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30年辉煌:广播与改革开放同行
30年辉煌:广播与改革开放同行
中广网    2008年11月30日 23:42
[打印本页] [推荐给朋友] [字号 ] [关闭]
    

    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了特约评论员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第二天,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以下简称中央电台)播发了这一消息。1978年12月23日,中央电台全文播发了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当时电视不发达,广播影响力很大、传播面很广,是面向广大群众普及宣传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阵地。也许当时很少有人意识到,新时代的曙光正伴随这声音冉冉升起。

    诞生于抗日战争烽火中的中央电台,作为改革开放的见证者、记录者、参与者,始终站在党的舆论阵地的前沿,始终站在新闻报道的前沿,30年来,中央电台经历了三大阶段性改革。

    把握广播规律,迈出五大步伐

    第一步,拨乱反正,回归广播,实施“自己走路”方针。1979年到1985年,中央电台在拨乱反正的同时,恢复“自己走路”方针,按照广播的特点进行宣传,不再单纯依赖报纸和通讯社。“本台消息”“本台评论”先后出现并逐步增多。1979年10月1日,《新闻和报纸摘要》节目播出了国庆联欢晚会的现场报道,开了现场报道的先河。1981年,中央电台对台湾广播推出全国第一个采用主持人形式的节目《空中之友》,广播的话语方式由居高临下向平等交流转变,由此引发了全国广播电视话语方式的重大改革,节目主持人成为改革开放后广播电视改革的一大象征。

    第二步,全面调整和改革节目布局。1985年开办第三套调频立体声文艺广播,1988年大幅度增加了播出时间,全国几十家电台转播。1987年1月1日,推出《午间半小时》、《今晚八点半》两个综合性节目,采用主持人、大板块方式,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1988年7月,实施整点新闻改革。

    第三步,集中力量办新闻和大型综合板块节目。1992年组建了现代化的新闻中心,采编播实现了“一条龙”滚动式运行,奠定了全台新闻节目的走势、格局及发展的基础。推出《经济生活》、《科技。知识。生活》、《439播音室》、《音乐天地》、《空中大舞台》、《海外乐坛》等6大板块节目。做到了内容上的高层次,格调上的高品位,编排上的高技巧,主持风格上的百花齐放。

    第四步,强化经济宣传,加强舆论监督。1994年,实施第二套节目改革,变以前简单重播第一套节目的内容为以经济、科技、信息服务为主的新的节目体系,推出《股市传真》、《医药咨询台》、《专家热线》等服务性极强的节目,并实现“半点有信息”。1994年6月,推出对港澳广播的第七套节目,为保持港澳的稳定、繁荣,政权顺利交接和平稳过渡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10月,第一套节目创办了舆论监督节目《新闻纵横》,该节目连续三届获得“中国新闻奖新闻名专栏奖”,成为中国广播评论类节目的旗帜。

    第五步,扩大新闻容量,进军网络广播。1998年推出早中晚三大新闻板块及非公有经济节目,8月注册开通中央电台网站,成为中央新闻单位中最早开通互联网站的单位之一。现场直播广泛用于重大宣传,开创性地完成了1997年香港回归、三峡大江截流、98抗洪、澳门回归等重大新闻直播。

    涉及四大领域,促进全面创新

    这是中央电台建台以来涉及面最为广泛的综合性改革,带动并掀起了中国广播以频率专业化为特征的新一轮改革。

    调整节目布局,建立以专业化频率为核心的广播宣传体系。自2002年10月中央电台推出对港澳广播的第七套节目华夏之声起,至2004年元旦,新闻综合频率第一套节目中国之声诞生,中央电台完成了原有8套节目的重新定位,推出了8个专业化频率。2004年8月,新创办了第九套节目文艺之声,至此中央电台全面完成了频率专业化节目布局。

    改革运行机制,建立以管理频率化为核心的科学管理体系。以频率为基本单位进行运作,实行总监负责制。对频率单位,台里一管导向、二管服务,加强宏观调控,放权内部运作,建立了频率单位宣传、经营、管理等综合业务考核指标,从舆论导向、节目质量、运行管理、经济效益四个方面作出明确规定,实行目标管理。

    实施“503工程”,建立以调频覆盖为主的节目覆盖体系。这项工程计划在全国省会、计划单列市等大中城市,启用100个调频频率,扩大中央电台第一、二、三套节目的调频覆盖。至目前,一、二期工程已经完成,有50多个城市投入使用,中央电台调频覆盖人口增至3亿多。

