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最新动态  |  独家视频  |  图片报道  |  活动信息  |  古都南京  |  友情链接
活动信息
·2万市民梅花山赏梅
·南京梅花节户外节庆活动启动
·2008中国南京国际梅花节开幕
>>>更多
图片报道
南京梅花节户外节庆活动启动
古都南京 您现在的位置:古都南京
沧桑留痕话金陵
中广网    2008-02-25 [打印本页] [字号   ] [关闭]
        千百年来,日夜涌动流淌的长江,孕育了体现中华文明的长 江文化,也催生了长江下游的璀璨明珠--南京的文明。 南京,这座山坏水抱、钟灵毓秀的古城,在漫漫历史长河中, 历经沧桑,已经写下了几千年的文明史,赢得了与北京、西安、洛 阳等古都齐名的美誉,成为名闻中外的历史文化名城。从南京 丰富多采的称谓中,人们约略可以看出其发展演进的轨迹和在 中国历史上的独特地位。

    金陵--南京的第一个称谓

  凭藉历史文献,结合考古发掘成果,我们了解到,在传说中 的黄帝时代,南京属于江南地域;到传说中的尧、舜、禹时代,南 京则属古“九州”中的扬州。在夏、商两代,后人依据《禹贡》、《尔 雅》诸古籍,仍将今南京地区划归扬州。

  公元前11世纪,武王代商,史称西周。南京所在的江南,时为吴伯周章的封地。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 年),势力范围在江南地区的吴国,到第十九世吴王寿梦时(公元前585年)日益强大,曾经联晋攻楚。吴、楚之间的连年战争,有 几次就发生在今南京周围的衡山(今江宁县横山)、棠邑(今六合 县城西北)、固城(今高淳县境内)等地。公元前495年(东周敬王二十五年),吴王夫差在今甫京市朝天宫后山设立冶城,铸造 兵器。所谓冶城,其实并非城邑,只是一个规模较大的围有土墙 的“百工作坊”。当时依山铸冶,所以朝天宫后山被称为“冶山” 或“冶城山”。山后旧存“铸剑池”遗址,今已灭失。

  吴越之争以吴国灭亡而告终。公元前472年,越王勾践令 范蠡筑城于今南京中华门外长千里,以图消灭楚国,称霸江淮。 这是在今南京地界建造的最早的一座城池,后人称它为“越城”。人们上溯南京城的历史,一般都从越城的兴建算起。越城兴建 之时,正值我国历史开始进入群雄剧烈兼并的战国时期。战国 初年,越国本想征服楚国,结果反被楚国打败。楚国征服越国 后,“尽取吴故地,东至于浙江”,置江东郡。今南京地区,当时就 在江东郡的辖区之内。

  楚威王熊商欲借长江天堑为屏障以图谋天下,遂于公元前 333年在峭立江边的“石头”(令四望山)建城,置金陵邑。从这 时开始,南京才有“金陵”之名,这是南京的第一个称谓。金陵邑 故址,在今八字山与清凉山之间。

  东汉未年,孙权在江东积极扩张势力,于建安十六年(211 年)移治秣陵。次年,在金陵邑的基础上修城,“用储军粮、器 械”,这就是著名的石头城(又称石首城)。杨吴扩建金陵城时, 为“尽地利”,将石头城故基“稍迁近南”,移到今清凉山的位置。 时间一长,真正的古石头城反而湮没无闻了。

    秦时的秣陵县和汉时的丹杨郡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郡县制,把全国分为36郡(后增至 40郡),金陵地属鄣郡(治所在今浙江长兴西南)。秦始皇为显 示自己至高无上的权威,曾经五次出巡,其中有两次路过今江 苏。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第五次出巡回归时,从江乘浦渡江北 返。至江乘时,置江乘县(故址在今栖霞山附近江边,与今六合 县瓜埠镇隔江相对),并改金陵邑为秣陵县,将治所从石头山移 至秣陵浦(今汪宁县秣陵镇)。秦朝所置秣陵、江乘、丹杨三县都 在今南京地区,起初均隶属鄣郡,后又一度改属会稽郡(郡治在 今苏州)。

