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的长河中,三十年只是一瞬间,然而,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三十年间,沐浴着改革开放春风的吉安广袤农村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在紧紧抓住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中,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粮食生产稳步增长。三十年来,在经历了快速增长、稳步发展、迅速增加和更高发展的四个阶段后,我市粮食生产实现了新的跨越。2007年全市粮食生产克服了严重的旱涝灾害,取得了连续5年创历史新高的好成绩,总产达到328.6万吨,比1978年增长1.33倍。
——农村经济实力大幅增强。2007年全市农业总产值69.61亿元(按1990年不变价),比1978年增长了11.6倍,年均增长8.82%。
——农民增收致富步伐加快,农村生活水平和质量显著提高。200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029元,比1978年的140元增加了3889元,增长27.8倍,年均增长12.15%。
——农村社会和谐发展。农民文化、教育、医疗、低保等民生保障得到了长足发展,村镇建设日新月异,一幢幢别致新颖的小楼房、一张张挂满幸福欢乐的笑脸,呈现出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稳定的井冈新农村画卷。
风雨兼程向前进,岁月如歌奏新曲。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吉安历届党委、政府始终坚持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探索中完善农村改革,在完善中深化农村改革,沿着“变革经营机制和方式、优化生产力的发展与经济结构”这两条主线,三十年来在吉安农村改革发展征程上一步一个脚印,攻坚克难负重攀登,奏响出推动农村改革不断深入、农村经济不断发展的辉煌三部曲。
第一部曲:大包干
解放农村生产力 靠种粮丰收解决温饱
吉安是一个农业大市,四分之三的人口在农村,得改革开放风气之先,1978年开始实施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形式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将原来由生产队集体经营的土地分配到户、到劳力,是全省较早推动家庭联产承包经营责任制的地市之一。1979年底,全市农村普遍实行了统一经营、联产到组、“五定一奖”责任制;1980年,全市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发展到“专业承包、联产计酬、统一经营、联产到劳,包产或包干到户”三种主要形式;1981年开始普遍推行以“大包干”为主要形式的农业生产责任制,至1982年底,全市基本上实行了包干到户。“大包干”的推行,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充分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给农业生产的发展带来了生机和活力。1984年全市粮食总产达到204.75万吨,比1978年的141.25万吨,增加了63.5万吨,增长44.96%,年均增长8.75%;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18元,比1978年提高了1.27倍,年均增长39.55%,基本解决了农民群众的温饱问题,农村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
第二部曲:大调整
明确工作新思路 集多种经营实现小康
随着改革的深化和完善农村生产关系的实践,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呈现在人们面前。一方面解决了温饱问题的广大农民尽快致富奔小康的愿望日益迫切,一方面面对计划经济成分逐步减少,市场经济成分越来越多的环境条件,农业产前、产中、产后遇到的各种困难,农户无力自行解决,不少事情一家一户办不了、办不好,甚至办了也不合算。面对这种状况,全市各级党委、政府自觉地把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同本地实际结合起来,根据不同时期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提出了明确的工作思路。在大力提倡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增强集体服务实力的同时,重点强化村级服务功能,完善双层经营体制,并相继提出了“发展特色农业”、“山上再造”、“以家庭经营为基础,以乡镇企业为骨干,以农副产品加工为主体,种养加系列经营,农工商全面发展”、“确保粮食稳定增长,大力发展多种经营,重点突破乡镇企业”等农村经济工作思路,并在农村经济结构上进行了调整,提高了农业经济效益,取得了良好成效,使农业和农村经济仍然保持了较快的增长。2001年全市农业总产值达到53.1亿元(1990年不变价),比1984年增长3.8倍,年均增长9.7%;农民人均纯收入2810元,比1984年增加2482元,增长7倍多,年均递增13.14%,基本完成了从靠种粮生产解决温饱,到靠多种经营实现小康的转变。
