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泉州
城市风光
文化遗址
城市夜景
实践中探索前进 当前位置>>实践中探索前进
泉州市民族乡村驶入和谐繁荣新航道
   中广网北京10月24日消息 多方努力同帮扶团结互助求奋进

    到今年8月,福建省惟一的回族乡、泉州市惟一的少数民族乡——惠安县百崎回族乡已走过了18个年头。近日,记者来到东海之滨的这片土地。昔日交通闭塞、土地贫瘠的小乡村,如今已成长为以制鞋业、机械制造业和运输业为三大支柱产业的经济强乡。

    18年的繁荣和谐发展,是百崎回族乡献给自己的一份“成年礼”,也是泉州市少数民族地区建设的精彩缩影。多年来,泉州市牢牢把握“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这一主题,按照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20字要求,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使泉州市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基础逐年夯实,社会事业不断进步,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泉州市政府也因此连续三次被国务院评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单位”。

    多方扶持民族乡村展新颜

    全长约一公里的伊斯兰街是百崎回族乡的主干道,两旁错落有致地分布着服装专卖店、超市、食杂店、酒楼饭店,俨然一处热闹的小商贸中心。谁能想到,多年前这里曾是一片滩涂。“在不到二十年的时间里取得了如此迅猛的发展,主要得益于省市各级政府的政策扶持和对口支援。”百崎回族乡乡党委书记柳江铭说。

    1998年以来,省委、省政府为了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连续多次开展省直有关单位和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挂钩帮扶民族乡活动。生活区、商业区、工业区、学村……这些年来,百崎回族乡拔地而起的崭新建筑和规划得当的功能区,便是省、市两级规划建设部门对口帮扶政策的生动手笔。

    事实上,受惠于党和政府民族扶持政策的少数民族地区远不止百崎回族乡。泉州市历来重视支持民族工作,机关、企事业18个单位挂钩扶持经济欠发达少数民族村,各级党委政府也不断加大对少数民族乡村的扶持力度。人大不断加大对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法律、法规的执法力度,政协积极提出扶持民族地区经济社会事业发展的意见建议,有力促进了泉州市民族地区发展。几年来共扶持建设项目203个、投入资金6876.4万元,全市48个民族村“五通”问题基本解决,有力促进了经济社会事业发展。来自社会各界和民族村相互间的扶贫、扶智工作,也正有条不紊地展开。“海西春雨行动”——泉州市支援少数民族乡村新农村建设三年规划活动正在展开;“阳光工程”引导富余劳动力合理有序地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造福工程”的实施,两年内扶助86户特困少数民族群众;民族村之间结对互助如火如荼,资金补助、经验交流和技术推广,都有力地促进了各民族村的共同进步。

  自力更生勤劳致富天地宽

    在百崎回族乡日新月异的变化中,本土民营企业也是一支不可忽视的贡献力量。在惠南工业区,记者走访了福建隆盛轻工有限公司。这个由家庭制鞋小作坊起家的鞋材企业,如今已跻身于“泉州市03—06年百家重点工业企业”,不仅成为了富贵鸟、安踏等著名品牌的鞋材供应商,其产品更远销欧美。

    作为一千多年以前阿拉伯来华商人的后裔,百崎人既有闽南人爱拼敢赢的拼搏精神,又继承了祖辈善于经商的基因。改革开放以来,各级党委和政府的优惠政策更使得他们有了创业致富的广阔空间。百崎的企业家们跳出旧模式,纷纷“筑巢引凤”,引进高级管理人才,促进经营理念的更新,逐步建立健全现代企业经营管理体制。百崎人还与时俱进,运用代理制、连销经营、网上交易等新的流通方式,不断拓宽市场网络。

    把机遇化为动力,用活政策才能完善自我造血功能。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对口帮扶和政策上的倾斜,给了泉州市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提供了自力更生的广阔空间。百崎回族乡乡镇企业的成功经验说明了:实现民族地区的发展、繁荣,离不开上级政府的扶持和各方面的帮助,但最根本的、最重要的还是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当前,泉州市各民族乡、村正立足实际,结合各自的资源、技术优势,沿海民族村发展服装、鞋业等制造业,创立品牌,形成规模,发展成产业;山区和半山区民族村调整经济结构,发展茶叶、速生林、蘑菇、大棚蔬菜等种植基地,形成特色经济,农民增收渠道进一步拓宽。

  全面繁荣新村建设起新潮

    绿树依傍的乡间小路、整洁美观的民居、别具风格的店面、规模庞大的企业……当记者流连于百崎回族乡和谐美丽的乡容乡貌时,乡领导热情邀请我们去学村和乡卫生院看看:“那才是我们乡最漂亮的建筑呢!”

    百崎回族乡学村正处于伊斯兰街旁,占地近百亩。从幼儿园到小学、初中,一栋栋功能齐全、设施完善的教学楼、实验楼、宿舍楼让百崎回族乡的孩子们在家门口就能接受优质的义务教育。临近学村的,是百崎回族乡卫生院新落成的门诊大楼。这座建筑,让乡卫生院告别了原来门诊科室和职工宿舍“二合一”混居的时代,医疗条件也得到了极大改善,完全可以满足乡民们的日常就医需求。

    大力发展民族地区各项社会事业,也是泉州市民族工作的又一大着力点。目前,全市少数民族儿童入学率达100%%,全市48个民族村全部实现了无空白村卫生所目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面达90%%。全市已有42个民族村设立了文化室,在第八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我市运动员获得2金、2银的战绩……这些喜人成绩的背后,是泉州市少数民族乡、村文化、教育、卫生、体育建设的全面提速,展现了我市民族工作扎扎实实的成效。

来源:泉州晚报    责编:秦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