  在楚汉战争期间,刘邦为了笼络部下,先后分封了七个异姓王。公元前202年,西楚故地中的会稽、东阳、郭郡、泅水、薛郡、 郯郡等六郡成了楚王韩信的封地。刘邦建汉后,因秦郡过大,故 重分为62郡,其时南京地区仍属鄣郡袜陵县。

  由于汉初中央政府还没有力量直接控制全国,所以,刘邦在消灭异姓王的同时,又大封同姓王。这样,除中央直接统治的郡 县以外,部分地区设置诸侯王国,形成郡县与封国并存的局面。 景帝时,秣陵县即属江都国。汉武帝元朔元年(公元前128年), 封刘缠为秣陵侯,以秣陵县城为侯国都城。不久,刘缠死,仍恢 复为县:丹杨县(治所在今江宁县小丹阳镇)和湖孰县(治所在 今汪宁县湖熟镇)在武帝时曾分别为丹杨侯刘敢和胡孰侯刘吾 行的封国。

  在中央政权得到进一步巩固以后,汉武帝对全国的行政管 理体制进行了调整。公元前121年,废鄣郡,置丹杨郡(郡治在今安徽宣城),统管包括今南京地区的秣陵、湖孰、江乘、丹杨等县在内的17县。公元前106年,汉武帝又把全国分为13个监 察区,称为州或部,州(部)置刺史,丹杨郡隶属扬州。东汉时,州 逐渐演变成郡以上一级行政区划,形成州、郡、县三级制。

  西汉未年,王莽在夺得政权后,曾经更定郡县名称。南京地区的江乘改称相武,秣陵改称宣亭。王莽败亡后,各地郡县又陆续恢复旧制。此后180多年,今南京地区的行政区划基本上没 有大的变动。

    从东吴的“建业”到南朝的“建康”

  东汉末年,又出现了各路豪强割据混战的大分裂局面。公元208年赤壁之战后,才逐渐形成了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形势。 当时,孙权占有长江下游的江东六郡。

  211年,三国分立的大局己定,孙权便把政治中心从京口 (今镇江)迁往秣陵。第二年,改秣陵为“建业”,取建立帝王大业之意。同年,在建业修造石头城,营建江防设施,开始以建业为中心,积极为吴国的确立和巩固创造条件。孙权在219年占有 荆州后,于220年将政治中心迁至鄂,改名武昌。孙权于229年夏在武昌称帝,当年9月,从武昌迁都建业。这是南京历史上第一次被定为国都。

  南京城的兴盛是从东吴开始的。孙权移治秣陵的第二年, 就在金陵邑的基础上修筑石头城,重筑建业县城。在建业建都 以后,又营建了规模宏大的都城和宫城以及金城、白马城等几座 小城堡。由这些城邑组成的东吴首都建业,呈现出一派气象恢 宏的壮丽景象。

  265年,司马炎称帝(武帝),建立晋朝。280年,司马炎兵分六路大举伐吴。吴国兵将不战自溃,望风而逃。吴主孙皓“面缚 舆榇”,出石头城投降。至此,吴国灭亡。

  司马炎平吴后,改建业为秣陵,属丹杨郡。西晋分全国为19州,秣陵地属扬州。281年,扬州刺史周浚自寿春(今安徽寿 县)移镇秣陵,使南北扬州合一;更临江为江宁(这是南京地区历 史上第一次出现江宁县名,但不久即废去,至晋怀帝永嘉元年, 即307年,又复置江宁县),属丹杨郡。282年,分秦淮河以北为 建邺(这次复置时,因建业含有建立帝业之意,乃改建业为建邺),秦淮河以南为秣陵,复置江乘、湖孰二县,隶丹杨郡。

