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广播媒体动态
立足中央 为对象听众服务
中广网    12月27日 16:35
[打印本页] [字号   ] [关闭]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第八套节目民族之声改革纪实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为少数民族同胞办好民族语言广播,是我国党和政府民族政策的重要体现,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广播宣传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自2002年年底启动的“频率专业化、管理频率化”改革,始终将少数民族语言广播的改革发展作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来谋划。中央电台台长杨波同志及台领导班子高度重视,亲自参与民族语言广播的专业化改革,多次召开会议、展开调研,深入思考民族广播作为政治性、政策性广播的改革之路,极大地坚定和鼓舞了民族广播同志支持改革、参与改革的信心。

    2004年1月1日,中央电台第八套即蒙古、藏、维吾尔、哈萨克、朝鲜5种民族语言节目,按照蕴涵了台领导和民族广播同志大量心血的新节目方案开播,推出了崭新的专业化的民族广播节目——民族之声。新版节目播出后,得到各级领导和来自民族地区听众的广泛好评。

    民族之声的诞生,是中央电台频率专业化改革的又一崭新实践,是承担政治性、政策性任务的中央广播节目进一步贴近受众,更好地完成中央交付任务的崭新成果,在民族语言广播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一、背景链接

    (一)“西新工程”的实施为民族之声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党和政府历来重视民族广播。为加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中央广播覆盖,2000年开始,国家广电总局实施“西新工程”。中央电台积极落实部署,5种民族语言节目各增加了1小时的新节目,并重播一次,加上原有的节目,5种民族语言节目每天各播出达到4小时,全天共播音20小时,形成1套更加完整的中央电台民族语言广播频率,即中央电台第八套节目。经过70多天的奋战,中央电台第八套节目按计划于2000年12月25日顺利、安全开播,为今后的发展打造了一个新的平台。

    (二)党和人民群众对新闻媒体新的要求呼唤民族广播改革

    党的十六大以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对新闻媒体提出了更高的时代要求。2003年初,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考察中央新闻单位时,明确提出要不断改革创新,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他还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除了人民的利益党没有自己的私利,这就决定了宣传思想工作对党负责和对人民负责的一致性。广大新闻工作者必须高度重视反映人民群众的心声,使党的主张和人民的利益更好地统一起来。衡量精神文化产品,最终要看人民满意不满意、人民喜欢不喜欢。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国边疆民族地区的广大人民群众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对信息的需求日益增加,民族地区由于地处偏远、交通不便,获取信息的渠道较少,他们对中央电台民族语言广播寄予厚望,迫切希望更多地播出对他们有用的新闻信息,使他们能更好地了解外部世界,掌握致富信息,从而提高生活水平,谋划未来发展。

    “西新工程”实施以后,中央电台民族广播在民族地区的覆盖状况有了根本改观,收听效果大为好转。在这一利好形势下,如何做到让少数民族听众喜欢我们的节目、爱听我们的节目,就成为摆在民族广播同志面前的一项非常重大的任务。这是“让党和国家的声音进入千家万户”的号召真正落到实处的重大政治课题。

    中央领导对新闻改革的重视,人民群众对新闻媒体的期盼,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听众对中央电台民族广播的热切需要,使中央电台领导和民族广播中心的同志感到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大家立志要抓住机遇,大力推进改革,使中央电台的民族语言广播真正实现“国家电台水准,权威新闻发布,边疆民族风格”,从而“强化喉舌意识,增强服务功能,更新节目形态”。

    (三)中央电台“频率专业化、管理频率化”改革推动民族广播改革

    媒体竞争的日益激烈激发了传媒业不断改革自身的热情。广播作为伴随性媒体,在上个世纪80年代就推出了更加适应广大听众需求的“珠江模式”。近年来,广播更是加快了改革发展的脚步。在中央大力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中央电台作为国家电台,始终坚持以改革来实现创新,一直没有停止思考和探索的脚步。

    2001年底,在中央电台2002年工作务虚会上,与会领导和负责同志经过广泛的探讨、论证、思考,确定了“频率专业化、管理频率化”的改革思路。

    2002年,中央电台先后推出了经济之声、音乐之声和华夏之声,当年就取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的良好效果。

    而第八套节目改革自中央电台“频率专业化、管理频率化”改革之日起即被提上了议事日程。从2002年开始,中央电台即开始了对民族广播节目改革的调研、论证、方案设计,并取得了很大进展。在2003年,中央电台在“频率专业化、管理频率化”改革取得重大进展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快了民族广播的改革步伐。1月20日上午,中央电台2003年工作会议召开,杨波台长在工作报告中,把第八套节目改革作为当年的重点工作之一。

