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发出这样的疑问,农运会与奥运会同年举行,不是自找没趣吗?
如果把奥运会比作国色天香的牡丹,农运会则是长在山谷的野花,虽无艳光四射,但幽香沁人。它展示的是中国历史悠久的民间体育运动,具有竞技体育无法比拟的亲近性和趣味性。
放下锄头举石锁,走下谷场进赛场。从劳动生产和节日喜庆生活中产生的大量民间体育运动,朴实无华。这些民间体育发展到现代有的已经被奥运大家庭接纳,有的仍在民间广泛流传,甚至成为中国形象的代名词。
说农运会“土”也好,“农”也罢,它所包含的10多个运动项目,大都具有典型的东方社会特色和文化内涵。
然而在市场经济时代,除了舞龙舞狮、武术、风筝等和人民群众生活结合紧密的活动外,大多数民间体育运动都面临着生存难题,有的甚至失传和消亡。许多专家学者为此提出了拯救和发掘民间体育文化的倡议。
民间体育在新时期要获得生存与发展,需要找准三个支点:
是“官办”还是“民办”?有体育界人士提出,农运会应当让更多的民间力量参与,脱掉“政府”外衣,真正做到“让农民办,让农民参与,让大家看”。体育主管部门可以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培养体育指导人才上,放在营造基层群众崇尚体育运动的氛围上。
要“功利”还是“民趣”?在历届农运会上,都有不少“假农民”,一些代表团甚至发出了争金夺银的“誓言”,俨然将农运会看成是全运会的分赛场。民间体育是群众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竞技体育的基础。如果让功利色彩盖过了“民趣”,则失去了民间体育的根本。
当“配角”还是“主角”?如何处理与竞技体育的关系,是横在农运会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农运会的生命力在民间,在生活中它是“主角”;但作为竞技体育的补充形式,它又是“配角”。处理好“主角”和“配角”间的辩证统一关系,让民间体育在精神文明建设中产生积极作用,也许是它的最好归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