  晋武帝时竭力推行门阀制度,大封皇族为王。289年,晋武 帝就曾以丹杨等三郡授封吴王晏。这些封王都拥有很强的实 力,一旦时机成熟,就会兴兵作乱。晋武帝死后,终于酿成“八王 之乱”,由此又引起中国社会长期的战乱和分裂。

  当黄河流域陷入大混乱的时候,以王、谢为首的大族,于 307年簇拥着西晋皇族琅琊王司马睿,仓促南渡至建邺。313 年,为避愍帝司马邺讳,改建邺为建康。西晋灭亡后,司马睿于 318年春在建康称帝(元帝),建立起偏安江左的东晋皇朝。

  东晋政权是西晋士族门阀政权的继续,倚重于豪门大族,所以一旦皇室和豪族发生矛盾,就会引起政治上的动乱。手握重兵的王敦的反叛,使东晋元气大伤,从此战乱迭起。399年,割据长江中游一带的大士族桓玄,起兵攻入建康,控制了朝政。 403年底,桓玄自立为帝。不久,北府兵将领刘裕打败了桓玄, 予420年灭晋立宋,南朝开始。

  东晋和宋、齐、梁、陈四代,均以建康城作为都城。

  从隋唐郡县治所“江宁”、“自下”、“上元” 到南庸国都“江宁府”

  隋开皇九年(589年)春正月,文帝灭亡了南朝的最后一个小朝廷--陈朝,完成了统一全国的大业。隋平陈以后,实行抑制江南地方势力的政策,废丹阳(因辟隋炀帝讳,改“杨”为“阳”)郡,置蒋州于石头城。隋炀帝大业二年(606年),建康、同夏、秣 陵三县入江宁,废临沂、丹阳、湖熟三县,地亦并入江宁。次年, 蒋州复名丹阳郡,汪宁、溧水仍隶属此郡。

  唐朝继续实行压抑金陵的政策,使得该地区城市建设没有 多大发展。唐武德三年(620年)称扬州,改江宁为归化县。七 年改杨州为蒋州,八年再改杨州,九年州治移江都(今杨州市), 改归化为白下县,属润州。贞观九年(635年)改白下复称江宁 县。至德二年(757年)升为江宁郡,次年(乾元元年)改升州。 上元二年(761年)江宁县改名上元,并废升州,至光启三年(887 年)复置。

  五代十国时期,今南京地区先为杨吴的军事重镇,后为南唐 国都。杨吴和南唐的统治者,为了在动乱局面中保存和发展自 己的势力,曾经在这个山川形胜的古都扩大城邑,营建官室官署。自隋唐以来一度冷落的南京城,这时又开始兴旺发达,进入了复兴时期。

  五代十国时期,杨吴和南唐在金陵地区设置上元、江宁二县,同治郭下。自此以迄明、清,上元、江宁二县同城而治。徐温受封齐国公后,曾令徐知诰(李升)在升州筑城,建升州大都督 府。后来,升州大都督府改为金陵府。徐知诰代吴称帝后,建立 南唐,定都金陵,改金陵府为江宁府。南唐都城是在升州城、金陵城(江宁府城)的基础上拓建而成的。

    宋时的建康府与元时的集庆路

  975年,宋攻灭南唐,降江宁府为异州。1018年,又改升州 为江宁府。

  北宋皇朝的统治,对内因循保守,对外妥协苟安。1127年, 金兵掳徽、钦二帝北去,北宋灭亡。1127年5月,康王赵构即位 (高宗),南宋开始。高宗继续执行屈辱投降的苟安路线。1129 年5月,高宗迫于形势,由杭州进驻江宁,改江宁为建康府,作为“行都”,亦称“东都”。但他依然遣使向金乞和,至金兵南侵,他 急忙奔逃、抗金将领和江南人民虽然开展了如火如荼的抗金斗争,终不能挽救南宋朝廷的危亡。 1234年,蒙古军联合宋朝攻灭金朝,以后便逐步南下侵吞 宋朝。1275年元军占领建康后,乃于建康府治开省,设建康宣 抚司。1277年罢宣抚司,立建康路,上元、江宁、句容、溧水、溧 阳五县皆隶之。1329年冬,改建康路为集庆路。建康归元后四 年,南宋才最后灭亡。这样,自唐朝后期藩镇割据以来,国内几个政权同时并存的局面才告结束,整个中国统一成为一个疆域空前辽阔的多民族国家。

