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江阴  |  紧抓发展机遇  |  坚持体制创新
我们的幸福生活
老少乐
快乐的孩子们
群众曲艺活动
聚焦江阴 当前位置>>聚焦江阴
[调研报告]江苏江阴:科学发展的先行者
   

科学发展的先行者

——江苏省江阴市经济社会发展调查

中国特色发展之路课题赴江苏省江阴市调研组

江阴位于长江三角洲苏锡常地区几何中心,是一个曾被誉为“江之尾海之头”的滨江港口城市。江阴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已有7000年人类生息史、5000年文明史和2500年文字记载史。地域面积988平方公里,长江岸线35公里,户籍人口120万。

一、30年来的发展变化

改革开放30年来,江阴的面貌发生了巨变:一是经济发展突飞猛进。地区生产总值由4.3亿元上升到1190.56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由263美元上升到13627美元;财政收入由8836万元上升到190.5亿元;进出口总额由219万美元扩大到110亿美元;2007年末,实际利用外资累计60亿美元。在中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排名中连续5年位列第一。二是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由341元和199元提高到21013元和10641元;城乡居民人均储蓄余额由18元提高到30708元。三是社会发展全面协调。一、二、三次产业比例由26︰55︰19调整为1.5︰63︰35.5;小学、初中、高中和高等教育入学率分别由97%80%19%7%增加到100%100%95.7%58.7%。江阴共获得经济、科技、文化、卫生、教育、环保等各个领域的全国性荣誉称号79项。

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做法和经验

1.不失时机地抓住了3次发展大机遇

一是抓住了改革开放初期发展经济的机遇,大力发展乡镇企业,从而实现了由农业县向工业市的历史性跨越。这种乡镇企业异军突起的现象曾被誉为“苏南模式”的典型。二是抓住了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以后快速发展的机遇,利用上海浦东开发开放的有利契机,大力兴办与上海产业对接配套的民营企业和合资企业,实现了江阴由工业市向经济强市的跨越。三是抓住了21世纪推动科学发展的机遇,强力实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战略,促使江阴早在2005年末就率先在全省实现全面小康达标,实现了由经济强市向小康达标市的跨越。

2.与时俱进地坚持体制创新

一是从行政管理为主到经济管理为主。利用江苏沿江深度开发和上海建设国际航运中心的有利契机,江阴大胆突破行政区划限制,创立了全国第一个跨行政区划的经济开发区。2005年末,又打破原有“四镇两办”行政区划,设立临港新城,实施港城一体化发展。二是从资本经营为主到战略经营为主。资本经营造就了“江阴板块”和“江阴现象”,促进企业通过上市募集资金实现了规模化发展。战略经营则是将城市作为一个经营整体来运作,将城市建设的重点项目和重大工程推向市场,引入战略投资者进行经营。三是从政府包办为主到社会共建为主。江阴的公共事业建设工程不再单一依靠政府去做,而是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提供政策、引导舆论的方式,组织和利用社会各种资源完成。近5年累计吸纳社会资本28亿多元。

3.坚持不懈地做强本土企业

一是优化企业结构,引领企业上档次。江阴始终坚持运用先进的管理和技术对传统企业进行改组改造改制。2007年,有10家企业年销售收入超100亿元,有295家企业销售收入超亿元,有22家企业在境内外上市,数量居全国首位,本土企业所创造的产值占经济总量的79.5%。二是推动自主创新,打造民族品牌。江阴科技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1.8%以上,促使每年有1000多件专利产品诞生。到2007年,江阴有48种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在全国市场占有率名列第一,有86家企业参与国标和行标的制定,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26%,实现了企业从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从加工制造向研发创造、从资源依赖向科技依托的飞跃。三是强化企业培训,提升企业家素质。近几年,江阴市每年安排1000万元专项经费,组织企业家免费到中国和世界500强企业进行培训和考察。四是全方位服务企业,降低企业办事成本。为给企业创造宽松的发展环境,江阴为企业实行了全过程、一条龙、一站式、一单制、个性化的超市服务,极大地降低了企业办事成本,提高了企业经营效率。

