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沧桑巨变,三十年风雨兼程。一个伟大的历史抉择,一段不朽的东方传奇!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年”特别报道《潮涌东方》。
总监制:王求
总策划:赵忠颖
监 制:王晓晖、王宴青
策 划:刘晓龙、杨志东、诸雄潮
统 筹:胡国华、孙树凤
监 制:史敏
撰 稿:刘钦
解 说:姚科
今天刊播第三十集《科学发展》
沈阳,东北工业重镇,曾经享有“共和国装备部”之称,历史上创造了共和国工业史上的数百个第一。但同世界上任何在工业化轨道上急速奔驰的城市一样,沈阳也不可避免的沦为环境污染的重灾区。2000年,被列入“世界十大污染城市”的黑名单。林立的烟囱曾是沈阳的一大景观,被认为是城市工业文明的标志。从2002年开始,沈阳以每年炸掉1000根烟囱的冲刺速度,实现了从“烟囱”经济向循环经济的漂亮转型。从过去的污染重镇到今天蓝天碧水映照的活力之都,沈阳变了。沈阳的空气质量优良天数由2000年的不足百天增加到现在的300多天。环境也是生产力。2007年,沈阳跻身全国“十大最具经济活力城市”之列,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想从沈阳世界园艺博览会上走向了现实。而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也正在成为亿万国人的共识。
从“硬道理”到“第一要务”,发展,坚定不移地发展,将中国推向一个前所未有的起点。改革开放三十年来, 中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飞速提升,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四,2007年财政收入达5万多亿元,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分别比1978年增长40倍和30倍。
然而,持续而迅猛的发展,也给我们带来了必须面对的新情况、新问题。
2003年,在中国的经济发展进程中,这是一个值得纪念的年份。这一年,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首次突破1000美元大关。就在中国的经济增速引起世界一片惊呼的时候,人们发现,人均GDP首破1000美元大关的背后,是城乡差距、地区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等“三大差距”的不断扩大,是人口、环境和资源矛盾的日益突出。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秘书长卢迈在接受记者的采访时说:“中国现在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是社会方面收入差距的扩大、受教育机会、医疗保障的体制,就业的机会、公共财政的支出等等,是一个发展中的问题,表现在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以及在城市和农村内部,应该是各国在发展中都会面临的一个问题。”
中共中央党校教授庞元也提出:“正中国现在既成就巨大,又问题严峻,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前所未有,这就是我们的全局。”
新形势提出新要求,新时代呼唤新使命。中国共产党人再次以清晰而敏锐的自觉,以放眼未来的胸怀,抓紧新机遇,迎接新挑战,破解新课题。
“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我们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一个重大战略思想。”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首次明确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概念。中共中央党校教授杨信礼在提到这个问题时强调:“科学发展观是对我国发展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吸收了国外发展的经验和当代中国的发展理论成果,总结了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验,同时也吸收了各国发展崭新成果。”
从指导经济到统领全局,梳理科学发展观提出以后四年多的实践可以清楚的看到,中国共产党这一崭新的执政思想有力地指导、推动着改革开放的进程。而科学发展观的内涵也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地位不断上升。
2007年6月25日,胡锦涛总书记来到位于北京西北郊的中共中央党校,这个宁静而充满活力的校园,是我们党培养高级干部的场所,也是我们党向世界宣示重大思想方略的地方。在这里,胡锦涛向省部级干部进修班的高级干部发表了重要讲话。“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是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内在需要,必须坚定不移地加以落实。”就是在这次讲话中,胡锦涛对科学发展观作出了最权威的阐述。把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概括为:“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审议并一致通过将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重大战略思想写入党章。“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在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下,中国的发展有了新的起点,又好又快的诉求正在化为一个个鲜活实践。延续2600多年的农业税被取消、全面实现农村免费义务教育、覆盖城乡的公共卫生体系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初步建立,三峡工程竣工、青藏铁路通车、神舟七探苍穹、奥运梦圆北京,一次次壮举震憾世界;抗非典、战雨雪冰冻灾害,抗汶川特大地震,十大措施,四万亿元应对世界金融危机,一次次挑战,强盛的中国从容面对。
站在新世纪重要战略机遇期的时空坐标上,我们已经清晰地感到,中华民族迎来了一个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的时代。中华民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美好理想,正以清晰而稳健的步伐向我们走来。
相关报道
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特别报道《潮涌东方》(一):伟大转折
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特别报道《潮涌东方》(二):永远的旗帜—经济特区
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特别报道《潮涌东方》(三):《希望土地》
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特别报道《潮涌东方》(四):《国企改革》
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特别报道《潮涌东方》(五):《民营激流》
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特别报道《潮涌东方》(六):《财税之变》
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特别报道《潮涌东方》(七):《金融舞步》
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特别报道《潮涌东方》(八):《科技之光》
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特别报道《潮涌东方》(九):《百年树人》
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特别报道《潮涌东方》(十):《繁荣文化》
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特别报道《潮涌东方》(十一):《艺术魅力》
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特别报道《潮涌东方》(十二):《医疗卫生》
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特别报道《潮涌东方》(十三):《居有其屋》
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特别报道《潮涌东方》(十四):《社会保障》
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特别报道《潮涌东方》(十五):《积极就业》
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特别报道《潮涌东方》(十六):《基础设施》
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特别报道《潮涌东方》(十七):《环境保护》
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特别报道《潮涌东方》(十八):《区域协调》
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特别报道《潮涌东方》(十九):《民族共荣》
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特别报道《潮涌东方》(二十):《港澳欢歌》
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特别报道《潮涌东方》(二十一):《海峡两岸》
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特别报道《潮涌东方》(二十二):《融入世界》
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特别报道《潮涌东方》(二十三):《祥云飞天》
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特别报道《潮涌东方》(二十四):《太空壮歌》
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特别报道《潮涌东方》(二十五):《大国外交》
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特别报道 《潮涌东方》(二十六)《强军方略》
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特别报道 《潮涌东方》(二十七)《法律基石》
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特别报道 《潮涌东方》(二十八)《法律基石》
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特别报道 《潮涌东方》(二十九)《宏观调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