    7月10日,杨波台长在中央电台2003年年中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根据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精神,中央电台第一、五、六、八套节目属政策性广播,民族广播的改革要紧密围绕其担负的任务和责任,进一步贴近民族听众的需要。

    7月14日,杨波同志召集民族中心班子成员及各部主任会议,重点谈民族广播中心下一步的改革任务,他指出,中央电台民族广播的改革要及时准确传递中央的声音,要增强中央电台民族广播的权威性和贴近性。杨波同志分析了中央电台各套节目改革的大好形势,希望民族中心各民族同志克服目前的困难,经过深化改革,争取改变现有体制,搞活机制,增加收入,走向新的辉煌。
随后,中央电台又多次召开专题会议,进一步明确了民族广播节目方针、节目布局、机构设置等改革思路。要求第八套节目改革以传达中央政策、法令为主;要服务对象地区听众;要充分发挥各语言部的作用,加强新闻,提高时效,创新栏目,提高整套节目质量。

    2003年12月15日,台编委扩大会议听取了第八套民族广播节目改革情况汇报,对改革方案给予了充分肯定并原则通过。会议确定第八套节目的呼号为“民族之声”。大家认为,长期以来,我台对少数民族广播一直沿用“立足中央,面向对象地区”的节目方针。此次将节目方针调整为“立足中央,服务对象听众”,体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三贴近”的原则,无疑会使节目更具针对性和亲和力,最大限度地满足受众的需求。民族之声增加了新闻节目的播出时间,使受众在有限的时间获得更多的信息,体现了广播作为电子媒体传播速度快的特点和优势。

    (四)民族广播近几年的改革为民族之声的出台创造了有利条件

    中央电台的民族广播诞生于1950年5月22日,距今已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民族广播的出现是党和国家民族政策的生动体现,受到了对象地区各民族听众的热烈欢迎,为民族地区的社会变革、局势稳定、经济发展和民族团结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上世纪80年代以来,民族广播节目进行过多次改革。特别是90年代后期以来,这套节目先后进行过两次较大的改革和调整。这些改革始终坚持“三贴近”的原则,更加适应民族地区听众的收听习惯和生活方式,不断满足对象听众的不同需要,其节目构成、传播方式和干部队伍等方面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特别是增加了很多新元素。如,策划、采访、编辑、主持、监听、调研、反馈等。这些新元素的出现,催生出民族广播节目的新内涵、新品质、新变革。而节目理念和传播方式由过去“我播你听”的单向灌输式向平等交流的双向互动式转变,开始逐渐改变对象听众对广播的认识。过去办节目居高临下,照抄、照搬、照转的多,考虑听众需求的少,节目的针对性不够强。经过近几年的节目改革和调整,民族广播自采自办节目逐渐增多,考虑听众需求的越来越多,节目离听众越来越近,为民族之声的出台创造了有利条件。

    民族广播改革与实践,培养和锻炼了民族广播工作者。主要表现在:各部门领导班子进一步健全和加强,领导干部政治意识和大局意识不断增强,组织管理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编播人员政治、业务素质不断提高,各语言部都出现了一批集采、编、译、主持、播音能力于一身,综合素质较高的民族广播人才。这些都为民族之声的顺利推出提供了人才储备。

    二、主要特点

    (一) 确立了新的节目方针

    节目方针的确定关系到改革各个具体环节的实施。因此,第八套节目的改革首先从调整节目方针着手。

    20世纪80年代,中央电台民族广播确立了“立足中央、面向对象地区”的节目方针。近20年来,中央电台的民族广播遵循这一节目方针,正确把握了舆论导向,积极宣传党和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及时播发国内外重要新闻,为对象地区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族团结起到了积极的舆论引导作用。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这一节目方针不能完全适应听众的需要。其弊端主要表现在:灌输式的、居高临下的单向传播,其效果往往不佳。广播属于大众传播,最有效的传播应该是双向传播,传者与受者要有信息和情感的交流。单向传播已经落后于时代,落后于传播规律,难以适应广大听众多层次的收听需求。同时,节目的针对性、贴近性、服务性不够强,也导致民族广播自身缺乏活力,缺乏生机,从而影响党和政府的声音有效地传入听众的耳里,深入到听众的脑里,共鸣于听众的心里。