4.坚定不移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江阴不仅培育出了华西村这个闻名中外的现代化新农村,而且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体举措:一是以工业反哺农业。近年来,江阴工业累计投入农业32亿元,农业规模化经营比例达到65.8%。二是以企业联手农户。政府通过出台金融、税收、供地等优惠政策激励企业参与农业开发。目前,村企联姻村达70%,企业带动农户59215户。三是以强村帮扶弱村。实施以90多个年销售收入5亿元以上的经济强村对140多个经济相对薄弱村兼并联合,从而致使被帮扶薄弱村全部脱贫致富,脱贫标准为村收入达100万元以上。四是以城镇带动乡村。利用城市各类优势生产要素建设大批农村新型社区,使农民能与城里人共同享受到公共基础设施及生活条件。现农民集中居住率已达70.6%。五是以科技提升农业。目前,江阴已完成对农民各类专业实用技术培训2.8万人次,培育科技示范户2100户,共获得农业企业标准、无公害认证农产品、农产品绿色食品证书167个。六是以人才引领农民。江阴先后选拔近200名优秀人才和100名大学生进入农村基层领导班子,并有1500多名科技人才参与江阴农村创业。七是以财力激活“三农”。“十五”时期以来,财政直接投入“三农”建设资金近30亿元。

5.不遗余力地构建民生工程

一是建立了阳光普照的社会保障体系。2007年,江阴用于惠民的各项财政支出达9亿元,占可用财力的15%。基本实现了养老、医疗、失业和最低生活等社会保障对城乡所有人群的全覆盖,尤其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的覆盖率达到100%。二是实现了城乡居民较充分就业。2007年,城镇和农村登记失业率分别为2.67%3.47%,其失业人员大多为主动失业人群。三是促进了教育公平。在均衡城乡教育资源、普及12年教育的同时,江阴所有外来务工子女全部与城里孩子一样在公办学校就读。四是增加了城乡居民收入。2007年,江阴企业职工平均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突破3万元、2万元和1万元,其中,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连续7年列全省第一。五是优化了生态环境。江阴饮用水源水质100%达标,空气优良率达到90%以上,污水处理厂排放93.4%达标。六是强化了社会管理。全力打造平安江阴,已投资1亿多元建成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城市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处置指挥中心暨公安110指挥中心。

三、今后的战略构想和发展目标

1.战略构想:以建设“幸福江阴”为目标,在全省乃至全国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幸福江阴”的内涵是:让每一个勤劳努力、善良淳朴的江阴人“以民生为本、力求个个都有好工作,以民富为纲、力求家家都有好收入,以民享为先、力求处处都有好环境,以民安为基、力求天天都有好心情,以民强为重、力求人人都有好身体”。中央多位领导对“幸福江阴”都曾给予了高度评价。

2.具体举措:一是以幸福江阴为目标,坚定不移地推进民生工程。在江阴实现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基础上,让老百姓的就业更充分、口袋更饱满、生活更安逸、生活更丰富、身心更健康。二是以改革开放为动力,竭尽全力地释放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城市发展实力、体制机制活力和对外发展能力。三是以科学发展为准则,统筹协调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促使结构调整更加突出调优调高,城乡发展更加突出统筹兼顾,环境建设更加突出生态文明。

3.发展目标:到2010年和2020年,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年均递减5%;常住人口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分别达到13000美元和25000美元(按现行汇率计算);预算内财政收入分别超280亿元和800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3600美元和7500美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2000美元和5000美元,城乡人均收入比分别为1.8︰1和1.5︰1;研究和开发费用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分别超过2.5%4%,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中的比重分别达到45%60%

来源:中国广播网    责编:赵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