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改革开放三十年:亲历日新月异的三十年
改革开放三十年:亲历日新月异的三十年
中广网    2008年11月17日 16:24
[打印本页] [推荐给朋友] [字号 ] [关闭]
    中广网乌鲁木齐11月17日消息(记者胡志坚 通讯员张金刚)刚过完三十岁生日。幸运地搭上改革开放这班急速列车,使我在三十年中,从身边的一点一滴中感受到生活的变迁,感受祖国的日益昌盛,感受到生活的幸福。

  不知道出生时,是个什么境况。只是从历史课本、父辈的讲述中粗略地了解个大概。什么生产队上工,挣工分;什么大跃进;什么文化大革命,红卫兵;什么全国大饥荒,饿肚皮;什么结婚娶媳妇,三大件;什么下包工队、下煤窑,万元户……这些听起来陌生的名词、奇怪的事件,还有那些在父辈记忆中永远无法磨灭的痛苦印迹,都清楚地再现着那个时代的落后、贫穷与苦楚。

  我出生、成长在农村,记事儿时,村里就是清一色的土坯房,黑黑的、矮矮的,方格糊麻纸的窗户,黄土压平整的地面;屋里没有什么像样的家俱,没有什么应时的家用电器,谁家有个组合柜、包厢床、写字台,收音机、缝纫机、自行车,那就算是村里的富裕户了;那时听的最多的就是叔叔大婶们对玻璃窗户、水泥地面、电视、电扇的无尽幻想与期盼。说归说,可谁心里也没谱,是不是真能实现,总觉得那是城里人的奢侈享受,庄户人是无法企及的。

  在不经意的成长渐近时光里,不知从哪天开始,村里发生了变化,让农村人的生活从我们这一代起始更改。先是村里一个大伯家,买了第一台黑白电视,还是那种九英寸的。谁都不知道为什么那个四方块、玻璃镜里会有那么多有趣的事情,为什么那么多活蹦乱跳的人在电视里,出不来也摸不到;全村的人,只是在吃完饭后就赶庙看戏般地聚到大伯家看电视,炕上、地上,门里、门外,都挤满了人,不亚于现在看一场演唱会。看到的就看,看不到的就踮着脚,或者干脆只是听,反正都在极力的感受电视带来的快乐和神奇。

  又是在不经意间,电视多了起来。大哥结婚时我家也有了一台14英寸的环宇黑白电视。自从有了这台电视,我家就热闹了。先是大哥用铝线自制天线架,再到山中扛回一根高高的“天线杆”,将长长的宽板天线一直拉到房后最高的山头;自此,那个风筝般、或是排骨般的天线架,就能通过那些花花绿绿的天线,传送出丰富多彩的电视节目,陪我们度过一个个炎热的夏夜和漫长的寒冬。这台电视留给我的最深印象就是,全村人拥到我家看县电视台播放的83年版《射雕英雄传》,那氛围让年幼的我感到了无比的自豪与满足。

  当然,后来17英寸的黑白电视,21、25、29英寸的各品牌彩电相继出现在农村家庭,劳累一天的人们可以足不出户、躺在炕头尽知天下事、尽览天下景、尽品天下情,再也不用走家串户赶趟看电视了,再也不用成天摆弄那个高高的简易天线了,再也不用守着一个频道看到说“晚安”了。现在我结婚时买的29英寸飞利浦彩电,明显已经过时,只等着换成液晶电视;那40多个频道的节目,明显已经不能满足收视需要,就等着数字电视走进我家了。

  电视,这一生活的必需品,从黑白到彩色,从小屏幕到大屏幕,从模拟电视到数字电视,从“你播我看”到“我点你播”的收视模式,正以惊人的更新速度见证和演绎着生活的巨变与美好。

  我成长的三十年,正是生活与时俱进的三十年。电视,只是一个非典型的缩影罢了。不必说,一件衣服兄弟几人轮流穿,只等过年添新衣的窘境一去不复返,新潮时髦的服装随时在增添,进入追求品位、追求舒适的穿衣时代。不必说,拍个电报将急事儿托上十天半月,打个电话跑到县城排队的情况已成为历史,不见前些年还时兴的大哥大、BP机已销声匿迹,前两年新安的磁卡电话亭已无人问津,每天都在更新的手机,还有电脑视频通话,已将天涯变为零。不必说,每天粗茶淡饭,只等过年过节才能摆上大米白面的餐桌已丰盛无比,营养、健康、科学的饮食观念已深入人心,吃饭再不是仅仅为填饱肚子了;不必说,上学步行几十里山路,进城赶集起早贪黑,出趟远门更是辗转劳顿的行程已便捷渐短,提速的交通工具、通达的交通网络,已将遥远两地拉近到咫尺……太多的幸福变化,自不必多说,相信每个人都能从自已的生活中找到惊喜,罗列不尽。

  就在我写下这段文字时,女儿吵着让我给她下载少儿频道正在热播的新版《狮子王》,不得不关掉文档,打开网络。不禁感叹,改革开放带给了我这日趋幸福的三十年,不知日渐深入、扩大的改革开放又会带给女儿这一代什么想像不到的幸福生活呢!相信,到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年、五十年、六十年的时候,定会有更多更新的感慨产生;想必用“日新月异”一词已完全不能形容,怕要改成“时新日异”“刻新时异”了。

来源:中国广播网    责编:王薇      
策划 更多...
标题:[调研报告]芜湖:发挥经验 辉耀皖江
内容摘要:30年间,芜湖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图片报道 更多...
30年,中国青年偶像过眼录
[当年曾流行]出租车:北京城市名片日日新
电视文艺30年:创新发展 中国气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