    实践证明,频率专业化改革必须树立为听众服务的观念。具体地说,就是广播从业者要从过去单纯的“教育者”转变为精神产品的“生产者”,广播要真正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服务者”。改革的目的就是要改变或革除现存的种种不合时宜的缺陷,树立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的新观念、新思路、新做法。在这种基本思想的指导下,第八套节目的改革就是要进一步提高节目质量,更好地为对象地区听众服务。其他一切工作都围绕这一根本任务来展开,来落实。

    因此,必须尽快以“立足中央、服务对象地区和听众”来代替“立足中央、面向对象地区”的节目方针。在这种思路的指引下,中央电台民族广播形成了具体的改革方案,并得到了台领导班子和国家广电总局的肯定。

    (二)强化了新闻

    发布新闻,是中央电台开办民族语言广播的初衷,也是国家电台民族语言节目的优势所在。中央电台民族语言节目虽说每天播音20小时,但具体到每一个民族语言节目却平均只有4小时。在非常有限的节目时间内,如何更好地把党和政府的声音传入民族地区的千家万户,如何更好地满足边疆少数民族听众对信息的需求和渴望?新闻最具优势。此次改革强调,节目是以新闻性节目为主体的5种民族语言广播。各语言在每次1小时的节目中,新闻占半小时,新闻性专题占20分钟,文艺节目只起到调节气氛的作用穿插于节目之中,改变了过去文艺所占比例过多的局面。

    强化新闻的另一个举措是设立新闻部,从体制上强化新闻性。此前,民族语言节目的新闻由综合编辑部的新闻组编发,然后翻译成民族语言播出。由于当时对综合编辑部的职责定位不够清晰,新闻编辑力量薄弱,发稿质量和数量都不能很好地满足各语言节目部的要求。为了加强中央电台民族广播宣传的新闻编采工作,发挥新闻民族广播中的“龙头”作用,经台分党组批准,2003年8月,民族广播中心将“综合编辑部”更名为“新闻部”。新闻部的职责是:在中心的直接领导下,负责民族广播中心重大选题的策划和具体实施;负责5个民族语言节目部日常新闻和新闻性专题节目的编辑、采访和发稿工作;负责为全台重点新闻节目和中国广播网提供有关民族方面的重要新闻;负责汉语节目《民族大家庭》的采编、制作等工作。12月,民族广播中心顺利完成新闻部机构设置工作。

    新闻部成立后,民族广播新闻发稿工作面貌一新,发稿质量和数量明显提高。主要表现在:一是精选精编新闻稿件,在相同节目时间内新闻信息含量大幅提升,过去30分钟新闻一般只有20多条,现在增加到40多条;二是新闻报道面扩大,除了时政、经济、会议、国际新闻外,增加了文化、体育、社会新闻等;三是新闻的时效性提高,加强了新闻值班,重要新闻及时赶发,力争在第一时间播出;四是新闻的知识含量增加,可听性明显增强。

    (三)调整了专题

    2002年底,民族广播中心还对5个语言节目部的专题节目进行过一次调整,使每个语言节目的专题数量从十多个减少到7个,专题节目质量有了提高。主要思路是:强化“喉舌”意识,强化新闻比重,强化服务功能。

    专题节目的调整在两个层面进行:

    一是从中央电台办民族语言节目的优势角度重新审视各个专题节目:发挥权威优势,避免形成与地方电台办的专题节目类型雷同、内容相似。如,一般性的科技卫生专题、文艺专题,地方电台更有优势,中央电台民族广播就不办。为此,各语言节目对专题又进行了一次清理,停办了一些应该由地方电台办的专题节目。同时,加强了专题的权威性,凸显了国家电台的优势。如新推出的专题《论坛》及时、准确发布或阐释党和国家及有关部委颁布的与对象地区关系密切的政策法规、重要信息;《视野》主要报道国内外各民族的最新发展态势,开阔听众视野,增强中华民族大家庭意识。

    二是从新闻的角度和要求办好每一个专题栏目。专题节目的选题应该来自新闻,是新闻的延伸、展开和深化。按照这一思路,各语言节目对保留的专题节目进行重新设计,增强了专题的新闻性。如,蒙语节目增加了《今日访谈》;藏语节目增加了《走遍神州》;维语节目增加了《神州风采》;哈语节目增加了《神州新貌》;朝语节目在自办的专题节目中增加了《地方新闻》、《经济动态》、《文教信息》等。这些专题可以让对象地区听众获取更多、更新的信息,从而增长知识,拓宽视野。

