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  新浦东掠影  |  浦东概况
浦东掠影
浦东陆家嘴夜景
上海试运营世界最高酒店
将建成的首座双层斜拉桥
发挥后发优势 当前位置>>发挥后发优势
浦东开发:中国改革开放的“攻坚之役”
   

上海城市规划展示馆中的浦东新区展示模型

    1990年4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开发开放上海浦东,在我国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浦东的历史自此掀开新的一页。改革开放30年间,历史给了浦东一个机会,浦东还给世界一个惊喜。2008年4月18日,浦东开发开放18周年。这18年中,陆家嘴金融贸易区的楼宇在长高,外高桥保税区的物流吞吐量在扩大,金桥出口加工区的总部经济在增强,张江高科技园区集聚起的智慧在提升……浦东正以更有力的臂膀擎起每日崭新的朝阳,领跑在中国的东方。

    4月15日,《北京周报》记者就浦东开发的成就,浦东在中国改革开放30年中的特殊意义,对上海市浦东新区宣传部部长陈高宏进行了采访。

    综合经济持续增长

    浦东开发18年来,始终保持经济年均增长15%高速发展态势。据陈高宏介绍,1990年,浦东新区生产总值只有60亿元,新区税务局征收的财政收入只有11亿元。2007年,新区生产总值达到2750亿元,同口径征收的财政收入是850亿元。如今浦东新区的经济总量占了全市的1/4,招商引资占全市的1/3,进出口占全市的1/2。

    “从经济发展的数量上讲,很多经济指标同新区初建时相比,都是几十倍的增长。浦东的经济发展可谓是翻天覆地。从经济发展的质量上讲,浦东新区没有烂尾楼。在小陆家嘴地区,40多栋楼,平均一栋楼一年税收达2亿多元”陈高宏激动地说。

    除了“写字楼经济”的税收2亿元,还有一个数字也代表了浦东改革开放的成果,那就是张江高科技园区的“一平方公里每年产值150亿元”。2007年入驻张江园区的企业有1317家,工业总产值398亿元,同比增长32.6%。目前,张江已形成了集成电路、生物医药、软件三大支柱产业集群,并建立了文化科技创意、金融信息服务、光电子和信息安全四大关联产业群。此外,在张江园区内,还有很多处于创业期或成长期的中小企业在不断探索,等待着有朝一日的“破茧而出”。

    在深入贯彻“聚焦张江”和自主创新战略的同时,“聚焦金融”战略也成效显著,目前,493家金融机构在浦东集聚,金融从业人员达到10万人,2007年金融业占新区总产值的比重为16.9%。此外,先进制造业引领相应明显,2007年1月至8月,金桥功能区实现工业总产值1494.97亿元,同比增长10.7%。同时,“港区联动”功能进一步拓展,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逐步成为跨国企业在亚太地区的重要采购配送基地,2007年1月至8月,外高桥港区在航线分流的情况下,实现集装箱吞吐量1031.40万标箱,占全市60%,同比增长16.9%。

    计划到2010年,浦东新区生产总值将超过3500亿元,第三产业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0%以上,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下降到0.45吨标准煤;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50%以上;金融机构总数达到630家,跨国公司地区总部达到120家。

    社会事业均衡发展

    陈高宏回忆说:“1993年,我从安徽刚来到浦东工作时有很多不习惯,其中感觉最奇怪的就是,连浦东人自己都不认为自己是上海人,去浦西才是去上海。老上海人有句习语:‘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套房’。原因是那时浦西的居住环境比浦东优越。然而,如果当年用浦西一张床的价钱,买了浦东一套房,那如今可就大大增值了。”

    “这些年来,浦东在社会事业方面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浦东新区财政对社会事业经费支出年均增长14.8%,高于税收增长率,税收增长率高于GDP增长率。如果说浦东开发18年来的经济发展是超常发挥,那么社会事业发展就是更超常发挥。”陈高宏笑着说:“新的产业发展需要人才,吸引人才需要好的环境。大家在创业时,多是老板太太当家,她们更多考虑孩子教育、医疗卫生、文化设施等软环境问题。”

    这些年,浦东新区改建、扩建和新建了111所中小幼校舍,吸引清华、北大、复旦等名校在浦东设立了研发机构。进一步完善基本医疗服务体系,率先实现了教育、卫生工作的二元并轨,城乡差距进一步缩小。以水、气、噪音、土壤污染治理、生活垃圾与固体废弃物处置为重点,加强环境保护。1990年,浦东的人均绿地1.5平方米,也就摊开一份报纸那么大,现在人均24平方米。同时,新区扎实推进文化设施建设,社区文化设施基本形成网络,新建成高东、高行和世博家园3个社区文化中心并向全体市民开放。百姓生活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2007年,城镇居民的人均总收入2.6万元,是1990年初的9倍,郊区居民是1.3万元,是1990年初的10倍。

    计划到2010年,浦东新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9万元左右,郊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5万元左右;社会保险参保率达到95%以上;生态环境综合指数达到1.42。未来五年,浦东将全面完成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基本形成功能性、枢纽型、网络化基础设施体系;基本形成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基本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区域创新体系;基本形成适应国际通行规则、较为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机制;基本形成人民群众较为满意的公共服务体系,为上海实现建设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四个中心”作出新的贡献。

    关注浦东感受中国

    上世纪80年代中期,越过黄浦江到海边,一路只见村庄。改革开放十余年时间,中国经济总动员发达了广东珠三角,被称为“共和国长子”的上海却步入了老态。1990年邓小平同志第七次南巡,他强调:“抓上海,就算一个大措施。上海是我们的王牌,把上海搞起来是一条捷径。”在随后的4月18日,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李鹏亲自在上海宣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消息。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发出《关于开发和开放浦东问题的批复》。

    18年来,浦东从一派农舍错落、阡陌纵横的田园风光,神话般成为上海的标志,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象征”。

    “如果说80年代的深圳改革开放是整个中国改革开放战略中的‘破冰之旅’,那么90年代的浦东开发就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攻坚之役’”陈高宏深思片刻后说:“时间上,浦东开发在从80年代深圳改革开放到本世纪中国中西部开发的全面大开发过程中,起到一个“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空间上,从沿海到腹地,从东部到西部,浦东开发是改革开放推进过程中的重要“战略枢纽”。内涵上,浦东开发承担着明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历史使命,包括市场体系、规则、环境的建设等。在计划经济中,全国60%的工厂企业和60%多的工人阶级都在上海,中国计划经济达到极致的地方就是上海。改革要把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上海顺利转变后,中国改革开放就是一江春水向东流,承不可逆转之势。”

    以上海浦东开发开放为龙头,进一步开放长江沿岸城市,把上海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地区经济的新飞跃。要发挥上海浦东新区在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中的重要作用。在党的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十七大报告中唯一连续提到的一个地区,就是“浦东”。

    “从中国改革开放的全局来思考,浦东开发带有战略决战意义”陈高宏一再强调。

    注:新华网9月23日消息

来源:新华网    责编:秦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