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最新动态  |  独家视频  |  图片报道  |  活动信息  |  古都南京  |  友情链接
活动信息
·2万市民梅花山赏梅
·南京梅花节户外节庆活动启动
·2008中国南京国际梅花节开幕
>>>更多
图片报道
南京梅花节户外节庆活动启动
古都南京 您现在的位置:古都南京
乌衣古巷话王谢
中广网    2008-02-25 [打印本页] [字号   ] [关闭]
        旧时王谢堂前燕

  步入王谢古居,过回廊,即见华丽典雅、挂有“来燕堂”横匾的古建筑,掌前檐下双柱写着:“江左豪华人事已随春代谢,域中乐治风流又引燕来归。”这与刘禹锡的“旧时王谢堂尊燕”一脉相承,展示出乌衣巷昔日的繁华和“堂前燕”的典故。这是一段美好的故事,史籍曾有记载。

  谢安喜欢出游,有次随船在海上航行时,突起风暴,谢安遇险,他幸得一木漂浮到岸边,昏迷中见一身着黑表的老人徐徐而来,将谢安搭救到家。谢安脱险后得知这里是丰衣足食的乌衣国,暂且安身。老人有一独生女,与谢安日久生情,孝人见谢安一表人才,便将女儿嫁给了他。日子久了,谢安思乡心切,老人挽留不住,便让他乘云轩泛海回到了建康。谢安到家后,忽见有两只燕子落在梁上,他随手招之,即飞臂上,谢安高兴地取片纸书系在燕腿上,请燕子去乌衣国投信。诗日:“遇险误到乌衣国,玉人终日苦怜才。云轩飘出无消息,洒泪临风几百回。”次年春,这两只燕子又飞回谢家堂前做巢,并衔来一信,信诗云:“昔日相逢冥数合,如今睽违是生离。来春纵有相思字,三月天南无雁飞。”谢安喜悲之余便在堂前匾额上题上“来燕”,希望燕子年年带来远方亲人的信息。据说,“堂前燕”即由此而来。晋傅咸《燕赋序》云:“有言燕今年巢在此,明年故复者。其将逝剪爪识之,其后果至焉。”看来这传说这乌衣巷和堂前燕曾吸引着历代无数诗人游客来此寻踪赋诗,托物寄情。“来燕名堂”在清代时位列金陵四十八景之中。《金陵四十八景题咏》中日:“王谢门庭今巳非,几家矮屋掩双扉,多情燕子偏怜旧,春日独来小巷飞。” 

  王与马,共天下

  王、谢两家是以士族出身的王导、谢安为代表的。西晋末,匈奴兵攻占晋都长安,俘获晋帝,以主导为首的大臣便辅佐琅琊王司马睿迁都建康,是为东晋。大兴元年,司马睿称帝,王任宰相,其堂兄王敦握重兵镇长江上游,时称“王与马,共吞下”。‘王导历任元、明、成三帝重臣,领导南迂士族、联合谢安40多岁才出仕,孝武帝时位至宰相,时前秦强盛,攻破东晋许多要地,谢安使弟谢石与侄谢玄为将领加强防御。在谢安的精心谋划、谢石和谢玄的奋力苦战下,东晋以少胜多,取得了“淝水之战”的胜利,并乘机收复洛阳、彭城等。

  王、谢两人都是东晋王朝的创造者、支撑东晋半壁江山的权臣,他们对东晋朝的内部团结、抗击入侵都起了重要的作用。人事兴亡代谢如雪泥鸿爪,然一个执政都只要为国泰民安做过努力、并有成就,历史总会记上他们一页。

  后人总借前人的兴盛衰亡来抒发情怀、思古喻今。历代名士来乌衣巷发思古之幽情,留下那众多的诗作就是明证。其中尤以刘禹锡、周邦彦和萨都剌名篇为著。

  “堂前燕”怀古绝篇

  刘禹锡在贞观元年参与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革新活动失败后,长期遭贬,在任和州刺史期间漫游金陵,留下了沉郁苍凉、喻理深邃的《乌衣巷》名作。

  周邦彦则在北宋末年强虏猖獗,国势衰危之际来到拿陵,继刘诗之慨叹,用他富艳精工的文笔在《金陵怀古》名词中写道:“空余旧迹郁苍苍,雾沉半垒。夜深月过女瑶来,伤心东望淮水。酒旗戏鼓甚处市?想依稀王谢邻里,燕子不知何世,向寻常巷陌人家相对,如说兴亡斜阳里。”

  然而最能托物寄情、借古喻今的,要算萨都剌的《满江红.金陵怀古》中那悲壮肃穆、意境感人之词句:“六代豪华,春去也,更无消息。空怅望,山川形胜,已非畴昔。王谢堂前双燕子,乌衣巷口曾相识。听夜深寂寞打孤城,春潮急。”全篇豪迈而略带伤感,笔力雄健而深沉,作为蒙古诗人的萨都剌,观照千古史事,痛感政府腐败,眼前乱鸦衰草,心中愁思交织,已认识到腐朽统治衰亡的必然性。

  三人虽“萧条异代不同时”,却都“怅望千秋一洒泪”,同用“王谢堂前燕”、“秦准河中月”借喻史事,抒发譬时忧国的现实情怀;以高度的形象思维,提取了静态的历史陈迹,挖掘出生动的历史故事;以古都的荒废,象征时代的颓波。这三首怀古之作,堪称是自古怀古诗中罕见的绝妙篇章。

    
来源:金陵旅游网    责编:朱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