    (四)更新节目形态

    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听众对新闻媒体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是传播内容要求新和广,对传播的方式也要求有新意。

    实施“西新工程”以来,中央电台民族语言广播的节目形态已经发生了一些变化,改变了过去单一的节目形态,拉近了节目与听众的距离,增进了节目主持人与听众的交流与互动。在此基础上,民族广播中心首次提出:播报与主持相结合,传者与受众相互动。使节目大气而不失亲和力;好听、有用而不失引导功能。

    按此要求,民族广播的重要新闻依然采取播报的方式,但播音的语调和速度与过去有相当大的区别:语调更趋自然、平和、亲切,语速更加明快。除新闻节目外,其他专题节目全部采取主持人节目形式,一批年轻的民族语言节目主持人在话筒前一展风采,大显身手。在节目与听众的交流互动方面,一是在节目中经常播出来自听众的要求和建议;二是在节目中欢迎听众以打电话等形式,发表对节目或某一事件的看法,参与节目,分享节目。

    当然,由于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现有条件和民族语言的特殊性,民族语言广播节目与听众的交流互动远不如汉语节目那样容易,其普遍程度也不高。但毕竟开了一个好头,并将作为一种必然趋势不断发展、提高。

    三、主要做法

    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结构和程序的统一体。上面概述的四个方面的特点,主要是中央电台民族语言广播节目结构上的优化,而结构的优化需通过与之相适应的程序来实现。

    (一)统一思想,分类指导,为改革奠定良好基础

    中央电台民族语言广播是一项政治性、政策性强的宣传事业。改革必须统一思想,实行分类指导。2002和2003两年来,每逢民族广播中心遇到什么大的困难和问题,杨波台长代表台分党组和台领导班子都及时召集民族中心班子成员和各部主任直接座谈。同大家一起分析形势,交流思想,沟通情况,化解矛盾。这已经成为一种特殊而成功的工作方法。

    为了调整中央电台民族广播节目方针,民族广播中心根据新的形势和新的要求,提出了对民族广播节目方针的重新思考,并邀请全中心的同志参与讨论。同时,在赴民族地区调研的过程中,也广泛征求了民族地区干部群众的意见。并最终将“立足中央,服务对象听众”确定为新节目的定位。对此,大家普遍认为:中央电台民族广播节目新的方针科学、准确和精炼。它符合党和政府对新闻媒体的基本要求,符合广大少数民族干部群众的利益和愿望,符合现代传播规律,反映了新世纪、新阶段中央电台民族语言广播的本质要求,为办好中央电台民族语言广播节目指明了方向。

    对民族语言广播节目方针认识的统一,为民族语言广播改革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随后,大家围绕这一方针,主意和办法也就多了起来。各语言节目也重新调整了原有节目布局,增加了新闻节目时间,增强了专题节目的针对性和服务性。这些,都是大家对民族语言广播改革思想统一的成果。

    中央电台民族广播每一种语言节目都有不同的服务对象及其需求,改革除了统一思想,统一要求外,还必须分类指导。分类指导的基本含义是:在共性要求相同的前提下,允许每个民族语言节目之间有差别,有个性,而且要充分认识这种差别和个性存在的必要性、重要性和合理性。如,由于语言结构的差异,同一篇汉语新闻报道,分别翻译成朝鲜语和藏语播出所占的时间就大不相同,朝鲜语节目要1分钟,藏语就可能需要1分30秒。如果我们要求统一,各节目必须在1分钟内播完,这就脱离了实际。还有西藏、新疆、内蒙古和吉林延边等地的各族听众,由于他们的历史文化背景不同,受教育程度不同,对广播的需求必然不同。这些都决定了我们所办的每一个语言节目不能完全相同。此外,由于各部门的人员队伍素质高低不同,对各部门的要求也不能完全相同。总之,要充分体现每一个民族语言节目的特点,使民族之声更好地为各族听众服务。

    (二)深入调研,深刻思考,为改革提供科学依据

    2003年2月上旬,春节刚过,根据中央电台当年工作部署,民族广播中心开始思考第八套即民族语言节目的改革方案。正在这时,中央宣传部组织的调研课题下达。在中央电台的7个调研课题中有一个是民族广播方面的内容,即:《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如何增强民族广播的凝聚力、影响力》。这一课题正是民族广播如何推进频率专业化改革的思路凝聚。

