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包干由此走向全国。1980年4月2日,邓小平对小岗和安徽率先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农村改革给予了肯定和支持。邓小平说,“政策一定要放宽,使每家每户都要自己想办法,多找门路,增加生产,增加收入。有的可包产到组,有的可包给个人,这个不用怕,这不会影响到我们制度的社会主义性质。”
这一年的5月31日,邓小平再次就农村改革发表重要谈话,明确肯定和支持凤阳小岗的大包干。“一些适宜搞包产到户的地方搞了包产到户,效果很好,变化很快。……‘凤阳花鼓’中唱的那个凤阳县,绝大多数生产队搞了大包干,也是一年翻身,改变面貌。有的同志担心,这样搞会不会影响集体经济。我看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
从1982年起至1986年,中共中央每年都发出1号文件,稳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从此生产队最先实行的大包干成为我国农业经营的最主要方式,至1986年初,全国超过99.6%的农户实行大包干。
经过媒体各种形式的报道,至1988年,小岗生产队随同那份合同在全国得以广泛传播。
改革廿年没变富
1993年3月8日,小岗村正式宣告成立。新成立的小岗村由小岗村民组和大严村民组组成。根据当时的记载:新成立的小岗村有75户、312人,包产土地面积1070亩,实有耕地1600亩。严俊昌任村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也正是这一段时间,小岗开始闻名中外。但是,由于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的粮食价格下跌而出现卖粮难的尴尬,再加上上个世纪90年代一段时间里“三提”“五统”负担过重,小岗村并没有富裕起来。
1997年,在《解放日报》当时一位负责人的牵线搭桥下,江苏省张家港市长江村和小岗村结成姐妹村。长江村党委书记郁全和当时说了一句至今仍然被人们反复提及的话:“富起来的中国人不应忘记小岗村”。1997年11月,长江村资助小岗120万元,铺了一条“友谊大道”。
改革开放20年之际,同时也正值小岗分田到户20周年,1998年9月22日,江泽民视察小岗。在小岗村,江泽民说,“家庭承包经营这一政策,要长期坚持下去,是不会改变的!”“中央的土地承包政策是非常明确的,就是承包期再延长30年不变,而且30年以后也没有必要再变。”
求发展新突破
2001年起,小岗村从长江村引进200万元资金,建成80亩的高科技葡萄示范园,引导小岗人种植葡萄。前后几年里,小岗村大约70%的农户种植了450亩葡萄。2004年,小岗葡萄喜获丰收,同时销售渠道通畅,当年全村人均增收1000元。2003年,小岗村引进一个养猪场,试图规模化养猪。
除了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外,2004年起,小岗村开始在村东开工建设一座“大包干纪念馆”,发展红色旅游。2005年6月,“大包干纪念馆”正式开门迎客。
2005年11月,中国当代名村论坛在滁州召开。被授予“小岗村村委会名誉主任”称号的张家港市长江村党委书记郁全和表示,至2010年,400多人口的小岗村要完成一千亩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每年实现1亿元的工业销售收入,成为名副其实的亿元村。一口浓重江苏口音的郁全和表示,只要多上一些工业项目,村领导班子团结了,本地在外的能人回来了,小岗村完全可以实现这些目标。
再走“合作”道路
2004年11月,当年从安徽省财政厅下派至小岗村担任党支部书记的沈浩和村主任严德友、副主任关友江等十多人进行了一次“红色考察”。小岗村的当家人集中参观了4个走集体经济道路致富的明星村,即大寨、耿庄、红旗渠、南街村。
小岗村村委会副主任关友江表示,无论是南街村,还是耿庄,能够迅速成长为明星村有着很多方面的原因。一个重要的客观原因就是这些村庄距离城市近,区位优势好,能够快速发展起来。主观方面的原因是,那些村庄地少人多,即使单干也很难吃饱肚子,因此,一直走的就是集体道路,容易形成合力。
正如关友江的想法一样,“红色考察”之后的小岗村的当家人决定走上“合作”的道路。2006年1月,小岗村决定合作养猪。
