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广网北京10月15日消息 改革开放以来的三十年,是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最快的三十年,也是各项建设成就最辉煌的三十年。三十年来,我省经济保持强劲的发展态势,国民经济主要比例关系得到很大改善,经济结构调整取得了积极成效。
一、三次产业依次发展,产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
三十年来,我省第一产业稳定发展,第二产业快速发展,第三产业加速发展,产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国民经济综合实力大大增强,实现了由农业大省向经济大省的跨越。与1978年相比,2007年我省第一产业所占比重下降了23.6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上升了4.0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上升了19.6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结构由1978年的33.3:52.9:13.8调整为2007年的9.7:56.9:33.4。我省三次产业结构的发展演变大体可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978-1983年),农业迅速发展时期。这个时期产业结构变动的典型特点是第一产业在我省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迅速上升,第二产业所占比重迅速下降。1978年,第一产业在我省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为33.3%。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在农村的推进,多年积累的农业生产力得以爆发式释放,农业生产快速发展,第一产业在我省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逐年上升。到1983年,我省第一产业超过了第二、三产业,成为三次产业中最大的产业,三次产业结构变为40.3:38.9:20.8。
第二阶段(1984-1992年),非农产业迅速发展时期。这一时期总体特征是第二、三产业在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迅速上升,第一产业所占比重迅速下降。八十年代中期,经济体制改革从农村扩展到城市,乡镇企业异军突起,极大地促进了非农产业的发展。1984年我省三次产业结构为38.2:41.1:20.7,1990年变为28.1:42.1:29.8,第三产业所占比重首次超过第一产业的比重,实现了由“二、一、三”向“二、三、一”的重要转变。1992年我省第三产业所占比重首次突破30%,三次产业结构为24.3:45.5:30.2。
第三阶段(1993-2006年),工业高速发展时期。从总体上看,这个时期的显著特点是基础设施包括能源、交通和通讯设施迅速发展,第二产业的比重迅速上升,工业化特征明显。1992年以来,在邓小平南方谈话精神的指引下,我省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以煤炭、石油开采为主的采矿业和以食品制造、纺织、服装、石油化工、金属冶炼、设备制造为主的制造业及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得以快速发展,初步建立起了门类比较齐全的现代工业体系。1993年我省三次产业结构为21.5:49.0:29.5。到2006年,这一结构变为9.7:57.7:32.6,第一产业的比重降低到9.7%,跌破10%,为建国以来历史最低水平,第二产业比重高达57.7%,为建国以来历史最高水平。这个时期,重工业比重显著增长,电力、钢铁、机械设备、汽车、化工、电子、建材等工业成为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第四阶段(2007年以来),第三产业快速发展时期。近年来,我省把发展服务业作为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举措,通过全省上下共同努力,服务业有了较大发展,总量居全国第三,已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就业富民的重要渠道、地方税收的重要来源。2007年我省三次产业结构为9.7:56.9:33.4,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自2002年实行新一轮宏观调控以来首次出现下降。2007年我省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8680.24亿元,增长14.7%,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高出GDP增速0.4个百分点;占GDP的比重为33.4%,比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2.8%,比上年提高1.4个百分点,拉动经济增长4.7个百分点。在我省经济增长速度已连续3年小幅回落的情况之下,第三产业增长速度逐年加快,比重和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逐年提高,表明我省经济发展方式正在向农业、工业、服务业协调拉动转变。
二、消费、投资、进出口稳定快速增长,三大需求结构进一步协调
改革开放以来,我省的消费、投资、净出口呈现稳定快速增长态势,三大需求的结构发生巨大变化。2007年,我省最终消费支出、资本形成总额、货物和服务净流出分别为11239.14亿元、12607.51亿元、2119.26亿元,与1993年相比,分别增长了4.3倍、4.1倍和11.5倍。1993-2007年消费、投资、净出口年均增长11.8%、11.5%、18.3%。三大需求(消费、投资、净出口)构成由1978年的63.7:34.2:2.1演变为2007年43.3:48.6:8.1。三十年来,我省的净流出所占比重较为稳定,除个别年份外,一般在2%-8%之间波动,我省的投资和消费需求的变化较大,呈现明显的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1978-1992年,消费所占比重一直高于投资。第二阶段是1993-2003年,消费、投资所占比重处于此降彼升的胶着状态,差距较小。第三个阶段是2003年以后,消费所占比重一直低于投资。2007年我省消费、投资、净流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达到47.2%、46.0%和6.8%,三大需求与上世纪90年代相比,结构更加协调。
三、非公有经济快速发展,所有制结构变化巨大