    民族中心调研组第一次会议就明确提出,民族广播的调研要配合民族广播新闻改革,为改革提供科学依据和基本思路。调研与改革紧密相连;调研,是改革工作的一个重要部分。

    2月25日,民族广播中心召开全中心人员大会,动员做好第八套节目改革。按台里原定工作计划,第八套节目改革方案上半年完成。后因“非典”影响,延至年底完成。

    从3月下旬开始,中央电台民族广播调研组一行,先后赴吉林延边、长春,内蒙古的锡林郭勒、二连浩特、呼和浩特、鄂尔多斯,新疆的塔城、喀什、克州、伊犁、乌鲁木齐等地调研,行程13000多公里,召开座谈会30余次,调查宣传、广电同行人员和少数民族干部群众800余人次。参阅了西藏人民广播电台2002年受众调研报告。同时,在中央电台5种民族语言广播节目中开展听众调查,广泛征求各地听众对中央电台民族广播节目的意见和建议,共收到听众调查来信数千件。这次调研是中央电台开办民族语言广播半个多世纪以来,规模最大、范围最广、投入力量最多、效果最好的一次。

    在调研过程中,我们深切地感受到:西藏、新疆、内蒙古、吉林延边等边疆民族地区的少数民族听众对中央电台民族语言广播节目非常需要,广播是他们获取信息的首选媒体;他们对中央电台民族语言广播节目基本满意。同时,对中央电台民族语言广播节目寄予厚望。

    通过此次调研,基本掌握了中央电台民族广播的覆盖情况、听众收听情况;对中央电台增强民族广播的凝聚力、影响力有了新的认识和思考。为民族广播的改革提供了科学依据。

    绝大多数听众希望中央电台民族语言广播多播一些国内外重要新闻和致富信息,多播一些与民族地区相关的政策法规,多播一些其他地方在两个文明建设方面的好经验。这些要求都在民族广播节目改革方案中得到了体现。

    (三)科学策划,精心组织,确保改革成功

    民族之声的推出,同全台其他各套节目改革一样,是一次“自上而下”的改革,需要精心策划,精心组织,确保改革取得最佳效果。

    中央电台民族语言广播,既是党、政府和少数民族群众的喉舌,也是一种大众传播工具。回顾这次改革,可以说是借鉴了大众传播学的一些基本理念。

    1.定位自身

    大众传播的目的,就是为了有效沟通,实现传者与受众的相互理解。要达到这一目的,首先传者要自己定位准确。否则,很难甚至不能实现有效沟通。因此,我们在对民族广播进行改革时,首先考虑自己定位是否准确?也就是对沿用了过去的“立足中央,面向对象地区”的节目方针进行审视和思考。当发现有些不合时宜时,马上提出修改,使之符合新世纪、新阶段、新形势的新要求。经过广泛深入讨论,最终形成了中央电台民族广播节目新的定位,即:“立足中央,服务对象听众”。

    2.定位听众

    要实现有效传播和沟通,除了自己定位准确外,还需将听众定位准确,要了解听众的情况和需求。为此,民族广播课题调研组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调查,并且发动了各个语言节目部对各自的节目进行了长达一个月的调查,收集和掌握了大量第一手材料和信息。通过这些调研分析,我们定位听众为“服务对象”。

    3.选择方式

    自己定位和定位听众之后,就需要找到实现有效传播的方式和途径。根据双方的定位和二者之间的关系:服务与被服务,结合双方的实际情况:中央电台民族语言广播节目编辑部地处北京、远离对象地区、节目时间有限,听众对新闻信息需求强烈,为此,我们确定主要用“新闻传播”的方式来为听众服务。在改革中明确要求:强化新闻。新闻传播,是中央电台民族语言广播的优势,是对象地区听众对中央电台节目的主要需求,也是实现最有效传播的最佳途径。

    4.形成合力

    要办好民族之声,离不开各方的支持。从中央各部委来讲,有国家民委、中央统战部、国家宗教局等单位领导的指导、关心与支持;从各地来讲,有各相关省、自治区广电局、广播电台和中央电台驻民族地区记者站的鼎力相助。2002年7月,中央电台首届民族广播协作会在新疆伊犁召开;2003年8月,中央电台第二届民族广播协作会在西藏拉萨举行。在这两次会上,来自全国各地相关广电局、广播电台和本台驻民族地区记者站的代表,为办好中央电台民族广播出谋划策,贡献聪明才智。许多地方电台还承担着转播中央电台民族语言广播节目的任务。这些都是办好中央电台民族之声的十分重要的有利条件,都是中央电台民族之声顺利诞生的重要元素。