  宋元时期,南京的城邑基本上保持了南唐的规模,没有新的发展。县的建置方面,也没有变化。 

    明初定都南京

  元至正十六年(1356年)三月,朱元漳亲率水陆大军攻克集庆路,改集庆路为应天府,并置江南行中书省,置天兴建康翼元帅府,作为根据地。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正月,朱元漳即吴王位,从1366年起,改筑应天府城,开始了长达21年的浩大的 筑城工程。这就是至今尚大部分留存的闻名世界的明南京都 城。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十二月,朱元漳称帝(明太祖)。 1368年农历正月,改元洪武,定国号为明,建都应天。同年八月,改应天为南京,这是金陵称为甫京的开始。应天辖上元、江 宁、句容、溧水、溧阳五县。1376年于六合浦子口新置江浦县, 亦隶应天府。1390年,又以扬州府之六合县改属应天府。

  明太 祖正式定都南京,曾经过很长时间的酝酿和争议,直到1378年 才把南京改名为京师。 明王朝建立后,南京第一次作为拥有全国版图的大一统封 建帝国的都城。明初营建的城垣官室、官署廨字乃至酒楼街市,其规模之大,都是空前的。可以说,南京的城邑建设,至明初达 到了鼎盛时期。今天南京城的基本格局,就是在明初奠定的。

  明朝建立后,颁行了一系列有利于生产的措施,使元末遭到严重破坏的社会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巩固了封建统治。但明太祖坚持实行分封诸王的制度,以致很快引起了动乱。1398 年夏,朱元漳死,他的长孙朱允蚊继位(建文帝)。朱允蚊看到诸王势力日益强大,便着手削藩。这样,皇族内部矛盾迅速激化。 1399年,拥兵十万之众的燕王朱棣,以“清君侧”为名,于北平起 兵进攻南京。这就是史书上所称的“靖难之役”。这场战争打了 四年,朱棣于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攻克京师,夺得帝位,称明成祖。1421年,明成祖朱棣改京师为南京,迁都北京。南京作 为“留都”,府部犹存。

  1644年3月,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攻占北京,推翻了统治中国近三百年的朱明皇朝。这时,早有人主中原打算的满族贵族,立即挥师南下。5月,清军进入北京。10月,清世祖下诏正式定都北京。

  1644年6月,江南明朝残余势力拥立福王朱由崧在南京称帝,这就是甫明弘光政权。在风雨飘摇中匆匆拼凑起来的这个 朝廷,在阉党余孽马士英的操纵下,不图恢复,却大搞党争,弄得矛盾重重,在清军的进攻下,不堪一击。清军占领南京后,改南 京为江南省,设承宣布政使司。改应天府为江宁府,辖上元、江 宁、溧水、江浦、六合、高淳、句容、漂阳八县,隶江南省。

    清朝前期的江宁府

  清朝的统治,到康熙初年才大致稳定下来。从1684年到 1707年,康熙帝曾六次甫巡,每次都到了南京。康熙南巡,主要是视察河务,同时收抚民心。他六次南巡,就有五次前往明太祖的陵墓谒祭。 为巩固封建专制统治,清朝统治者在明朝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机器。清代地方行政机构,分为省、道、府(直隶州、厅)、县(散州,散厅)四级,县以下设 有里社、保甲基层组织。鸦片战争前,请朝共设置18个行省(后 又增置台湾、新疆、奉天、吉林、黑龙江五个行省)。清初江南省治所在江宁府,康熙六年(1667年)将江南省划分为江苏、安徽二省,“江苏”乃是取江宁、苏州二府首字而得名,其管辖范围大致与现在相同。当时,江苏省治在苏州。管辖江南、江西两省的两江总督衙署仍在江宁府。 太平天国建都天京1840年,英国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由于清政府的 腐败无能,侵略者短时间内就攻占了沿海各地。1842年6月, 英国舰队闯入长江。8月29日,帝国主义强加给中华民族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江宁(甫京)条约,在停泊于南京下关静海寺江面的英舰“汉华丽”号上正式签字。从此,“中国社会一步一步地变成了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