第三部曲:大转型
走农业产业化 和谐中统筹城乡发展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后,农民获得了生产经营自主权,但仍要直接交纳农业税和管理费。随着农村经济和政治条件的变化,这种税费制度带给农民负担过重等弊端逐步暴露出来。2002年我市按照全省的统一部署,开始实施农村税费改革,当年减免农业税12404.1万元,减免率34.75%;2005年全部取消农业税,减轻农民负担35746.8万元,人均受惠98元。为防止农民负担反弹,巩固和深化税改成果,2002年4月,我市建立起减负增收的长效机制,在全国较早地有序推进八项配套改革,先后撤并乡镇44个,撤并率18.3%,压缩了财政开支;撤并行政村651个,减少21.5%,年减少经费支出1145万元。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各项惠农政策,我市建立了“一卡通”制度,确保了各项惠农补贴资金及时足额发放到农民手中。2007年全市发放种粮补贴等资金达38360.38万元,同比增加11697.62万元,增长43.87%,人平受益增加31.9元。
2004年以来,市委、市政府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着力实施“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战略,先后出台了稳定粮食生产,促进农民增收,实施“五通一气”工程,统筹城乡发展,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政策措施,稳步推进各项农村改革,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注入了勃勃生机和活力。正在迅速崛起的“一村一品”特色产业,已成为农民增收的新亮点,2007年全市肉牛出栏27.3万头,无公害蔬菜总面积80万亩,鮰鱼网箱养殖面积7.12万平方米,产量突破4000吨;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农户36万户,农户人均从中增收698元;2007年全市果树总面积达72万亩,水果总产量25万吨,总产值6.34亿元,分别均比1978年增长10倍以上,跃居全省第三;2007年全市农机总动力达330.16万千瓦,机耕率达68.18%,机收率达45.37%,农业机械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正让广大农民农业机械化的梦想成真。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夯实了实现吉安农村小康社会的基础。自2005年以来,全市新建2251个新农村建设试点村,惠及12.1万户、49.88万人;全市有206个乡镇、1751个行政村通油(水泥)路,分别占总数的96.7%和69.6%;有14.7万农户、60.7万农民用上自来水;自然村通电率达99.9%,通广播电视率达95.26%;行政村、自然村通电话率分别达到100%和99%;沼气用户达22万户,占农户总数的24.35%,拥有万池县市6个、千池乡镇22个、百池村257个,农业沼气建设被农业部誉为“吉安模式”。为着力提高贫困群体保障水平,2007年全市为5.1万户农村低保对象发放低保金3200万元,落实农村困难群众大病医疗救助15.7万人,发放救助资金1610万元;五保户集中供养率达80%;农民参加合作医疗人数达305.63万人,参合率86%;发放移民后期扶持直补资金7824万元,惠及17.4万人;老建扶贫共投入年度资金17365万元,同比增加2896.5万元,增长12%。这些惠及农民的举措是我市30年农村改革发展的硕果和结晶的彰显,为加快和谐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提供了重要保证。
30年弹指一挥间,30年奋斗铸辉煌。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踏着三十年来农村改革发展的雄浑铿锵的主旋律阔步向前,吉安的农村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靓丽。
龙头企业辐射带动吉安市82%的农户
近期,江西省吉安市政协对全市农业产业化情况进行了调研。目前,吉安市培育规模以上龙头企业578家,其中市级龙头企业179家,省级龙头企业38家,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11家企业年销售收入超亿元,2家企业年销售收入超3亿元。2007年,全市农业产业化经营实现产值90亿元,占当年全市农业总产值的55%,带动农民人均增收160元;全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辐射带动农户74.4万户,占全市农户总数的82%。