    四、听众反应

    (一)节目结构更趋合理,可听性增强

    听众打电话和来信反映,中央电台民族之声的新闻节目和专题栏目,各有侧重,安排合理。新闻节目充分反映了国内、国际重大事项,春节期间报道了全国人民欢度春节的盛况,重点报道了胡锦涛主席访问法国、埃及等地的消息;宣传了党中央1号文件精神,报道了边疆民族地区贯彻中央1号文件精神,积极发展农村经济,做好春耕备耕的消息;还报道了各地采取多种措施严防禽流感传入等社会普遍关注的信息,很有可听性。专题节目有深度,给人以启示。如《论坛》播出的《2003年我国民族工作取得的成就及今后的工作重点》,结合西部大开发论述党的民族政策在具体工作中的体现和其长远影响,有说服力。《视野》播出专家、学者解读中央1号文件的心得体会,对贯彻文件精神很有帮助。文艺节目有新的组合,有很多优美动听的歌曲,基本满足了听众欣赏娱乐需求。

    (二)节目内容丰富、鲜活,形式更接近群众,体现了“三贴近”原则

    民族之声开播不久,藏族听众来电话反映,新办栏目《论坛》和《神州行》很好,前者以男女声对讲的形式讲述了民族区域自治实施后民族地区的变化,后者是两位记者在新年第一天到天安门广场,用欢快的语调向广大听众播报自己的所见所闻。播讲亲切自然,井井有条,给听众留下深刻印象。

    新疆维吾尔听众来信说,中央电台维语广播《神州风采》栏目播出记者采访一位维吾尔族基层干部的录音报道,生动地介绍了新疆巴楚地区地震时,这位基层干部痛失5位亲人,仍然忍痛抢救群众的生命财产,灾后接受嘉奖并被温总理接见的感人经历,还谈到温总理代表党中央和国务院亲切慰问受灾群众的情景,我们很受教育。《时事风云》专题选题好,对国际热点问题分析到位,播音生动有力,流畅自然,听起来清楚明白,很有感染力。

    (三)在“两会”宣传中,少数民族听众对民族之声反响强烈

    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正镶白旗牧民敖其尔在电话中说,中央电台蒙语广播的“两会”报道时效性很强,从广播中最先听到了会议开幕式的录音新闻等重要新闻,现场感很强。新闻翻译准确,播音声音清晰,专题节目内容丰富,制作精练。能够亲耳听到代表和委员们参政议政的情况,这比听播音员念稿子更过瘾。这样精彩的现场报道只能从中央电台民族之声节目中才能听到。

    内蒙古鄂尔多斯听众哈斯高毕和特木勒在电话中说,我们从你们的广播中听到了温家宝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的内容。报告中提出的有关减轻农牧民负担、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发展义务教育等方面的一些政策措施,说出了我们的心里话。

    西藏听众索朗旦增来电话说,中央电台藏语节目我每天早上都听,和以前相比,内容更丰富,可听性强,这次“两会”宣传比较充分,专题节目内容丰富,报道面广。

    中央电台民族广播在其发展的历史上经历了多次改革,而这次改革的力度、深度和广度则是空前的。但与党和人民群众对中央电台民族广播的要求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民族之声的诞生,只是中央电台民族广播改革的第一步,序幕刚刚拉开,辉煌仍需再造。


    回首民族之声的诞生之路,我们深深感到:求真务实、与时俱进、把握规律、统筹协调、加强领导是做好中央电台民族广播改革工作的重要经验,也是今后进一步办好民族之声的行之有效的重要思路和措施。为此,我们将不遗余力,精心呵护,让民族之声健康茁壮成长。

来源:中国广播网    责编:洪涛      
会议议程 更多...
·12月15日:全天报到
·12月16日:2008广播发展论坛开幕式、主题演讲
·12月17日:全国广播电台台长座谈会 全球华语广播协作网会议
·12月18日:会议结束
·出席会议的国新办广电总局领导
·出席会议的中央台国际台有关领导
·出席会议的地方台有关领导
论坛回顾
    (中国)广播发展论坛是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在2003年开始创办的全球广播界年度性的国际论坛,旨在加强全球广播界的交流,促进全球广播的合作,推动中国广播与全球广播...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简介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广播电台,是中国最重要的、最具有影响力的...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简介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创办于1941年12月3日,是中国向全世界广播的国家广播电台。其宗
相关链接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