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江阴  |  紧抓发展机遇  |  坚持体制创新
我们的幸福生活
老少乐
快乐的孩子们
群众曲艺活动
坚持体制创新 当前位置>>坚持体制创新
努力构建“幸福江阴” 经济转型迈出新步伐
   我市两年前提出建设“幸福江阴”的目标,引起广泛关注。“幸福江阴”建设进展如何?江阴干部群众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践中有哪些新的思考和探索?经济日报社记者前不久深入江阴采访,在10月3日至6日的《经济日报》头版头条及其它重要位置连续刊发了《"幸福江阴"探访记》系列报道,并配发评论。本报从今日起刊发这组系列报道,以飨读者。

  地处江尾海头的江苏江阴,从来就不缺敢为人先、勇立潮头的精神!

  一个个具有标志意义的鲜活样本——苏南模式、江阴板块、华西之路……一个个响当当的荣誉——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第一、最佳经济活力魅力城市、首批国家生态市……一个个过硬的数据——2007年,988平方公里的面积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190亿元,每平方公里产出过亿元,财政收入达到190.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万元大关……无不记录着这座滨江港口城市在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实践中的“率先”之路。

  “率先”,意味着必须直面发展中的新矛盾、新问题,探索在前,实践在前。

  记者日前在江阴采访,发现无论是地方党政领导,还是企业界人士,言谈话语中多了不少新词语,如“弯道超越”、“服务外包”、“腾笼换凤”、“三创载体”、“第一资源”等等。而这些新词语代表了江阴人对经济转型升级的新思考。“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是江阴发展最紧迫的任务。”无锡市委常委、江阴市委书记朱民阳这样表述,“现在是全力实施‘弯道超越’的关键时刻。”

  江阴,正在用全新的理念和实践,在推进经济转型升级中争创新优势,在科学发展的道路上共建共享“幸福江阴”,进而向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目标迈进。

  (一)

  “弯道超越”,是江阴经济转型升级的战略定位。

  “弯道超越”是一个体育词语。

  江阴在经济发展中打破“寻捷径、走直线”的思维定式,创造性地用“弯道超越”来形容正在展开的深层次的经济转型升级。市委书记朱民阳说得很形象,经济发展就像赛车一样,扩大经济规模的发展好比在直道上行驶,而优化调整产业结构、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扩大新兴产业规模等,好比在弯道上行驶。弯道转得好,就会赢得新一轮发展机遇,转不好,就只能成为一个跟跑者、追随者、落伍者。他强调,“惟一的办法就是解放思想,敢于发展,善于发展,以高超的弯道技术实现弯道超越。”

  弯道超越,没有真本事是不行的。

  “没有夕阳产业,只有夕阳企业。注入了高新技术,纺织永远是朝阳产业。”说这话的是江苏阳光集团董事长陈丽芬。面对今年以来的纺织外贸形势,阳光采取的措施一是直接提价,面料外销价格已上涨了10%-15%;二是筛选高端客户。阳光的“底气”在于获得中国“世界名牌”称号的阳光精纺面料已经达到了意大利时装最高档次的要求,国际标准化组织纺织品技术委员会国际秘书处也落户在此。

  主导我国溴化锂制冷机标准制定的江苏双良集团正在加班加点完成订单。今年5月,首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电站空冷管束在双良批量生产,加上高技术含量的海水淡化项目、换热器项目,双良今年的发展步伐在加快。

  以光伏和风力发电为代表的新能源产业在江阴迅速“走红”,两年间不仅涌现出浚鑫、海润、远景等一大批"科技小巨人",而且初步形成了新能源、新材料产业集群。目前江阴已有风能企业与光伏企业各16家,这32家企业今年上半年已实现销售25.82亿元,接近于去年全年的销售额,同比增长82.67%,增幅居各行业之首。

  企业好,江阴好;企业强,江阴强。今年前7个月,江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842亿元,同比增长14.8%;预算内财政收入137.3亿元,增长41.4%;实现工业总产值2659亿元,增长24.5%。经济保持了持续快速增长的良好势头。