但从总体上说,吉安市农业产业化还面临着龙头企业规模小、品牌少、实力弱、产业链条不长、涉农扶持资金缺乏统筹安排等问题。在179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中,大多数企业没有过硬的品牌产品。已经取得龙头企业资格的企业多数年销售收入在500万元至1000万元之间,年产值过亿元的仅有11家企业,全市还没有一家年销售收入超5亿元的企业。179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只有66家在工业园区办厂,大多数龙头企业仍是以规模种植(养殖)或初级加工为主,产后加工、储藏、保鲜等环节还比较薄弱。
为此,建议把握发展龙头企业的立足点——延伸产业链,找准增强龙头企业竞争力的突破点——发挥主体作用,强化扶持龙头企业的着力点——做好服务工作,以此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
农业产业化帮助吉安农民增收
全国无公害蔬菜生产大县江西永丰县的大棚蔬菜一车车运往外地,安福泰山、章庄、钱山等乡的农民源源不断地将自己粗加工的竹片一车车拉到农业产业化省级龙头企业安福竹胶板厂……,尽管已是风霜雪雨的隆冬季节,吉安农民依托产业化格局发家致富的镜头仍随处可见,蓬勃发展的农业化已成为吉安农民继今年粮食丰产增收后持续增收的一大亮点。
今年,吉安市扎实落实党的一系列支农扶粮政策,农民增收势头强劲,全年人均增收已跨上了500元的门坎,成为96年以来农民增收最多的年头。为让农民的日子过得更红火,农民增收的势头能持续,农业大市吉安在抓好粮食生产的同时,以工业化的发展理念,市场化的运作方式,合作化的组织形式,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培植农业龙头企业,千方百计延长农民增收链条,在企业融资、税收是助农增收的“牛鼻子”。该市一方面出台扶持政策,在企业融资、税收、用地、办证等重要环节打造了畅通的“绿色通道”,另一方面,不断扩大农业开放力度,强化农业招商,引导各类资金进入农业产业化经营领域,不断扶持壮大现有龙头企业,培育新兴龙头企业。
2002年来,吉安市市级龙头企业发展迅猛,每年以二、三十家的速度递增。今年,吉安市从专项资金中拿出36万元,对遂川秀州股份公司等6家创品牌先进单位和泰和大北农饲料有限公司等7家上规模的龙头企业兑现了奖励政策,有效激励了龙头企业做强做大做优。目前,全市有一定规模的农业龙头企业423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6家,市级龙头企业53家,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龙头企业95家,比去年增加26家。这些龙头企业基本涵盖了吉安农业发展的优势和主导产业,并以契约联结、租赁联结、利润联结、合作联结等灵活方式与广大农民完善了利益联结机制,实现了产业、企业与农户“三赢”。据统计,53家市级以上的龙头企业直接带动农户25.96万户,占全市农户总数的30.5%。
培育特色农业品牌,完善市场体系,是确保农民持续增收的重要环节。该市以科技为支撑,以市场为纽带,实施农业品牌发展战略,全面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一批地方优势产品及其加工产品的品牌日益形成。全市列入国家原产地域产品保护的农产品有3个,其中“泰和乌鸡”是我国第一项通过国家质检总局审查的活体原产地域保护产品。新干绿色大米、遂川老仙牌茶等28个产品获绿色食品标识,万安赣绿牌玻璃红鲤、鳙鱼等9个品种成为有机食品,有机食品数量列居全省设区市第一。此外,13个产品获无公害产品标识,比去年增长了7个;遂川秀州牌胶合板成为中国著名品牌农产品,永丰辣椒及绿海茶油等3个产品获江西省名牌产品,罗霄山牌罐头食品等8个商标获江西省著名商标。
吉安市还多渠道搞活流通,让吉安农产品真正走四方迎财源。全市已建立了永丰蔬菜、新干三湖红桔2个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正抓紧建设国家立项的永丰蔬菜批发市场、吉安市农产品批发市场扩建项目,并准备建设万安水产品批发市场、重点县乡肉牛交易市场、吉安花木市场等一批专业化农产品市场,不断建立和完善市场流通体系和社会化服务组织,提高农民的市场化和组织化程度。
建设基地,打造主导产品,强化产业化与农民的关联度,是吉安产业化助农民持续增收的又一关键。近两年,吉安通过调优结构,择优扶持,主攻无公害蔬菜、草食畜禽、花卉苗木三大新兴主导产业,逐步形成了四大产业区,即以泰和、吉安、安福、吉水等6个县区为主的草食畜禽产业区,以永丰、吉州、青原三个县市为主的无公害蔬菜产业区,以吉水、泰和、井冈山三个县市为主的花卉苗木产业区,以万安、峡江两县为主的特种水产产业区。产业规模的扩大,联结农户的基地也在扩大。今年全市发展无公害蔬菜50万亩,新增了19万亩,增长61%;出栏肉牛27.6万头,增长10%,新增花木面积2.3万亩,增长46.4%,花木总面积达7.32万亩,特种水产养殖面积22.1万亩,增长21%。产业效益也不断提高,据初步预测,全市产业化主导产业总产值63亿元,占农业总产值51%,铸就了农业经济的“半壁江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