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区新闻
春天的故事 当前位置>>春天的故事
见证深圳改革开放30年:深圳第1个"万元户村"
   汤锦森,“老深圳”。1984年,当时担任附城公社党委书记的汤锦森向第一次视察深圳的邓小平同志汇报:“改革开放的政策深得人心,大家只是担心政策会变。”小平同志沉思片刻后,回答说:“变是肯定的,但只会越变越好。”

  说起的深圳,深圳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的汤锦森用深圳第一个“万元户村”见证了深圳改革开放、“越变越好”的历史变迁。
  深圳第一个“万元户村”
  许多关于深圳的历史书上,总有这样的开场白:“深圳,从一个边陲小渔村,发展成为现代化都市……”这个“小渔村”,就是现在深圳罗湖区的渔民村。
  对渔民村的贫穷,曾任宝安县附城公社黄贝岭大队团支部书记、民兵营长的汤锦森记忆犹新:村民辛苦一天,收入只有8分钱。
  从1980年开始,渔民村利用特区的经济政策,组建起运输车队、船队,办起了来料加工厂。1981年,渔民村户均收入3.3万多元,成为深圳的第一个“万元户村”。
  1984年1月25日,小平同志来到了家家“万元户”、户户“小洋楼”的渔民村,汤锦森成为全市陪同小平同志视察深圳的第一个农村基层干部。
   汤锦森说,现在,两栋12层的时尚住宅楼、一栋18层的综合楼在渔民村拔地而起。新的渔民村采用高科技智能化小区管理,老人活动中心、儿童乐园、健身房、图书室、地下停车场等一样不缺,每户拥有600多平方米的住宅、60多平方米的商铺和地下停车位,深圳的第一个“城中新村”已成为“和谐深圳、效益深圳”的缩影。
  按照小平同志“共同富裕”的要求,中国农村最早的股份公司在罗湖出现了。村民们用土地积累的资金转产、转业,巩固和发展集体经济。今天,罗湖区的集体股份公司已经有了20多亿元的净资产。

来源:人民网    责编:赵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