  鸦片战争以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新生的买办阶级的重重压迫,使国内的社会矛盾迅速加剧起来。许多地区发生了农民起义,终于酿成了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农民革命--太平天国运动。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领导太平军在广西 金田村举起义旗,经过两年多的浴血奋战,于1853年3月19日攻占江宁府城(南京)。太平天国将这座古城改名天京,定为首都。

  1864年7月19日,清军攻陷天京,太平天国革命失败。清朝统治阶级立即在南京恢复了原来的统治机构,南京仍为江宁府治,下属上元、江宁二县。管辖江苏、安徽、江西三省的两江总督衙署亦继续设在南京。

  清政府血腥地镇压了太平天国运动以后,为了迅速恢复封建统治秩序和维持其反动统治,在南京重新修复了被战争破坏 了的各级衙署、厘局、仓廒、书院、贡院和寺庙祠堂等等,由于这时清皇朝己处于风雨飘摇之中,故各项建筑工程多为修残补阙, 新建工程规模亦不甚大,古都的恢宏气象己不复可见。不过,遗留至今的一些名胜古迹,却有不少是在这个时期修建的。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

  历史的车轮不断滚滚向前,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斗争历经艰难,终于迎来了新的高潮,这就是孙中山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 命。1911年10月10日,武昌新军士兵的起义取得胜利,革命浪涛以摧枯拉朽之势,迅速波及全国,各省纷纷宣告独立。12 月2日,南京光复。尔后,参加商讨筹建中央政府会议的各省代表,推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并宣布改国号为“中华民国”,定 公元1912年为中华民国元年,以江宁府为国都,改江宁府为南京府。1912年元旦,孙中山于设在原两江总督衙门内的临时总 统府举行了就职宣誓仪式,建立起中国第一个比较完备的资产阶级政权--中华民国临时政府。

  在辛亥革命中诞生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还没有来得及实 施一系列建国方略,革命果实就被袁世凯篡夺了。在北洋军阀执政期间,南京改称江宁县,为江苏省省会。1914年~1927年置金陵道。

  国民党政府1927年建都南京,始置南京市,直隶国民政府行政院。1928年改为南京特别市,1930年改称南京直辖市,又称首都市。为了适应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装点“首都”的门面,国民党政府搞了一些市政建设,使明清以来的南京古城面貌开始改观。1927年制定了《首都建设计划》,这是中国最早的具有现代意味的较为系统的城市规划。然而,在腐败的国民党政府的统治下,这一并不算“宏伟”的规划,最终多半没有实施,成为“纸上谈兵”。

    新中国的南京市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南京市由中央人民政府直辖。1950年改由华东军政委员会领导。1952年改江苏省辖市, 为省人民政府驻地。1949年5月至1950年,江宁县属南京市领导。1958年~1962年、1971年至今,江宁县、江浦县两度属 南京市;1958年~1962年、1975年至今,六合县两度属南京市。1983年,原镇江地区的溧水、高淳二县并入南京市。

  南京市现辖鼓楼、玄武、白下、建邺、秦淮、雨花台、江宁、六合、浦口、柄霞、下关十一区和高淳、溧水两县。

  建国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南京城市面貌日新月异,今天的南京是中国东部地区一座综合性工业基地,重要的交通枢纽和通讯中心,全国四大科研和教育中心城市之一,中国华东地区仅次于上海的大商埠。南京正朝着现代化大都市的宏伟目标,大步迈进。

        
来源:金陵旅游网    责编:朱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