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抗变顺应 劣势转优势
宁夏应对世界气候变化发展避灾特色农业纪实
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南部干旱少雨,一个“抗”字曾是许多地方数十年来应对干旱的不变主题,结果“年年抗旱年年旱”。近年来,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这里的干部群众遵循自然规律,顺应天时探求农业生产新路子,一项项优势特色产业纷纷崛起。
土豆变成“金豆子”
宁夏南部山区年年春夏几乎都逢干旱,种植小麦往往收获无几;秋季雨水相对较多,加上境内气候温凉,土壤质地疏松且富含钾元素,坡地种植土豆亩产可达1吨左右。令人遗憾的是,尽管“下籽三升打一斗”这句描述小麦低产的歌谣传唱了一辈又一辈,可是年复一年,过去农田里当家的农作物品种依旧是小麦。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春旱在这块黄土地上变本加厉,有的年份连麦种也撒不进地里,而农户小块零星种植的土豆却年年都有收获。地方政府下定了抓土豆生产的决心,避害就利,压夏扩秋,土豆随即从农民的房前屋后种进了田野。近年来,当地政府将其作为一项富民产业,生产规模和水平突飞猛进。
顺应天时避灾,旱地也能生金。据固原市农牧局提供的数据,全市在册耕地面积530万亩,近年土豆种植面积稳定在190多万亩,农民人均年销售土豆收入300元以上。其中,西吉县农民每年三分之一以上的纯收入都靠种植土豆获得。
西吉县农民马小龙家的20亩地去年全部种了土豆。他告诉记者,去年土豆受旱有所减产,但是市场价格一直很好,刚下来时每公斤卖到0.8元,近期经销商上门收购,每公斤涨到1.4元。“早先种土豆是为了吃饱肚子,现在土豆成了俺们致富的金豆子!”
石头缝里种甜瓜
受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近年来宁夏自然灾害发生频率明显增加,危害程度加重。如何在“天公不作美”的不利条件下发展生产,实现农民增收,自治区上下群策群力,为中南部开出了一剂“良方”:遵循自然规律,从劣势当中寻找优势,变被动受灾为主动避灾。
走进中宁县喊叫水乡石泉村沙梁自然村时,田野里处处可见连片的压砂地,农民们在地里来回穿梭,忙着铺地膜。“去年秋天下了几场好雨,地里墒情不错,今年种压砂瓜肯定又是大丰收。”农民马秀平说,去年他家种了70亩压砂西瓜,收入近3万元。
宁夏中部干旱带涉及盐池、同心、海原等11个县(市、区)的68个乡镇,总面积3万平方公里,境内大部分地区年降雨量只有200多毫米,是全国有名的旱灾多发地区。2003年一场旷日持久的特大干旱,使这里种植的小麦等数百万亩大田农作物几近绝收,但中卫市部分农民压砂种植的几千亩西瓜却获得了丰收。
压砂种地是当地农民发明的一种避灾“土办法”。尽管能够有效保墒减轻干旱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可是由于一次性建设成本较大,一直没有走出深山。民间智慧启发了决策者,从2004年起,宁夏以政府补贴方式推广这项旱作农业实用技术,目前干旱带上的压砂地规模已经增加到了百万亩。去年,中卫市种植压砂西瓜近70万亩,因生长季节日照时数长、昼夜温差大,出产的西瓜皮脆、瓤沙、含糖高,在市场上十分抢手。当年全市实现销售收入4亿元,5万户瓜农户均增收1.2万元,一跃成为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
阳光落地生金子
宁夏中部干旱带160多万亩扬黄灌区光热资源丰富,灌溉便利,发展设施农业条件得天独厚。去年,宁夏提出在全区规模推进高效节水的设施农业,计划到2011年在中部干旱带建设23万亩,这意味着这里将有10万户农民投身“阳光农业”。
盐池县花马池镇下王庄村农民王德仁经营着两棚日光温室,一棚种蔬菜,一棚种油桃。他说,去年蔬菜纯收入达到1万元,油桃刚结果,一棚就卖了8000元。今后两年是油桃盛果期,如果卖上去年的价,每年能收入2万元。
据宁夏水利厅灌溉局介绍,电力提取黄河水灌溉农田,每立方米水的成本高达0.4元至0.8元。经测算,节能日光温室亩均产值9000元,每立方米水产生的经济效益高达30元;大中小拱棚亩均产值3200元,每立方米水产生的经济效益也有26元,单位数量的水利用效率可提高36%以上。
“用市场眼光审视大西北,干旱少雨有时候也会转变成优势。”宁夏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袁进琳说,“如果趋利避害加以充分利用,就会产生出其不意的效果,进而可以培育出一批强地富民的特色优势产业。”(记者 姜雪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