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在30年的历史上作出了其应有的贡献:一是杀出了一条血路,积累了创新发展的经验;二是探索了改革开放的路子,创建了比较健全的市场机制;三是创立了深圳速度的经济发展模式;四是以铁的事实证明创建经济特区的正确性。
1978年:突破思想禁锢
十一届三中全会突破“两个凡是”的思想禁锢,作出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这一政策的效应很快在深圳体现出来。
1979年:深圳建市
3月5日,国务院批复同意广东省宝安县改设为深圳市,受广东省和惠阳地区双重领导,以宝安县的行政区域为深圳市行政区域,下辖罗湖、南头、松岗、龙华、龙岗、葵涌六个区。总面积2万平方公里,总人口358267人。11月,中共广东省委决定将深圳市改为地区一级的省辖市。
1980年:经济特区
8月2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中通过了由国务院提出的《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批准在深圳设置经济特区。历史选择了深圳,深圳成了改革开放的先锋。
1981年:升格副省级
3月,深圳市升格为副省级市。
1982年:时间就是金钱
“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标语牌正式耸立在蛇口工业大道路口,震动全国。
1983年:工程兵转业
9月15日,2万工程兵指战员在深圳特区脱下了军装———根据中央军委决定,两个师7个团的兵力集体转业到深圳,支援特区建设。
1984年:第一次南巡
2月24日至26日,邓小平第一次南巡,视察深圳。南巡中,小平同志说,深圳的发展与经验证明,我们建设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这句评语,给了深圳定海神针,于是,在“不争议”中,深圳继续大刀阔斧进行改革开放,“杀出了一条血路”。邓小平为深圳题词:“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
1985年:华侨城崛起
1985年11月,华侨城开始建设。4.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崛起了世界之窗、锦绣中华、欢乐谷、康佳集团等一批深圳“名片”,成就了特区的旅游产业。
1986年:股份制改造
随着深圳特区经济的发展,特区企业需要更多的资金扩大生产,深圳市制定了《深圳经济特区国营企业股份制试点的暂行规定》,一些企业进行了股份制改造,其中个别企业还发行了股票。
1987年:土地拍卖
3月,《深圳经济特区土地管理条例》成为我国第一部土地有偿使用的地方性法规。当年12月1日,深圳市人民政府在深圳会堂敲响了公开拍卖土地的第一槌,正式揭开了我国土地管理体制重大改革的序幕。
1988年:计划单列
11月,国务院批准深圳市在国家计划中实行单列,并赋予其相当于省一级的经济管理权限。
1989年:深交所诞生
12月1日,新中国第一个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诞生。第二年,年轻的深圳股市经历了淡市、热市、死市和跌市。两年后,“股票风波”引发了中国股票市场最激烈的一次抢购潮。
1991年:扩建深南大道
深南大道开始扩建,全长18.8公里。这条路是特区发展的缩影。
1992年:第二次南巡
小平同志第二次南巡,亲临深圳视察,并发表了极为重要的谈话。主要讲活精神有: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可以为社会主义所用;特区姓“社”不姓“资”;改革开放的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看准了,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深圳的重要经验就是敢闯。小平同志的讲话进一步推动了深圳乃至全国的思想进一步解放。而深圳,正是有了小平同志的保驾护航,抵住了一切政治攻击,继续领跑全国。
1993年:率先直选
10月21日,深圳宝安区沙井镇蚝二村村民创造了一项“全国之最”———他们用一张白纸直选村干部,开创了中国农村村民自治的先河。
1994年:不变
6月19日至21日,江泽民总书记视察深圳。就经济特区的发展问题发表了重要讲话,强调指出:中央对发展经济特区的决心不变;中央对经济特区的基本政策不变;经济特区在全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变。要把发展经济特区贯穿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整个过程。经济特区要增创新优势,更上一层楼。
1995年:二次创业
国内已经全面改革开放,特区独享的优惠政策逐渐变成普惠制,特区如何发展?深圳提出“二次创业”,从此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1996年:零售业的“狼”
8月12日,沃尔玛在深圳开设在中国的第一间购物广场和第一间山姆会员店,万人空巷。深圳零售业惊呼“狼来了”,从此改变了中国商业格局。
1997年:深港合作
7月1日,香港回归。深港界河上的罗湖桥见证了百年沧桑。从此,深港合作成为各界关心的话题。
1998年:行政审批改革
深圳在全国率先启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当年将政府各部门1691项审批砍剩628项。此后,深圳进行了多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着力打造服务型政府。
1999年:高交会开幕
1999年首届高交会开幕,不仅让各种高新科技产品来到深圳,更是在海外留学生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2000年:全民读书
2000年11月,深圳开办了首届读书月———一项政府组织、专家指导、社会支持、群众参与的大型读书文化活动。特区要从“文化沙漠”走向“书香之城”。
2001年:大鹏所城
2001年6月25日,大鹏所城公布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让人们把目光从火热的经济建设中移向历史和文化。
2002年:网络长文
2002年,一篇近2万字的长文《深圳,你被谁抛弃》在网络流传,反映了外界对于深圳进一步发展的关注和疑问。第二年,网文作者呙中校和当时的深圳市长于幼军对话,书写一段佳话。
2003年:二线关改革
2003年5月28日,深圳特区管理线、俗称“二线关”的边防管理进行改革,一举推出九项便利措施。更加快捷高效的口岸环境和宽松和谐的边防环境,对深圳发展影响深远。
2004年:城市化
2004年7月,深圳特区外的宝安、龙岗两区城市化进程全面铺开。深圳成为全国第一个没有农村行政建制和农村管理体制的城市。解决了制约深圳发展的特区内外“二元化”问题。深圳成为无农村的城市
2005年:最低工资最高
从1992年至今,深圳已颁布和实施了《深圳经济特区劳务工条例》、《深圳经济特区企业欠薪保障条例》等17部劳动保障的法规和规章,是全国为劳务工立法最早、最多、最完备的城市。2005年,深圳特区内劳务工的最低工资达到690元,居全国首位。
2006年:自主创新
1月5日,深圳市委、市政府发布2006年1号文件《关于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决定》,市政府还发布了《深圳市产业发展与创新人才奖暂行办法》。
2007年:超1万美元
深圳2007年经济总量达6765.41亿,GDP比上年增长14.7%,人均GDP为10628美元,首次超过1万美元。
2008年:追赶世界先进城市
3月,深圳市委、市政府签发《关于进一步解放思想学习追赶世界先进城市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文件中,深圳旗帜鲜明地提出一个目标,“学习追赶世界先进城市,建设国际化城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