2006年3月,一次再次崛起的难得机遇摆在小岗人的面前。滁州市正式启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小岗村成为凤阳县首批试点村之一。眼下,在小岗村的东面,距离“大包干纪念馆”不远的地方,几排漂亮的村民新居正在进入装修阶段,在小岗村的南面,一个集贸市场也正在开工建设。
小岗的“标本”意义
2006年2月,一个和往年相比并没有特别之处的春天,全国多家媒体的目光投向了小岗———安徽凤阳一个普通却不平凡的行政村。
小岗村的一举成名得因于1978年的一个冬天。在当时集体经济绝对盛行的背景下,小岗村的18户农民,签下了一份为后世瞩目的合同。合同的核心意思只有四个字:分田到户。一时间,小岗成了安徽乃至全国农村改革的发祥地,同时,1978年的分田到户更是掀开了中国经济改革的序幕。
28年后,2006年的一个春天,小岗以一种迥然不同的方式再次引起了世人的关注:2006年1月25日,在安徽省财政厅下派至小岗村担任党支部书记的沈浩等人的动议下,小岗决定“重新”走上合作经济的道路,以土地入股的方式引导村民合作养猪。
分开长达28年之久的小岗似乎呈现出再度“合作”起来的迹象。
在21世纪的今天,规模化、工业化发展农业的思路和做法在全国早已不新鲜。但是,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样一个大的背景下,置身于小岗这样一个具有“标本”意义的农村,且以向来是为农民安身立命基础的土地作为入股的载体,小岗的再次改革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然而,正所谓“好事多磨”。和28年前,严俊昌、严宏昌两人“一夫首议,全村马首是瞻”截然相反的是,今年春天,沈浩等人动议的土地入股合作养猪的计划却遭遇冷场。
村民对合作养猪的前景不抱有太大的期望,“没有一户愿意以土地入股养猪”。后来,养猪的方案进行了调整,“村民以土地出租的方式合作养猪,500元/亩。几年后,如果效益出来了,村民可以选择入股分红。”事情随后出现了戏剧性的变化。有着一百来户人家的小岗,大约七成村民同意这个稳妥的折衷方案。
不管怎么说,小岗村的再次实验终于蹒跚前行。其间的种种迹象显示,在改革“敢为天下先”这一方面,温饱无忧的小岗已经失去了当年破釜沉舟的勇气和信心。
二十多年过去了,和周边一些乡镇相比,小岗稍显富裕。但是,和这些年来全国相继涌现的明星村相比,小岗却存在着巨大的差距。“一朝跨过温饱线,廿年未进富裕门”,不仅成为小岗村的真实写照,同时也是安徽乃至全国万千个农村的真实反映。
早在2001年,小岗就开始尝试调整产业结构,在市场先行者的示范下,规模种植葡萄。几乎同一时间,小岗人还种起了黑豆,但如今,黑豆的价格跌破了村民4元/千克的心理价位,多数村民犹豫了。
和极少出现的明星村镇相比,小岗更是中国千万个乡村的缩影。由于基础设施的不足,信息的不对称,农民不仅要靠天吃饭,甚至还要更多地靠市场看别人的脸色吃饭。而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机遇和风险,绝大部分农民往往无所适从,最终在风险的考量下,日渐保守。
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越来越多的事实说明:只有合作,改变分散的小农经济形态才是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中正确务实的选择。小岗村的“分分合合”不是一种简单的重复,而是在寻求一种螺旋式的发展路径。同时,这种“分分合合”正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之一。
眼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方兴未艾。新农村建设不仅要“多予、少取”,不仅要造就新农舍、新村貌,更要“放活”,增加农村的造血功能。而在这一运动中,农民是最为能动的因素,塑造新农民,依靠农民、引导农民,改善农村的生活生产条件,创造条件让农民把握好市场,才是新农村建设的应有之义,这也是新农村建设中最为艰巨的任务。
虽然步履有些蹒跚,但是,在历经诸多波折之后,小岗终于走向“合作”发展的道路。
我们祝福小岗。因为她承载着我们对安徽农村太多的期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