    创新经营模式,建立以广告代理制为核心的广播产业经营体系。体制上实行采编经营“两分开”,经营活动纳入全台经营平台统一管理,编播部门不得从事任何经营活动。广告经营实行统一管理、分频率经营,频率单位实行广告代理制。经营模式为广告代理与自主经营相结合,呈现多元化发展。

    实施内合外联,促进科学发展

    本轮改革是落实十七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推进中央电台规模发展、联合发展、协调发展和持续发展的战略举措。基本思路是通过整合手段,在传媒发展领域中进行广播体制机制的合理性建构,发展公益性事业与经营性产业两手抓,传统媒体的升级改造与发展新媒体并行推进,全面培育和发展广播核心竞争力,把中央电台建成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的现代化国家传媒。改革从三个层面展开。

    整合内部资源,整体布局,构筑多元发展平台。以新闻资源整合为切入点,带动频率资源、人力资源、技术资源、节目资源、广告资源的整合,构建全台资源共享平台,降低管理运营成本;以整合新媒体业务为切入点,构筑多媒体综合传播平台;以经营体制改革为切入点,对节目资源、受众资源、广告资源、品牌公信力资源、社会网络资源等进行统合经营,构筑整合营销平台,以优势资源和品牌资源为重点开展多元经营,推动产业发展。

    拓展外部资源,强化纽带,构筑合作发展平台。全面开放办台,运用市场机制,联合系统力量,引进社会资源,借多方之力,成多赢之势。建立全国广播合作发展平台:以扩大广播有效覆盖为纽带,与全国广播媒体联合发展,探索建立信息资源共享平台、人力资源开发机制、品牌开发推广网络,培育开放的全国广播市场。经营全球华语广播协作网:以节目交流、信息共享为基础,推动全球华语广播的广泛合作,拓展对外传播渠道,推动中国广播走出去。构建社会资源网络体系:以开发资源、合作共赢为宗旨,建立门类齐全、相对固定的权威人士及专家学者的社会资源库;整合市场资源,建立关键领域的研发协作体系,与境内外各领域战略伙伴展开多种形式的合作。

    创新体制机制,加强管理,提升组织执行力。构建以舆论导向和质量管理为核心的宣传管理体系,创新节目策划、生产、推广全流程的运行机制;以资产清查为契机,建立以成本控制体系为核心的财经管理制度;以岗位设置为突破口,完善目标管理和绩效考核体系,建立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用人机制,责权利明晰、奖罚分明的薪酬制度和激励机制。

    解放思想,勇于创新,带来七大变化

    30年的改革探索,使中央电台把握了现代广播的发展规律,实现了从公益宣传事业单一功能主体向公益性事业、经营性产业双重功能主体转型,这种转型给中央电台带来了深刻的变化,铸造了辉煌的业绩。

    舆论影响力空前提高。30年来,中央电台宣传改革从微观、单一的业务改革转变为宏观、全面的宣传创新。2008年,一系列重大事件中广播作为奠定了其无可替代的传播地位,再次证明百年广播仍处于上升通道。当南方发生雨雪冰冻灾害时,中央电台在媒体中率先推出24小时特别直播《爱心守望 风雪同行》,成为抗灾救灾应急服务平台。当汶川地震灾区因通信中断陷入“孤岛”时,中央电台24小时特别直播《汶川紧急救援》第一时间搭起了灾区与外界的信息桥梁,给灾区人民播撒希望与力量。央视-索福瑞(CSM)及赛立信(SMR)调查结果显示:汶川大地震后,全国广播接触率提高了16.8%,中国之声的收听率和市场占有率分别增长了129.66%和141.46%,创出近年来广播收听增长率最高值。

    广播规模迅速扩大。1978年,中央电台仅有4套广播节目,每天播音73小时。今天,已拥有17套广播节目。其中,10套无线广播节目,每天播音218小时;4套数字广播;3套手机广播。此外,还有全国最大的音频网站中国广播网及银河网络电台、有线付费电视《家庭健康》频道、《中国广播报》、《中国广播》杂志、中国广播音像出版社等媒体,形成以广播为主、多媒体整合传播的现代传媒新格局。全国广播综合覆盖率由1979年的53%上升到现在的95.43%,中央电台受众规模达7亿多,赛立信2007年全国无主调研数据显示,中央电台约占全国广播市场的1/8.

