一致的行动”,不仅要采取短期应对措施,并且需要制定提高粮食生产力的长期策略,以防止不断加深的粮食危机给政治和安全领域造成更大的不利影响。(4月15日新华网)
  
  从相关报道中我们得知,最近一段时间,全球粮食价格仿佛坐上了火箭扶摇直上。来自联合国的一份统计数据表明,仅2007年一年,国际粮价就上涨了42%;世界银行本月9日发表报告说,截至今年2月底,过去3年国际市场小麦价格上涨了181%,食品价格整体上涨了83%;粮农组织在最新发布的世界粮食状况报告中说,一些非洲国家和印尼、菲律宾、海地等国家由于粮价飞涨和粮食供应短缺而爆发骚乱,共有37个国家面临粮食危机……
  
  面对国际上爆发的一系列粮食危机事件,中国政府却镇定自若、成竹在胸。粮食部门官员表示,我国粮食库存充裕,国内粮食市场供求总体平衡。即便粮食年缺口高达2400万吨的广东省,也是储备充足,可以保障供应;4月5日至6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河北考察农业和春耕生产时也指出: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中国人完全有能力养活自己,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依靠自己解决吃饭问题,就是对世界最大的贡献。
  
  “心中不慌”缘于“手中有粮”,首先归功于中国政府在粮食安全问题上的高瞻远瞩。多年来,党中央、国务院一直把粮食安全当作经济发展的基础工作来抓,将之视作国家安全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七大更是明确提出了“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要求。在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中央政府进一步强调,“粮食安全的警钟要始终长鸣,巩固农业基础的弦要始终绷紧,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要求要始终坚持”。
  
  其次,得益于党中央、国务院对粮食生产的高度重视。中央“一号文件”连续五年锁定“三农”,制定了一系列促进农业和粮食生产的政策措施。新一届政府成立后,又采取了10项扶持农业和粮食生产的政策措施,在今年中央财政安排“三农”支出达到5625亿元,比上年增加1307亿元的基础上,再增加农业投入252.5亿元,直接补贴给农民,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这些措施,看得见,摸得着,充分体现了中央对粮食安全问题的深谋远虑。
  
  第三,得益于国家粮食库存充裕,完全有能力保障供应。据报道,在国家支农惠农政策作用下,我国连续4年粮食丰收,去年超过一万亿斤,今年无论从播种面积还是从苗情看,只要不发生大的自然灾害,均能保持粮食生产的基本稳定;此外,国家现有1.5亿吨到2亿吨的储备粮,库存水平比世界平均水平多一倍;更重要的是,新一号文件将以往“支农惠农”的提法改为了“强农惠农”,向广大农民发出了更加明确、更加直接、更加有力的信号,农民种粮的积极性较之以往更加高涨,这在全球粮价高企、内地通胀预期加剧下,不啻定海神针。
  
  民以食为天。不论是中国还是世界,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粮食问题都是一个天字号问题。尤其像中国这样一个大国,任何时候都不能依靠别人供应我们粮食,任何时候都要自给。如果不解决好这一重大问题,就无法安定民心、稳定社会,更谈不上发展经济。
  
  全球频频爆发的粮食危机事件警示我们,尽管我们现在还“心中不慌”,但也要居安思危,切不可掉以轻心。当务之急,既要纵观国内,也要放眼世界,不仅要看今年,还要看长期,增强粮食宏观调控的前瞻性,科学性、和有效性。这其中,最重要的重提“以粮为纲”的中号,进一步加大“三农”投入,让农民愿意种粮,放心种粮,种好粮,卖好价钱。这样对国家有好处,对农民也有好处。如此,我们才会真正远离粮荒,永远“心中不慌”。
来源:红网    责编:李志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