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从板滞走向灵动
许多人至今还记着从广播里传出的这样的旋律,“为革命,保护视力,眼保健操开始……”这一耳熟能详的口号纪录着那个年代的特色,也透露着那个年代广播节目的拘囿。一名一直关注广播的老人至今保留着一份上世纪70年代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第一套节目的节目单,那时候播的都是革命歌曲,文艺节目叫“革命文艺”。70年代,收音机是百姓家中的“大件”,人们几乎从这里获取一切信息与娱乐。然而,那时的广播所传递的内容大都过于呆板。
呆板有时代的限制,更是因为广播人的思维没有打开——遵循着“我播你听”的想法。80年代初,这一切开始悄悄发生变化。1981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空中之友”开播,这个节目是我国广播领域里的第一个主持人节目,随后,广东台开办的“大众信箱”开始用口语化的语调进行播音,交流开始渗透到广播人的思维中。1986年,我国广播事业改革发展的一个标志性事件发生了——当年,广东珠江经济广播电台开播,它一改传统的节目布局,改变了过去“我播你听”的单一化方式,从单向灌输变为双向传播和交流。把全天的节目划分为八大板块,全部由主持人主持。同年,寄给珠江台的来信超过了100万封。珠江经济广播电台是第一个设置了主持人与观众直接进行交流的电台。可以说,今天各个电台的发展大方向均采用了主持人制、大板块、直播化的“珠江模式”。
如今,“碎片化”、“互动化”、“多元化”等已经成为广播节目的基本特征,而坚持“受众本位”已经成为广播人的习惯思维。据统计,2007年全国制作广播节目633.25万小时,节目形态已是丰富多彩。
产业:竞争催生“窄播”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加速了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开发浦东的大潮开始,上海抓住有利时机,从原有的电台中产生出一个新台。1992年10月28日,上海东方广播电台应运而生,与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形成竞争态势。“东广模式”带来了受众市场的细分,广告投放更有的放矢。上海东方广播电台掀开了一个城市有两家同级别电台平行运作、平等竞争的全新格局,更重要的是它预示着中国广播向市场细分迈出了第一步。
上世纪90年代的广播细分可谓一浪高过一浪。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交通广播的大面积开播。这一时期,我国城市生活一个显著的变化就是汽车逐渐取代自行车成为人们的代步工具,而广播也开始了从“广播”到“窄播”的实践。1991年9月30日,我国第一家交通广播频率——上海交通信息台诞生,l999年前后是交通台集中涌现时期,全国各主要城市都出现了交通台,而且一跃成为系列台中的强势频率。如今,交通广播的收入已经占整个广播广告收入的1/3,成立于1993年的北京交通台更是成为“窄播”路上的“代言人”。
在持续了10多年的“窄播”浪潮中,各地都相继开办了多家专业频率,到被专家称为“广播发展年”的2003年及之后的时间,各地广播电台专业化改革势头集中形成了“新闻(综合)频率、音乐频率和交通频率”三足鼎立之势;此外,经济频率、生活频率、体育频率等也比较普遍。
在所有媒介形态的分众化道路中,广播的“窄播化”最为明显,也最为成功。北京交通台等专业频率已经成为强势品牌,广播的经营收入和高利润让许多报纸和电视都惊叹不已。广播以其独特的“伴随性”和在内容上“窄播化”的改进,成功地度过了电视出现后带来的危机,更重要的是,广播的发展彻底打破了人们对广播是否也要进入“寒冬”的怀疑。
技术:从未置身“网”外
广播,是从当初偌大的“话匣子”发展到今天手指头大小,从电子管到晶体管,再到数字控制;从台式到便携式,再到袖珍式,几经脱胎换骨,现在早已面目全非。除了“长相”的变化,其内涵也一直追随着科技的发展,伴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从没有置身“网”外。
1997年3月18日,上海东方广播电台“梦晓时间”节目新开设的“东广信息网”与“瀛海威时空”合作,开我国网络广播之先河。1998年2月28日,北京经济电台“动心9时”开始网上直播。随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珠江电台等也各自推出了网上广播。现在,各个电台都有了自己的网站,听众可以重复、选择性地收听自己喜欢的节目。广播,搭乘网络的快车,真正地成为“永不消失的电波”。
随后,发展数字广播又成了一个新的课题。2006年11月1日,北京电台率先开通数字广播业务,其所辖12套节目不仅全部实现数字化播出,还可以看到两套电视节目。数字广播不仅做到了接收终端多样化,还实现了音频、视频内容的融合。可以预见,不久之后,听众可以通过手机、电脑、便携式接收终端、车载接收终端等多种接收装置,一边“收听”、一边“收看”广播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