    节目产品丰富多彩。中央电台各频率以独特的市场定位建立起自己的听觉识别系统,向频率品牌化方向发展,节目创新能力得到提高。中国之声成为名副其实的“国家旗舰型”新闻综合频率;经济之声成为中国最权威的财经专业频率;音乐之声成为国内受众最多的专业化音乐频率;都市之声、文艺之声收听率、到达率和听众的忠诚度均在北京同类媒体中名列前茅。对台湾广播作为大陆唯一有效入岛的媒体,听众规模不断上升。30年来,中央电台获得国家级奖项栏目37个,国家级奖项一等奖以上获奖节目315个,获国际奖作品38个。自2005年起,中央电台连续4次入选由世界品牌实验室(World Brand Lab)发布的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是中国广播唯一一家入选的媒体。2005年以20.70亿元的品牌价值,居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第290位,3年的时间提升了41位。

    传播手段更加先进。数字技术取代了模拟技术,中央电台10套节目从制作到播出全部实现了自动化,信息传递实现了网络化。节目传输配备了国际上最先进的规阵系统,形成了天上有卫星和微波、地上有电缆和光纤的全新的立体传输模式。进入视频领域、手机和网络平台,努力使广播“可听、可视、可看”。采编播数字化技术平台初步实现了多媒体资源共享,综合运用各种传播手段高效传播已成为基本运作方式。中国广播网作为中央重点新闻网站之一,拥有60个频道、15个地方分网、400多个栏目,网站音频数据总量达6TB.日均点击量为2592万(PV),日均独立访客数为152万(UV)。银河网络电台2008年9月1日开播《新闻广播站》,成为全球首家华语网络电台全天候新闻频率。付费数字电视在国内24个地区实现落地,用户达到35万户。4套数字广播在北京、天津等地落地,手机广播已开办新闻、娱乐、信息等3个频道,成长态势初步形成。传统的广播资源在各类媒体上得到综合利用。

    媒体经营从无到有。由计划经济的运作方式逐步转向市场经济的运作方式。一是广告业1980年从零起步,由最初一年几十万元的收入发展至今天的近3亿元,成为支柱产业,为事业发展提供了财力支持。二是建立了以央广传媒发展总公司为核心的统一经营平台。三是转变经营体制,由事业体制内经营转向产业开发。将全台所有广告业务从事业体制中剥离,进行公司化运作。强化资本运营,引进社会资金和专业人才。2007年,《家庭健康》频道及手机电视项目开发成功吸纳7000万元社会资本。四是以品牌资源为重点开展多元经营,探索互联网站、IP电视、数字付费广播、手机广播、手机电视等新媒体产业开发及赢利模式,实现增量发展。

    体制机制不断创新。逐步摆脱了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单一行政管理模式,在管理频率化基础上实现了统一管理和运行机制的创新:统一全台的事业产业发展战略规划,统一全台的宣传管理、安全播出管理、财经管理、行政和基本建设管理等。实现了宣传与经营“两分开”“两手抓”,事业产业“双轮”驱动,全面发展。建立了快速反应、快速运转的现代新闻竞争机制,中国之声成为全国唯一24小时播出的新闻综合广播频率;在音乐之声、文艺之声尝试制播分离;建立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用人机制,制定涵盖全台各个工作环节的绩效考核体系;实行严格的内部财务管理制度。

    办台模式日益开放。一方面新闻报道不断增强全国观念并主动参与世界信息传播竞争,彰显主流引领、大台风范、国际视野、中国立场的传播风格。另一方面,广泛开展国内外媒体的交流合作,进一步拓展广播发展空间。如开创性地举办中国广播发展论坛,推动跨区域、跨媒体、跨行业合作发展。中央电台创建的全球华语广播协作网携手全球华语广播机构,联合推出72小时不间断大型直播节目《天涯共此时》,联合录制《海天相连——行进中的中国与世界》特别节目,联合报道2008北京奥运火炬传递和奥运会盛况,在国内外产生了良好效果,实现了从本土传播走向国际传播,提升了国际影响力。2008年启动部委新闻发言人战略合作机制和发起全国奥运广播联盟,成为整合资源、联合发展的首创之举、领军之举。部委新闻发言人定期做客中央电台,解析国家政策、解答听众问题,使中央电台获取了更多的、系统的、权威的时政新闻资源。

    改革开放的灵魂是不断解放思想,勇于开拓创新。回首改革开放30年激情创业经历,盘点所取得的骄人业绩,我们不仅为之自豪,而且也将激励我们进一步解放思想,继续走在改革开放的前沿,屹立在创新发展的潮头。

来源:中国广播网    责编:胡浩      
策划 更多...
标题:[专题]全国18个典型地区调研报告
内容摘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指引下开拓发展之路
图片报道 更多...
改革开放三十年五大学习热
从30年工具变迁看海关事业发展
纪念十一届三中全会30周年大会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