改革开放初期,我省经济成分基本上是公有经济一统天下。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非公有经济规模逐步发展壮大,所占比重逐步提高,已成为我省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2007年,我省非公有经济实现增加值14044.92亿元,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73.3%,拉动全省经济增长10.5个百分点。2007年全省非公有经济占GDP的比重为54.1%,占据了全省经济的半壁江山,比1997年提高30.6个百分点。我省非公有经济在总量扩大、比重提高的同时,内部结构也发生巨大变化,非公有经济中三次产业结构由1997年的19.7:44.0:36.3变为2007年的4.7:67.8:27.5。
分经济类型看,个体私营经济是我省非公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2007年我省个体私营经济实现增加值10525.18亿元,占我省生产总值的40.5%,外商投资经济和港澳台经济实现增加值3519.76亿元,占我省生产总值的13.6%,与1997年相比,分别提高了21.0和9.6个百分点。
四、东、中、西齐头并进,区域经济发展渐趋协调
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一直是我省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尤其是近年来,我省实施了“一个龙头、三个突破、东西联动、城乡统筹、促强扶弱、协调发展”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通过“发挥青岛龙头作用”、“半岛城市群率先发展”、“东部突破烟台、中部突破济南、西部突破菏泽”和实施“双30”工程等“点”和“面”的互联互动,提高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水平,逐步形成东部率先发展、中部加速崛起、西部跨越式赶上的新局面。
半岛城市群建设加快,辐射带动力较强。2007年半岛城市群(包括济南、青岛、淄博、东营、烟台、潍坊、威海、日照)实现的GDP占全省17市GDP合计数的比重为63.5%,其中青岛、烟台及威海市占全省17市GDP合计数的比重为30.6%,占半岛城市群的比重为48.2%;2007年半岛城市群GDP增长16.0%,比全省经济增速高1.7个百分点;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3.8%,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快速跟进,2007年非半岛城市群(枣庄、临沂、济宁、泰安、莱芜、德州、滨州、聊城、菏泽)GDP增长16.2%,比半岛城市群增速高0.2个百分点。
区域投资协同发展,呈现东部向中西部转移迹象。2007年,我省四大经济板块投资整体走强,东部半岛城市群、中部省会城市群经济圈、西南部的鲁南经济带、西北部的黄河三角洲分别占全部投资的63.8%、32.7%、20.5%、14.1%。同时,我省架构“一体两翼”新格局初显成效,“一体”投资带动作用明显,“两翼”发展步伐加快。“一体”投资完成8792.0亿元,增长24.3%,占全部投资的70.1%,鲁南经济带和黄河三角洲投资增幅比“一体”分别高0.7个和0.9个百分点。
五、新农村建设成就斐然,城乡统筹发展迈出新步伐
改革开放以来,我省一直将“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来抓,各项优农、惠农政策陆续出台,农村基础设施投资大幅增加,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截止2007年底,全省农机总值达到555.0亿元,农机总动力9917.8万千瓦,农机服务产出362.2亿元。农田有效灌溉面积7255.2万亩。农村“路水电气医学”工程成效显著,已全部实现村村通电、通电话,通柏油路率为94.3%,通汽车率为99.6%,通自来水率为80.8%,沼气用户达到100万户,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杂费全部免除,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全部有农村人口的134个县(市、区),农民参合率90.3%,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农民1076万人,有71万人领取保险金,农村年人均纯收入低于800元的困难群众全部纳入保障范围。三十年来,我省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78年的114.6元增加到2007年的4985.3元,增长42.5倍;农村居民人均年末生活用房面积由1978年的9.8平米提高到2007年的31.7平米,扩大2.2倍。
目前,我省第一产业增加值在GDP中的份额降到10%以下,二三产业占GDP的比重高达90.3%,城镇化率提高到46.8%,人均GDP突破3000美元,总体上已具备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条件。在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以大城市为中心的城市群、城市带呈现进一步发展壮大趋势,对周围农村的聚集和辐射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对周边农村的影响越来越大。2004-2007年我省连续4年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百万,4年共转移597万多人。郊区农民在发展农业的同时也加快了对工业、服务业的自主创业。在市场经济规律的作用下,人口和劳动力流动形成了由农村流向城镇、由中西部农业流向东部地区工业、建筑业和服务业的基本格局,我省进入了由城乡分割走向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协调发展的新阶段。
综上所述,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省产业结构不断优化,需求结构更加协调,非公有经济发展壮大,区域经济发展渐趋协调,城乡面貌发生巨大变化,经济结构调整成效显著。今后,我省要继续把调整优化经济结构作为经济发展的主线,不断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加快推进制造业强省建设,大力繁荣发展服务业,积极推动投资与消费相协调,努力提高自主创新水平,进一步优化非公有经济发展环境,进一步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在结构优化中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努力实现全省经济发展的新跨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