  (二)

  “微笑曲线”是IT企业宏-创始人施振荣针对企业转型的提法。就是说产业价值链应该是个弧线,弧线的两端分别代表着利润较高的研发和营销环节,中间段为利润最低的加工制造环节。企业未来的发展应该朝弧线两端发展,一端加强自主知识产权的研究开发,一端加强以客户为导向的销售服务,中间段即产品的制造甚至可以完全外包出去。

  “这就是说,现代服务业跟先进制造业是相辅相成的。先进制造业的价值链向‘微笑曲线’两端延伸,两端的环节独立出来就变成了生产性服务业,而服务业的价值链也在拉长,每个环节都可以独立出来变成一个产业。”

  朱民阳在给江阴的企业家授课时说。

  云蝠集团是一家生产毛衫的纺织企业,由于不甘于将生意停留在加工贸易、贴牌生产上,即“微笑曲线”利润最微薄的中间段,他们提出一定要有自己的境外营销网络、有自己的知识产权、有自主品牌,即向“微笑曲线”的两端要利润。云蝠开始调整“走出去”战略,把营销网络铺到美国、德国等市场,50%以上的产品从那里直接进入零售终端。而在河南、福建等地,四个大型服装加工厂成为云蝠的制造基地。投资2500万元的国内首家毛衫产品研发中心则留在了江阴,紧盯着毛衫的全球消费潮流。

  这个故事同时也演绎了一种新的经济业态——地区总部的生成,即把决策机构、研发机构和创意部门留在江阴,而把大量生产环节转移了出去。

  以“微笑曲线”两端为重点,江阴把地区总部当作一大经济业态来培育和发展。地区总部经济园区在现有荷兰帝斯曼亚太区研发中心等5家区域性研发中心和生产销售中心的基础上,下半年将再引进3家。

  朱民阳表示,如果说招商引资是上一轮竞争核心的话,那么江阴目前正面临着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挑战和机遇。抓住了这一轮机遇,江阴就获得了跨越式发展的机会。

  (三)

  “第一资源”,这是江阴经济转型升级的加速器。

  记者在采访朱民阳的时候问过三个问题:江阴经济转型升级最重要的抓手是什么?新兴产业做大依靠什么?服务外包在江阴这个滨江小城做大最缺什么?朱民阳的回答是:“人力资源永远是‘第一资源’。江阴真正最大的优势,是江阴人的精神,是江阴人的发展力和创造力。实施人才战略是事关全局和长远的根本大计,是‘弯道超越’的动力源。”

  人力资源永远是第一资源,这在江阴不是一句空话。

  江阴从科技创新资金中安排1200万元专项经费,在全市实施百名企业家创新培训计划,分批组织企业家赴澳大利亚、美国、德国等国家和地区培训,与清华、同济大学联合举办MBA班,组织500多名企业家参加培训;全市所有职教院校、各类培训机构通过校企合作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成为“一线技工”的摇篮;党政干部轮流培训,“新知识、新技能”菜单式自选;江阴籍大学生服务外包人才免费培训工程启动……

  同时市里加大科技创新创业人才的引进及培养力度。江阴经济开发区列出的“科技领军人才计划”“胃口”大得惊人:到2010年,全区要引进100名海归人才、100名科技领军人才和100名博士。靠什么引进并留住人才?江阴市委常委、江阴经济开发区党工委副书记孙小虎表示,事业吸引人,政策激励人,服务留住人,江阴已围绕产业发展建立起以“园区、项目、站点”为载体的人才创业创新平台,努力营造一个国际化、人性化、便利化的创新创业和人居生活环境。

  江阴还成立了中国江阴区域产学研战略联盟和江阴国际咨询委员会,60多所著名高校、科研院所的300位专家、教授成为江阴经济社会发展的“外脑”。

  目前江阴拥有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8家、各类科研机构近200家,数量居全国同类城市第一。

(注释:《江阴日报》2008年10月10日消息)

来源:江阴日报    责编:赵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