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广网乌鲁木齐12月15日消息(记者胡志坚 通讯员贺洪亮)1993年9月,在这个充满收获的时节里,我的家乡?新疆北部一个兵团农场显得热闹非凡,因为在这个季节里,又有一批天真活泼的农场子弟考上了大学,将要在父母亲友满怀深情地嘱托中,走出农场,走进繁华的城市,去圆大学之梦。我,就是这为数不多的人群中的一员。
对于大多数农村出生的孩子来说,要想“鲤鱼跳龙门”,读书是改变命运的惟一途径。自7岁那年我背着妈妈缝制的黄布书包跟着姐姐走进学校,便开始了长达近30年的求学路,这其中的酸甜苦辣已经成为一种弥足珍贵的记忆融进了生命。
记得孩童时代,我的家离学校很近,走路只有10分钟的路程。正是在这条路上,从小学到高中毕业,我走了11年。每天和左邻右舍的伙伴们一起在这条路上来回四趟,对年幼的我来说充满了乐趣。美丽的农场、四季的轮回,大自然的叶落花开、风霜雨雪滋养了我幼小、纯洁的心灵。泥泞的道路、冬日里刺骨的寒风,又让我过早地感受到生活的艰难。农场子弟学校条件艰苦,小学五年我们都是在平房度过,一出教室门,就是宽敞的校园,给我们带来了无穷的乐趣。课间铃一响,我们便冲出教室,女孩子们跳皮筋、踢毽子,男孩子们则玩“斗鸡”、拍烟盒,要不男女生一起扔沙包,好不惬意。但让人头疼的,就是冬季来临的候,从二年级以上,每个班都要带上学生到戈壁滩上砍红柳,以备冬季取暖之用。到了冬天,我们轮流值日,早早来到班里“点炉子”,等同学们陆续来到时,教室里已是暖烘烘的了。记忆最深的就是上三年级的那个冬天,上课时我们正在全神贯注地听老师讲课,突然一声闷响,满教室黑烟滚滚,原来,教室内的土火墙因为承受不了压力爆炸了,老师和学生们无一例外脸上身上落满了土火墙内的黑灰,所幸无人受伤。自然,那个上午的
课也上不成了。
终于盼到了中学时代,我们也从平房搬进了楼房,摆脱了冬季砍柴生火取暖的历史,学习环境有了新的变化。虽然那时候没有网吧、没有这样那样的辅导班,但我们的中学生活依旧丰富多彩。在学校的微机课外小组,我第一次见到了“苹果”电脑,接触到了DOS命令;在摄影兴趣小组,我懂得了相机的原理和照片是怎样洗出来的;每周的课外活动,我们会跑到农场附近有水有树有草的地方,摘下各种植物的树叶,捕捉飞舞的
蝴蝶等小昆虫,做成一个个的标本,或夹在课本里当书签,或制作成册参加班级之间的展览;课外阅读时间,我们还会来到学校的阅览室,在知识的海洋里徜徉。就这样,我度过了六年的中学生涯。
大学生活同样使人留恋。如今回想起那时的大学生活,校园门口小饭馆里一元钱的汤面、两元钱的炒面,都是我们这些穷学生解馋的好去处。每年元旦,我们这些远离家乡的学子都会聚集在一起,从老师家借来煤气灶,自己买面、买菜,动手包饺子,饱餐一顿之后,再来个烛光舞会,共同体验集体的温暖。那时,在班里年纪最小的我得到了学哥学姐们的照顾和帮助,学到了如何与人交流和沟通,也为今后融入社会积累了知识和能量。
大学毕业后,我来到了南疆小城和硕县一家乡镇企业工作,为了谋求更好的发展空间,我没有放弃自己的追求。那时候,比起80年代,求学的途径更加丰富。于是,我报名参加了本科自学考试,每年定期两次到库尔勒市参加考试。但是,由于工作环境等种种条件的限制,最终我没能坚持下来,当了“逃兵”。后来,我又报考了巴州党校本科函授教育的入学考试,虽然被录取了,但最终因为工作变动等因素而没有上成。再后来,我参加了电大开放教育,经过两年半的努力,终于拿到了向往已久的本科文凭。
蹉跎莫遣岁月过,人生惟有读书乐。在漫漫的求学路上,我收获着知识和智慧,体悟着生命的快乐,也见证着改革开放30年教育事业的发展给人们带来的精神生活的升华。
|