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广网乌鲁木齐12月15日消息(记者胡志坚 通讯员贺洪亮)我在新疆和硕第二故乡工作已有十余个年头,感受颇深,和硕的变化真是日新月异。
先说公路吧。一条巨龙似的宽阔高速公路——和库(和硕——库尔勒)高速公路,就从县境穿过,与之并肩而行的南疆铁路复线正在日夜施工。看着一辆辆疾驰而过的汽车,想象着两年后和硕通火车时的情景,我不觉心潮澎湃。
回想起十四年前大学毕业后第一次从北疆到和硕,从乌鲁木齐颠簸了近20个小时在焉耆火车站下车,坐着具有民族特色的“马的”,从火车站一路“叮当”半个小时到了焉耆老客运站,又是漫长的等待两个小时之后,才坐上了前往和硕的班车,到了和硕县城,没有车到我工作的苏哈特乡,只有花去兜里为数不多的十元券中的一张,包了辆三轮车,终于来到了我将要为之奋斗的地方。如今,乘坐长途班车走高速公路半小时就可以到达焉耆,五个小时就可以达到乌鲁木齐,县里面公交车也通到了各个村头。看着和硕近些年来建起的四环商场、宝鑫大厦、中学门面房一条街、龙驹商业一条街,还有那光明小区、红石小区、龙驹小区、祥瑞小区内一栋栋装饰华美的单元楼、小二楼,让我更加浮想联翩,禁不住回想起辛酸的陈年旧事。记得刚来和硕的时候,和硕没有几栋楼房,也没有稍微上档次的门市部,那时,和硕人买衣服、买家电,甚至买日常的生活用品,一般都流行到焉耆采购,每逢周末,四里八乡的乡亲们都要挤上拥挤的班车,一路颠簸到焉耆,下午再大包小包挤班车回来,当时,“上焉耆”是和硕人最流行的一句时髦话语。而如今,这样的日子再也去而不复返了。在和硕县城,就可以满足人们任何的购物欲望,老百姓的日子一天比一天红火起来。
现在和硕农村的年轻人也跟城里人一样,很多人都在县城买有楼房,夏天,在农村忙活完农事以后,冬天就回到城里过起了城里人的生活,有的年轻人还买上了小汽车,不论冬夏都住在城里,每天像城里人一样开着私家车到农村庄稼地里上班。交通工具的发达和乡村道路的改善,使农村与城市拉近了距离。此外,与以往劳务输出“走出去”创收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近些年来,和硕的工业发展也非常迅速,使这个西部边陲小城有了翻天覆地的发展和进步,丁丁食品、瑞峰庄园、芳香科技、冠龙果汁等一批明星企业成为带动农村经济发展的“龙头”。和硕县委“一班人”发扬战天斗地、拼搏争先的精神,乘着西部大开发的东风,带领和硕人民走上了发展新型工业化的道路,工业强县的步伐不断加快,工业初步实现了由小规模、低水平向高起点、外向型发展的转变。2007年,和硕工业总产值达3.86亿元,与1978年相比,增加38363万元,三十年总量扩大了197倍;2007年财政收入4649万元,是1978年的57倍,年均增长15%;2007年全县农牧民人均纯收入5289元,是1978年的36倍。经济发展再上新台阶,发展活力进一步迸发,发展载体进一步扩大,城乡面貌焕然一新,和谐和硕呈现新气象。
家乡和硕的每一个角落都刮着发展变化的春风。乌什塔拉回族民族乡,提出了党员干部带头,干给群众看、富给群众看、帮着群众富的工作思路,引导群众转变观念,走共同致富之路。2007年,全乡实现生产总值15215万元,同比上年增长26%,农牧民人均纯收入5625元,同比上年增加621元。先后被上级命名为全国100个小城镇建设示范乡镇、自治区文明示范村镇,今年,又顺利通过了全国文明示范村镇的考核。这个乡因新农村建设成绩喜人,王乐泉、司马义?铁力瓦尔地等中央及自治区领导都曾来参观调研,“乌什塔拉”这个名词,由此也常常出现在自治区、自治州各级媒体上,以前都是看外地的新闻,当家乡的熟悉面孔登上报纸时,我再次感叹道:和硕,可爱的家乡,你是我永远的爱恋。
更令人兴奋的事,农村的喜事一件接着一件。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中,和硕县积极鼓励广大村民加快发展以沼气为纽带的庭院经济,2394座沼气池已经在农家小院里安家落户,帮助农民走上富裕路。村民们说,一个10立方米左右的沼气池,一年就可节省燃料700余元,而沼液和沼渣又是很好的肥料,仅此一项也可节省化肥近800元,再加上沼气带动的养殖业和种植业,一年节约开支就可达千元以上。农村经济信息网络、远程教育网络的建设,也为和硕百姓架起了另一条“高速公路”,“信息高速公路”,更是给乡亲们带来了实惠与便利。在普通农家,电脑已经悄悄派上用场,村民们查个信息、科技知识什么的,登录互联网就可以遨游于信息和知识的海洋了。有知识、懂计算机技术的农村经纪人还制作个人网页,把自己经营的项目发到网上,利用互联网与外界进行沟通和交易。互联网更使乡亲们走上新生活的开端,农村发展的大舞台正悄悄搭起。
三十年弹指一挥间,三十年家乡起巨变。贫穷与落后,成为渐行渐远的记忆;和谐与幸福,已经在和硕安家落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